核医学与分子影像临床应用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18F-FDG PET/CT诊断报告[75~82]

1. 18F-FDG PET/CT诊断报告的基本原则
(1)诊断报告的意义:
18F-FDG PET/CT诊断报告是临床对患者进行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是重要的医疗文件。诊断报告的质量直接反映报告医师的总结、归纳、临床诊断思维及文字表达能力,也反映报告医师及其所在科室的医疗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报告医师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
(2)诊断报告的基本原则:
诊断报告的基础是依据图像变化, 18F-FDG PET/CT提供PET代谢信息、CT解剖形态信息及PET与CT图像融合信息。掌握正常PET/CT图像表现是辨认和发现异常的前提条件。对于发现的异常图像要密切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诊断。因此,诊断报告的基本原则是:掌握正常 18F-FDG PET/CT图像表现、发现异常、密切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得出诊断。
(3)诊断报告的程序:
1)明确检查目的:
仔细阅读检查申请单,在综合分析临床资料的基础上,明确患者来进行 18F-FDG PET/CT检查的目的。例如,初诊患者的检查目的是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肿瘤分期;治疗后患者评价疗效;寻找肿瘤原发灶等。
2)评估图像质量:
正确的诊断报告是基于获得客观准确反映患者病情的PET/CT图像,包括PET图像、CT图像及PET与CT融合图像。要求图像无伪影或伪影可识别,SUV计算准确。因此,要求对PET/CT、 18F-FDG及受检者的身体状况等进行质量控制。图像质量评价要点如下:
①通过阅读PET图像,明确所得图像是否符合 18F-FDG全身分布图像,图像质量是否合格。
②根据PET图像,判断 18F-FDG放化纯度是否达到显像要求,如果全身骨骼浓聚程度高(主要为骨皮质代谢高)常提示 18F-FDG放化纯度低、血液中游离 18F离子水平高。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PET/CT显像前一段时间内注射刺激骨髓增生的药物可导致骨髓代谢增高,应当注意区分。两者鉴别的要点是看双侧股骨髓腔内的放射性分布,股骨髓腔内放射性增高者为骨髓代谢增高。
③根据PET图像,评估受检者血糖水平。如果受检者血糖水平过高,脑实质摄取
18F-FDG明显降低,肿瘤病灶和全身大多数组织和脏器对 18F-FDG的摄取也会一定程度地降低,与此相反血液本底增高,图像质量较差。
④通过阅读PET图像,判断注射点 18F-FDG有无外漏,漏在血管外的 18F-FDG表现为注射点局部放射性高度浓聚,影响SUV计算的准确性。
⑤判断PET/CT显像检查时,患者体位移动情况,如果患者体位移动可见相应部位图像模糊,PET和CT图像对位不准。
⑥评估是否有高密度物质导致显像伪影等。
⑦区分 18F-FDG浓聚影是生理性浓聚还是病理性改变。掌握和熟悉脑实质、心肌、棕色脂肪、肌肉运动、胃肠道、唾液腺、淋巴样组织(如扁桃体)、胸腺、乳腺、泌尿系统、子宫、卵巢、睾丸等组织在不同生理状态下所产生的生理性浓聚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错误诊断。对于小儿还应注意鼻咽部腺样体增生、胸腺增生、红骨髓增生活跃所产生的生理性浓聚。
3)全面观察、认真分析:
对所获得的PET图像、CT图像及PET与CT融合图像进行全面、系统、有序地观察分析,包括对延迟显像、静脉注射或口服对比剂、利尿剂、镇静剂等使用情况的观察分析,避免遗漏;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发现异常,认真分析、确认病变。
4)密切结合临床进行诊断:
18F-FDG PET显像恶性肿瘤多表现为高代谢病灶,但是也有假阴性及假阳性。因此,必须密切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诊断。在疗效评价中要特别重视各种针对肿瘤的治疗对病灶代谢活性的影响,因为肿瘤病灶对治疗的反应首先表现为代谢活性的变化,随后才出现CT所见的大小变化。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治疗经过,才能客观准确地评价治疗效果。
推荐:诊断报告的程序包括明确检查目的,图像质量评价,全面观察、认真分析,密切结合临床进行诊断(推荐级别:Ⅰa类)。
(4)阅片顺序:
18F-FDG PET/CT图像多,阅读时应按一定顺序进行,才能尽量避免遗漏病变,通常可按下面顺序阅片,但也可以按个人的阅片习惯进行,原则是全面、系统、有序阅读所有图片,避免遗漏病变。在阅片过程中注意调节合适的窗宽、窗位,进行必要的图像后处理。
1)阅读全身MIP图:仔细观察MIP旋转图像,对患者的病灶分布有一个全面了解,建立全面观、立体观。
2)阅读PET全身冠状断层图像:通过阅读全身冠状断层图像能对患者的病灶分布有进一步的了解和强化,并对病灶在全身的位置有更清楚的定位,有助于后续进一步分析。
3)认真阅读每一帧横断层的PET、CT和PET/CT融合图,顺序一般为从上到下,从右到左。仔细分析PET和CT异常图像以及相应的融合图改变,获取病变的代谢和形态学信息细节,了解病灶与毗邻组织的关系,更细致地对病变进行分析。
4)认真阅读病灶在横断层、冠状断层和矢状断层相应位置的改变,建立起病变的立体观,以便更好地了解病灶的整体情况。
推荐:阅片顺序包括阅读全身MIP图,阅读PET全身冠状断层图像,阅读每一帧横断层的PET、CT和PET/CT融合图,顺序一般为从上到下,从右到左,阅读病灶在横断层、冠状断层和矢状断层相应位置(推荐级别Ⅱa类)。
2. 18F-FDG PET/CT图像分析
(1)图像分析原则:
18F-FDG PET/CT提供了PET代谢信息、CT解剖形态信息及PET与CT图像融合信息,两种影像信息相互补充、互相印证,从不同角度为临床提供诊断信息。由于存在同图异病和异图同病的问题,在图像分析时必须密切结合临床,才能获得正确的诊断。通常首先考虑常见病典型表现,其次考虑常见病非典型表现,再考虑少见病典型表现,最后考虑少见病非典型表现。尽量用同一种疾病对图像进行解释,即所谓的“一元论”原则,但是如果用一元论无法解释时,应当考虑到多种疾病共存的可能。
推荐:图像分析原则(推荐级别Ⅰ类)。
(2)正常图像:
葡萄糖为脑部的最主要能量来源,因此脑实质放射性分布很高。心脏的能量来源除葡萄糖外,还有游离脂肪酸,一般情况下,血糖水平高时,心肌优先用葡萄糖作为能量底物,血糖水平低时,心肌主要以游离脂肪酸作为能量底物,因此心肌的放射性分布不同个体、不同时间差异很大。软腭和咽后壁可出现形态规整的对称性生理性浓聚。双肺放射性分布低而均匀。纵隔血池放射性分布较双肺高而略低于肝脏。肝脏及脾脏放射性分布稍高而均匀。 18F-FDG主要通过泌尿系排泄,因此,双肾、双侧输尿管及膀胱等尿液积聚的地方常出现明显的放射性浓聚。胃腔内可出现不同程度生理性浓聚,小肠及大肠可出现浓淡不均的放射性浓聚,胃肠道内的生理性浓聚影,延迟显像时常出现形态及浓聚程度的改变。全身肌肉浓聚程度常较低,全身骨骼的放射性分布较肌肉略高。
以下情况下生理性浓聚可能会更明显,如视觉未封闭好,眼肌及大脑的视皮质会出现较高的放射性浓聚影;注射显影剂后说话较多,可出现喉部肌肉 18F-FDG摄取增高;颈部和其他部位肌肉紧张时可出现与肌肉走向一致的浓聚影;精神紧张及寒冷刺激可引起棕色脂肪 18F-FDG高摄取;使用胰岛素可出现全身肌肉的 18F-FDG高摄取。双侧乳腺在月经期可出现轻度均匀性浓聚,乳头的浓聚可能会更明显。月经期子宫腔内绝大多数会出现明显生理性浓聚,双侧卵巢在卵泡的刺激下常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理性浓聚。老年人有时在主动脉壁可见较高的放射性摄取,部分男性患者睾丸可出现不同程度浓聚。熟悉正常生理性改变,有助于显像结果地正确分析。
(3)异常图像:
在PET图像上出现放射性分布异常浓聚(高代谢灶)或稀疏缺损(低代谢灶)即为异常图像。高代谢病灶是指病灶处放射性分布高于周围正常组织;等代谢病灶是指病灶处的放射性分布与周围组织相近;低代谢病灶是指病灶的放射性分布低于周围正常组织。
(4)病灶分析要点
1)分析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病灶边缘以及病灶与周边组织,特别是血管、神经及重要脏器的关系。
2)比较病灶与全身其他组织(参照点多选择纵隔血池、肝脏及脑等)的放射性分布,判断病灶的 18F-FDG摄取强度,分析病灶内放射性分布的均匀性以及CT所显示的病灶密度及均匀性。对比分析PET显示病灶与CT显示病灶的大小匹配等。
3)定量分析:计算病灶的标准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和肿瘤/非肿瘤比值(tumour/non tumour,T/NT)。其中SUV为目前最常用的半定量指标,有最大SUV(即SUVmax,代表病灶内 18F-FDG摄取最高部分的SUV)和平均SUV(即SUVmean或SUVave,代表病灶内所有组织的 18F-FDG摄取平均值),SUVmax受兴趣区(ROI)的勾画影响较小,重复性好,目前应用较多。SUVave受兴趣区(ROI)的勾画影响大,重复性受操作者影响大,目前不如SUVmax应用广。
4)明确病灶的数量:对于单发病灶,根据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病灶内放射性浓聚程度、密度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合临床相关资料,进行良恶性鉴别。对于多发病灶,首先应根据肿瘤和其他疾病的生物学行为,判断多发病灶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一般情况下,同一来源的病灶常可用同一种疾病解释得通。其次判断多发病灶地 18F-FDG摄取是否存在相关,对于恶性肿瘤来说,多数情况下,肿瘤原发灶和转移灶之间的 18F-FDG摄取高低常与病灶的大小相一致;对于炎症来说,病灶的放射性浓淡常与病灶的炎症活动程度相关。
5)对于多次 18F-FDG PET/CT显像进行疗效评估的患者,应比较相对应病灶多次显像过程中病灶大小、放射性浓聚程度及形态改变,特别注意发现治疗过程中的新发病灶,并客观分析疗效。
6)假阳性问题
①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病灶:如活动性结核病、化脓性感染、霉菌病等;
②非特异性炎性病灶:如嗜酸性肉芽肿、慢性胰腺炎、甲状腺炎、食管炎、胃肠炎、非特异性淋巴结炎等;
③一些良性肿瘤可不同程度摄取 18F-FDG,如垂体腺瘤、肾上腺腺瘤、甲状腺腺瘤、腮腺混合瘤、Warthin’s瘤及神经纤维瘤等;
④手术、放疗或化疗等影响:如手术或活检部位的炎症、放射性肺炎、化学治疗后骨髓增生或胸腺增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引起骨髓 18F-FDG代谢增高等。
⑤其他:如冬眠心肌、大动脉炎等。
7)假阴性问题
①肿瘤太小,病灶小于2倍PET系统分辨率。
②一些特殊的细胞类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类癌、少部分高分化腺癌、富黏液成分的肿瘤、高分化肝细胞肝癌、肾脏透明细胞癌、高分化前列腺癌、低级别脑胶质瘤、成骨性和骨硬化性骨转移癌、神经内分泌肿瘤。
③药物影响:近期使用大剂量的类固醇激素治疗。
④肿瘤坏死。
⑤高血糖症、高胰岛素血症等。
推荐:病灶分析要点(推荐级别Ⅰ类)。
3. 18F-FDG PET/CT显像报告格式和内容
(1)一般资料: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检查号、临床诊断、检查日期、报告医师签名、报告日期等。
推荐:一般资料(推荐级别Ⅰ类)。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
检查名称包括: 18F-FDG PET/CT全身肿瘤断层显像, 18F-FDG PET/CT头颈部肿瘤断层显像, 18F-FDG PET/CT胸部肿瘤断层显像, 18F-FDG PET/CT腹部肿瘤断层显像, 18F-FDG PET/CT盆腔肿瘤断层显像, 18F-FDG PET/CT脑断层显像等。
检查方法或技术包括:静脉注射或口服对比剂,延迟显像; 18F-FDG使用剂量、给药方式及给药至显像的时间及利尿剂、肌肉松弛药、镇静剂使用情况等。
推荐: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推荐级别Ⅰ类)。
(3) 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
分别描述PET及CT的影像学表现,包括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数目、密度、与邻近组织脏器的关系,描述放射性浓聚程度,计算SUVmax和(或)SUVave等。如果多次检查应当进行对比。
推荐: 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推荐级别Ⅰ类)。
(4)结论或诊断
1)要与PET/CT影像表现描述相对应。
2)按肿瘤TNM分期的顺序分别进行描述。
3)主要病变先描述,次要病变后描述。
4)对于良性病变可根据对身体的危害程度分别给出相应的诊断。
5)对于两次或多次检查的患者应当前后进行比较。
6)尽可能给出明确的诊断,必要时给出鉴别诊断,对诊断不明确者,提出进一步检查方法或建议随访。
推荐:结论或诊断(推荐级别Ⅰ类)。
(5)报告审核与签发:
报告由有资质医师审核签发。
推荐:报告审核与签发(推荐级别Ⅰ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