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痤疮六经病机
我在这里就不多讲现代医学关于痤疮的认识,痤疮的发病机制在皮肤科里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从临床来说,痤疮根据皮疹的不同分的类型也比较多,比较常见的有丘疹型、脓疱型、结节型、囊肿型,还有严重的像聚合性痤疮比较多见,根据临床表现、轻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等等。
今天我就讲讲怎么用六经辨证的思路去考虑这个病。其实在很久以前,古人都认识到这个病。《黄帝内经》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诸病源候论》云:“面皰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皰,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从这方面可以看出《黄帝内经》里关于痤疮“寒、薄”导致“郁”,就是郁生热引起的痤疮。这些都可以看出肺部的风热导致痤疮的发生。后世有很多古籍都有类似记载,《外科正宗》认为是由血热瘀不散引起的;《外科启玄》认为是肺气不清,受风而生;《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认为由肺经血热而成。综合来说,基本上认为痤疮是由于肺风、肺热、血热瘀滞而生的。临床上,古籍书里用的药比较多的有《外科正宗》里面的枇杷叶丸、黄芩清肺饮,外用的话有颠倒散,还有《石室秘录》里面“青黄散”等这些外用方都会有一定的效果。我们现在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教材里面经常把痤疮分型论治,一般分3型:一个证型是肺经风热,选的是枇杷清肺饮;一个证型是胃肠湿热,用茵陈蒿汤加减来治疗;一个证型是痰湿瘀滞,选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但是本科教材的分型论治只能说是把中医简单化,对刚入中医门的初学者作为一个大体的范本、作为一个大体的方向来让你知道在临床上如何去初步的辨证,来考虑选方用药,并不等于说是临床辨证论治的金标准。恰恰相反,非常可悲的是我们现在很多中医院,甚至包括三级甲等中医院在病房写病历的时候,往往以本科教材为金标准。我们判断一切病案的书写合不合格,就搬出这个教材来看你这个辨证分型是不是符合教材的哪种类型,很多医生非常头疼病房里写病历,非常困难。临床上不是根据具体的病人去进行辨证论治分析证型,而是牵强附会地去寻找和教材上的某种类型是否相符合,如果不相符合就削足适履,把临床上的证候做一些技术性的修改。中医病历的临床书写变得越来越模式化,所谓的规范化变得越来越偏离临床了,越来越不符合临床本身的特点,不可能真正解决临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