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肺络病治法方药
一、肺络病治法
对络病的治疗必须本着“络病必通,寓通于补”的治疗原则,《灵枢•经脉》记载“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可见络脉纵横别出,网状分布,不仅沟通联络脏腑器官,更通行气血以达体末,正是由于络脉对人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也决定了其分布广泛,逐级细分,如江河之细流,山川之草木,其“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特点导致了其病理上易虚易滞的“不通”特点。所以根据其病理表现临床上必须本着“络病必通,寓通于补”的治疗原则。
“以辛为通”,《内经》中明确记载“辛先入肺”“辛主右手之太阴”,表明辛味为太阴肺之引经之味,同时《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表明了风邪袭表必用辛凉,仲景在《伤寒论》治疗咳喘的“小青龙汤”中使用了著名的“姜辛夏”配伍更增添了辛药治肺络的临床依据,在《药品化义》中记载:“细辛,若寒邪入里,而在阴经者,以此从内托出……合通窍汤,散肺气而通鼻窍。”后世叶桂发展内经理论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肺合皮毛而主气,故云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同时叶天士也是善用辛药治络病的著名医家,其整合前人理论及自身经验提出了“攻坚垒,佐以辛香,是络病大旨”。根据络病特点,当邪蕴络脉之时,单纯补气活血之药无以速达,而致邪滞日久,传变迅速而难以治愈,反之以辛药为引,借其辛凉走行之气,不仅可透络达邪,更可“开结气,达百骸”。故络气不通,常用檀香、薤白、乌药、沉香等辛香通络之品;若寒闭络脉则咳用桂枝、麻黄、细辛、半夏、生姜等药物辛温通络;若血瘀络脉则可用归尾、桃仁等。
1.取类比象
藤类植物生长之时纵横交错,犹如网络,因其形似络脉,根据中医“取类比象”的辨证用药方法,取藤盘旋蔓延之势,而入络祛邪,对于络病日久不愈之人可用藤类药物治疗。正如《本草便读》所言:凡藤类之属,皆可通经入络。
2.以虫通络
虫类药物是中医治疗肺络疾病的特色用药,在《临证指南医案•积聚》篇提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的说法,说明肺络病由功能性疾病逐渐转变的过程,终成“久病入络”,或气滞血瘀,或有气虚血瘀,或有痰浊内阻等多种病机,此时使用草木之品疏导络气已无速效,更无法引补气之药入络而致久病久痛久瘀,此病情危急之时,必佐用搜剔经络的虫类药,借虫类蠕动,嗜血之性,走窜攻冲,搜剔络中痰瘀,斡旋阳气,使血络通并引补药入。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使用鳖甲煎丸,《古方选注》注释:“本方都用异类灵动之物,若水陆,若飞潜,升者降者,走者伏者咸备焉。但恐诸虫扰乱神明,取鳖甲为君守之,其泄厥阴破癥瘕之功,有非草木所能比者。”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又提出因“五劳虚极羸瘦”而导致“干血阻络”治以大黄 虫丸,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盛赞仲景用药之独到:“气血交乱。病必旋发……总之未能讲究络病工夫,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王清任创立了著名方剂“补阳还五汤”,本方证系由正气亏虚,瘀血阻络所致,治当补气活血通络。方中重用黄芪以补气,使气旺血亦行,祛瘀而不伤正,地龙活血通络,其功效不在于祛瘀,而在于通络。在临床上尤其以肺络绌急证和络息气贲证最为紧急,急当治以搜风通络之药,常用地龙、水蛭、全蝎、蜈蚣、蜂房等药物。同时叶天士还提出治疗络病必须“缓攻,不致重损”“通补最宜”“柔温辛补”,教导后人时刻不忘寓通于补,在使用通络药物之时不忘益气补血,养阴填精,荣络养气。思量用药当需医者临证加减。
3.其他特色治疗
(1)足浴:
《灵枢•小针解》:“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指出全身的三百六十五穴,为络脉将气血渗灌全身各部的通会之处。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等经脉都循行足部,使用活血通络中药足浴有助于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同时改善肺、脾、肾的功能,有助于平喘、化痰、止咳降逆。
(2)耳穴压籽:
《灵枢•口问》中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难经•四十难》说:“肺主声,故令耳闻声”。因为耳是全身经脉汇聚之处,所以可通过刺激穴位来达到调节脏腑器官、治疗疾病的目的。耳穴压籽具有简单易学,经济实用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肺络疾病一般具有时间长、病情缠绵等特点,所以尤其适宜耳穴治疗。消毒耳郭后,用耳穴探针点压穴位,取患者感觉最痛处,用王不留行贴压耳轮9~12区、风溪、角窝中、耳屏区、气管、肺、耳背肺等耳穴并轻揉王不留行1~3分钟,一日多次,以达到活血通络的作用。
(3)推拿:
儿童肺络疾病主要与肺、脾、肾功能联系紧密。因喂养失宜,造成胃纳失和或肺脾两虚又复感外邪,或外邪侵表,迅速传变成失治、误治、延治,导致脾胃功能损伤,功能低下,又复感外邪。因钱乙提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故不宜使用辛通走窜药物治疗,而且其病理上又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传变迅速等特点,治疗上又必须选用既行之有效又不伤脏腑之法。推拿手法不仅操作简单而且疗效显著,临床常用百会、大椎、心俞、肺俞、脾俞、肾俞、命门等穴位配合捏脊手法以补脾经,健脾和胃,益肾纳气,培土生金,培元固本从而达到调理脏腑气血,疏通气络的目的。
(4)眼针:
彭静山教授以眼与经络的联系为理论基础,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通过对一万多病例的观察和潜心研究,在临床实践中逐步探索总结出来眼针疗法。《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素问•五脏生成》说:“诸脉皆属于目”,这都说明了眼睛通过经络与脏腑紧密相连,《证治准绳》中同样提到“目形类丸,瞳神居中而前,如日月之丽东南而晚西北也,内有大络六,谓心、肺、脾、肝、肾、命门各主其一;中络八,谓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各主其一;外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皆悬贯于脑……故凡病发,则有形色丝络显现,而可验内之何脏腑受病也……”操作方法:使患者平卧闭眼,医生指压住眼球,持1寸毫针刺入双上焦区、双肺区,进针要快,不捻转,不提插,不“得气”者可将针稍提出一点重新调整后轻轻刺入。
除此之外临床上还有针刀松解肺俞,缩唇腹式深呼吸运动,肺部叩打,易筋经导引,中药擦浴,中药雾化等形式来治疗肺络疾病。
因肺络病复杂的证候表现和疾病临床症状的错综复杂,所以本文对络病辨证及治法的简单总结明显不足,但络病的辨证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临床把握广泛存在于内伤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络病这一病理状态的形成原因、病程阶段、病理类型、病机转趋等,对临床治疗络病病变特别是在治疗肺络病的应用上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临床实践意义。随着理论的日臻完善络病学的理论建设一定会取得辉煌的成就。
二、肺络病用药
肺络病变常用中药
根据肺络病变的常见病机及证治分型,将常见的治疗肺络病变的中药分为宣肺通络、清络化瘀、祛痰通络、理肺通络、补虚荣络五类。
1.宣肺通络药
根据中药“四气五味”理论,辛味“能散、能行”,即是说辛味药具有辛香走窜、行气通络的作用,正如叶天士所言“络以辛为泄”,指明了辛味药对疏通络脉具有重要的作用。肺司呼吸,又主人体一身之气,具有宣发肃降的生理功能,当各种病因伤及肺络,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就会导致肺络病变的发生,此时,选用辛味通络药能够起到宣肺行气通络的作用,使肺络通,则肺络病变自除。
(1)麻黄
【药性】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通络,利水消肿。
【药论】
1)《医学衷中参西录》:
“于全身脏腑经络,莫不透达,而又以逐发太阳风寒为其主治之大纲。”
2)《本草纲目》:
“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
【主治】
1)治疗风寒外束,腠理闭塞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散寒之功,如麻黄汤(《伤寒论》)。
2)治疗风寒外束,肺气壅遏之咳喘实证,常配伍杏仁、甘草,如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若痰饮内伏,又复感风寒,导致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者,常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如小青龙汤(《伤寒论》)。
3)治疗风邪袭表,风水相搏,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者,每与生姜、石膏、甘草等同用,如越婢汤(《金匮要略》)。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并含有少量伪麻黄碱、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麻黄多糖等。
2)药理作用:
麻黄挥发油有发汗作用,麻黄碱能使处于高温环境中的人汗腺分泌增多增快。麻黄挥发油乳剂具有解热作用。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伪麻黄碱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2)桂枝
【药性】
辛、甘,温。归肺、心、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肌,宣畅肺络,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药论】
1)《本草经疏》:
“实表祛邪。主利肝肺气,头痛,风痹骨节疼痛。”
2)《本经疏证》:
“桂枝能利关节,温经通脉,此其体也……盖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
【主治】
1)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宣肺通络,发散风寒,如麻黄汤(《伤寒论》);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常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伤寒论》)。
2)治疗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若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多与当归、吴茱萸等同用,如温经汤(《金匮要略》)。
3)治疗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眩晕、心悸、咳嗽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
4)治疗心悸、脉结代属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者,多与甘草、人参、麦冬等同用,如炙甘草汤(《伤寒论》)。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是桂皮醛等。另外,尚含有酚类、有机酸、多糖、苷类、香豆精及鞣质等。
2)药理作用:
桂枝水煎剂及桂皮醛有降温、解热作用。桂枝煎剂及乙醇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常见致病皮肤真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挥发油有止咳、祛痰作用。
(3)生姜
【药性】
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宣肺通络止咳。
【药论】
《名医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主治】
1)治疗风寒感冒,多作为辅助之品,与桂枝等辛温解表药同用,增强发汗解表之力。
2)治疗脾胃虚弱者,可与白术、人参等补益脾气之药同用。
3)治疗痰饮呕吐者,常配伍半夏,如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4)治疗风寒客肺,痰多咳嗽者,可与麻黄、杏仁同用,如三拗汤(《和剂局方》)。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姜醇、柠檬醛、芳香醇等,尚含有辣味成分姜辣素。
2)药理作用:
生姜能促进消化液分泌,保护胃黏膜,具有抗溃疡、保肝、利胆、抗炎、解热、抗菌、镇痛、镇吐等作用。其醇提物能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心脏。
(4)细辛
【药性】
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功效】
辛温散寒,宣肺通络,祛风止痛,温肺化饮。
【药论】
《本草正义》:“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达肌肤。
【主治】
1)治疗外感风寒,头身疼痛较甚者,常与羌活、防风、白芷等祛风止痛药同用,如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治疗阳虚外感,恶寒发热,无汗,脉反沉者,可配伍麻黄、附子,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2)治疗外感风邪,偏正头痛,常与川芎、白芷、羌活同用,如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疗风寒湿痹,腰膝冷痛,常配伍独活、桑寄生、防风等,如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3)治疗鼻渊等鼻科疾病之鼻塞、流涕、头痛者,常与白芷、苍耳子、辛夷等配伍。
4)治疗外感风寒,水饮内停之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清稀者,每与麻黄、桂枝、干姜等同用,如小青龙汤(《伤寒论》)。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甲基丁香油酚、细辛醚、黄樟醚等多种成分。另含N-异丁基十二碳四烯胺、消旋去甲乌药碱、谷固醇、豆固醇等。
2)药理作用:
细辛挥发油、水及醇提取物分别具有解热、抗炎、镇静、抗惊厥及局麻作用;大剂量挥发油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所含消旋去甲乌药碱有强心、扩张血管、松弛平滑肌、增强代谢及升高血糖等作用。
2.清络化瘀药
肺为多气多血之脏,主一身之气,又朝百脉而助心行血。若各种原因导致肺失宣降,或肺中血行瘀滞,都将会引起肺络不通而形成肺络病变。如热邪积聚于肺络,可造成肺络瘀热互结,继而形成肺络瘀滞。此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清肺化瘀之法,清肺热,散络瘀,以治疗肺络病证。
(1)薏苡仁
【药性】
甘、淡,凉。归肺、脾、胃经。
【功效】
清络化瘀,利水渗湿,健脾,除痹。
【药论】
《本草纲目》:“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虚则补其母,故肺痿、肺痈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之本,故拘挛筋急、风痹者用之。土能胜水除湿,故泄泻、水肿用之。”
【主治】
1)治疗肺痈胸痛,咳吐腥臭脓痰,甚则脓血相兼者,常与苇茎、冬瓜仁、桃仁等药同用,如苇茎汤(《千金方》);治疗肠痈,可与附子、败酱草、丹皮同用,如薏苡附子败酱汤(《金匮要略》)。
2)治疗脾虚湿盛之水肿腹胀,小便不利者,多与茯苓、白术、黄芪等同用;治疗脚气浮肿,可与防己、木瓜、苍术等药同用。
3)治疗脾虚湿盛之泄泻,常与人参、茯苓、白术等药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4)治疗湿痹而筋脉拘挛疼痛者,常与独活、防风、苍术同用,如薏苡仁汤(《类证治裁》);治疗湿温初起或暑湿伏于气分,头痛恶寒,胸闷身重者,可与杏仁、白豆蔻、滑石等同用,如三仁汤(《温病条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含脂肪油、薏苡仁酯、薏苡仁内酯,薏苡多糖A、B、C和氨基酸等。
2)药理作用:
薏苡仁煎剂、醇及丙酮提取物对癌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薏苡仁内酯对小肠有抑制作用。其脂肪油能使血清钙、血糖量下降,并有解热、镇静、镇痛作用。
(2)鱼腥草
【药性】
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
清络化瘀,清热解毒,利尿通淋。
【药论】
《本草经疏》:“治痰热壅肺,发为肺痈吐脓血之要药。”
【主治】
1)治疗痰热壅肺,胸痛,咳吐脓血,常与桔梗、芦根、瓜蒌等药同用;治疗肺热咳嗽,痰黄气急者,常与黄芩、贝母、知母等药同用。
2)治疗外痈疮毒,可与蒲公英、野菊花、金银花等药同用。
3)治疗膀胱湿热,小便赤涩疼痛者,可与车前草、白茅根、海金沙等药同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含有鱼腥草素、挥发油、槲皮苷、氯化钾等。
2)药理作用:
本品能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并有抗炎作用。所含槲皮素及钾盐能扩张肾动脉,增加肾动脉血流量,因而有较强的利尿作用。此外,还有镇痛、止血、促进组织再生和伤口愈合以及镇咳等作用。
3.祛痰通络药
肺主宣发肃降,有通调水道的功能,当多种原因导致肺失宣肃,水道失调,水液不能得到正常输布,反而变生痰浊。痰一旦形成后,便成为新的致病因素,继而导致肺络不通,加重肺络病变。因此,选用祛痰通络药及时除去阻隔于肺络之痰浊,能够起到改善肺络病变的作用。根据体质的不同,痰可从热化或寒化,故此类药物包括祛寒痰药和化热痰药。
(1)竹沥
【药性】
甘,寒。归肺、心、肝经。
【功效】
豁痰通络,清热定惊。
【药论】
1)《本草正义》:
“竹沥行痰,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如痰在巅顶可降,痰在胸膈可开,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脏腑经络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
2)《本经逢原》:
“竹沥善透经络,能治筋脉拘挛,痰在皮里膜外,筋络四肢,非竹沥不能化之。”
【主治】
1)治疗痰热咳喘,痰稠难咯,顽痰胶结者,常配伍半夏、黄芩等,如竹沥达痰丸(《沈氏尊生书》);若痰火上壅胸膈,多与天竺黄、桑白皮、杏仁等配伍,如竹沥涤痰汤(《通俗伤寒论》)。
2)本品入心肝经,善涤痰泄热而开窍定惊,治疗痰热阻闭清窍,中风口噤,昏不知人,如《备急千金要方》单用本品灌服;若中风不语,半身瘫痪,可与天南星、半夏、枳实等同用,如竹沥化痰丸(《万病回春》)。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含有10余种氨基酸、葡萄糖、果糖、蔗糖,以及愈创木酚、甲酚、苯酚、甲酸、乙酸、苯甲酸、水杨酸等。
2)药理作用:
竹沥具有明显的镇咳、祛痰作用,但无平喘解热作用,其止咳的主要成分为氨基酸。有增加尿中氯化物及增高尿糖的作用。
(2)桔梗
【药性】
苦、辛,平。归肺经。
【功效】
宣肺止咳,祛痰通络,利咽开音,消痈排脓。
【药论】
《珍珠囊药性赋》:“其用有四:止咽痛,兼除鼻塞;利膈气,仍治肺痈;一为诸药之舟楫;一为肺部之引经。”
【主治】
1)治疗风寒咳嗽,痰多清稀者,可配伍紫苏、杏仁,如杏苏散(《温病条辨》);风热咳嗽,痰黏难咯,胸闷不畅者,常配伍桑叶、菊花、杏仁等,如桑菊饮(《温病条辨》)。
2)治疗外邪犯肺,咽痛失音者,可配伍甘草、牛蒡子等,如桔梗汤(《金匮要略》)。治疗咽喉肿痛,热毒炽盛者,可配伍射干、马勃、板蓝根等以清热解毒利咽。
3)治疗肺痈咳嗽胸痛,咳痰腥臭者,可配伍甘草使用,如桔梗汤(《金匮要略》)。
4)本品还可开宣肺气而通二便,治疗癃闭、便秘。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含有多种皂苷,主要为桔梗皂苷,多种混合皂苷经完全水解所产生的皂苷元有桔梗皂苷元、远志酸,以及少量的桔梗酸。另外,还含有菊糖、植物固醇等。
2)药理作用:
所含的桔梗皂苷对口腔、咽喉部位、胃黏膜的直接刺激,反射性地促使支气管黏膜分泌亢进从而使痰液稀释,易于排出;桔梗有镇咳作用,有增强抗炎和免疫作用,其抗炎强度与阿司匹林相似;桔梗皂苷有镇静、镇痛、解热作用,又能降血糖,降胆固醇,松弛平滑肌。
(3)天南星
【药性】
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
【功效】
祛痰通络,祛风解痉,散结消肿。
【药论】
1)《开宝本草》:
“主中风,麻痹,除痰,下气,破坚积,消痈肿,利胸膈,散血堕胎。”
2)《本经逢原》:
“南星、半夏皆治痰药也。然南星专走经络,故中风、麻痹以之为向导;半夏专走肠胃,故呕吐、泄泻以之为向导。”
【主治】
1)治疗痰湿阻肺,咳喘痰多,胸膈胀闷,常与半夏、陈皮、枳实配伍使用,如导痰汤(《传信适用方》);治疗痰热咳嗽,可配黄芩,如小黄丸(张洁古《保命集》)。
2)治疗风痰壅盛,闭阻清阳,眩晕呕吐者,常与天麻、半夏等配伍,如化痰玉壶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疗破伤风角弓反张,痰涎壅盛,可配白附子、天麻、防风等,如玉真散(《外科正宗》)。
3)治疗毒热壅盛,痈疽疮疖,牙龈溃烂,毒蛇咬伤等,常与雄黄、麝香配伍外敷,如天南星散(《圣济总录》)。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含有三萜皂苷、苯甲酸、氨基酸、D-甘露醇等。
2)药理作用:
煎剂具有祛痰、抗惊厥、镇静、镇痛作用;天南星具有抗癫痫的作用。
(4)白芥子
【药性】
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
化痰通络,温肺利气,散结止痛。
【药论】
1)《本草求真》:
“辛能入肺,温能散表,痰在胁下皮里膜外,得此辛温以为搜剔,则内外宣通,而无阻隔窠囊留滞之患矣。”
2)《本草纲目》:
“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主治】
1)治疗寒痰壅肺,咳喘胸闷,痰多难咯,可配紫苏子、莱菔子,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若痰饮停滞胸胁,喘咳胸满胁痛,可与甘遂、京大戟配伍,如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治疗痰湿流注所致的阴疽肿毒,常配鹿角胶、肉桂、熟地黄等,以温阳化滞,消痰散结,如阳和汤(《外科全生集》);若治痰湿阻滞经络之肢体麻木或关节肿痛,可配马钱子、没药等,如白芥子散(《校注妇人大全良方》)。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含有芥子油苷、白芥子苷,还含有脂肪油、芥子碱、芥子酶及数种氨基酸。
2)药理作用:
小剂量能引起反射性气管分泌增加,而有恶心性祛痰作用,白芥子苷水解后的产物白芥油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可致皮肤充血、发疱。
4.理肺通络药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寒热之邪,无论外感或内伤,都易犯肺,蕴于肺络,导致肺宣降失常,形成肺络病变。此类药物主要是通过祛除肺络中之寒热邪气,起到通肺络的作用,以治疗肺络病证。
(1)干姜
【药性】
辛,热。归肺、脾、胃、肾、心经。
【功效】
温肺通络,散寒止痛,温化痰饮。
【药论】
《珍珠囊》:“干姜其用有四:通心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
【主治】
1)治疗寒饮伏肺喘咳,形寒肢冷,痰多清稀入水者,常与细辛、五味子、麻黄等药同用,如小青龙汤(《伤寒论》)。
2)治疗脾胃虚寒,脘腹冷痛者,可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理中丸(《伤寒论》);治疗寒邪直中脏腑所致的腹痛,单用有效。
3)治疗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之亡阳厥逆,脉微欲绝者,常与附子相须为用,如四逆汤(《伤寒论》)。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含有挥发油,主要成分是姜烯、水芹烯、莰烯、姜烯酮、姜辣素、姜酮等。尚含树脂、淀粉,以及多种氨基酸。
2)药理作用:
干姜甲醇或醇提取物具有镇静、镇痛、抗炎、止呕及短暂升高血压的作用;水提取物或挥发油能明显延长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时间;干姜醇提取物及所含姜辣素和姜辣烯酮有显著灭螺和抗血吸虫作用。
(2)薤白
【药性】
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
通阳散结,舒畅肺络,行气导滞。
【药论】
1)《本草求真》:
“薤,味辛则散,散则能使在上寒滞立消;味苦则降,降则能使在下寒滞立下;气温则散,散则能使在中寒滞立除;体滑则通,通则能使久痼寒滞立解。”
2)《长沙药解》:
“薤白辛温通畅,善散壅滞,故痹者下达而变冲和,重者上达而化轻清。”
【主治】
1)治疗寒痰阻滞、胸阳不振所致痹证者,常与瓜蒌、半夏、枳实等同用,如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
2)治疗胃寒气滞之脘腹痞满胀痛,可与高良姜、砂仁、木香等药同用;治疗胃肠气滞,泻痢里急后重,单用有效,或与木香、枳实配伍使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含大蒜氨酸、甲基大蒜氨酸、大蒜糖等,醇提取物含有前列腺素A 1和B 1等。
2)药理作用:
薤白提取物能明显降低血清过氧化脂质,抗血小板聚集,降低动脉脂质斑块,具有预防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薤白煎剂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有抑制作用。
(3)金银花
【药性】
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
清肺通络,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药论】
1)《本草拾遗》:
“主热毒、血痢、水痢,浓煎服之。”
2)《本草纲目》:
“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痈疽疥癣、杨梅诸恶疮。散热解毒。”
【主治】
1)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身热头痛,咽痛口渴,常与连翘、薄荷、牛蒡子等同用,如银翘散(《温病条辨》);治疗热入营血,舌绛神昏,心烦少寐,可配伍水牛角、生地、黄连等,如清营汤(《温病条辨》)。
2)治疗痈疮初起,红肿热痛者,单用有效,亦可与穿山甲、白芷等配伍使用,如仙方活命饮(《妇人良方》);治疗疔疮肿毒,坚硬根深者,常与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等同用,如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3)治疗热毒痢疾,下痢脓血,可与黄芩、黄连、白头翁等同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含有挥发油、木犀草素、肌醇、黄酮类、皂苷、鞣质等。
2)药理作用:
本品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煎剂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有明显的抗炎及解热作用;有一定降低胆固醇作用,对中枢神经有一定的兴奋作用。
(4)连翘
【药性】
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功效】
清畅肺络,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清心利尿。
【药论】
《珍珠囊》:“连翘之用有三:泻心经客热,一也;去上焦诸热,二也;为疮家圣药,三也。”
【主治】
1)治疗风热外感或温病初起,头痛发热,口苦咽痛者,可与金银花、薄荷、牛蒡子等同用,如银翘散(《温病条辨》);治疗温热病热入心包,高热神昏者,常与麦冬、莲子心等同用,如清宫汤(《温病条辨》)。
2)治疗痈肿疮毒,常与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等同用;治疗疮疡脓出,红肿溃烂者,常与牡丹皮、天花粉同用,如连翘解毒汤(《疡医大全》)。
3)治疗湿热壅滞之小便不利或淋沥涩痛者,多与车前子、白茅根、竹叶、木通等配伍,如如圣散(《杂病源流犀烛》)。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含三萜皂苷,果皮含固醇、连翘酚、生物碱、皂苷、齐墩果酸、香豆精类,还有丰富的维生素P及少量挥发油。
2)药理作用:
有广谱抗菌作用:抗菌主要成分是连翘酚及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其他致病菌、流感病毒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抗炎、解热作用。所含齐墩果酸有强心、利尿、降血压作用;所含维生素P可降低血管通透性及脆性,防止溶血。
5.补虚荣络药
肺主气,司呼吸,调节全身的气机,然其对气的正常调节又离不开肺阴的滋润、濡养。故当肺气虚或肺阴虚,甚或肺气阴两虚时,肺的正常生理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出现咳喘无力,咳痰,痰中带血等肺络失荣的表现。此时,选用补虚荣络药,以补为通,缓治其本,能够有效地改善络伤肺虚的各种临床表现。
(1)人参
【药性】
甘、微苦,微温。归肺、脾、心经。
【功效】
补肺荣络,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药论】
1)《薛氏医案》:
“人参但入肺经,助肺气而通经活血,乃气中之血药也。”
2)《用药法象》:
“人参能补肺中之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肺主诸气故也。”
【主治】
1)治疗因大汗、大泄、大失血或大病、久病所致的元气虚极欲脱,气短神疲等危重证候,单用有效,如独参汤(《景岳全书》);治疗气虚欲脱兼见汗出身暖者,常与麦冬、五味子配伍,如生脉散(《医学启源》)。
2)治疗肺气耗伤,久咳虚喘者,常与五味子、苏子、杏仁等药同用,如补肺汤(《备急千金要方》)。
3)治疗脾虚不运兼湿滞,可与白术、茯苓等健脾渗湿药同用,如四君子汤(《和剂局方》);治疗脾气虚衰,气虚不能生血,气血两虚者,每与当归、熟地配伍,如八珍汤(《瑞竹堂经验方》)。
4)治疗心悸怔忡,胸闷气短,脉虚者,常与酸枣仁、柏子仁等药配伍,如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5)治疗肺肾两虚,摄纳无权,咳嗽虚喘者,可配伍胡桃等,如人参胡桃汤(《济生方》)。
6)治疗热伤气津,常与知母、石膏同用,如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含多种人参皂苷、挥发油、氨基酸、微量元素及有机酸、糖类、维生素等成分。
2)药理作用:
人参具有抗休克作用,人参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和急性中毒性休克患者比其他原因引起的休克,效果尤为显著;可使心搏振幅及心率显著增加,在心功能衰竭时,强心作用更为显著;能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提高应激反应能力;对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均有增强作用;能增强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提高脑力劳动功能;有抗疲劳,促进蛋白质、RNA、DNA的合成,促进造血系统功能,调节胆固醇代谢等作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2)紫河车
【药性】
甘、咸,温。归肺、肝、肾经。
【功效】
益精养血,荣养肺络。
【药论】
1)《本草经疏》:
“人胞乃补阴阳两虚之药,有反本还元之功。然而阴虚精涸,水不制火,发为咳嗽吐血,骨蒸盗汗等证,此属阳盛阴虚,法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不宜服此并补之剂,以耗将竭之阴也。”
2)《本经逢原》:
“紫河车禀受精血结孕之余液,得母之气血居多,故能峻补营血,用以治骨蒸羸瘦,喘嗽虚劳之疾,是补之以味也。”
【主治】
1)治疗肾阳不足,精血衰少者,单用有效,亦可与鹿茸、杜仲等补益药同用;治疗腰膝酸软、头昏耳鸣、男子遗精、女子不孕等属于肾阳虚衰,精血不足者,常与龟板、杜仲、牛膝等药配伍,如大造丸(《诸证辨疑》)。
2)治疗产后乳汁缺少、面色萎黄消瘦、体倦乏力等属气血不足者,可单用本品,或随证与人参、黄芪、当归等同用。
3)治疗肺肾两虚,摄纳无权,呼多吸少者,单用有效,亦可与人参、蛤蚧、冬虫夏草、五味子等同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胎盘球蛋白制品中含有多种抗体,在临床上长期用于被动免疫。人胎盘中还含有干扰素,有抑制多种病毒对人细胞的作用,以及含有能抑制流感病毒的巨球蛋白。
2)药理作用:
胎盘含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有促进乳腺和女性生殖器官发育的功能,尚含多种酶系统,参与甾体激素,如雌激素及黄体酮的代谢,影响月经周期,胎盘球蛋白由胎儿胎盘及产后血液中提取而得,主要成分是丙种球蛋白,含有抗某些传染病的抗体,因此是一种免疫制剂,胎盘中有多种酶系统,增强机体抵抗力,具有免疫及抗过敏作用。
(3)阿胶
【药性】
甘,平。归肺、肝、肾经。
【功效】
补血止血,润肺养络。
【药论】
1)《本草纲目》:
“疗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痢、女人血痛血枯。”
2)《神农本草经》:
“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
【主治】
1)治疗出血而导致血虚者,单用有效,亦常配伍熟地、当归、芍药等,如阿胶四物汤(《杂病源流犀烛》)。
2)治疗阴虚血热吐衄,常配伍蒲黄、生地黄等药;治疗肺破咯血,配伍人参、天冬、白及等药,如阿胶散(《仁斋直指方》);治疗血虚血寒之崩漏下血等,可配伍熟地、芍药、当归等,如胶艾汤(《金匮要略》)。
3)治疗肺热阴虚,燥咳痰少,咽喉干燥,痰中带血者,可配伍马兜铃、牛蒡子、杏仁等,如补肺阿胶汤(《小儿药证直诀》);治疗燥邪伤肺,干咳无痰,心烦口渴,鼻燥咽干者,常配伍桑叶、杏仁、麦冬等药,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4)治疗热病伤阴,肾水亏而心火亢,心烦不眠者,常与黄连、白芍等同用,如黄连阿胶汤(《伤寒论》)。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多由骨胶原组成,经水解后得到多种氨基酸,如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胱氨酸、色氨酸、羟脯氨酸、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等。
2)药理作用:
阿胶有显著的补血作用,疗效优于铁剂。服阿胶者血钙浓度有轻度提高,但凝血时间没有明显变化。
(4)麦冬
【药性】
甘、微苦,微寒。归肺、胃、心经。
【功效】
润肺濡络,养阴生津。
【药论】
1)《本经疏证》:
“其味甘中带苦,又合从胃至心之妙,是以胃得之而能输精上行,肺得之而能敷布四脏,洒陈五腑,结气自尔消熔,脉络自尔联续,饮食得为肌肤,谷神旺而气随之充也。”
2)《本草汇言》:
“清心润肺之药,主心气不足,惊悸怔忡,健忘恍惚,精神失守;或肺热肺燥,咳声连发,肺痿叶焦,短气虚喘,火伏肺中,咯血咳血。”
【主治】
1)治疗热伤胃阴,口干舌燥者,常与生地、玉竹、沙参等药同用;治疗消渴,可与天花粉、乌梅等药同用;治疗胃阴不足之气逆呕吐,可与半夏、人参等同用,如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2)治疗阴虚肺燥所致的鼻燥咽干,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喉肿痛者,常与阿胶、石膏、桑叶、枇杷叶等同用,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3)治疗心阴虚有热之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悸怔忡等,可与生地、酸枣仁、柏子仁等药同用,如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多种甾体皂苷、豆固醇、多种氨基酸、各种类型的多聚糖、维生素A样物质、高异黄酮类化合物。
2)家兔用麦门冬煎剂肌内注射,能升高血糖;正常家兔口服麦冬的水、醇提取物则有降血糖作用;麦冬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升高外周白细胞,提高免疫功能;能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作用,提高机体适应性;有改善左心室功能与抗休克作用;还有一定镇静和抗菌作用。
三、肺络病遣方
古人组方,多遵“依法选方,主从有序,辅反成制,方证相合”之旨,以“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的君臣佐使结构布阵,然而对于方剂的分类,或以“七方”立说,或以病症分类,或以主方归类,或以治法分类。
“七方”之说源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补上治下,治以缓;补下治上,制以急”等。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首开病症分类之先河,继以西汉医圣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唐•王焘的《外台秘要》,宋代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清•徐大椿的《兰台轨范》等都是按病症分类的医书。
以主方归纳分类首见于明•施沛的《祖剂》,其书“首冠素、灵二方,次载伊尹汤液一方以为宗,而后悉以仲景之方为祖,其《局方》二陈、四物、四君子等汤以类附焉。”
以功效和治法分类,始于唐•陈藏器“十种”,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方论序”的“十剂”:“制方之体,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是也”。明•张介宾“八阵”皆沿用以治法分类法。
本书参合各家之说,试以治法分类,拟分补肺和络剂、解表开络剂、解绌理络剂、收弛通络剂、止血宁络剂、祛痰通络剂、化瘀通络剂、消积通络剂、解毒通络剂等九类。由于阴阳互根,气血同源,虚实寒热转化,证型每多兼夹,临证之时不可截然分开。
(一)补肺和络剂
补肺和络剂,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肺络之气、血、阴以和络等作用,主治络伤肺虚证的方剂,络伤肺虚证包括络伤气虚、络伤血虚、络伤阴虚等。属于程钟龄《医学心悟》“八法”中的“补法”。
1.益气和络剂
益气和络剂主要适用于肺之络伤气虚证,症见气短少气,咳喘无力,动则益甚,咳痰清薄,声低语怯,时有神疲倦怠,面白,自汗恶风,舌淡苔白,脉弱或右寸脉大等,常用的益气和络药如人参、党参、黄芪、炙甘草等。络伤肺气虚证中,或卫虚不固,外邪易侵;或肺络不能布津,津贮成痰;或脾虚失运,土不生金;或肺络久病,由气络及血络,而有各种伴随兼证,再加上肺络易虚易滞的病理特点,故本类方剂常配伍疏风解表、化痰止咳、健脾渗湿、补血活血等药。代表方剂有玉屏风散、生脉散、补肺汤等。
玉屏风散
【来源】
《医方类聚》
【组成】
防风一两(30g) 黄芪蜜制二两(60g) 白术二两(60g)
【用法】
上( )咀。每服三钱(9g),用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后热服。
【功效】
补肺阳络,益气固表。
【主治】
络伤肺气虚证。汗出恶风,易感风邪,气短少气,面色 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方义】
方中黄芪“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本草求真》),本方用之,取其擅补脾肺之气,俾脾气旺则土能生金,肺气足则表固卫实,用为君药。白术益气健脾,助黄芪培土生金,固表止汗,为臣药。芪、术合用,既可补脾胃而助运化,使气血生化有源;又能补肺气而实肌表,使营阴循其常道,如此则汗不致外泄,邪亦不易内侵。风邪袭表,理当祛之于外,然腠理疏松之人,发汗又虑更伤其表,故佐以少量甘温不燥、药性和缓之防风走表而祛风邪。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邪而不伤正。煎药时少加大枣,意在加强本方益气补虚之力。诸药合用,表虚自汗之人服之,能益气固表以止汗泄,体虚易感风邪之人服之,能益气固表以御外邪。
【方论选录】
柯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惟黄芪能补三焦而实卫,为玄府御风之关键,且无汗能发,有汗能止,功同桂枝,故又能除头目风热,大风癞疾,肠风下血,妇人子脏风,是补剂中之风药也,所以防风得黄芪,其功愈大耳!白术健脾胃,温分肉,培土以宁风也。夫以防风之善驱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古今名医方论》)
【药理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玉屏风散具有抗炎、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内分泌、抗肿瘤、抗突变等作用。
【临床应用】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或预防小儿及成人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肾小球肾炎易于因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过敏性鼻炎、慢性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等每因外受风邪而致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疾病,以及手术后、产后、小儿等因表虚腠理不固而致之自汗证。
2.滋阴和络剂
滋阴和络剂,适用于络伤阴虚证,症见声嘶咽干,身形消瘦,五心烦热,干咳,少痰或质地黏稠,不易咯,痰中或带血,或有午后潮热,盗汗,颧红,舌红苔薄,脉细数或弦细。常用滋阴养肺络药有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玉竹等。络伤阴虚证中,常常因水不制火而虚热;或热伤血络;或金水不生而肺燥等,以致伴有多种兼证,故本类方剂可酌情配伍滋阴清热、养血止血、润燥宁肺等药物。代表方剂有补肺阿胶汤、月华丸、麦门冬汤、琼玉膏等。
补肺阿胶汤
【来源】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
阿胶麸炒,一两五钱(9g) 鼠粘子炒香,二钱五分(3g) 甘草炙,二钱五分(3g) 马兜铃焙,五钱(6g) 杏仁去皮尖,七个(6g) 糯米炒,一两(6g)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一二钱(3~6g),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温服。
【功效】
养阴补肺,清络止血。
【主治】
络伤阴虚肺热证。咳嗽气喘,咽喉干燥,咳痰不多,或痰中带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义】
本方原为小儿肺虚有热之证而设。肺主气,行肃降。肺阴不足,阴虚有热,津液被灼,气逆不降,所以咳嗽气喘,咽喉干燥,咳痰不多。若久咳不止,肺络受损,痰中带血。治疗以补养肺阴为主,结合宁嗽化痰止血为法。方中阿胶甘平质黏,用量独重,功能是滋阴补肺,养血止血,为君药。臣药是马兜铃,清泄肺热,化痰宁嗽;牛蒡子宣肺清热,化痰利咽。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益肺,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补肺阴,清肺热,降肺气,止咳喘。
【方论选录】
汪昂:“此手太阴药也。马兜铃清热降火,牛蒡子利膈消痰,杏仁润燥散风,降气止咳。阿胶清肺滋肾,益血补阴。气顺则不哽,液补则津生,火退而嗽宁矣。土为金母,故加甘草、粳米以益脾胃。”(《医方集解》)
【临床应用】
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咯血等辨证属阴虚有热者。
3.益气养血和肺络剂
益气养血和肺络剂,适用于肺络气血两虚证,症见气短懒言,咳而无力,面色淡白或萎黄,鼻干,嗅觉减退,鼻内黏膜萎缩,多伴食少倦怠,头晕目眩,唇舌爪甲色淡,上肢麻木、蚁行感,舌淡,脉细等。常用益气和络药,如人参、党参、黄芪、炙甘草等与补血药熟地、白芍、阿胶等共同组方。代表方剂有炙甘草汤等。
炙甘草汤
【来源】
《伤寒论》
【组成】
甘草炙,四两(12g) 生姜切,三两(9g) 人参二两(6g) 生地黄一斤(50g) 桂枝去皮,三两(9g) 阿胶二两(6g) 麦门冬去心,半升(10g) 麻仁半升(10g) 大枣擘,三十枚(10枚)
【用法】
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功效】
益气养血,滋阴补肺,通阳复脉。
【主治】
①虚劳肺痿。咳嗽,涎唾多,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②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方义】
方中炙甘草补气生血,养心益脾;生地黄滋阴补血,充脉养心,二药重用,益气养血以复脉之本,共为君药。人参、大枣补益心脾,合炙甘草则养心复脉,补脾化血之功益著;阿胶、麦冬、胡麻仁甘润养血,配生地黄则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之力尤彰;桂枝、生姜辛温走散,温心阳,通血脉,使气血流畅以助脉气接续,同为佐药。原方煎煮时加入清酒,以酒性辛热,可行药势,助诸药温通血脉之力。数药相伍,使阴血足而血脉充,阳气复而心脉通,气血充沛,血脉畅通,则悸可定,脉可复。由于炙甘草、人参亦可补肺气,润肺止咳;阿胶、麦冬又善养肺阴,治肺燥;生地、胡麻仁长于滋阴补肾水,与胶、麦相合而有“金水相生”之功,故可用于虚劳肺痿的治疗。
【临床应用】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有心悸、气短、脉结代之症且辨证属阴血不足,心气虚弱者,以及老慢支、肺结核等属气阴两伤之虚劳干咳证者。
(二)解表开络剂
解表开络剂,适用于肺络壅塞证,因感受的外邪不同,其临床表现主要分以下几类:络受风寒之邪主要表现为微恶寒,轻度发热,可兼有咳嗽,咳痰,痰白质稀,鼻塞流清涕,无汗,舌苔白,脉浮紧;风热之邪伤络者表现为咳嗽,咳痰,痰稠色黄,鼻塞流黄浊涕,身热,口干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燥邪伤络者则表现为干咳无痰或少痰,黏稠难咯,唇口干燥,鼻目干涩,或有胸痛咯血,舌红苔白或黄,脉数或大。治疗络受风寒证的代表方剂有三拗汤、大青龙汤等;治疗风热郁络证代表方剂有银翘散、麻杏苡甘汤等;治疗燥邪伤络证的代表方主要有杏苏散、清燥救肺汤等;治疗暑湿害络证的代表方剂有香薷散、清络饮等。
(1)麻黄汤
【来源】
《伤寒论》
【组成】
麻黄三两(6g) 桂枝二两(4g) 甘草一两(3g) 杏仁七十个(9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需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功效】
辛温通络,宣肺平喘。
【主治】
络受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义】
方中麻黄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善开腠理而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故为君药。营涩卫郁者,但以麻黄解卫郁,则营涩难畅,故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之桂枝为臣,与麻黄相须为用,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既加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又兼温通经脉以除头身疼痛。肺主肃降,恐方中麻、桂上行宣散太过,故佐以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配,宣降相宜以增强止咳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相合,共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
【方论选录】
王晋三:“麻黄汤,破营方也……麻黄开窍发汗;桂枝和阳解肌;杏仁下气定喘;甘草安内攘外。四者各擅其长,有非诸药之所能及。”(《绛雪园古方选注》)
【药理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麻黄汤具有发汗、解热、抗炎、止咳、平喘、抗病毒、抗低体温、调整免疫功能等作用,上述作用为理解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提供了一定的现代药理学依据。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小儿高热、支气管哮喘、类风湿关节炎、荨麻疹、银屑病等风寒表实者。
(2)桑菊饮
【来源】
《温病条辨》
【组成】
桑叶二钱(7.5g) 菊花一钱(3g) 杏仁二钱(6g) 连翘一钱(5g) 薄荷八分(2.5g) 桔梗二钱(6g) 甘草生,八分(2.5g) 苇根二钱(6g)
【用法】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功效】
辛凉透络,宣肺止咳。
【主治】
风热郁络轻证(风温初起证)。咳嗽身热不甚,口不渴,或微渴,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方义】
方中桑叶清透肺络之热,菊花清散上焦风热,并作君药。薄荷辛凉透表,助桑、菊散上焦风热,桔梗开肺、杏仁降肺,二药宣降相伍,既助桑、菊以祛邪,又理肺气而止咳,共为臣药。连翘辛寒而质轻,清透膈上浮游之热,苇根甘寒,清热生津止渴,共为佐药。甘草润肺止咳,调和诸药,兼具佐使之用。诸药配合,共奏疏风散热,宣肺止咳之功。
【方论选录】
吴鞠通:“此辛甘化风,辛凉微苦之方也。盖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立此方所以避辛温也。今世佥用杏苏散,通治四时咳嗽,不知杏苏散辛温,只宜风寒,不宜风温,且有不分表里之弊……风温咳嗽,虽系小病,常见误用辛温重剂,销铄肺液,致久咳成痨者,不一而足。”(《温病条辨》)
【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有退热、抗炎、抗菌等作用,同时体外实验证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白喉杆菌等有明显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
临床多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肺炎,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百日咳等属于风热表证者。
(3)清燥救肺汤
【来源】
《医门法律》
【组成】
霜桑叶三钱(9g) 石膏煅二钱五分(8g) 人参七分(2g) 甘草一钱(3g) 胡麻仁炒研一钱(9g) 真阿胶八分(3g) 麦门冬(去心) 一钱二分(4g) 杏仁泡,去尖皮,炒黄,七分(2g) 枇杷叶一片,刷去毛,涂蜜,炙黄(3g)
【用法】
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
【功效】
清燥润肺。
【主治】
燥邪伤络证重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干无苔,脉虚大而数。
【方义】
方中重用桑叶为君,轻清宣泄肺中燥热,并可止咳。以石膏、麦冬为臣,一者清肺经之热,一者润肺经之燥。如此配合,宣中有清,清中有润;石膏虽质重沉寒而量少,故不碍桑叶轻宣之性;麦冬虽滋腻,亦无妨桑叶宣散燥热之功。杏仁、枇杷叶利肺气,使肺气肃降有权;阿胶、胡麻仁润肺养阴,使肺得濡润之性;人参、甘草益气和中,使土旺金生,肺气自旺。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诸药相伍,燥邪得宣,肺热得清,气阴得复,共奏清燥救肺之功,故以清燥救肺名之。
【方论选录】
王晋三:“石膏之辛,麦冬之甘,杏仁之苦,肃清肺经之气;人参、甘草生津补土,培肺之母气;桑叶入肺走肾,枇杷叶入肝走肺,清西方之燥,泄东方之实;阿胶、胡麻色黑入肾,壮生水之源,虽亢火害金,水得承而制之,则肺之清气肃而治节行,尚何有喘呕痿厥之患哉?”(《绛雪园古方选注》)
【药理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此方具有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过敏、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临床应用】
多用于肺炎、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癌等属燥热壅肺,气阴两伤者。
(4)清络饮
【来源】
《温病条辨》
【组成】
鲜荷叶边二钱(6g) 鲜银花二钱(9g) 丝瓜皮二钱(6g) 西瓜翠衣(6g) 鲜扁豆花一枝(6g) 鲜竹叶心二钱(6g)
【用法】
以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功效】
祛暑解络。
【主治】
暑伤气络证。身热口渴不甚,但头目不清,晕眩微胀,舌淡红,苔薄白等。
【方义】
方中鲜银花性味甘凉而气芳香;鲜扁豆花气芳香,性清散,共用以祛暑清热和化暑湿,为君药。西瓜翠衣清热解暑,丝瓜络清肺透络,并为臣药。鲜荷叶用边者,取其祛暑清热而又舒散之意;暑气通心,又以鲜竹叶心清心除烦并利水导热,共为佐使药。药多鲜者,其气更轻清和芳香,祛暑清热之效优。全方用药,轻清走上,专清肺络之邪,暑热得清,则诸症可解。
【临床应用】
主用于夏月中暑、小儿夏季热等属于暑伤气络轻证者。
(三)解绌理络剂
解绌理络剂适用于肺络绌急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呼吸气促,喉间可闻及哮声,或有胸闷憋气,气短不足以息,或咳嗽不止,伴有或不伴有胸闷烦满,汗出,面赤,可见口唇发绀,甚则脉络怒张,奇脉走形。舌紫暗苔白滑,脉沉紧或弦紧甚则浮数。代表方剂定喘汤、射干麻黄汤等。
定喘汤
【来源】
《摄生众妙方》
【组成】
白果二十一枚(9g) 麻黄三钱(9g) 苏子二钱(6g) 甘草一钱(3g) 款冬花三钱(9g) 杏仁一钱五分(9g) 桑白皮三钱(9g) 黄芩一钱五分(6g) 半夏三钱(9g)
【用法】
水三盅,煎二盅,作二服,每服一盅,不用姜,不拘时,徐徐服。
【功效】
解绌理络,化痰清热。
【主治】
风寒束络,痰热内蕴之肺络绌急证。哮喘咳嗽,痰多气急,痰稠色黄,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义】
方中麻黄辛温,宣肺平喘,解散表邪;白果甘涩,敛肺定喘,祛痰止咳,二药合用,一散一收,既能增强平喘之功,又可防麻黄辛散太过耗伤肺气,共为君药。桑白皮泻肺平喘,黄芩清热化痰,二者合用以消内蕴之痰热而达致病之本,同为臣药。杏仁、款冬花降气平喘,苏子、半夏化痰止咳,共助君、臣平喘祛痰,俱为佐药。甘草生用,调和诸药,且能止咳,兼为佐使。诸药配伍,外散风寒,内清痰热,宣降肺气,使肺热清,外邪散,逆气降,痰浊化而咳喘得平。
【方论选录】
张秉成:“夫肺为娇脏,畏热畏寒,其间毫发不容,其性亦以下行为顺,上行为逆。若为风寒外束,则肺气壅闭,失其下行之令,久则郁热内生,于是肺中之津液,郁而为痰,哮嗽等疾,所由来也。然寒不去则郁不开,郁不开则热不解,热不解则痰亦不能遽除,哮咳等疾,何由而止?故必以麻黄、杏仁、生姜,开肺疏邪;半夏、白果、苏子,化痰降浊;黄芩、桑白皮之苦寒,除郁热而降肺;款冬、甘草之甘润,养肺燥而益金。数者相助为理,以成其功,宜乎哮喘痼疾,皆可愈也。” (《成方便读》)
【药理研究】
具有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抗组胺、抗炎、抗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临床应用】
本方多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属于痰热蕴肺者。
(四)收弛通络剂
收弛通络剂,适用于肺络弛张证,其临床表现多为久咳气喘,气短不足以息,咳唾黏痰或脓痰,胸膺呈桶状,乏力纳差,甚则烦躁目脱,舌淡无苔,脉浮大。代表方剂有苏子降气汤、桑白皮汤、平喘固本汤等。
苏子降气汤
【来源】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紫苏子 半夏各二两半(各9g) 川当归两半(6g) 炙甘草二两(6g) 前胡 厚朴各一两(各6g) 肉桂一两半(3g)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二大钱(6g),水一盏半,入生姜二片,枣子一个,苏叶五片,同煮至八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功效】
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
上实下虚之喘咳证。
【方义】
方中紫苏子辛温而润,其性主降,长于降肺气消痰,为治疗痰壅气逆胸满之要药,所谓“除喘定嗽,消痰顺气之良剂”(《本经逢原》);苏子擅润肠通便,可使肠腑通畅而助肺之肃降,故用为君药。半夏辛温而燥,助苏子以化痰涎;厚朴辛温苦降,助苏子以降逆气,同为臣药。前胡辛苦微寒,长于降气化痰,且具辛散之性,与诸药相伍,既增降逆化痰之效,又使降中寓宣,以复肺气宣降之职,并制诸温药之燥;桂心辛甘大热,温补肾元,纳气平喘;当归辛苦温润,既可养血补虚以助桂心温补下元,又能治“咳逆上气”(《神农本草经》),兼制半夏、厚朴之燥,以防辛燥伤津;生姜和胃降逆,化痰止咳,俱为佐药。大枣、甘草和中益气,调和药性,为佐使药。诸药相合,上下并治,标本兼调,俾逆气降、痰涎消,则喘咳自平。
【方论选录】
岳美中:“本方以苏子为主,其主要作用有三:一为除寒温中,一为降逆定喘,一为消痰润肠。苏子得前胡,能降气祛痰,驱风散积;得厚朴、陈皮、生姜,能内疏痰饮,外解风寒……此方有行有补,有润有燥,治上不遗下,标本兼顾,为豁痰降气,平喘理嗽,利胸快膈,通秘和中,纳气归元之方剂。”(《岳美中医案集》)
【药理研究】
具有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改善微循环、抗组胺、抗炎、抗菌、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临床应用】
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辨证属痰壅于肺、气机上逆的多种疾病。
(五)止血宁络剂
止血宁络剂,适用于络破肺伤证:症见咳嗽咯血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夹有泡沫,或咳吐大量脓血痰,腥臭异常。伤于燥邪则常见咳痰量少黏稠,痰中带血;毒热内侵则咯血紫黯甚则色如铁锈,腥臭异常;痰热损肺者表现为咳黄浓痰带血或咯血势急量大;阴虚内热伤及肺络者主要表现为咳嗽咯血并伴有胸闷气促、五心烦热、夜间盗汗等表现。代表方剂有百合固金汤、补络补管汤、咳血方、十灰散等。
百合固金汤
【来源】
《慎斋遗书》
【组成】
百合一钱半(4.5g) 熟地 生地 当归身各三钱(各9g) 白芍 甘草各一钱(各3g) 桔梗 玄参各八分(各2g) 贝母 麦冬各一钱半(各4.5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养阴清肺,化痰止咳。
【主治】
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咯血证。
【方义】
方中百合配麦冬,滋肺而润燥,清虚火而止咳,充水之上源而固肺金,共为君药。用生地、熟地、玄参滋肾壮水以制虚火,其中生地兼能凉血止血,玄参兼能治咽喉燥痛,合而为臣。君臣相协,则肺金得润,阴液可下输以充肾水;肾水得壮,津液可蒸腾以上濡肺金,金润水壮,虚火自息,故又金水相生之妙。以当归养血补肝,引血归经,并治咳逆上气;白芍和营泄热,敛阴柔肝以防木反侮金;贝母润肺化痰以止咳;桔梗载药入肺以化痰利咽,以上四味,俱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诸药,兼能清热,用之为使。诸药相合,使肺肾得养,阴液渐充,虚火自降,咳止血宁。
【方论选录】
汪昂:“此手太阴、足少阴药也。金不生水,火炎水干,故以二地助肾滋水退烧为君。百合保肺安神,麦冬清热润燥,玄参助二地以生水,贝母散肺郁而除痰,归、芍养血兼以平肝,甘、桔清金,成功上部(载诸药而上浮)。皆以甘寒培元清本,不欲以苦寒伤生发之气也。”《医方集解》
【药理研究】
现代研究证实此方具有抗结核、抗自由基、抗菌、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内分泌等作用。
【临床应用】
本方常用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慢性咽喉炎、自发性气胸等属肺肾阴虚者。
(六)祛痰通络剂
祛痰通络剂适用于痰凝肺络证,症见咳嗽,胸闷,咳而加重,痰多而黏,色白易咯,或黄稠量多,或咳唾清稀涎唾,时有发热口渴,饥不欲食,手足麻木痿软,二便不利,舌淡苔白腻,脉滑。代表方剂有十枣汤、控涎丸等。
十枣汤
【来源】
《伤寒论》
【组成】
芫花 甘遂 大戟各等份
【用法】
三味等份,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现代用法:三药等份为末,每服1g,以大枣十枚煎汤送服,每日一次,清晨空腹服用。)
【功效】
祛痰逐水通络。
【主治】
①悬饮: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胸背掣痛不得息。②实水: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肿甚,腹胀喘满,二便不利,舌苔滑,脉沉弦。
【方义】
方中合用芫花、甘遂、大戟,三味皆逐水之峻品,但各有所攻,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甘遂善逐经隧水湿,大戟善泄脏腑之水,三味相合,峻下逐水之功甚著。但此三品究为峻泄有毒之品,易伤正气,故方中又配伍大枣甘温质润,培土制水,并缓和诸药峻烈和毒性,使邪去而正不伤,减少药后反应。
【方论选录】
汪昂:“芫花、大戟,性辛苦以逐水饮;甘遂苦寒,能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以攻决为用;三药过峻,故用大枣之甘以缓之,益土所以胜水,使邪从二便而出也。”(《医方集解》)
【临床应用】
本方主要用于渗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及肾炎水肿等证属水饮内结,形气俱实者。
(七)化瘀通络剂
化瘀通络剂适用于血瘀肺络证,症见久咳、咳而无力,痰白,气短喘促,动则喘甚,吸气尤难;或痰中带血,咽干或声嘶,时有胸闷、乏力,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头晕眼花,舌黯红或有瘀斑,脉虚弱或沉细尺弱或涩,久病患者可见胸痛,伴有呼吸喘促,口唇发绀,甚至猝死。代表方剂有血府逐瘀汤、木防己汤(加味)等。
血府逐瘀汤
【来源】
《医林改错》
【组成】
桃仁四钱(12g) 红花三钱(9g) 当归三钱(9g) 生地黄三钱(9g) 川芎一钱半(5g) 赤芍二钱(6g) 桔梗一钱半(5g) 柴胡一钱(3g) 枳壳二钱(6g) 甘草一钱(3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化瘀通络,理气止痛。
【主治】
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黯,两目黯黑,舌质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方义】
方中桃仁活血祛瘀为君药。当归、红花、赤芍、牛膝、川芎助君药祛瘀之力,共为臣药,其中牛膝能通血脉,引瘀血下行;柴胡疏肝理气,升达清阳;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入胸中,合枳壳一升一降,开胸理气,使气行则血行;生地凉血清热以除瘀热,合当归滋养阴血,使祛瘀而不伤正,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各药配伍,使血活气行,瘀化热清,气机畅达,诸症悉除。
【药理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其具有改善微循环、降低全血黏度、降血脂、镇痛抗炎、增强免疫等作用。
【临床应用】
本方主要用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肋软骨炎、胸软组织损伤等证属血瘀气滞者。
(八)消积通络剂
消积通络剂适用于肺络成积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喘憋,眼闭不欲睁开,健忘,或有恶寒发热,干咳少痰,或咯血,形体消瘦,气急乏力,口咽唇干燥,皮肤有针刺感或蚁行感,舌黯红少津,脉细数或滑数。甚则咳嗽持续不解,痰液甚多,胸闷气急,逐渐加重。代表方剂有加减息奔丸、益肺化积丸等。
加减息奔丸
【来源】
《东垣试效方》卷二
【组成】
川乌头1钱,干姜1钱半,人参2钱,厚朴8分,黄连1两3钱,紫菀1钱,巴豆霜4分,桂枝3钱,陈皮1钱半,青皮7分,川椒(少去汗)1钱半,红花少许,茯苓1钱半,桔梗1钱,白豆蔻1钱,京三棱1钱半,天门冬(去心)1钱半。
(九)解毒通络剂
解毒通络剂主要适用于热毒滞络证,症见起病急骤,突然寒战高热,咳嗽气急,继则高热或但热不寒,气促胸满,喘急鼻煽,咳痰黄稠或铁锈色,或痰中带血,舌红绛,苔黄,脉数。代表方剂如银翘散、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等。
(1)银翘散
【来源】
《温病条辨》
【组成】
连翘一两(30g) 金银花一两(30g) 苦桔梗六钱(10g) 竹叶四钱(12g) 生甘草五钱(15g) 荆芥穗四钱(12g) 淡豆豉五钱(15g) 牛蒡子六钱(18g)
【用法】
共杵为散,每服六钱(18g),鲜芦苇(30g)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解毒清热,辛凉透络。
【主治】
温病初期,热毒滞络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方义】
方中以银花、连翘为君,此二味芳香清解,既能辛凉透邪清热,又可芳香辟秽解毒。更配辛温的荆芥穗、豆豉,助君药开皮毛以助祛邪;辛凉的薄荷、牛蒡子,疏风热而清利咽喉,并为臣药。桔梗宣肺利咽,甘草清热解毒,二药相伍,即《伤寒论》之桔梗汤,有利咽止痛之功。竹叶清泄上焦以除烦,苇根清热生津以止渴,皆是佐使药。诸药相合,共奏疏风透表,清热解毒之功。
【方论选录】
吴鞠通:“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温病条辨》)
【药理研究】
银翘散具有发汗、解热抗菌、抗病毒以及抗炎等作用,为其透表散邪、清热解毒功效提供一定的现代理解。
【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扁桃体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很好疗效。还常用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咽炎、咽峡疱疹、麻疹、肺炎、药物性皮炎、小儿湿疹、产褥感染等病属中医风热表证者。
(2)千金苇茎汤
【来源】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苇茎二升,切,加水二斗,煮去五升,去滓(60g) 薏苡仁半升(30g) 桃仁三十枚(9g) 瓜瓣半升(24g)
【用法】
上四味,纳苇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脓。
【功效】
解毒清肺通络,化痰逐瘀排脓。
【主治】
热毒痰瘀滞络之肺痈。身有微热,咳嗽痰多,甚至吐腥臭脓痰,胸中隐隐作痛,咳则痛增,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义】
方中苇茎清泻肺热,解毒利肺,《本经逢原》:“专于利窍,善治肺痈,吐脓血臭痰”,为君药。桃仁活血破瘀,助苇茎以除腥臭脓血痰,为臣药。薏苡仁清热利湿排脓,导热从下而去;瓜瓣清热化痰,利湿排脓,共为佐药。诸药配伍,共奏清肺化痰,逐瘀排脓之效。
【方论选录】
张秉成:“桃仁、甜瓜子,皆降润之品,一则行其瘀,一则化其浊;苇茎退热而清上;薏仁除湿而下行。方虽平淡,其散结通瘀、化痰除热之力,实无所遗,所以病在上焦,不欲以重浊之药伤其下也。”(《成方便读》)
【药理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本方具有促进腺体分泌、抑制气管平滑肌痉挛、改善微循环、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临床应用】
本方常用于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肺脓肿、百日咳、肺结核等属于热毒痰瘀滞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