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理论与肺脏病治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肺络病病因

一、外因
外感六淫
外感六淫是指引起人体发病的,来自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其主要包括两种情况:第一,六淫邪气较重,如非其时而有其气,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等,超过了大多数人的适应能力而发病;第二,机体正气亏虚,即便正常的气候变化,也使其发病,此时的六气对于发病的人来说,亦称为六淫。刘力红发挥古义 [2],据《素问•六节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认为“肺主治节”“肺主气”的“气”和“节”乃节气之义,指出肺乃调节人体适应气候变化,完成天人合一的最主要脏腑,故肺伤易外感;又肺为华盖,主皮毛,乃人体之藩篱,开窍于鼻,六淫又多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故外感多伤肺。肺络作为肺脏功能和结构的组成部分,其病变受外感六淫的影响很大,风寒可束络,风热能犯络、风燥易伤络、风湿多困络、暑温常中络。
1.风
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而肺之阳络居外,在上为盖,正为阳位,故风邪易袭肺之阳络,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阳络中也分气络、血络,气络在外,运行卫气与津液,血络在中,运行营气与血液。肺阳络之气络运行卫气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运行津液以润泽皮毛,今风邪袭络,首伤肺之无形气络,气络失调,卫气不足以温分肉故恶风,正邪交争故发热;风性轻扬开泄,气络津液外泄故汗出、流涕、生痰成饮等;风性主动,风邪所致的气络失调又可致有形之气络绌急,气络收缩,故肺气上逆,或为喘或为咳。单纯的风邪为患一般只伤及气络层次,但亦可见由于气络失调而致血络不通的如头痛、鼻塞等症状。而且风为百病之长,流行四时,其致病往往挟持他邪,如风寒、风热、风燥、风湿、风温等,此时致病除有风邪的致病特点外,亦表现出所兼夹的邪气的致病特点。
2.燥、湿
肺属金,通于秋气,其性喜润恶燥,为娇脏,燥邪易伤肺及络。燥性干涩,易伤津液,肺络为肺脏布津之通道,燥邪来犯,多以伤气络为主,津枯络伤,则出现一派“燥胜则干”的临床表现,如口、鼻、咽喉、肺之气络(气管、支气管等)、皮肤、大便干燥,干咳,口渴等,正如刘完素所言:“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与燥邪相对的外感邪气则是湿邪,《景岳全书•杂症谟•湿证》曰:“湿之为病,有出天气者,雨露之属也,多伤人脏气”,湿为阴邪,最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邪伤及肺络,一致气络气滞津停为痰,一致络中阳气不足,肺失行水,水聚为湿,与外湿相合为患,可出现痰多、水肿等临床表现。湿性重浊、黏滞,消去不易,其性趋下,易袭阴位,故常避藏于肺络之最低处,而此处则是气血生化的主要场所,故湿邪对气络、血络均有所伤,极易影响肺络之吐故纳新、气血生化、流通营卫和布散津液之生理功能。
3.寒、热(暑、温、疠、毒)
寒邪袭表,正邪交争,故可见发热;寒性凝滞、收引,寒邪客肺,有形肺络拘紧挛缩,或气络舒缩无度,为喘为咳;或血络绌急不通,为瘀为痛,《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气络、血络拘紧挛缩,影响肺络之吐纳清浊、气血生化和流通气血之生理功能,故日久可见气虚、血虚、血瘀证候;寒为阴邪,伤人阳气,又肺络绌急,卫气、津液输送有碍,寒性凝滞,闭塞腠理,故寒邪客于肺络可见恶寒、无汗、痰白清晰等。寒邪为患,气络、血络均可伤及,尤善伤血络,所谓“寒伤营”是也。热、暑、温邪皆属阳邪,与寒邪性反,其邪炎上,易伤津耗气,入心扰神,动血成痈等,邪气可燔灼肺之气络、血络,变证最多。叶天士言:“暑由上受,先入肺络”“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吸入温邪,鼻通肺络,逆传心包络中”。寒邪犯肺,十之八九从皮毛而入,温热邪气袭肺,十之八九从口鼻而入,热邪袭表可见外感风热见证(此属卫分证),若温热邪气从口鼻袭肺络,则邪气炽张而气络局限,故迅速伤及气络之卫气津液及自身管腔(此属气分证,上焦病证),并延及血络(此属营血分证),出现热、渴、汗出、脉洪大或耗血动血之象;又通于口鼻的有形气络与肺之阴络相偕,加之温热之性走窜,邪气可直中阴络,肺之阴络连于心,散于胃,行于三焦,故温热之邪可延肺络逆传心包(营血分证、上焦病证),或传于中焦、下焦而见中、下焦病证。络脉生理情况下能够连接脏腑组织官窍,运行气血津液以濡养灌溉,病理情况下却是邪气避藏和疾病传变的通路。而肺络除了具有上述特点外,其生理特性和功能又决定了其成为疾病传变的重要通道,而疾病依据哪种传变方式传变,与感邪性质有莫大的关系,寒邪多以肺络为始,从六经传变之道,热邪则多以肺络为枢,行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之法。
另外,疠气(具有传染性的外感邪气)侵袭人体,发病急骤,来势凶猛,变化多端,病中可迅速出现高热、扰神、动血之象,亦多属热毒之邪侵袭;至于香烟烟雾、职业粉尘、化学物质、过敏原以及某些药物,如博莱霉素、苯妥英钠等,亦可损伤肺络,本书将其归于“环境毒”病因,在后文的相关章节有详述。
二、内因
外因伤肺之阳络,进而随邪正盛衰而进退,内因则多先发于肺之阴络,传于经脏或延络感传。内因主要包括内伤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三方面。
1.内伤七情
生理情况下,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正常的心理反应,称为“七情”,当情志刺激过于强烈或者持久,超出了人体正常的适应能力,或者脏腑虚弱不能适应轻微的情志刺激,使得七情成为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此时称其为“内伤七情”。内伤七情首伤脏腑气机,终日戚戚于得失,费尽心机,而所思不遂,气机郁结;或者暴富发达,乐极气散,神不内敛;或者不悟生死,不明洒脱,过于执着人世悲欢离合,忧思不堪;又或者生性懦弱,终日惕惕,魂不守舍等,皆可导致人体气机逆乱 [3],正如《素问•举痛论》所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肺与悲应,悲则气消,肺络失充则其性能失宜而致肺系各种病证;又肺主气,司呼吸,气机逆乱则劫肺络之气,致肺络失调,可影响呼吸的深浅、频率和气血生化的质量、效率;肺络连于心,心藏神,《类经》中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赅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故情志伤脏,先伤心,后伤相应之脏。可见,内伤七情不仅可以直接伤及肺络,亦可通过经络连属间接累及肺络。
2.饮食失宜
饮食不节,过饥则气血生化乏源,土不生金,肺络失养;过饱则气机阻滞,肺络壅塞。偏嗜肥甘厚味、辛辣炙煿,或饮酒成性,或素体脾虚,则痰湿、痰热内生,浸淫肺络,或发为咳,或哮,或喘,或痈,《医碥•哮喘》曰:“哮者……得之食味酸咸太过,渗透气管,痰入结聚,一遇风寒,气郁痰壅即发”,《仁斋直指方》说:“惟夫邪气伏藏,凝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促急”,《张氏医通•肺痈》说:“或夹湿热痰涎垢腻,蒸淫肺窍,皆能致此”,亦有饮食不洁,或进食海膻发物,污秽毒邪经脾转输至肺,肺络受损者,其毒邪尚可继续经肺络布散体表,扩大病变范围。
3.劳逸失度
肺主气,司呼吸,乃宗气生成之源,劳力过度则耗气,气虚则络伤;房劳过度则肾虚,肾虚精气不足则延络脉子盗母气,致肺肾两虚;过逸则气机不畅,肺络舒缩失宜,吐纳功能不全,清气不得吸入,浊气不得排出,且阳气不振,肺络不得卫气之充盈,易招内外之邪侵入,如《医学三字经•咳嗽》篇曰:“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
三、不内外因
外感内伤致病机体,会产生痰、瘀、结石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又会成为新的病因,造成机体进一步的损害和影响疾病的转归,称为病理产物性病因。另外,先天不足、寄生虫等致病因素皆可损伤脏腑气血,形成各种病证,本书则将其和病理产物性病因统归于不内外因。下面详论痰瘀病因与肺络病变的关系。
中医学“久病多瘀”“百病多由痰作祟”“久病入络”理论给予我们启示,痰、瘀、痰瘀互结和络病是否相兼为病或互为因果?外感六淫伤及阳络渐入阴,内伤饮食、劳倦、七情伤及阴络发于阳,络脉或虚或滞,其功能受损,生痰致瘀,如张明泉等 [4]认为,气络能够调控小动脉平滑肌的收缩松弛变化,这种控制过程与微循环血流有互相耦合的作用,故络脉病变可致小动脉平滑肌痉挛或持续收缩,造成血流瘀阻,痰瘀骤聚。所伤络脉之邪,还可直接伤及络中气血津液,变生痰瘀,如寒凝血涩为瘀、津停为痰,热破血行或煎熬津血为瘀为痰等。痰瘀既成,可损伤络脉的结构和功能,进而促进痰瘀的形成,造成恶性循环。可见,络病和痰瘀病因相关,互为因果,故络脉病变的治疗上要谨记,络病必需详查有无痰瘀为患,即使没有痰瘀迹象,亦可酌情予活血化痰之品以防痰瘀互结,时刻考虑痰瘀络病同治。而肺朝百脉,助心行血,又主行水,为“贮痰之器”,故痰瘀更易于肺形成,肺络为娇,痰瘀形成更易伤其络,所以痰瘀是肺络病变的重要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