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久病入络、久病成瘀、怪病多痰——慢性复杂性疾病“络虚邪瘀”病机的理论基础
一、痰瘀相关学说与慢性复杂性疾病
中医在慢性复杂性疾病的防治方面,除了近来兴起的络病理论,痰瘀相关学说也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痰瘀相关学说认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若形成了瘀血的病理产物,往往同时或者随后会形成痰浊,反之亦然,即痰浊、瘀血多同源共生,且互为因果,在治疗上强调痰瘀同治。事实上,“久病成瘀”“怪病多痰”。“久病”,病程久、易反复之谓,与慢性病相应;“怪病”,奇怪,异于普通疾病之谓,与复杂性疾病相应。故慢性复杂性疾病与痰瘀互结的病机特点密切相关,已有研究显示,痰瘀互结参与了大部分慢性复杂性疾病的中医证型分类 [6]。
二、络病理论与慢性复杂性疾病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经脉是人体运行气血的主干,而络脉则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的网状系统。络脉无明确的循行路线,其络体细窄,末端连通,络中气血运行缓慢、双向流动、并呈面性弥散。按照分布部位的不同,络脉可分为阳络和阴络,阳络在外在表,阴络行内行里。按照功能的异同,络脉又分为气络和血络,其中,气络主运经气,血络主运津血。气络、血络相互伴行,行于表里内外,即阳络之中分气血,阴络之中亦分气血也。
而所谓络病,即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致病因素伤及络脉导致的络脉功能障碍及结构损伤的自身病变,以及致病因素和络脉病变引起的继发性脏腑组织病理变化;络病理论认为,络脉的病机特点为: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基本病机有络气郁滞(虚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脉损伤、络虚不荣八种。络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疼痛、麻木、痿废、青筋、出血等,其治疗以通为用,具体包括辛味通络、虫药通络、藤药通络和络虚通补 [5]。
络脉的上述结构特点、生理功能和病机特点,决定了其在慢性复杂性疾病病机中的重要作用。尽管慢性复杂性疾病临床表现各异,但均有久病络伤、邪聚、痰瘀互结以及慢性迁延、可急性加重的特征表现,其演变过程简述如下:阳络居外居表,若外邪侵袭,久居不去,则邪气循阳络—体络(筋骨肌肉关节处之络)—经脉—阴络—脏腑的顺序传变,初则表现为络中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或络脉功能的失调,久则邪气阻滞,络失滑利,津血停滞,成痰成瘀,痰瘀互结,邪气(或寒或热或湿或毒等)亦与痰瘀胶结,导致病情复杂,缠绵难愈。进而络脉结构受损,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药物以络脉为通道祛邪的能力下降,痰瘀邪气浸渍络内、络中、络外,导致病情更为复杂,预后不良。若病起于中或内,则通过络脉“气血双向流通”的特性,邪气亦可外溢皮肤肌腠,内贯五脏六腑。另外,络脉“气血行缓”,正气相对经脉为不足,“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所”,加之其纵横成网,为邪气提供了良好的居处,这正是大多数慢性复杂性疾病具有慢性迁延、急性加重甚或有宿根的基础。
三、“络虚邪瘀”——慢性复杂性疾病的核心病机
“久病入络”“久病成瘀”“怪病多痰”,痰瘀多互结,络病理论与痰瘀相关学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区别。简单来讲,痰瘀互结证主要考虑津液和血液的同时病变,而络病理论除了强调脉络中气血津液的病变,更加强调络脉自身的病变及痰瘀(或他邪)互结的部位:既包括脉络腔内之有形邪气,又包括脉络管壁内之“混处之邪”;络病理论为痰瘀相关学说进一步扩大或明确了病位,痰瘀相关学说为络病理论指出了邪实方面的病机重点,二者结合,能够较为全面、准确地诠释慢性复杂性疾病的病机特点,已有学者指出 [7],慢性病的治疗中,要注意痰、瘀及络脉的病变。
笔者则根据络病理论、痰瘀相关学说以及二者的关系,结合上述慢性复杂性疾病的演变过程,进一步提出慢性复杂性疾病的核心病机为“络虚邪瘀”。其中,“络虚”是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络中精气血津液的不足、络脉功能失调以及络脉与络中精微物质相互作用减弱的总括;“邪瘀”,则是指疾病演化过程中的寒、热、湿、痰、燥、毒等各种邪气与瘀血互结于络脉内外的病理状态,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痰瘀互结于络;且“络虚”“邪瘀”相互影响,共同左右慢性复杂性疾病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