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理论与肺脏病治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现代络病及肺络理论充实发展

基于络病学历史发展三大基石,围绕“专业知识”“学科分支”“专业人员”的学科建设三大要素,通过数十年的文献整理、理论研究,进行临床调查与科学实验,在现代以王永炎、张伯礼、吴以岭、史常永、邱幸凡、吴银根等为首的国内一大批优秀专家、学者的努力推动下,络病学科、肺络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建设、科学技术研究正扬帆起航。随着络病理论指导下临床治疗手段的逐步推广,其显著的临床疗效已逐渐被广大医务人员及患者所接受、认可,并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大力关注。
王永炎院士首次诠释病络及络病概念,并就此与络病加以区别 [3],认为病络是一种疾病或病证产生的病机,而络病是以络脉功能结构失常为主要病机的一类疾病,在阐述病络理论实践意义的同时,也间接反映对脉络学研究用词规范化的美好愿望。张伯礼院士通过病例临床观察,指出“久病入络”血瘀证与多种疾病微循环障碍的相关性 [4],在使“异病同治”思想与现代医学研究充分结合的同时,也为络病理论广泛指导多类临床疾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肺纤维化患者作为选取病例之一,也逐渐受到重视,被后辈医家广泛研究。邱幸凡教授精于对《内经》络脉理论的研究,提出络脉气血灌注、双向流动的特点,气络、血络生理特点 [5],并著有《络病理论与临床》一书。史常永教授系统梳理了络病学说及其治法精要 [6],字字为经,句句精要,有纲有要,为络病学说历史文献研究贡献甚多。吴以岭院士,作为中医络病学学科创立者和学科带头人,致力于络病学研究30余载,发表论文数十篇,编著有《脉络论》,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创新教材《络病学》,首提“络病辨证八要”,创立“三维立体网络系统”,并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十五”和“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重大课题,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的神经肌肉类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心衰、心律失常、流感和SARS、肿瘤病机与治疗的相关研究逐步深入,使络病学说研究不断趋于科学化、现代化,如络病病理、证候、病症复合模型的构建、相关药物临床疗效研究等,并诞生一大批以络病理论为基础的新一代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
承络脉、络病理论发展之势,肺络理论也渐枝繁叶茂,病络机制也逐步用于解释诸多呼吸系统疾病,如SARS、肺纤维化、小儿支原体肺炎等。吴银根教授将肺纤维化之病位归于肺络,病机究于肺络痹阻,并系统阐述肺纤维化治法当以“通补肺络”为本,同时将肺络与解剖学结构联系起来,认为肺络应与肺内终末性细支气管以下的呼吸道和肺内毛细血管相类似 [7],从而加深对于肺络的感官认知。翟华强等对于肺络给出较为科学的概念,认为肺络定义有广狭之别 [8]。徐婷贞等结合肺脏功能明确提出,肺络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气机阻滞、血行瘀阻、津液运化失常及肺阴亏损,治疗当以行气益气通络、除湿化痰通络、养阴清肺通络为本 [9]
审视络病学说的发展历程,在向我们阐述一个又一个理论的同时,诸医家无不有着谦恭的求知态度、严谨的治学方法与勤于思考的革新精神。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必将遇到各种困难、瓶颈,愿吾辈师以先人之志,刻苦钻研,为络病学发展不懈努力!为中医学应用临床、造福百姓奋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