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理论与肺脏病治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篇

第一章 络病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探索源远流长的中医发展历史,翻阅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著作,数千年的中医发展历程为我们探寻络脉的源头、萌芽、兴盛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充分的依据。
纵观历史,络脉学的发展日趋成熟,呈现出“血-血脉-经络(络、脉络)-络病”的递进发展;横谈每朝,虽在诸多著作中依稀可见散落的记载,但由于历代“重经轻络”的现象,直至明清时期,以叶天士、喻昌为首的诸多医家才将较系统的络脉学说推上历史舞台。在明确络脉学说定义的同时,理清络脉之史,对于深刻理解学说思想,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以及对这一理论的发挥、扩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与此同时,肺络学说作为络脉学说分支,《黄帝内经》中首次提出“肺之络脉”一词,即《素问•逆调论》:“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至明清时期,薛生白《湿热病篇》中首次提出“肺络”一词:“甚至喘不得眠者,暑邪入于肺络”,并使“肺络”学说作为单独的研究方向,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薛氏虽未明言肺络之意,但通过诸医家注释、探析,也使肺络学说逐渐初成规模,崭露头角,并付于临床,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得以固本荣枝,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