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胃肠病谈养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胃肠病为万病发病元凶

胃肠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进入人体的食物都要经过胃肠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中医讲脾胃运化功能强健,西医说胃肠功能正常运转,是保证人体健康的最基本需要。
胃肠一旦出现问题,消化不良、胃胀胃痛、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不适或胃炎、肠炎等各种病症就会接踵而至。如果胃肠病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或久治不愈,一则气血营养产生匮乏,不仅身体虚弱、体质下降,而且脾胃虚衰、多病缠身;二则疾病有可能恶化、癌变。因此,养生专家指出“胃肠病为万病发病元凶”。

1.身体虚弱,体质下降

胃肠道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是生命机体从自然界获取气血营养的重要场所。人体90%以上的营养物质由肠胃吸收,90%以上的毒素由肠道排出体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体各器官的正常活动一刻也离不开胃肠所产生的气血营养的支持。作为消化道主体的胃肠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各器官、各系统功能的正常与否以及生命是否安危。胃肠功能正常即为各个器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胃肠应是人体各个器官之首。胃肠好则各个器官都好,生命活动也健旺;反过来,胃肠病则人体各个器官就会因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而功能低下,生命活动也会虚衰,身体就会虚弱。
《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皆禀气(水谷营养)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者五脏之本”是指胃为维持五脏功能活动的根本。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气血之海”,能够将饮食水谷初步消化,下传小肠,并将水谷精微、气血营养通过脾脏的转输,布散全身,以充养五脏,使之发挥正常功能。明代名医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凡平人之常,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胃为脏腑之本。”假如胃肠有病,则会影响胃肠的消化与吸收,水谷精微、气血营养就会产生不足,就有可能出现精神萎靡、身体消瘦,机体抵抗能力、调节能力、康复能力、适应能力等也会下降。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后世尊为“医家之宗”、“养生宝典”。
由于《内经》是以黄帝问、岐伯答的体例编写,为医家之宗,因此中医又称为“岐黄之术”。

2.脾胃虚衰,多病缠身

金代名医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明确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脾胃主受纳饮食水谷以化生气血,并输布分配至全身,灌溉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脾胃位居脏腑之中,为人体脏腑气血产生之源、气机(功能活动)升降之枢,在生命活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如果胃肠病久病迁延,或长期饮食失节、劳倦过度、七情内伤,均可致使脾胃虚衰。脾胃虚衰,则可导致脏腑气机升降失常、功能失调,变生消化吸收不良、胃肠功能紊乱、胃肠炎症、低血压、贫血等各种病症;脾胃虚衰会引起气血营养化源匮乏,内不能滋养五脏六腑,外不能濡养四肢百骸,有可能发生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精神萎靡、身体消瘦、面容憔悴等各种虚证,而正不胜邪,机体抵抗、适应能力低下,不仅容易发生各种感染性疾病,而且还会滋生各种变证。
慢性胃肠病是一组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主要包括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结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等,中医认为它们属于胃脘痛、胃痞、嘈杂和泄泻等范畴,临床研究提示其60%以上属于或伴有中医脾胃虚弱证或脾胃虚寒证。
脾胃虚弱证指脾胃功能不足所引起的相关病理表现,具体又可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胃气虚、胃阴虚等证型。脾气虚的症状主要是气短、疲乏、头晕、大便稀软不成形,容易出血、血色较淡,面色失润;脾阳虚的症状主要是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软或水泻;胃气虚的症状主要是胃胀胃痛、呃逆不断、食欲不振、食量减少、饭后胀满;胃阴虚的症状主要是口干口渴、容易饥饿、泛酸或吐酸、胃脘隐痛、口舌生疮、大便干结等。
脾胃虚寒证指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引起的相关病理表现,多由脾胃虚弱证进一步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先天阳虚体质发展迁延所致。脾胃虚寒证的症状主要是脘腹胀满、食量减少、腹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不成形、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妇女白带量多质稀、小腹下坠、腰腹酸沉。

3.胃肠病症,恶化癌变

胃肠疾病长期得不到治疗,会导致身体功能严重失衡,甚至引发癌变。
人类时时刻刻都需饮食供养,胃肠为“后天之本”,无时无刻不在为人体消化吸收饮食水谷,提供气血营养,任务相当繁重。胃肠本身极易劳损,加上风寒暑湿邪的侵袭,水质污染、农药化肥残留以及滥用化学药品,还有嗜烟酗酒、浓茶香料、辛辣食物、暴饮暴食、饮食过冷过烫等的直接刺激,使胃肠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一旦患病,若不重视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致使胃肠病症恶化乃至癌变,将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减缩寿命。
(1)胃癌: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50~60岁患者居多。
1)临床表现:
临床上,70%以上胃癌早期患者毫无症状。中晚期胃癌患者可出现上腹部疼痛,消化道出血(呕血、柏油样便),穿孔引起腹膜炎,幽门梗阻导致吞咽障碍,功能失调引发全身功能衰竭(出现显著消瘦、贫血、精神衰颓等恶病质表现),以及肿瘤扩散转移而引起的相应症状。
2)病因:
胃癌的病因目前虽然尚未彻底清楚,但从大量调查资料看与下列四方面因素有关:
环境因素:
其中最主要的是饮食因素,如摄入过多的食盐或盐分较多的腌制食品、熏烤的鱼与肉(含有较多的3-4苯并芘)、发霉的食物(含有较多的真菌毒素)、用滑石粉加工的大米等。
遗传因素:
某些家庭中胃癌发病率较高,胃癌患者亲属的胃癌发病率高于正常人4倍。一些资料表明,胃癌发生于A血型的人较O血型者为多。
癌前病变:
所谓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较强恶变倾向的病变,如不处理,有可能发展为癌症。例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的“重度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被称为癌前病变,胃溃疡经反复破坏和再生的刺激有可能发生恶变,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可能引起胃淋巴瘤和胃癌等。
免疫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胃癌发病率较高。
3)预防
少吃或不吃腌制食物:
腌制食物中因为盐分多,会直接损伤胃黏膜,而且其中所含的亚硝酸盐在胃酸和细菌作用下会转变为亚硝胺,更易引起胃癌,所以应少吃或不吃腌制食物。
不吃或少吃熏烤食物:
熏鱼、熏肉、烤鸭、烤鸡等熏烤食物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如3-4苯并芘、环芳烃、亚硝胺等,应尽量不吃或少吃。
不吃霉变的食物:
常见的霉变食物有霉大米、霉玉米、霉花生等。调查发现,吃霉变食物的人比不吃霉变食物的人的胃癌发病率显著增高。霉菌中有些是产毒真菌,是很强的致癌物质,同时某些食物在产毒真菌作用下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和二级胺,进入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胃又可合成亚硝胺类化合物而致癌。因此应不吃霉变的食物。
不吸烟、少饮酒:
吸烟与胃癌也有一定的关系。烟雾中含有苯并芘、多环芳香烃、二苯并卡唑等多种致癌或促癌物质,是食管癌和胃癌的病因之一。酒精本身虽不是致癌物质,但烈性酒会刺激胃黏膜,损伤黏膜组织,促进致癌物质的吸收,如果饮酒同时吸烟,其危害性更大。因为酒精可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加强对烟雾中致癌物质的吸收。为预防胃癌,应不吸烟、少饮酒。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饮食不定时定量、暴饮暴食、进食过快或过烫,对胃黏膜、食管黏膜等均是一个损伤性的刺激,与胃癌、食管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进食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温度适宜等,对预防胃癌等肿瘤有积极作用。
积极治疗癌前病变:
积极治疗癌前病变,预防胃癌发生,切勿存在侥幸心理,使疾病蔓延,发生恶果。积极正确治疗胃溃疡,必要时定期进行胃镜复查,如经内科治疗无效,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明确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应积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每隔半年左右,在胃镜直视下或用胃脱落细胞检查法复查一次,如怀疑胃癌变应考虑手术治疗。积极、彻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的胃炎、溃疡病等病症。
(2)大肠癌:
为结肠癌和直肠癌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胃肠道肿瘤中,其发病仅次于胃癌、食管癌,预后为常见消化道肿瘤中最好的。大肠癌的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2︰1,40岁以上好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习惯与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的大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并有年轻化趋势。
1)临床表现:
大肠癌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的增大和病情的进展,才显露出症状,而临床上已出现症状的患者,其局部病变往往已非常严重,甚至到了晚期。
大肠癌的主要表现为排便习惯和性质的改变,如便秘或腹泻、便血或黏液血便,以及大便变形变细、腹胀腹痛等慢性肠梗阻症状;继而出现显著消瘦、贫血、精神衰颓等恶病质症状,或肿瘤发展、转移出现腹水、黄疸等症状。
2)病因:
大肠癌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与下列四方面因素有关:
环境因素:
经研究证明,在各种环境因素中,以饮食因素最重要。大肠癌的发病与食物中的“三高一低”有密切关系,即有高蛋白质、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素饮食习惯的人,大肠癌的发病将大大增加。此外,长期便秘,经常食用熏烤、腌制食物,都可能增加大肠癌的发病。
有研究显示,大肠癌高发国家的居民每天每人食物中的脂肪含量都在120g以上,而发病率较低的国家居民只有20~60g。动物实验也证实,喂高脂肪饲料动物大肠癌的诱发率是低脂肪饲料动物2~4倍。膳食中纤维素含量高者大肠癌发病率明显低于少含纤维素食物者。美国科学家埃里克雅各布斯博士和埃米莉·怀特博士在《流行病学》月刊上报告:“有便秘者的结肠癌发病率是正常人的4倍多。”
遗传因素:
研究证明,大肠癌者患者的直系亲属患大肠癌的风险较高。有些大肠腺瘤,如多发性家庭性腺瘤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家族中患病率可达50%,如不治疗,10岁以后均有患大肠癌的可能。最近,有学者对肿瘤抑制基因与大肠癌发生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大肠癌的易感性与发病机制均与遗传因素有关。
大肠腺瘤:
根据各地的尸检材料研究发现,大肠腺瘤的发病情况与大肠癌颇为一致。有人统计,具有单个腺瘤的患者其大肠癌的发生率比无腺瘤者高5倍,而多个腺瘤者又比单个腺瘤患者高1倍。
肠道慢性炎症:
据报道,由于血吸虫病而导致肠道的炎性改变,其中一部分会发生癌变;肠道的其他慢性炎症也有癌变的可能,如溃疡性结肠炎,有3%~5%会发生癌变。
3)预防
改变“三高一低饮食”:
高蛋白质、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素饮食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应该提倡饮食中增加高纤维的水果(如梨、桃、苹果等)、绿叶蔬菜(如洋白菜、青菜、芹菜等)、粗制碳水化合物(如玉米等)的比例,减少脂肪、动物蛋白及精制碳水化物的比例。这样,一方面可减少肠内中性固醇及胆酸浓度,减少肠内细菌降解的致癌物质或协同致癌物质;另一方面,因大便量增加,加快排泄速度,使上述致癌物质或协同致癌物质与结肠黏膜接触时间缩短,从而减少大肠癌的发病率。
少吃或不吃腌制、熏烤食品:
有人认为,亚硝胺类化合物中的致癌物质不仅是食管癌和胃癌的重要病因,也可能是大肠癌的致病因素之一。为了减少体内亚硝胺的产生,应少吃或不吃富含亚硝胺类化合物的熏烤、腌制食品。
积极治疗便秘与癌前病变:
便秘尤其是长期便秘有可能导致大肠癌,所以未患便秘者应积极预防,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少吃肉,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促进肠道蠕动。便秘发生后,不能掉以轻心,应认真对待,明确诊断,积极治疗。
大肠腺瘤被公认为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因此早期治疗大肠腺瘤是预防大肠癌发生的重要措施。临床上,一旦出现大肠腺瘤,应尽早切除。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大部分大肠腺瘤样息肉不需开腹手术,可经内镜完整地摘除,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费用也较低,可同时切除多枚息肉,并收集切除的样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慢性肠道炎症,如血吸虫病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也有癌变的可能。所以早期、彻底治疗这些疾病,对预防大肠癌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