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消化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一、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 安静整洁、空气新鲜,室温18~20℃,湿度50%~60%定时通风,每日2~3次,每次15~30分钟,通风时避免对流,注意患儿保暖。
2.观察病情,测量体重及生命体征,准确记录。
3.了解患儿有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便秘等症状,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规律性,以及与进食是否相关等。
4.对腹泻患儿,注意观察精神状态、皮肤弹性及全身症状,记录大便次数、性状和量。必要时留取大便标本以利检查。
5.对消化吸收能力差、营养不良的患儿,要监测体重、评估全身营养状况。
6.腹痛患儿,注意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以及和饮食的关系。如有病情变化及时告知医师,给予相应的处理。
7.保证患儿休息和睡眠,根据病情调整活动时间。如病情较轻和恢复期的患儿可以适当下床活动;病情较重或在特殊治疗期的患儿,如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应绝对卧床休息。
8.饮食管理对消化系统疾病患儿尤为重要,须依据病情、遵医嘱进行饮食种类选择,保证足够的营养供给,以利患儿疾病恢复和生长发育。
9.注意饮食卫生,保持餐具清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避免交叉感染。
10.做好辅助检查(如电子胃镜、结肠镜、24小时pH监测等)前的准备和护理。
11.心理护理 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安慰工作,及时沟通,避免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取得配合。
12.健康教育 进行疾病知识宣传,开展健康讲堂,提高家长和患儿对疾病的认知能力,熟悉饮食与疾病和治疗的关系,掌握饮食习惯与饮食卫生的重要性,使家长与患儿主动配合治疗,加强预防。
(唐彩云)
二、胃食管反流病
【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病史、年龄,咳嗽、哮喘以及上腹部不适等相关症状的诱因。
2.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认知,有无焦虑、急躁或紧张等恐惧心理,进行心理疏导。
3.评估疼痛性质、部位,症状的复杂性及持续时间。
4.评估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疾病的临床表现及24小时pH监测结果。
【护理措施】
1.遵循一般护理常规。
2.病情护理 测量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当反流引起咳嗽、哮喘时,及时稳定患儿情绪,积极给予止咳、平喘治疗,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3.体位护理 餐后可采取直立位或半卧位,防止食物反流。若病情严重须平卧位时,餐后可将床头抬高30°,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4.饮食护理 给予少脂肪、易消化的清淡食物,采取少食多餐进食,睡前2小时避免进流食。对吞咽困难者给予流食、半流食饮食,避免生硬、油腻、辛辣、酸性等刺激性食物,消除致病因素。
5.用药护理 遵医嘱、按时给予抗酸或抑酸药、促胃肠动力药和胃黏膜保护剂等,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药物副作用。
6.心理护理 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儿及家长认识到不良情绪和不良生活习惯对疾病的影响,改变生活习惯,避免诱发因素,保持乐观情绪。
【健康宣教】
1.教育家长和患儿认识疾病,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2.指导家长及患儿保持合理饮食结构,定时、定量、少食多餐,食物温度适宜,避免酸辣等刺激性食物。餐后避免卧床,防止反流,可取直立位或半卧位,平卧位床头抬高30°。
3.讲解药物知识,指导患儿及家长遵医嘱规律服药,坚持治疗,避免服用对食管、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药物。
(唐彩云)
三、消化性溃疡
【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年龄、疾病史、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及疼痛规律,是否存在不良饮食习惯。
2.评估有无家族遗传史,有无精神持续过度紧张和情绪激动。
3.评估婴儿有无易哭闹、拒食、呕吐、呕血及便血;评估年长儿有无出现上腹部疼痛,是否局限于胃或十二指肠部,有时达后背和肩胛部。
4.评估疼痛与进食的关系:胃溃疡多于进食后腹部疼痛;十二指肠溃疡多在饭前和夜间上腹部疼痛,进食后可暂时缓解。
5.评估化验阳性指标 如幽门螺杆菌感染。
【护理措施】
1.遵循一般护理常规。
2.缓解躯体不适,观察患儿腹痛的部位及性质,注意与进食的关系;观察患儿有无恶心、呕吐、反酸、嗳气等症状。
3.改善患儿饮食习惯 以软食或易消化食物为主,忌食刺激性食物,食物应温度适宜,过冷过热均可刺激胃黏膜。进餐应规律,少量多餐,饥饱适宜,勿暴饮暴食。睡前不宜进食,以免夜间胃酸分泌过高而诱发溃疡。
4.用药护理 遵医嘱、按时正确服用抑酸药、保护胃黏膜药以及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5.心理护理 帮助患儿解除思想负担,缓解精神紧张、焦虑、恐惧,合理安排生活与学习,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
6.观察、预防和处理并发症 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有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如出现呕血、便血伴有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大汗等现象应严格卧床休息,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健康宣教】
1.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证睡眠充足,生活有规律,避免精神紧张。
2.饮食卫生,少量多餐,定时进食,忌食坚硬、油煎、辛辣、生冷食物。
3.保持情绪稳定,注意胃部保暖,避免受寒。
4.坚持遵医嘱按疗程服药,避免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
5.定期复查,如有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唐彩云)
四、腹泻
【护理评估】
1.评估喂养史包括喂养方式,有无饮食不洁或食物过敏史;有无肠道内、外感染表现,询问患儿腹泻开始时间,大便次数、颜色、性状、量、气味,有无发热、呕吐、腹胀、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既往有无腹泻史。有无其他疾病及长期使用抗生素史。
2.评估患儿生命体征如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皮肤黏膜、脱水程度和营养状态;检查肛周皮肤有无发红、发炎和破损。
3.了解患儿大便常规、大便致病菌培养和血气分析、血生化等化验结果。
4.了解家长的心理状态及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是否缺乏小儿喂养和卫生知识;评估社会支持系统。
【护理措施】
1.遵循一般护理常规。
2.做好床边隔离,护理患儿前后要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3.控制脱水,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根据病情选择口服或静脉补液。
(1)口服补液:用于轻、中度脱水而无明显周围循环障碍及无呕吐或呕吐不剧烈且能口服的患儿,鼓励患儿少量多次口服ORS补液盐。
(2)静脉补液:用于中、重度脱水或吐泻频繁的患儿,根据脱水程度和性质的不同,结合患儿具体情况决定补液的成分、容量和输注时间。①建立静脉通路(必要时使用中心静脉通路),保证液体按计划输入,特别是重度脱水者,必须尽快补充血容量。②按照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见尿补钾原则,补钾浓度应小于0.3%,每日补钾总量静脉点滴时间不应少于6~8小时,严禁直接静脉推注。③记录每小时输液量,根据病情调整输液速度,了解补液后第1次排尿时间,评估疗效。
(3)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量。
4.密切观察病情
(1)监测体温变化:发热时遵医嘱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鼓励患儿多饮水,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
(2)观察有无代谢性酸中毒表现:当患儿出现呼吸深长、精神萎靡、口唇樱红,应及时报告医师。
(3)观察有无低钾血症表现:常发生于输液后脱水纠正时,当发现患儿全身无力、不哭或哭声低下、吃奶无力、肌张力低下、反应迟钝、恶心呕吐、腹胀及听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心音低钝,心电图显示T波平坦或倒置、U波明显、S-T段下移和(或)心律失常时,提示有低钾血症存在,应及时补充钾盐。
(4)判断脱水程度:通过观察患儿的神志、精神、皮肤弹性,前囟、眼眶有无凹陷、机体温度及尿量等临床表现,评估患儿脱水的程度,同时要动态观察经过补充液体后脱水症状是否得到改善。
(5)注意大便的变化:观察记录大便次数、颜色、性状、量,做好动态比较,为输液方案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5.药物治疗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肠黏膜保护剂及肠道微生态调节剂,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6.调整饮食 腹泻患儿存在消化功能紊乱,根据患儿病情,合理安排饮食,达到减轻胃肠道负担,恢复消化功能的目的。小婴儿应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患儿应调整饮食;双糖酶缺乏者,不宜用蔗糖,可选用免乳糖配方奶粉。年长患儿腹泻次数减少后,给予流质或半流质如粥、面条,少量多餐,随着病情稳定和好转,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7.臀部护理 选用柔软布类尿布,勤更换,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拭干,局部皮肤发红可涂护臀霜防止红臀。
【健康教育】
1.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患儿 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避免在夏季断奶。按时逐步添加辅食,切忌几种辅食同时添加,防止过食、偏食及饮食结构突然变动。
2.指导家长正确配制和使用ORS溶液。
3.注意饮食卫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注意食物新鲜、清洁和食具消毒,避免肠道内感染。教育儿童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
4.治疗原发病,增强体质 适当户外活动。防止受凉或过热,冬天注意保暖,夏天多喝水。
5.向家长讲解本病的护理要点及预防知识。指导家长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诊。
(吴旭红)
五、婴儿肝炎综合征
【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黄疸原因及伴随症状。了解母孕早期有无感染及服药史。
2.评估患儿的生命体征、精神、皮肤黄染的情况及进展,大、小便颜色,有无疝气。
3.了解患儿血常规、肝功能及病原学检查、腹部B超等检查的结果。
4.了解患儿家长的心理状况,社会支持系统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告知。
【护理措施】
1.遵循一般护理常规。
2.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衣物应柔软宽松。观察皮肤、巩膜黄染程度及进展,患儿病情许可时应每日洗澡。因血清胆红素增高会刺激机体产生皮肤瘙痒,每周应修剪指甲1次,或给患儿戴手套以防抓伤皮肤。大便后温水清洗臀部,擦干后涂护臀霜防止红臀。
3.合理饮食,供给足够的水分、热量。记录24小时出入量,观察大、小便颜色及性状。
4.密切观察病情,观察患儿精神反应、神志变化,如有剧烈哭闹或嗜睡、腹胀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腹胀患儿遵医嘱给予肛管排气。
5.观察患儿有无药物副作用。
6.注意患儿凝血功能,防止出血。拔除穿刺针后注意按压,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
7.观察患儿有无低血糖,注意监测血糖。
8.预防感染,患儿免疫力低,应予保护性隔离。
【健康教育】
1.向患儿家长讲解本病的护理要点及预防知识,使家长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协助医护人员共同完成治疗护理工作。
2.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患儿,合理添加辅食;指导家长喂养前应洗手,注意餐具消毒。
3.指导家长做好皮肤护理。
4.定时随诊,监测血糖,凝血,肝功能等。
(吴旭红)
六、急性胰腺炎
【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的年龄、性别、疾病史,患儿是否有消化道畸形,是否接受过消化系统检查,是否有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
2.评估患儿的临床表现:有无腹痛、恶心、呕吐、发热;有无休克、高热、黄疸、腹胀以及肠麻痹、腹膜刺激征、皮下瘀血斑等。
3.了解实验室检查如血尿淀粉酶、生化、血常规以及X线腹部平片,腹部B超等检查的结果。
4.评估患儿及家长的心理与社会支持系统。
【护理措施】
1.遵循一般护理常规。
2.禁食 减少胃肠的分泌,减轻对胰腺及周围组织的刺激。禁食期间注意口腔卫生,做好口腔护理。生活能自理的患儿,每天刷牙1~2次。昏迷、生活不能自理的患儿,要做到每日口腔护理2次。
3.胃肠减压护理 牢固固定胃肠减压管,保持管道通畅。严格记录引流液性质及量。
4.疼痛护理
(1)遵医嘱给予抗胰酶药、解痉药或止痛药。
(2)协助患儿变换体位,使之膝盖弯曲,靠近胸部以缓解疼痛;按摩背部以增加舒适感。
5.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皮肤黏膜温度和色泽,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和水电解质失衡状况;必要时留置导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早期应迅速建立两条静脉输液通道,同时备好抢救物品,给予休克体位,注意保暖。
6.根据医嘱合理应用抗生素。
7.心理护理 患儿由于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常会产生恐惧心理。此外,由于病程长病情反复,患儿易产生悲观消极情绪。护士应为患儿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了解患儿的感受,耐心解答患儿的问题,讲解有关疾病治疗和康复的知识,配合患儿家长,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健康教育】
1.帮助患儿及家长正确认识胰腺炎,强调预防复发的重要性。出院后4~6周,避免过度疲劳及情绪激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2.告知家长及患儿大多数急性胰腺炎由胆道疾病引起,因此待急性胰腺炎病情稳定、患儿全身情况逐渐好转后,应积极治疗胆道疾病,防止诱发胰腺炎。
3.告知家长及患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4.指导家长及患儿遵医嘱服药,定期随访。
5.如果出现腹痛、腹胀、呕血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吴旭红)
七、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的年龄、性别、现病史,是否有肠道畸形,是否存在营养不良。
2.评估患儿的临床表现,有无发热、腹痛、腹胀、呕吐、腹泻、便血、败血症和中毒性休克等。
3.了解实验室检查如便常规、便潜血实验以及辅助检查如X线腹部平片、B超等检查的结果。
4.评估家长的心理与社会支持系统。
【护理措施】
1.遵循一般护理常规。
2.监测体温,预防感染 将患儿安置在适宜的床单位,根据监测的体温结果给予相应的物理降温,药物降温。
3.减轻腹胀、腹痛 如腹胀明显立即行胃肠减压,做好胃肠减压的护理,观察腹胀的缓解情况及引流物的性状、量;腹痛时给予对症处理。
4.密切观察病情
(1)观察大便情况:仔细观察、记录大便的次数、性质、颜色及量,了解大便变化过程,及时正确留取大便标本送检。每次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并外涂鞣酸软膏,减少大便对皮肤刺激,保持臀部皮肤的完整性。
(2)观察呕吐情况:如患儿呕吐,应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呕吐物,保持皮肤及床单位清洁,记录呕吐物的性状、量,及时留取标本送检。
(3)观察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末梢循环等情况,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4)腹胀明显者行胃肠减压,保持引流管顺畅,胃肠减压期间做好口腔护理。
(5)当发现有完全性肠梗阻、肠出血等,应立即通知医生,如需手术者,做好术前准备及术前宣教。
5.补液的护理 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保证药物及液体的准确输入,合理调整输液速度,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6.饮食的护理
(1)严格遵医嘱给予禁食、进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调节饮食。
(2)恢复期特别要注意食物的种类和性质,从流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新生儿患者恢复喂养从水开始,逐渐增加奶量和浓度。在调整饮食期间继续观察腹部及大便情况,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健康教育】
1.向家长说明本病的护理要点及预防知识。
2.指导家长正确喂养,注意饮食卫生。
3.让家长了解病情,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
4.指导家长及患儿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诊,防止复发。
(吴旭红)
八、营养不良
【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的年龄、疾病史,是否有消化道畸形,或接受过消化系统检查,是否有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
2.评估患儿的临床表现 有无体重不增、生长发育迟缓及贫血等。
3.了解实验室检查如血糖、白蛋白、总蛋白等的结果。
4.评估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状态与社会支持系统。
【护理措施】
1.遵循一般护理常规。
2.找出致病因素,如喂养不当、疾病、经济困难等,对症处理。
3.调整饮食 原则要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循序渐进,以免出现腹泻,加重胃肠功能紊乱。选择易消化吸收、高热能、高蛋白质的食物。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如给菜泥、果泥、肉泥等富含营养的食物。
(1)轻度营养不良患儿:改变原有食物,速度不宜过快,应待体重接近正常时再恢复到供给正常需要量。
(2)中重度营养不良患儿: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对食物的耐受差,能量供给应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直至消化吸收正常,再恢复至正常生理需要量。
4.遵医嘱给予助消化等药物,病情危重者可予胃肠外营养,静脉输入营养物质,如血浆、白蛋白、静脉营养液等,注意输液速度及补液量。
5.预防感染 保持室内的温、湿度适宜,注意防寒保暖,加强消毒隔离,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重度营养不良患儿可按医嘱输新鲜血浆或白蛋白,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6.预防低血糖 由于疾病导致吸收障碍,低血糖易发生在夜间或清晨时。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若出现头晕、出冷汗、面色苍白、神志不清等症状,应遵医嘱立即予以糖水,禁食者遵医嘱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避免低血糖休克发生。
7.卧床患儿加强皮肤的护理,防止压疮 严重营养不良患儿消瘦,皮下脂肪薄,是导致压疮发生的高发群体,因此应注意皮肤护理,保持皮肤干燥清洁。每2小时翻身一次,保护骨隆突部位,及时处理皮肤早期炎症,遵医嘱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8.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和体重变化,保证入量,注意精神状态及皮肤弹性,如有病情变化,立即通知医生。
9.心理护理 了解患儿心理,帮助患儿解除思想负担,缓解精神紧张、焦虑、恐惧,建立信心,使患儿及家长保持乐观情绪,积极接受治疗。
【健康教育】
1.向患儿及家长讲解疾病的知识,进行营养指导。对婴儿鼓励家长母乳喂养,母乳不足时,应补以含优质蛋白的代乳品(牛、羊奶、豆浆、鱼肉等),防止单纯以淀粉类食品,炼乳或麦乳精喂养。对较大患儿应指导食物成分的正确搭配,适当补充肉、蛋、豆制品等优质蛋白食物及足够的蔬菜。
2.教育家长积极治疗原发病,重视身体锻炼,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及饮食卫生,保证充足睡眠,提高机体免疫力。
3.指导家长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唐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