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病史采集
病史采集是医师通过对患者的系统询问而获取临床资料的一种诊断过程。详细真实的病史是正确诊断疾病的前提和基础。由于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因而难免有不确切的描述,故疼痛病史的采集既要系统全面,又要重点突出,同时应排除医患双方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干扰,力求病史资料的完整性和客观性,为正确的诊断提供依据。疼痛患者的病史采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病史
病史包括现病史、既往史和家族史等。现病史应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婚育状况等人口学资料,一些疼痛病症与人口学特征相关,如强直性脊柱炎常见于青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老年女性,长期伏案工作者易患颈椎病,未婚少女痛经的发生率较高等。主诉应明确本次就诊的疼痛部位、疼痛性质和病程时间。现病史应反映疼痛的特征和疼痛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诊治经过和效果。既往史主要包括重要脏器疾病史、手术外伤史、药物过敏史等。另外还应询问有无烟酒嗜好和长期用药史,了解生活习惯以及家族成员中有无类似病史。
二、疼痛原因或诱因
疼痛常由某些因素诱发或有明显的原因,如搬重物转身时突然引起腰腿痛,截肢术后可能导致残肢痛或幻肢痛,湿冷天气易诱发类风湿关节炎等。有些疼痛并没有明显的原因。夜间及晨起疼痛加重、起床活动一段时间后减轻常见于风湿性疾病引起的疼痛 (即“晨僵”现象),坐位站起时疼痛加重可见于骨关节炎,卧床翻身时剧烈疼痛提示可能患有骶髂关节炎症,而行走一定距离后下肢疼痛麻木加重 (即“间歇性跛行”)往往提示腰椎管狭窄症。因此,应询问有无感染、外伤、过劳、情绪激动、体位性疲劳、饮食习惯等,这有助于对病因的判断,进而帮助诊断。
三、疼痛特征
详细了解疼痛的特征是疼痛科医生进行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明显地有别于其他专业对疼痛症状的认识,有些疼痛病通过详细的疼痛特征获取,即可得出初步诊断,并且对于疼痛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定位也有很大帮助。疼痛的特征包括疼痛部位、疼痛性质、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以及加重或缓解因素等。多数疼痛性疾病,其疼痛部位即为病变所在,而有些疼痛则远离病变部位,往往反映支配该区的神经病变或该神经走行径路上的病变。例如,同为大腿部痛,坐骨神经痛在后侧,股神经痛在前侧,股外侧皮神经痛在外侧,而闭孔神经病变引起内侧痛。不同的疾病可引起不同性质的疼痛,但相似的疼痛也可由不同的疾病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多为电击样、烧灼样、冷痛、刺痛和痒感等;内脏痛多为钝痛、绞痛、胀痛等;骨骼肌性疼痛多为酸痛、跳痛、刺痛、撕裂样痛等;根性痛多为放射痛、麻木痛等。特别是放射痛,多为神经根受到激惹或损伤所致,如椎间盘突出症表现的上肢 (臂丛神经)或下肢 (坐骨神经)痛。疼痛沿受损神经向末梢放射,在受损神经支配区有较典型的感觉、运动、反射异常的体征。病程长者有肌萎缩及皮肤神经营养不良性表现。牵涉痛是指胸腹和盆腔脏器疾病损伤部位疼痛传递到脊神经后根或脊髓丘脑束神经元,通过“聚合-易化”或“聚合-投射”作用,使同一节段的神经元兴奋,在相应的支配区出现疼痛,其疼痛部位较模糊,没有明确的压痛点,也少有神经损害的客观体征,如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的腰痛以及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的腹痛。另外还应注意疼痛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以及疼痛加重或缓解的因素,这些特点均有助于疼痛的诊断与排除。
四、病程及诊疗经过
病程是指从起病到就诊的时间。起病急骤,病史较短,多为急性疼痛或慢性疼痛急性发作;起病缓慢,病史较长多见于一些退行性病变或代谢性疾病。详细了解并记录患者诊疗过程,包括本次就诊之前就医的诊疗机构名称及专业、接受过的检查项目及结果、诊断意见、治疗方法及治疗结果。其中药物治疗应包括药物名称、剂型、剂量、疗程、效果及不良反应,微创治疗尚需了解技术种类、操作过程、治疗反应及有无影像检查引导等。了解起病急缓和病程长短,以及诊疗经过,不但有助于诊断,还与进一步治疗方法的选择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