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母乳喂养
【概述】
母乳是符合婴儿生长需要最完美天然的食物。母乳喂养是为婴儿提供健康成长和发育所需营养的理想方式。系统、专业的母乳喂养指导对促进母乳喂养成功至关重要。本节包括母乳喂养评估和护理措施、常见问题、特殊情况下母乳喂养的指导和针对性护理、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为护理人员开展母乳喂养指导和咨询提供参考。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1)产妇:
年龄、文化、营养、饮食、睡眠、本次妊娠情况、分娩方式及经过、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用药情况。
(2)婴儿:
胎龄、Apgar评分、羊水性状、出生体重、娩出方式及经过、皮肤早接触早吸吮落实情况。
2.生理状况
(1)母亲情况:
①健康状况:包括有无身心疾病;②乳房情况:包括乳房发育、乳头大小与形状、有无肿块等。
(2)婴儿情况:
包括健康状况及吸吮能力。
(3)辅助检查:
产妇的血糖监测;肝功能检查;艾滋病、梅毒、乙肝筛查;婴儿胆红素测定、疾病筛查。
3.高危因素
(1)晚期早产儿和早期足月儿。
(2)足月小样儿和巨大儿。
(3)胎膜早破>12小时。
(4)有宫内窘迫史(胎心异常或羊水粪染)。
(5)新生儿有产伤。
(6)婴儿头面部解剖及结构异常,如唇腭裂、舌系带过短。
(7)母亲妊娠合并症,如产前或产时发热、羊膜炎等感染史。
(8)母亲合并产后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9)母亲孕产史不良、子女中有新生儿期严重疾患或死亡者。
(10)母乳喂养禁忌证:新生儿苯丙酮尿症、枫糖尿病、半乳糖血症。
4.心理-社会因素
母乳喂养意愿、信心和家人的支持;医务人员的态度及服务支持;社会环境及获得帮助的途径与可及性。
【护理措施】
1.母乳喂养准备
(1)观念教育:
从产前开始,通过父母学校,进行母乳喂养知识教育,让产妇及家属了解母乳喂养对婴儿、母亲和家庭的意义,建立母乳喂养的信心及正确的婴儿喂养观念。
(2)乳房保健:
从乳房发育、结构、形态、乳头大小、是否凹陷等进行全面评估,告知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消除错误的认知。
(3)营养指导:
制订合理的饮食计划,孕期以满足胎儿生长发育和孕妇新陈代谢的需要为目标;哺乳期应以满足新生儿生长发育、孕妇泌乳、身体修复和新陈代谢的需要为目标,提供全面、优质、均衡的营养素。
(4)方法和技巧训练:
从产妇喂哺姿势、婴儿含接姿势和母婴协调配合方面进行训练,直至掌握。
2.母婴早期皮肤接触、早吸吮和早开奶(出生后1小时内进行,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
(1)早期皮肤接触:
阴道分娩的正常新生儿,出生即开始,擦干新生儿身上的羊水和血水,裸放在产妇怀中,可延迟结扎脐带,新生儿需急救者除外;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也应想办法让产妇与新生儿有肌肤接触。在皮肤接触时,母婴应有目光交流,并注意新生儿保暖。
(2)早吸吮:
在早期皮肤接触的同时,让新生儿含接乳头,开始吸吮;剖宫产可于手术结束后,产妇有应答反应时开始早吸吮。
(3)早开奶:
指产妇和新生儿回到休息区后开始的真正意义上的喂哺。此时产妇多已产奶,新生儿能够正常吸吮。
3.母婴同室新生儿的喂哺指导
(1)实行24小时母婴同室(除有医学指征的母婴分离外,产妇和新生儿应24小时在一起,每天分离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为产妇和新生儿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保证母婴充分休息。
(2)推行床旁护理,尽量减少母婴分离,保证因治疗和护理导致母婴分离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
(3)指导并帮助产妇采用正确的哺乳体位和姿势进行哺乳,直至掌握。
(4)观察一次完整的哺乳过程,了解产妇喂哺方法、新生儿含接姿势,评估新生儿吸吮、吞咽、呼吸是否协调,进行纠正并做好记录。
(5)喂哺过程中加强新生儿监护,每4小时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如有特殊情况,及时处理并汇报医师。
(6)鼓励按需哺乳(新生儿哺乳间隔时间和持续时间没有限制,每天有效吸吮次数应不少于8次,包括夜间哺乳),每班评价母乳喂养效果并记录,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促进母乳喂养成功。
(7)除母乳外,禁止给新生儿吃任何食物或饮料,除非有医学指征。需要加配方奶的情况:①婴儿问题: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枫糖尿病;出生体重低于1500g的极低体重儿;早于32周出生的极早产儿;存在低血糖高危因素的婴儿。②母亲问题:HIV感染;严重疾病导致产妇无法照顾婴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产妇用药(镇静类精神治疗药物、放射性碘131、化疗药物等)。
4.母婴分离状态下的母乳喂养指导
(1)讲解母婴分离状态下,保持泌乳对母乳喂养的重要意义。
(2)于产后6小时内开始,进行手法挤奶的指导(每3小时挤一次奶,每次挤奶持续20~30分钟,每天不少于8次,注意夜间挤奶),直至掌握(详见第五章第二节相关内容)。
(3)指导产妇收集、保存母乳,并提供支持将挤出的乳汁送到新生儿科,让生病的婴儿吃母乳,促进康复。
5.几种特殊情况下的母乳喂养指导
(1)妊娠期糖尿病母亲母乳喂养:
1)无症状性低血糖(出生至生后4小时):
生后1小时内开奶,第一次哺乳后30分钟监测血糖,如血糖<25mg/dl,再次哺乳,1小时后复查。如血糖仍<25mg/ dl,静脉推注葡萄糖;如血糖为25~40mg/dl,再次哺乳,必要时静脉推注葡萄糖。
2)无症状性低血糖(生后4~24小时):
哺乳每2~3小时一次,每次哺乳前监测血糖。如血糖<35mg/dl,哺乳,1小时后复查;如血糖仍<35mg/dl,静脉推注葡萄糖;如血糖35~40mg/dl,再次哺乳,必要时静脉推注葡萄糖。生后第一天血糖目标值≥45mg/dl。
3)症状性低血糖和血糖<40mg/dl:
转新生儿科,遵医嘱应用10%葡萄糖2ml/kg,静脉推注或葡萄糖5~8mg/(kg·min),静脉输注。
(2)甲状腺功能亢进母亲母乳喂养:
①关心体贴母亲,心理护理,指导母亲的喂奶姿势和新生儿含接姿势。②饮食应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适量脂肪和钠盐摄入为原则。富含营养,不要多食高碘食物。③监测母亲及婴儿的甲状腺功能。④如出现怕热多汗、激动、消瘦、静息时心率过速、特殊眼征、甲状腺肿大等应警惕,并报告医师。
(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母亲母乳喂养:
①HIV感染的母亲所生婴儿应提倡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杜绝混合喂养;②当人工喂养是可接受的、可行的、支付得起的、可持续性的和安全的,HIV的母亲应避免所有形式的母乳喂养,而应进行人工喂养;③当无法满足上述条件时,婴儿生后建议纯母乳喂养,并且尽快转为人工喂养。
(4)乙型肝炎母亲母乳喂养:
①单纯乙肝病毒携带者,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了乙肝疫苗,可以喂母乳;②单阳:孕妇妊娠检测HBV DNA的病毒复制量,如病毒量很低,或没有病毒复制,出生注射乙肝疫苗后,可进行母乳喂养;③HBV DNA阳性或双阳的母亲,可于妊娠7~9个月分别注射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以减少宫内垂直感染的机会,新生儿出生后0、1、6个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实行联合免疫,可以母乳喂养。
(5)早产儿及低体重儿母乳喂养:
①母亲尽可能地与婴儿接触,早产儿应采用少量多餐的喂养方法;②后奶的脂肪含量和热量均较前奶高,如果最初早产儿吃不完母亲提供的奶量,建议用后奶喂养有利于早产儿的体重增长;③34~36周或大于34~36周时出生的婴儿,一般能够直接从乳房得到所需要的全部母乳,但偶尔需要用杯子辅助喂养;④低出生体重儿最好的哺乳姿势是交叉势或环抱势。
(6)唇裂、腭裂、唇腭裂婴儿的母乳喂养:
①哺乳唇腭裂的婴儿时,可采用橄榄球式哺乳姿势,或让婴儿垂直坐在母亲大腿上,让婴儿头部略高于乳头;②唇裂的婴儿,母乳喂养时可用手压住唇裂处;③腭裂的婴儿,母乳喂养时可以佩戴腭托覆盖开裂处;④重症者可用特需喂奶器等特殊奶瓶喂养。
(7)新生儿黄疸期的母乳喂养:
①保证母乳摄入量,增加哺乳频率,坚持夜间哺乳。②母乳性黄疸如果血中胆红素水平低于正常的20%时,不必停止母乳喂养;如果血中胆红素水平超过正常的20%时,可暂停母乳喂养24~48小时,胆红素水平会明显降低。
6.常见问题的处理
(1)乳汁分泌量不足:
坚持母婴同室、按需哺乳、夜间哺乳;采用正确的哺乳姿势,增加哺乳次数;增加营养和液体摄入。
(2)乳腺肿胀:
指导产妇判断乳房充盈度的方法;针对原因进行指导:如开奶晚或吸吮不够,指导勤喂哺;含接不良,调整喂奶体位和含接姿势;必要时挤出多余的乳汁,教会产妇乳汁保存的方法;乳腺肿胀疼痛可采用局部冷敷。
(3)乳头皲裂和疼痛:
变更哺乳体位,调整婴儿含接姿势;哺乳后挤出少许乳汁,涂抹于乳头上,自然晾干;建议使用水凝胶或羊脂膏,促进局部修复,减轻疼痛。
(4)乳头扁平与凹陷:
指导产妇喂哺前用手牵拉乳头,也可用空针或吸乳器将乳头吸出,使乳头凸起,便于婴儿含接。
(5)乳头过长及过大:
尝试不同的体位进行母乳喂养,对于早期不能亲喂的妈妈,可将乳汁挤出用喂杯喂养。
(6)乳腺管阻塞、乳腺炎和乳腺脓肿:
喂哺或挤奶前热敷乳房;哺乳时变换体位,先喂健侧后喂患侧,喂哺后采用冷敷,减轻水肿和疼痛;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7.心理护理
(1)关心与体贴产妇,协助照顾新生儿,帮助产妇克服母乳喂养中的困难。
(2)强化家属母乳喂养意识,使产妇感受到家属对母乳喂养的支持。
(3)鼓励产妇交流和倾诉,指导产妇保持愉悦的心态,促进泌乳通畅。
8.出院护理
(1)出院前评价产妇母乳喂养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婴儿吸吮、生长发育情况,针对不足给予个性化指导。
(2)鼓励产妇出院后纯母乳喂养6个月,继续坚持母乳喂养至2岁或者更长时间。
(3)告知产妇遇到母乳喂养问题时的解决途径,将产妇转介到本地母乳喂养支持组织。
【健康指导】
1.产前母乳喂养指导
(1)母乳喂养的好处:
1)母乳喂养对婴儿的好处:母乳是婴儿的最佳食物,能够满足6个月内婴儿的全部营养需要;可提供生命最早期的免疫物质,减少婴儿疾病的发生;可促进胃肠道的发育和正常微生态系统的建立;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2)母乳喂养对母亲的好处: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和贫血;帮助妈妈恢复体形,降低肥胖发生率;减少乳腺癌和卵巢癌发病的几率;减少骨质疏松的风险;生育调节作用。
3)母乳喂养对家庭的好处:方便、经济,增进母子感情和家庭和睦。
4)母乳喂养对社会的好处:有利于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有助于小儿智力、社交能力的发育;有利于女性情绪稳定,提高工作效率。
(2)讲解《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条标准》(WHO):
1)有书面的母乳喂养政策,并常规地传达到所有保健人员。
2)对所有保健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使其能实施这一政策。
3)要把有关母乳喂养的好处及处理方法告诉所有的孕妇。
4)帮助母亲在产后30分钟内开始母乳喂养。
5)指导母亲如何喂奶以及在需与其婴儿分开的情况下如何保持泌乳。
6)除母乳外,禁止给新生婴儿吃任何食物或饮料,除非有医学指征。
7)实行母婴同室,让母亲与其婴儿一天24小时在一起。
8)鼓励按需哺乳。
9)不要给母乳喂养的婴儿吸人工奶头或使用奶头作安慰物。
10)促进母乳喂养支持组织的建立,并将出院的母亲转给这些组织。
2.分娩时母乳喂养指导,告知母婴皮肤早接触、早吸吮的重要性。
(1)母婴早期皮肤接触和新生儿早吸吮,可促进催乳素的分泌,刺激母亲早下奶,同时促进母亲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
(2)新生儿与生俱来的觅食和吸吮反射,在刚出生1小时内最强烈,是新生儿吃奶本能得以强化的最佳时期。
(3)刚出生1~2小时内,也是母婴之间情感联系最强烈的时期,母亲的体温、心跳、气味和目光是新生儿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对新生儿心理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4)母亲乳房的微生物和初乳,共同促进新生儿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形成,对新生儿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护。
3母婴同室母乳喂养指导
(1)按需哺乳的重要意义:按需哺乳即当婴儿饿了或母亲乳房胀了就应喂哺,哺乳的时间、次数和间隔不受限制。按需哺乳的重要性表现在:①可刺激泌乳素分泌,促进泌乳;②频繁有效地吸吮乳房,可促使乳汁增多,保证产妇有充足的乳汁;③预防奶胀;④提升母乳喂养信心。
(2)母婴同室的重要意义:母婴同室是指除有医学指征的母婴分离外,产妇和新生儿应24小时在一起,每天分离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24小时母婴同室的重要性表现在:①可以充分保证按需哺乳,促进乳汁分泌;②可加强亲子依附关系,提升母亲母乳喂养的信心;③母亲可以学到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知识;④减少新生儿交叉感染的机会。
(3)母乳喂养的正确姿势:
1)产妇正确的哺乳姿势:体位舒适,包括卧位(侧卧或仰卧位)、坐位、坐位“环抱式”;母婴必须紧密相贴(无论婴儿抱在哪一边,婴儿的身体与母亲身体应相贴,头与双肩朝向乳房,嘴处于乳头相同水平位置);拇指和四指分别放在乳房上、下方,托起整个乳房喂哺,避免“剪刀式”夹托乳房。
2)婴儿正确的含接姿势:婴儿的头与身体成一条直线;婴儿的脸贴近乳房,鼻子对着乳头;婴儿的身体贴近母亲;婴儿头与颈得到支撑,如果是新生儿还应托着她的臀部。含接正确的表现:婴儿嘴张大,下唇外翻;舌呈勺状环绕乳房;面颊鼓起呈圆形;可见到上方的乳晕比下方多;慢而深的吸吮,有吞咽动作和声音。
(4)指导产妇判断婴儿饥饿的征象:有觅食反射,寻找乳头,吸吮手指;睡觉不稳,眼球有快速运动;哭闹。
(5)指导产妇判断婴儿吃饱的征象:①婴儿哺乳结束后自动吐出乳头,并安静入睡。②婴儿每天更换六块或更多尿布,并有少量多次或大量一次质软大便。③婴儿出生后7~10天,体重应恢复至出生的体重;此后体重持续增加,每周增长150g左右,满月增长600g及以上。④婴儿精神好,表情满足,皮肤有弹性。⑤母亲喂哺后乳房有排空的感觉,或者乳房有喷乳反射的感觉。
3.出院指导
(1)判断母乳是否充足:
1)哺乳次数:24小时内哺乳次数至少有8次。哺乳时尚可听见吞咽声。
2)排泄情况,婴儿每天更换6块或更多湿尿布,并有少量多次或大量一次质软大便。
3)睡眠:两次哺乳之间婴儿很满足、安静。
4)体重每周平均增重150g左右(25~210g);2~3个月内婴儿每周增加200g左右。
5)神情:可见婴儿眼睛亮,反应灵敏。此外,哺乳前母亲有乳房充满感,哺乳时有下乳感,哺乳后乳房较柔软。
(2)判断新生儿饥饿的征象:①新生儿有觅食反射,寻找乳头,吸吮手指;②睡觉不安稳,眼球有快速运动;③哭闹。
(3)鼓励产妇出院后纯母乳喂养6个月,继续坚持母乳喂养至2岁或者更长时间。告知遇到母乳喂养问题时可通过母乳喂养咨询电话、母乳喂养咨询门诊等途径寻求帮助。
【注意事项】
1.遵守WHO的“双十条”及医院母乳喂养的政策和规范。
2.正确掌握新生儿添加配方奶的医学指征
(1)在充分吸吮的情况下,新生儿有摄入不足的表现:①体重下降过多,下降辐度>出生体重10%。②尿量少,<6次/天;尿色深,砖红色。③黄疸加重、母乳喂养不足性黄疸。④脱水热,多见于夏季。
(2)有低血糖高危因素的新生儿:①晚期早产儿(34~36+6周);②足月小样儿(>37周,BW<2500g);③糖尿病母亲的新生儿;④小于胎龄儿(≥34周)。
(3)母婴分离的情况下,不能实现或不能完全母乳喂养的新生儿。
(4)特殊需要的新生儿:患有代谢性疾病,如半乳糖症、苯丙酮尿症、枫糖尿病等;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母乳不能完全满足生长需求(需要母乳强化或早产配方奶)。
3.识别新生儿异常征象
(1)反应:精神、睡眠、哭声、对刺激的反应。
(2)肤色:红润、苍白、青紫、黄疸。
(3)体温:<36℃低体温,>37.5℃发热。
(4)呼吸:频率和节律、三凹征、呻吟。
(5)消化:吃奶情况、吸吮与吞咽是否协调,有无呕吐、腹胀、腹泻。
(6)循环:肤色、肢端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尿量、脉搏氧饱和度。
4.掌握不同情况、不同疾病、不同问题下的母乳喂养知识和方法,为孕产妇提供个性化的母乳喂养指导。
(朱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