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诊疗常规:内科诊疗常规(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十六节 隐球菌脑膜炎

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多为新型隐球菌感染所致。新型隐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存在于土壤、水果、牛奶及正常人的皮肤和粪便中。传染方式一般认为经呼吸道或皮肤破损处侵入人体,借血行播散可到脑、脑膜、骨骼和皮肤。单纯侵犯神经系统的百分率很高,可达80%左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10岁以下发病率较低。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隐球菌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在艾滋病患者中隐球菌的发病率尤高。此外,本病亦常继发于淋巴瘤、白血病、糖尿病、组织细胞增生症X、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等基础疾病,且往往与长期应用抗代谢药物、皮质类固醇及抗生素有关。
【诊断】
1.临床表现
一般起病缓慢,开始症状多为轻度阵发性头痛,以后则逐渐加重,但仍可自然缓解,经常反复;多伴有恶心、呕吐、眩晕及不同程度的发热,数周或数月后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如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及各种眼部征象(有视力模糊、眩晕、复视、畏光、眼球麻痹、震颤、弱视等)常伴有眼底水肿及视网膜渗出性病变。
2.实验室检查
(1)病原体检查:
墨汁染色法及真菌培养。
墨汁染色法是迅速、简便而可靠的方法。但须注意,病程早期,可出现阴性结果。可取标本置于培养基中进行真菌培养,在室温或37℃培养3~4天可见菌落长出。
(2)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方法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体抗原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这是一项特异性强、快速、灵敏的诊断方法。抗原滴度的升、降可提示疗效、病程和预后。有补体结合法、免疫扩散法、乳胶凝集实验。目前多使用乳胶凝集实验,其敏感性及特异性高,可帮助估计预后和疗效。
血清学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抗新型隐球菌抗体:有全菌凝集反应、间接荧光抗体技术、乳胶凝集实验、补体结合实验、被动血凝实验。但由于患者血清中可测到的抗体水平不高,检测抗体的阳性率不高,且特异性不高,假阳性率高。
3.鉴别诊断
(1)结核性脑膜炎:
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常被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而延误治疗,甚至死亡,故需着重加以鉴别(表2-8)
表2-8 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与结核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
续表
(2)Mollaret脑膜炎:
为少见病,亦应与之鉴别。此病以病程长、易复发为其特征,每次复发均有发热、头痛、呕吐、惊厥,持续时间从3~7天至4周,不发作期间无任何症状。脑脊液细胞数开始时可达数千,以中性粒细胞和易碎的内皮细胞为主,1天后变为淋巴细胞为主,并很快消失。蛋白轻度增高,糖量减低。
【治疗】
抗生素治疗:
1.两性霉素B
治疗新型隐球菌病的首选药物。
(1)静脉输入:
0.1mg/(kg·d)起始,逐渐增至1mg/(kg·d)(最大剂量不超过1.5mg/(kg·d)),直到主要症状消失为止,约需要1~3个月。
(2)鞘内注射:
适用于病情严重而加用或静脉注射未成功者。初始剂量为0.025mg/d,以后每天增加0.025mg,增至0.1mg后改为每天增加0.1mg,直至0.5~0.7mg为止。约连续注射一周后,改为每周2~3次,约需30次。
2.5-氟胞嘧啶
150mg/(kg·d),分3~4次口服。因单独使用容易产生耐药性,常与两性霉素B联合应用,5-FC剂量为100~150mg/(kg·d),分3~4次口服,两性霉素B的剂量减少1/3~1/2,一般疗程为6周,或3个月以上。
2010年美国感染病学会隐球菌病治疗临床实践指南:
AmBd(每天0.7~1.0mg/kg,静脉给药)+氟胞嘧啶(每天100mg/kg,分4次口服)诱导治疗至少4周。4周诱导治疗用于合并脑膜脑炎但无神经系统并发症,以及治疗2周后脑脊液酵母菌培养阴性的患者。如果患者无法耐受AmBd,可改用脂质体AmB(每天3~4mg/kg,静脉给药)治疗。对于合并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患者,考虑延长诱导治疗时间至6周。此后,开始氟康唑(10~12mg/(kg·d))巩固治疗8周。诱导和巩固治疗后,使用氟康唑(3mg/(kg·d))维持6~12个月。
【预后】
如不治疗,多在3个月至半年左右趋于恶化,出现一系列运动障碍如偏瘫、失语、共济失调等;精神错乱以至抽风昏迷,最后多因呼吸衰竭死亡。严重暴发病例可在数周内死亡。偶见有两年以上仍反复发作而迁延不愈者。新生儿则病程较短,预后恶劣。

(郭凌云 刘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