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十二节 肠道病毒脑炎
【病因及发病机制】
人类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从胃肠道或上呼吸道释放的病毒而感染。感染的病毒植入到咽部和远端小肠并且复制。肠道病毒在黏膜下淋巴组织复制后,到达区域淋巴组织,可以导致暂时性轻度病毒血症。少部分病毒血症患者,病毒可扩散至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炎症和坏死,发生肠道病毒脑膜炎(enterovirus meningitis)和(或)脑炎(enterovirus encephalitis)。
【临床表现】
儿童大多数病毒性脑膜炎由B组肠道病毒(包括大多数的B组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血清型)引起。A组柯萨奇病毒引起的脑膜炎相对较少。许多肠道病毒血清型可引起脑炎,以柯萨奇A9,B2,B5型,埃可病毒6型和9型及肠道病毒71最常报道。<3个月的婴儿最容易发现无菌性脑膜炎,这些患者很少有典型的神经系统症状。年长儿肠道病毒脑炎/脑膜炎严重程度不一。缓慢或急性起病,典型的前驱症状有发热、寒战,也常出现咽峡炎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常以头痛为主诉,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后,轻重程度不一,从轻微症状到伴有抽搐、瘫痪及昏迷的广泛脑炎均可见到。只有1/3的患者布氏征和克氏征阳性。儿童局灶性的脑炎可表现为部分性抽搐、偏侧舞蹈症和急性小脑共济失调。肠道病毒71及极少的其他血清型可以引起严重的,常为致死性的脑干脑炎,继而出现心肺症状表现包括神经源性肺水肿,心功能衰竭。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1版)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EV71感染分为5期。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缺乏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EV71感染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性发现,MRI检查可见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目前认为可能与脑干炎症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亦有认为EV71感染后免疫性损伤是发病机制之一。本期病例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病情继续发展,会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可能与脑干脑炎所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功能衰竭有关。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年龄以0~3岁为主。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
亦有病例以严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肺水肿不明显,出现频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及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等。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病死率较高。
第5期(恢复期):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状。
【辅助检查】
1.肠道病毒感染早期可表现为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为主,CRP正常或轻度升高,后期表现为白细胞总数正常,淋巴细胞增高。
2.肠道病毒脑炎/脑膜炎的患者,脑脊液典型改变为外观清亮,压力正常或稍高,早期细胞数升高可达1000×10 6/L,以多核为主,蛋白轻~中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后期细胞数多在(10~500)×10 6/L,以单核细胞为主。
3.肠道病毒脑炎在脑电图上可见局灶性或多灶性、弥漫性高幅慢波及棘波,头颅影像学可见脑实质损害,部分病例可表现为脑干脑炎。
4.部分脑干脑炎重症病例,胸部X片可有神经源性肺水肿表现:肺透光度减低,可见大片致密影,心影增大。心电图可见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ST-T改变。生化可见心肌酶增高,血糖增高。
5.病原学检查 肠道病毒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包括病毒培养分离,PCR和血清学方法。由于病毒分离费时费力,在临床中应用较少。目前临床主要应用PCR和血清学方法。在确定或疑似肠道病毒脑膜炎病例,脑脊液PCR敏感性为60%~90%。PCR可以从咽拭子、血清、尿液和粪便中检测肠道病毒RNA,但尿液的敏感性比其他标本中要低。由于正常人的咽拭子及粪便中亦可带有肠道病毒,因此咽拭子和粪便检测阳性时应结合临床。疾病恢复期出现抗体或抗体效价4倍以上升高仍是血清学诊断的重要标准。
【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头颅影像学和血清及脑脊液病毒学检测可做出临床诊断。
【鉴别诊断】
1.化脓性脑膜炎
多在小婴幼儿急性起病,出现发热,精神反应差、烦躁、惊厥等表现,可有其他部位感染灶,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混浊,细胞数常>500×10 6/L,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含量降低,蛋白质增高,氯化物正常,脑脊液和血培养阳性可确诊。
2.结核性脑膜炎
多数为亚急性起病,约半个月左右出现脑膜刺激征,部分患者有结核接触史和其他部位结核病灶,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脑脊液外观呈毛玻璃样,细胞数多<500×10 6/L,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含量降低,蛋白质增高,氯化物下降,涂片或留膜抗酸染色找到分枝杆菌可确诊。
【治疗原则】
1.对症和支持治疗 降温、止惊、甘露醇降低颅内压,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2.肾上腺皮质激素 针对重症病例可早期、足量和短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抗炎、减轻脑水肿,剂量:甲泼尼龙每次1~2mg/kg,或地塞米松每次0.3~0.5mg/kg,每天1~2次,连续5天~2周。
3.丙种球蛋白 针对重症病例可辅助抗炎,剂量:每次400mg/kg,连续冲击3~5天。
4.抗病毒治疗 利巴韦林10~15mg/(kg·d)静脉滴注。
5.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1版)关于EV71感染的治疗包括以下要点。
EV71感染重症病例从第2期发展到第3期多在1天以内,偶尔在2天或以上。从第3期发展到第4期有时仅为数小时。因此,应当根据临床各期不同病理生理过程,采取相应救治措施。
第1期:无需住院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门诊医师要告知患儿家长细心观察,一旦出现EV71感染重症病例的早期表现,应当立即就诊。
第2期: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利尿剂降低颅内高压;适当控制液体入量;对持续高热、有脊髓受累表现或病情进展较快的病例可酌情应用丙种球蛋白。密切观察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及四肢皮肤温度变化等可能发展为危重型的高危因素,尤其是3岁以内、病程5天以内的病例。
第3期:应收入ICU治疗。在第2期治疗基础上,阻断交感神经兴奋性,及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米力农、酚妥拉明等,同时给予氧疗和呼吸支持。酌情应用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不建议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第4期:在第3期治疗基础上,及早应用呼吸机,进行正压通气或高频通气。肺水肿和肺出血病例,应适当增加呼气末正压(PEEP);不宜频繁吸痰。低血压休克患者可应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严重心肺功能衰竭病例,可考虑体外膜氧合治疗。
第5期:给予支持疗法,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肢体功能障碍者给予康复治疗;个别病例需长期机械通气治疗以维持生命。
(陈天明 刘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