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医学会麻醉科专科分会编年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 上海市麻醉医学发展概况

第一章 上海市医学会麻醉科专科分会简史

1915年2月,中华医学会在上海成立(图1-1)。其后,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初期称上海支会)于1917年4月2日在上海成立,这是全国第一个地方医学会。分会初创时,会址设在池浜路(现改为慈溪路,图1-2),当时会员仅13人。支会除参加总会的活动外,每年举行一次年会,此外还举办一些学术报告会和讲座。1932年4月,博医会与中华医学会合并,会员增多,实力增强,上海分会也随之进行了改组。1937年4月1日至4月8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大会在上海召开,参会成员19名,并宣布成立外科学会,选出第一任会长牛惠生。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总会迁往重庆,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部分理事也随总会内迁,留沪人员继续维持会务活动,到1940年会员发展到592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总会与分会部分理事由重庆返回上海,与留沪人员会合。1949年12月15日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举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次年会,改选了理事会,本市许多医学专家、教授担任了理事,在学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1950年会员增加到791名,分科学会也增加到13个。

图1-1 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早在20世纪50年代,吴珏教授就在上海以短期学习、长期进修的形式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麻醉专业骨干,后来陆续成为全国各地的学科带头人。此后,吴珏教授主编的《临床麻醉学》和谢荣教授主编的《麻醉学》相继出版,推动了我国麻醉学科的发展和麻醉年轻队伍的成长,上海的麻醉学术交流也逐步开展起来。最初麻醉医师与外科医师一起参加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外科专科学会的学术活动。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外科专科学会于1956年成立了麻醉小组,小组组员有吴珏、李杏芳、王景阳、徐振邦、孙大金、王志增、金熊元和庄心良等。麻醉小组的第一次活动是在广慈医院(现为瑞金医院)举办的学术讲座,由吴珏教授主讲“休克”相关内容。当时各个医院除值班医师外,所有的麻醉医师、进修医师都参加了这次活动,可谓座无虚席。20世纪60年代初,吴珏教授和王景阳教授参与了外科学会组织的《休克》一书的编写。

图1-2 池浜路(现改为慈溪路)会址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会组织被撤销,学会活动全部中断,不少理事特别是一些老专家受到严重迫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学会重又获得新生。1977年与1978年,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在全市接连召开了22个学科年会,盛况空前,许多医学专家为能重新登上学术讲台而激动万分。1979年3月20日,上海分会和其他三个兄弟学会一起召开理事扩大会议,正式恢复理事会活动。1980年上海麻醉学会正式成立,吴珏教授担任首届主任委员,李杏芳教授与王景阳教授为副主任委员,其他委员包括金熊元教授、孙大金教授、庄心良教授、伍祖馨教授和徐振邦教授。

在医学会领导下,上海麻醉学会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许多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一、学术报告与病例讨论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在上海麻醉学会还只是上海外科学会下的麻醉小组时,就已经开始举办每月一次的学术报告会或病例讨论,时间一般定在星期六下午,由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市卫生局直属大医院麻醉专家讲课。每期均有一个专题,如大量输血、小儿麻醉等专题,或硬膜外麻醉后截瘫等病例讨论,参加学术活动的医师每人都能拿到一份学术资料。1986年之前,吴珏教授是逢场必到,并设法把会议开得有声有色,使出席会议者都有较大的收获,当之无愧地成为了麻醉界的表率。在这样的良好学术氛围下,全市参加的医师很多,从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到住院医师和进修医师,还常常有上海郊区和江苏、浙江的麻醉同仁参加,医学会大礼堂经常是座无虚席。

此后的数十年,麻醉学术活动非常活跃,从不间断。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手术患者日益增多,麻醉医师相对不足,日常工作十分繁忙,因此,参加学术活动的医师有所减少。为了适应这一特殊情况,从2005年开始,上海麻醉学会的学术交流活动改为每季度一次,时间定于周六,每次半天或一天,由全市各大医院麻醉科轮流承办,地点也就定于承办医院内,类似的这种学术活动形式一直持续至今。

2016年起每季度的学术活动都围绕一个当前麻醉热点话题展开,老中青麻醉医师学术争鸣更为热烈,对提高上海市麻醉专业水平和医疗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麻醉学习班

吴珏教授自美国学成归来之后,对培养麻醉医师充满了热情。在中山医院麻醉科成立之初,他就开始招收进修医师,中山医院曾单独举办过两届麻醉技术员进修班,随后上海外科学会麻醉小组也举办了若干次麻醉学习班。早期的麻醉学习班颇具特色,每周上课1~2次,每年2期,由全市各大医院的麻醉学专家授课,参加对象多为上海市区各大医院和郊县医院的住院医师以及来自于全国各地的麻醉进修医师。早期麻醉学习班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庄心良教授负责,授课地点在虹口区科委,学习结束后颁发结业证书。这样的学习班,既没有讲课报酬,也不收学员学费,是全市各大医院的麻醉学专家无私奉献的成果,吴珏教授、王景阳教授、孙大金教授、庄心良教授、金熊元教授、邹学超教授、杭燕南教授等都曾任学习班的授课专家。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麻醉学会成立后,麻醉学习班逐渐演变为每年一期,由上海医学会组织,为期一周,学习班的授课质量亦逐渐提高(图1-3)。

图1-3 第一期麻醉医师进修班结业典礼

除定期的麻醉学习班外,上海市麻醉学会还不定期开办麻醉专题学习班,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呼吸功能和麻醉期间呼吸和循环的监测等短期进修班。20世纪9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国外先进观念、技术和仪器设备引进国内,上海市麻醉学会也组织了越来越多的新仪器设备推广会与国外同行交流会。

近年来,学会每年定期组织多期麻醉新知识新技术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其中每年以上海市医学会麻醉科专科分会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麻醉学新进展》。这些都促进了上海乃至全国麻醉同道的知识更新。

三、住院医师培训和考核

上海市麻醉住院医师培训起步较早,走在全国前列。上海市麻醉学会在组织全市麻醉住院医师培训学习的同时,先后由中山医院的肖常思教授和仁济医院的杭燕南教授负责拟定上海市麻醉住院医师培训教学大纲,并发动全市各大医院麻醉科专家建立了1000道考试题库,为每年住院医师考核做了充分准备。经卫生部考试中心考试结果分析,试题难易度恰当,住院医师反映良好。上海市麻醉住院医师培训教学大纲还成为了全国麻醉住院医师培训教学大纲的参考。

2013年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瑞金医院、仁济医院、新华医院、长海医院、长征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10家医院为首批上海市麻醉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和上海市麻醉医师专科培训基地,承担麻醉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任务和每年上海市麻醉专业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核。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实施,对于提高麻醉专业住院医师执业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实践路径。2014年4月18日,上海市医师学会麻醉科医师分会正式成立,于布为教授出任第一届会长,麻醉医师培训、考核、维权成为上海市医师学会麻醉科医师分会的主要工作。上海市医学会和医师学会下的两大麻醉科专科分会,互相协作,互相支持,携手共创上海麻醉学科发展的未来。

四、麻醉质量控制

1999年经上海市原卫生局批准,由原卫生局局长刘俊教授大会宣布并授牌,正式建立上海市麻醉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在第一人民医院,质控中心主任为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庄心良教授。2002年开始编写上海市麻醉质控手册,制定上海市麻醉科基本装备标准、各类麻醉监测和复苏室的设备基本要求统一全市麻醉记录单及书写规范,为上海市麻醉安全与质量提高做出了贡献,并在全国介绍了上海麻醉质控的经验,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2009年,李士通教授接任第二任上海市麻醉质控中心主任至今。

五、上海市和全国麻醉学术年会

1964年,全国麻醉学第一次会议在南京召开(史称南京麻醉会议,后经中华医学会认定此次会议为第一次会议,但似乎并未获得广泛共识。多数人仍认为哈尔滨会议为第一次学术会议,因为所有该次会议的文集均称为第一次会议,同时成立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在吴珏教授和李杏芳教授带领下,王景阳教授、方兆麟教授、孙大金教授、庄心良教授、金熊元教授、王志增教授和王鞠武教授等参加了这一次会议(图1-4)。1978年吴珏教授带领上海多位麻醉专家参加了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的第一次全国麻醉学术年会及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的成立大会,吴珏教授当选副主任委员(图1-5A)。

图1-4 1964年南京第一次全国麻醉学术会议全体代表合影

图1-5A 1979年上海代表参加第一次全国麻醉年会合影于哈尔滨北方大厦前

从左到右,前排:武国光(血研所),方兆麟(中山),吴珏(中山),孙大金(仁济),张小先(仁济)。后排:孙正庭(六院),金雄元(新华),王鞠武(瑞金),王景阳(长海),庄心良(一院)。

图1-5B 1983年在江西共青城召开第三次麻醉学术年会的上海代表

1980年上海市麻醉学会成立之后,每年举行上海市麻醉学术年会。此后还举办了若干次分科麻醉学术会议,如1989年举办了第一次全国心胸麻醉学术会议。1990年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口腔麻醉学术会议”,成立了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口腔麻醉学组,王鞠武任组长。1994年4月上海嘉定上海大学校园内举办了第六届全国麻醉学术年会,来自全国各地近800人参加了会议,交流论文623篇,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教授和学者作了专题报告。为了迎接第六次全国麻醉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在孙大金教授指导下,杭燕南教授组织编写了《当代麻醉与复苏》。该次会议首次设立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青年委员,于布为当选首届全国青年委员。1998年全国麻醉学会改革,将4年一届的全国麻醉学术会议改为年会制度。2000年在上海举办了长江流域麻醉学术会议,2004年举办了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术会议,2009年于布为教授当选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并在上海成功举办第17次全国麻醉学术年会(图1-6);2011年举办了第八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会议。

图1-6 中华医学会第17次全国麻醉学术年会

在总结历届上海以及华东地区麻醉会议经验的基础上,上海市医学会麻醉科专科分会按照上海市医学会的意见,从2012年起将每年主办的上海市麻醉年会更名为东方系列会议。在时任上海市麻醉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于布为教授的提议下,将围术期医学纳入麻醉学范畴,经全体常委讨论通过,将会议正式定名为“东方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大会”(OCAP)。作为上海市医学会东方系列品牌会议的新成员之一,OCPA2012会议规模盛大,来自上海和全国其他14个省市以及美国、日本等众多国内外麻醉学与围术期医学专家参会,注册人数达1117名。在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和上海市医学会的指导支持下,通过麻醉界同仁的通力协作,本次大会获得了圆满成功(图1-7)。

图1-7 第一届东方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大会

至2016年底,东方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大会一共举办了5届,跨越了李士通、俞卫锋、邓小明主任委员领导的三届麻醉科专业委员会。会议规模和学术水平不断创新高。欧洲麻醉学会(ESA)主席、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代表、美国麻醉医师考核委员会执委、美国华人麻醉学院(ICAA)主席、东亚(日本麻醉学会及韩国麻醉学会会长)、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和CSA、CAA等国际国内著名麻醉学术组织的领导及著名学者,纷纷到会作大会主题演讲。这些会议上依然可见王景阳、孙大金、庄心良、杭燕南、朱也森等老一辈著名专家活跃于学术活动现场的身影。

2014年4月19日,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年会在上海隆重拉开了帷幕。为期两天的盛会,为全国麻醉医师带来了一场丰盛的学术饕餮盛宴。全国共3000余名麻醉科医师参加了本次大会。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机构服务处处长焦雅辉等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本次大会设有一个主会场,14个分会场。与会专家、学者就麻醉学科临床、基础领域中科研成果、经验总结、麻醉质量控制,以及学科建设、自律维权、人文教育、培训考核等方面进行了充分交流,共有100多个专题报告,内容精彩纷呈(图1-8)。

图1-8 2014年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年会

2016年1月上海市医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完成换届,邓小明教授接任主任委员,缪长虹教授为候任主任委员,仓静、石学银、姜虹、徐美英教授为副主任委员,王英伟、袁红斌和薛庆生教授为秘书。分会紧紧围绕学术引领和学术交流的总目标,在学会组织建设、学术交流引领、麻醉安全质量、指南专家共识、区县麻醉协作、人才梯队培养、科研团队协作、科普推广宣传九个方面展开工作。同年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东方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大会”,并启动了“精英计划”与“共筑计划”。进入2017年,在邓小明主任委员的积极推动下,分会积极落实基层麻醉学科和人才建设,10家市级医院分别与10家区县医院签订了共筑计划,旨在推动上海麻醉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和能力的建设。

在学会的带领下,上海的麻醉学者着眼现实、把握方向,着力推动麻醉学科发展为“围术期舒适医学”的主导学科、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的枢纽学科、协调各科关系的中心学科,为使麻醉科成为社会熟知和认可的重点学科而继续努力奋斗。

附:上海市麻醉学会历届委员名单

历届委员会成员名单

第一届委员会名单(1980年)

主任委员 吴 珏

副主任委员 李杏芳 王景阳

委员兼秘书 金熊元

委   员 孙大金 庄心良 伍祖馨 徐振邦

第二届委员会名单(1984年)

主任委员 吴 珏

副主任委员 孙大金 王景阳

委员兼秘书 金定炼

委   员 王鞠武 伍祖馨(女) 庄心良 邹学超 金熊元

      徐振邦

第三届委员会名单(1989年)

顾  问 吴 珏

主任委员 孙大金

副主任委员 肖常思 庄心良

委员兼秘书 金定炼 徐惠芳(女)

委   员 王景阳 伍祖馨(女) 刘树孝 沈建南 邹学超

      金熊元 蒋 豪 潘银英(女)

第四届委员会名单(1994年)

主任委员 孙大金

副主任委员 肖常思 庄心良 徐惠芳(女)

委员兼秘书 金熊元 杭燕南

委   员 蒋 豪 邹学超 沈建南 潘银英(女) 高天华

      宋建云(女) 夏宗龙 于布为 王新华 朱也森

第五届委员会名单(1998年)

顾  问 孙大金

主任委员 庄心良

副主任委员 徐惠芳(女) 杭燕南 蒋 豪

委员兼秘书 于布为 薛张纲

委   员 朱也森 高天华 王新华 夏宗龙 李士通

      邓小明 江 伟 王祥瑞 马家骏 杨旅军

      俞卫峰 徐美英(女) 尤新民 周守静(女)

      李 中 赵如明

第六届委员会名单(2002年)

顾  问 孙大金

主任委员 蒋 豪

副主任委员 于布为 杭燕南 朱也森 庄心良

委员兼秘书 薛张纲 江 伟

委   员 徐惠芳(女) 徐美英(女) 王祥瑞 李士通 李明星

      杨旅军 尤新民 陈俊峰 陈武荣 汪春英(女)

      王谊生 傅舒昆(女) 邓小明 陈锡明 王新华

      周守静(女) 俞卫峰 余大松

第七届委员会名单(2006.9.6)

顾  问   孙大金 庄心良 杭燕南

名誉主任委员 蒋 豪

主任委员   于布为

副主任委员 李士通 薛张纲 朱也森 王祥瑞

委员兼秘书 尤新民 俞卫锋

委   员 江 伟 邓小明 傅舒昆(女) 徐美英(女) 杨旅军

      陈俊峰 王新华 汪春英(女) 陈武荣 李明星 石学银

      李 正 李 中 杜冬萍(女) 梁伟民 王姗娟(女)

      彭章龙 王莹恬(女) 陈 煜(女)

青年委员  闻大翔 姜 虹(女) 陈莲华(女) 仓 静(女)

第八届委员会名单(2009.12.28)

顾   问  孙大金 蒋 豪 庄心良 杭燕南 朱也森

名誉主任委员 于布为

主任委员   李士通

副主任委员 王祥瑞 俞卫峰 梁伟民 薛张纲

委员兼秘书 江 伟 石学银

委   员 尤新民 王英伟 王珊娟(女) 王莹恬(女) 邓小明

      余大松 张富军 李文献 李 正 杜冬萍(女)

      汪春英(女) 陈武荣 陈俊峰 姜 虹 徐美英(女)

      徐 辉 傅舒昆(女) 缪长虹 谭志明

青年委员  仓 静(女) 刘志强 张马忠 张 莹(女) 李明星

      杨立群 闻大翔 袁红斌 曹 晖

第九届委员会名单(2012.10.29)

顾    问 孙大金 庄心良 杭燕南 朱也森 薛张纲

名誉主任委员 于布为

前任主任委员 李士通

主任委员   俞卫锋

候任主任委员 邓小明

副主任委员  王祥瑞 石学银 徐美英(女)

委员兼秘书  王英伟 姜 虹(女) 缪长虹

委   员  仓 静(女) 王珊娟 王爱忠 王莹恬(女) 王清秀(女)

       刘志强 江 伟 张马忠 张晓庆 张富军 李文献

       汪春英(女) 朋立超 郑吉建 赵 璇(女) 徐 辉

       郭 旋 梁伟民 傅舒昆(女) 葛圣金

青年委员   王建光 王 炫 吕 欣 张光明 李金宝 杨立群

       闻大翔 袁红斌 顾华华(女) 薛庆生

第十届委员会名单(2016.1.11)

顾    问 孙大金 庄心良 杭燕南 于布为 薛张纲 朱也森

前任主任委员 俞卫锋

主任委员   邓小明

候任主任委员 缪长虹

副主任委员  仓 静(女) 石学银 姜 虹(女) 徐美英(女)

委员兼秘书  王英伟 袁红斌 薛庆生

委   员  王爱忠 刘志强 吕 欣 宋建钢 张马忠 张光明

       张晓庆 张富军 李士通 李文献 李 正 李金宝

       李 泉 李颖川 杨立群 陆智杰 陈俊峰 陈莲华(女)

       赵 璇(女) 闻大翔 徐 辉 郭 旋 顾卫东 黄绍强

       葛圣金

附:青年委员会名单

主任委员  邓小明

副主任委员 卞金俊 张 军 罗 艳(女)

秘   书 苏殿三

委   员 方 浩 孙玉明 许平波 何 斌 吴镜湘 张晓光 李胜华 邹 最 陆志俊      林福清 姚俊岩(女) 胡 蓉(女) 夏建华 徐子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