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育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护理学专业学生

从广义上讲,护理学专业的学生(nursing student)是指一切接受护理教育的人,包括护理院校全日制学生和非全日制学生,如自考生、夜校生等。狭义的护理学专业学生是指护理院校全日制的学生,本节所指的即是高等护理院校全日制的学生(又称高护生)。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既是护理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护理教师在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过程中,应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发展特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和能力。同时,通过科学的、符合学生身心规律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身心的良好发展和全面社会化。
一、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特征
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具有较为明显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特征。
(一)生理发展特征
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5岁左右,正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后期,生理发育的身高、体重、胸围、坐高、肩宽、小腿长等指标已接近或达到成人水平,内脏器官与功能趋于成熟,运动能力也显著增强。上述生理变化和特点为他们从事复杂的思维活动,加强学习复杂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护理学专业学生生理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各种内分泌腺的发育和性成熟,其内分泌腺的发育达到稳定和成熟,生殖器官的发育基本完善并具备了生殖能力。同时,性激素分泌增多,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性意识和性生理冲动,表现出强烈与异性交往的需要。
护理学专业学生的神经系统(主要是大脑皮层)的解剖生理发育已接近成人水平,是智力发展的高峰时期。脑细胞的兴奋与抑制已趋于平衡,大脑的结构和功能都进入复杂化过程,他们的综合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不断增强,并且能够坚持较长时间的脑力活动。
(二)心理发展特征
护理学专业学生生理机能趋向成熟,心理智能也已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其心理发展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能力的发展
护理学专业学生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已达到了较高水平,观察范围也已扩大,但由于缺乏知识经验和某些高级的心理品质,对事物的观察欠缺全面或细致。具有了稳定的注意力,并能恰当地进行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在记忆力方面,以逻辑记忆为主,记忆的准确性、准备性、持久性和敏捷性等品质都已发展完善,整个记忆已达到逻辑记忆发展的顶峰。另外,思维能力特别是辨证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思维上的独立性和评判性品质不断发展,乐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但不迷信权威,敢于标新立异,对社会上的各种事物具有独到的见解。
2.情感的发展
护理学专业学生的情感虽然很大程度上受到理智的制约,但二者之间的平衡尚不稳定。其情感发展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活和学习的范围扩大,接触面更广,因此各种需要不断增加和升华,使得情感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与成年人相比,对情绪缺乏控制能力,容易出现情绪偏激、冲动,情绪外显性强,又由于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对人和事物的态度容易发生变化,因此情绪容易波动,呈现不稳定性,但整体逐渐趋向于有意识地控制情感,能够间接地表达情感。
3.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护理学专业学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在各种学习和生活活动中,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还能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对自己更加关心,对未来进行设计,并为客观目标而奋斗。另外,还能较客观地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自尊心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护理学专业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并积极维护自己的人格和自尊心。
4.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丰富,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动机与需要逐渐稳定下来,形成完整的动力系统。兴趣广泛而稳定,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完善。能把未来和现实客观地结合起来,在对客观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确立理想。
(三)基本社会特征
随着生理、心理上的发展与成熟,护理学专业学生具备了从事社会实践所需要的身体条件和心理水平,进一步趋于成熟,并表现出一些特有的社会特征。
护理学专业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信息。比一般成人更容易体察到时代的变化,能够较快地同时代精神产生共鸣。具有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但并不是总能准确无误地把握住时代精神,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条件下,容易迷茫,甚至迷失方向。
护理学专业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但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社会、学校的教育与影响,更不是社会生活的旁观者。总是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实际的社会生活,并对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一定影响。
在组织结构上,护理学专业学生分为正式结构(如学生会的各级组织)和非正式结构(如社团组织、同乡会等)。学生群体与群体、成员与成员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形成比较统一的群体行为。
(四)个体差异特征
虽然护理学专业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但个体之间又客观存在着某些差异。这些差异包括身体发展的差异和心理发展的差异等。
1.身体发展的差异
学生间存在着身高、体重及胸围的差异。身体发育的不同,又导致了运动能力的差异。
2.心理发展的差异
(1)认知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的差异。例如,对同一事物,有的学生观察得较全面、细致,而有的学生“视而不见”,忽略很多细节甚至关键的内容。有的学生记忆力好,而有的则记忆力较差。有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事物进行整体概括的能力,而有的学生则相对较弱。
(2)性格: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学生之间的性格差异比较大,存在各种类型的性格。任何一种性格本身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但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性格可能会影响学习实践活动和人际交往。
护理教师应意识到并接受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针对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合个体需要的教育方法,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促进其顺利的发展。
二、科学的学生观
科学的学生观(scientific viewpoint on student)是指对学生本质属性及其特点的看法。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将有助于教师正确地对待学生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策略。科学的学生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具有主体性的个体。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学生对教育的影响具有选择性。学生对教育的影响是根据自己的主体意识进行选择的,这就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第二,学生具有独特性。学生在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个人特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期望和要求,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第三,学生具有主动性。人生来具有学习的愿望,学生对学习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将教学建立在学生主动性和自觉性学习的基础上。第四,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方法、学习思路及对问题的认识,并不完全遵循教师或教材的指导,常常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十分珍贵,它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结果及必要的表现形式,应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和鼓励。
(二)学生的发展性
学生是处于一定发展阶段且不断发展变化的人,在不同的阶段其身心发展均有一定的特点并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教师应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对其学习的影响,根据学生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及传授相应的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学生的潜能性
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潜能,学生更是如此。教育就是要将学生的潜能转化为外显的能力。学生的潜能非常巨大,他们具有丰富的聪明才智。学生的才智领域、能级及表现方式因人而异。然而,学生的这些潜能在平常状态下却不易被发现,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发掘,并通过教育训练使其得到开发。
(四)学生的整体性
学生是一个具有身心和社会需要的整体。教育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避免片面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
(一)学生的认识对象是书本知识
教学中,学生认识的对象是以书本知识的形式呈现的,这些书本知识是根据社会需要从人类知识宝库中挑选和提炼出来的最基本的材料,是人类文化的缩影。教学中,一般把知识编排成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知识;第二,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第三,关于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通过这三方面知识的获得,学生既间接地认识了客观世界的特点和规律,又继承了人类的文化,使人类的文化延续下去。但这一特点容易导致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将两者密切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培养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学生认识条件的优越性
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活动在事先设计好的特殊条件下进行,这些条件包括教材、教师、教学仪器、教室、校园等。所有这些为学生的认识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教材按照知识顺序与学生的身心发展顺序而编写,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教师既能激发学生认识活动的心理动力,又能帮助学生解决认识中的困难,缩短认识的时间,避免走弯路;教学仪器设备可使学生的认识超越时空的限制,使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面前;学校的教室和校园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与氛围。
护理学专业学生另一优越的认识条件来源于临床环境。包括服务对象、临床护理教师、护理人员、临床设施等。在这一特殊的环境中,学生既加深了对护理学专业的认识,又强化了专业价值观。
四、教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不仅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引导学生把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能力,并完善学生的人格。现代教学应该是发展性的教学。教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学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以掌握知识为中介,教学对学生智能的发展作用主要通过下列两条途径完成:
1.教学中学生掌握的书本知识具有发展智能的价值
科学知识本身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提炼和概括,是人类智力的转化物。现代学习理论认为,科学知识不单纯是一种认识成果,也包含了认识的方法。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中的概念、原则、定义、公理、规律等,既是认识的内容,又是学生继承人类认识的工具和手段。教学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具有严密的内部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是学科内的普遍而强有力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懂得事物怎样相互关联,能使他们在某种学习情景中获得的科学原理和态度,自然过渡到其他情景中去加以应用,即迁移,从而使科学知识自然地转化为智能。
2.教学活动本身对学生的智能发展有影响
教学活动是教师按一定的计划和要求组织起来的活动。如果教师具有正确的教学思想,注重通过理解使学生掌握知识,并灵活地加以运用,使知识成为不断发展和深化的体系;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独立的观察,了解事物,自己去探索、推理、发现知识,得出问题的结论,使学生学会学习,那么,这样的知识学习活动就具有很好的智力价值。我国学者对有关思维训练的实验证明,教师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这表明,合理而良好的教学策略,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二)教学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实现,教学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各门学科教学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还是一系列复杂的情意活动,这些情意活动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态度和兴趣的形成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教学中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因素有:
1.教学内容
教学中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多种多样,不同学科的知识具有不同的发展价值,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观的知识基础。
2.教学组织
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重视师生意见的交流和平等合作,鼓励学生积极上进,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课堂活动充满快乐,学生之间充满团结、友爱、合作,这些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3.教师个性
教师的人格风范以及在知识讲解过程中渗透出的个人立场、观点、情感体验,都可能引起学生的模仿,从而影响其个性的发展。
4.班级氛围
班级中学习风气浓厚,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广泛的学习兴趣,学生之间友善的人际关系,班级的凝聚力、集体舆论等都对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