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护理学专业教师
问题与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凡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没有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不能聘为教师。
思考: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为什么从业人员需要获得相应资格?
护理学专业教师(nursing teacher),以下简称护理教师,承担着传授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培养现代合格护理人才的重要职责。社会及教育的发展赋予了护理学专业教师特殊的社会作用与地位、性质与特点,同时从专业素质、职业角色与形象等方面对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为此,护理教师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和策略使自己在专业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以满足教育和社会的要求。
一、护理学专业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与地位
(一)社会作用
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是指教师职业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它是教师社会地位的客观基础。通常职业的社会地位与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呈正相关。护理教师职业对社会及护理学专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其社会作用不可取代,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1.护理教师是护理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在护理学专业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护理教师是护理学专业发展的推动者,通过理论构建、知识创新、品德示范和宣传咨询等直接参与护理学专业的发展。
3.护理教师是合格护理人才产生的主要承担者,担负着培养新生一代的重任,在护理人员的个体发展中起着引导作用。
(二)社会地位
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与教育的地位紧密相关,它不仅与人们对教育地位的认识有关,而且与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与期望有关,还与它拥有的社会地位资源及对社会的实际贡献有关。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是通过教师职业在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所占据的地位资源来体现的,主要包括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法律地位及专业地位。
1.政治地位
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是指教师职业在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与教师的政治身份、自治组织、政治参与度、政治影响力有关。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政府明确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成立了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教师群体建立了自己的自治组织。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程度的提高,教师的政治参与度与政治影响力越来越大,政治地位逐步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的提高标志着其社会地位的提高。
2.经济地位
教师职业的经济地位是指教师所获得的物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及医疗、保险、退休金等福利待遇,它是教师劳动价值的表现形式之一。教师劳动属于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因此,教师的经济待遇应相当于社会复杂劳动所享有的经济待遇水平。教师的经济待遇不仅影响教师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也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它是教师社会地位的最直观体现。
3.法律地位
教师职业的法律地位是指法律赋予教师在履行职责时所享有的权利。教师享有宪法所规定的一般公民权如政治权利、经济权利、人身权利等,此外还享有职业本身所赋予的专业方面的权利。根据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①教育的权利:即依法享有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评价的权利。②专业发展权:即依法享有进修培训权。③参与管理权:即可以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参与学校建设和管理等。教师合法权利的维护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稳定具有特殊意义。
4.专业地位
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是指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这是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的内在标准。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越高、越规范,其专业地位就越高。目前,在我国教师从业的要求方面,有学历和教师资格证的要求,但是由于资格证书取得较为容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的提升。
二、护理学专业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一)职业性质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有其独特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专业性职业
职业是依据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性质、内容与形式等标准划分的社会劳动群体,包括专门职业和普通职业。专门职业具备三个特征:第一,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在职前必须接受过专门的教育;第二,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第三,拥有专业性自主权或控制权,如对从业人员的聘用、解雇的专业权利不受专业内外因素的控制,表现为专业工作者应获得本专业资格证书,专业内部应用不同职称来标志专业水平差异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于1996年提出,教师工作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的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因此,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由此可见,护理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护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他们将根据社会的需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护理学专业学生的身心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护理人才。
2.创造性职业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是一种创造性职业,这种创造性体现在:①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教师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不断探索创新,因材施教,创造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②创造性地运用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有原则可循,但无死框架可套;教学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可抄。因此,教师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教学原则与方法,并经常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和方法。③创造性地组织加工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改造,使之既能符合当代科学和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
(二)职业特点
不同职业性质的差异,使每种职业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职责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护理学专业教师职业主要有如下特点:
1.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角色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履行一定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每个人在社会中同时扮演多种角色。个人作为某一劳动群体的成员要扮演的角色即为职业角色。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的职业角色非常丰富,有学者提出教师的职业角色达十种之多,例如教育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沟通者角色、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角色等。还有学者认为,护理教师的角色将伴随护理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扩展。
2.职业训练的专业化
护理教师要成功地扮演各种职业角色并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必须接受专门的职业训练。教师专业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专业意识:
即使未来的教师形成对教师职业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对教师职业的社会期望的认识,以及由此而形成强烈的从业、敬业、乐业的动机。
(2)专业态度:
培养未来教师正确的专业态度,即对待教育鞠躬尽瘁,甘为人梯;对待学生倾心相爱,诲人不倦;对待同事精诚合作,协同施教;对待自己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3)专业知识:
使未来的教师具备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即具备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及教育心理学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是衡量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最重要的标志。
(4)专业技能:
即培养未来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包括对学生情况的评估、确定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与方案、实施教学活动、组织课外活动、评价教学效果等。
(5)专业品质:
使未来的教师养成从事教育工作所需要的个性品质,包括具有广泛的兴趣;具有丰富的情感和乐观的精神,相信、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客观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具有创新精神等。
一个未来的教师,只有通过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训练,取得一定的资格,才能成为符合教师职业规范要求的专业人员。
三、护理学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职业角色与形象
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对护理教师提出了多方位、多层次的要求,因此现代护理学专业教师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素质、职业角色和职业形象。
(一)专业素质
现代护理学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人格素质。
1.知识结构
传授知识是护理教师最基本的职责之一。为了出色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护理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护理教师还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即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和教育科学知识。
(1)专业知识:
护理教师不但要通晓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熟悉本门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最新成就、发展趋势以及邻近学科的相关知识。“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有关研究表明,教师的专业知识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呈正相关。因此,只有教师的专业知识造诣深厚,教学才能深入浅出,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文化修养:
护理教师不仅应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而且应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现代社会的学生通过学校、家庭、大众媒介接受了多种信息,他们思想丰富,眼界开阔,兴趣广泛。其所见所闻,往往超出教师的知识领域。他们常常会向教师提出哲学、科学技术、文学和艺术等多方面的问题,教师如果不能给予解答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既会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还会降低教师的威信。
(3)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科学知识用来指导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成功教学的保障。教育教学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些规律是人类多年来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主要反映在教育学理论中。护理教师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才能系统地掌握教育教学的原理和原则,并自觉地将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避免教育和教学工作的盲目性。
2.教学能力
能力是指与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是调节个体行为和活动的相应心理过程的概括化的结果。教学能力是教师工作的特殊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由于现代教学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复杂,教学要求越来越高,故护理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护理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
(1)教学监控能力:
教师拥有知识,但不是知识的“供应商”,教师需要具有教学监控能力来实现知识的转化。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进行积极主动地策划、控制、调节、检查、评价、反馈的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教学活动进行事先计划和准备的能力。即在课堂教学之前,对教材进行精选、重组,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将知识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可能产生的结果。第二,对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控制调节、矫正、评价和反馈的能力。即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时处理各种偶发事件;呈现教学内容时,控制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反应,做出相应的调节;教学中注意运用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与学生沟通,评价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和水平,改进教学。第三,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的能力。教师在一堂课或一阶段的教学之后要进行反省,仔细地回顾与分析,反思教学行为,总结得失,得出经验,以利改进。
(2)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最基本、最常用的途径。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不仅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还影响着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语言,从而产生吸引和感染学生的巨大魅力。
(3)交往能力: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然涉及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等各方面的人际关系。教师要与同事密切合作,以形成教学合力;要与学生沟通,去了解学生的各种兴趣与学习要求,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要与学生家长交往,与其相互配合;要与社会联系,以取得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4)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因为教学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工作。教学中,不少学生已不满足于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结论和结果,而开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如对某一现象形成独特的见解。学生的创造性客观上要求教师要有更高的创造性,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可能会受到阻碍,甚至泯灭。现代社会,以创新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这对教师的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既需要教师兢兢业业,更需要教师有创造的意识与创造的能力去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新现象、新课题。
(5)科学研究能力:
现代护理教育,尤其是高等护理教育,对护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完成好教学任务,还要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科研能力是现代护理教师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教师可在护理专业和教育专业两个领域内进行科研选题、设计、实施等活动。因此,护理教师应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科研活动的开展及其成果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护理教师应积极地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使学生获得护理学专业的前沿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3.人格素质
教师职业的根本特征是培养人,从古至今的教育目标都包含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而学生良好人格特征的培养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人格素质。教师个人的心理品质和道德修养既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也会对学生人格的完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护理教师应该具备的特定的职业人格特征包括:
(1)责任心与事业心:
第一,护理教师对工作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第二,护理教师对教学工作应该具有浓厚的兴趣,主动地研究教学内容,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主动地了解学生,科学地指导学生的学习。第三,护理教师对教学工作还应该具有较高的热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精神饱满,给学生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在与学生的交往中,热情、开放,与学生建立亲密关系。第四,护理教师对教学工作应有顽强的毅力,能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以最大的努力去获取教学中最大的成功。
(2)情绪稳定:
一名合格的护理教师应该能够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不出现情绪上的大起大落,即具有较高的情商。能够用意志控制自己的情绪,妥善地处理好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和不协调,在学生面前始终保持热情、温和、乐观的形象,而不出现大的情绪波动。
(3)尊重学生:
护理教师尊重学生首先表现为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主动地了解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热情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和影响学习的外部困难。另一方面,护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能够换位思考,勇于承认并积极改正自己的错误。课堂教学做到民主化,决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
(二)职业角色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当的角色行为来表现和实现。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是教师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一套行为规范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现代护理教师主要承担如下几种职业角色:
1.教育者角色
这是教师传统的、基本的角色。护理教师以教材为依据,根据教育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这里所指的知识既包括一定的信息知识、动作技能,也包括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和态度。教师应该教导学生掌握知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教师还应该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的发展,形成正确、积极的专业价值观。
2.管理者角色
护理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学校的教学活动大多以集体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为使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教师必须组织和管理好班集体,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评价教学效果等。从现代教育的观点出发,教师应该变传统的消极控制为积极控制,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和提供相互诱发、相互冲击、相互补充的智慧碰撞机会,以利于课堂中师生的合作。护理教师还需根据教学目标,采用相应的方法,客观、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3.沟通者角色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护理教师需要与学生、学生家长、临床医务人员、学校领导和同行、社会等多方面进行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护理教师运用恰当的沟通技巧,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中,教师可被学生视为自己的朋友或父母,可与学生分享他们的幸福与快乐,并分担他们的痛苦与忧伤。同时,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可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宣泄和认同,其心理也得到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的学习。护理教师还通过协调好自己与领导同事、学生家长、临床医务人员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取得他们的信任与合作,使自己的工作在一个良好的氛围内开展,为自己事业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4.研究者角色
护理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也呈不断多样化和现代化的趋势。这些特点决定了护理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护理教师要在教育教学领域通过科学系统的研究,不断探索和创新,促进护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护理教育的发展。
5.学习者角色
为出色地扮演以上各种角色,护理教师必须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储备及广博的跨学科知识。由于知识量的激增及更新频率的加快,护理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学习,以充实或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师的角色呈多元化,且整合于整个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只有熟练地运用角色技能,灵活并恰当地扮演好各种角色,避免出现角色模糊、角色紧张,角色混乱和角色失败,才能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职业形象
教师的职业形象(teachers’ professional image)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活动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生存状态和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它既是社会对教师及其日常行为的一种总体性评价与概括性的认识,也是教师群体内部或个体自身对其职业所持有的价值认识与情感认同。教师的职业形象通过其内在精神和外显事物表现出来。内在精神包括职业的精神风貌、工作态度和创新精神等;外显事物表现为教师的节日、教师的组织、教师的着装等。教师个人的形象包括对学生的态度、工作态度、道德水平、教学水平和人际关系等。现代护理教师的职业形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的道德形象
教师的道德形象主要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它是以从业精神为基础,以协调师生关系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自古以来,教师的道德形象被视为教师的最基本形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强调的是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乐于奉献、坚持公正是时代对教师职业的基本伦理道德要求,“奉献”作为从教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具体体现;“公正”就是公平、正义、合理,它既是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教师职业基本的行为准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重建教师的道德形象显得十分重要。
2.教师的文化形象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文化是教师与学生产生关联的中介,传播文化是教师社会职能的体现,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职业形象的核心。现代教师的文化形象,首先是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及扎实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是教师职业活动的基础;其次,随着现代文化科学知识的不断增长与深化,教师也要不断提高和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源;再次,现代社会,教师已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学生也可以从其他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因此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的文化展示和交流提供机会,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最后,新时代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注重经验总结和概括,成为新文化的创造者。
3.教师的人格形象
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教师的人格形象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体现。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等都属于教师的人格形象。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复杂多样并处于不断成长中的人,其劳动的复杂性、艰巨性不言而喻,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特别强调:在教学工作中,一切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生长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形象。教师的人格形象是学生亲近或疏远教师的首要因素。
理论与实践
成功教师的五项标准
美国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所确定的成功教师的五项标准是:
1.成功教师对学生及其学习尽职尽责。
2.成功教师懂得其所教学科及如何向学生传授该学科知识。
3.成功教师对监督和管理的学生负责。
4.成功教师系统地思考其实践并从经验中总结学习。
5.成功教师是学习共同体成员。
教师的职业形象应该是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的统一,教师职业形象是一个不断设计和改造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地位、功能和条件进行科学研究,需要教师职业内部建立起自己的行为规范,需要教师个体自觉地去建设。
四、护理学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是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技能,实施教育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己从教专业素质,成为一名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育要顺利完成社会和历史所赋予的重任,必须努力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专业发展的内涵
护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既包含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也包含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1.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为培养高素质的教师,世界各国对教师的教育都非常重视,1963年和1980年世界教育年鉴的主题分别是“教育与教师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可见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是国际组织一贯强调和重视的问题。我国党和政府一方面加强法制建设,如制定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根据不同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不断加强对教师教育改革的指导和改善对教师的培训,促进了教师群体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职业理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②具有较高水平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掌握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③具有广博的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及不断进修的意识和能力;④具有科学的学生观和教育观,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媒介;⑤具有对职业角色正确、清晰的认识,构建专业的职业形象。
2.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人发展成为专业型教师或教育家的过程。作为教师,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不意味着已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工作者,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个体,其专业性也不一定得到发展。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虽与时间有关,但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不仅仅是时间自然延续的结果,而更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自我的形成。
(1)专业理想的建立:
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方面的理想和信念。如“科教兴国”、“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护理人才”的理想等。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想支点和专业自我的精神内核。
(2)专业知识的拓展:
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教师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广泛的文化知识为背景,以精深的专业知识为主干,以相关学科的知识为必要补充,以丰富的心理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为基础知识边界的复合型的主体知识结构,是专业型教师追求的目标。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包括量和质两方面的扩展:首先是量的丰富,即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补充知识,扩大知识范围;其次是质的深化,即从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到对知识的评判,再到对知识的创新。教师知识质的深化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学术性。
(3)专业能力的发展: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策略或能力和本领。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教师的专业能力一般包括:表达能力、设计教学的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反思能力及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等。
(4)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专业自我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及个体在职业生涯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具体包括:自我形成的正确认识、积极的自我体验、正确的职业动机、对职业状况的满意、对理想的职业生涯的清晰认识、对未来工作情境有较高的期望、具有个性的教育哲学和教育模式等。
(二)专业发展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存在多阶段性的特征,许多优秀教师的优良品质主要是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其成长是多阶段的连续过程。
1.国外学者的划分
国外学者富勒(Fuller.F)和鲍恩(Brown.O)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将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从教前的关注阶段:
这一阶段的教师只是想象中的教师,只关注自己。
(2)早期求生阶段:
这一阶段的教师主要关注自我胜任能力以及作为一个教师如何幸存下来;关注对课堂的控制以及是否被学生喜欢;关注他人对自己教学的评价等。
(3)关注教学阶段:
这一阶段的教师主要关注在目前教学情境对教学方法和材料的限制下,如何正常地完成教学任务及如何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
(4)关注学生阶段:
这一阶段的教师开始把学生作为关注的核心,关注他们的学习、社会和情感需要,以及如何通过教学更好地影响他们的成绩和表现。
2.国内学者的划分
国内学者叶澜从“自我更新”取向的角度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非关注阶段:
时限为在成为正式教师之前,主要特征是无意中以非教师职业定向的形式形成了较稳固的教育信念,具备了一些“直觉式”的“前科学”知识与教师专业能力密切相关的一般能力。
(2)虚拟关注阶段:
时限为师范院校学习阶段,特点是开始对合格教师的要求进行思考,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获得某些经验,对教育理论及教育技能进行学习和训练,有了对自我专业发展反思的萌芽。
(3)生存关注阶段:
时限为新任教师阶段,特点是在现实的冲击下,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专业发展的忧患意识,特别关注专业活动中的“生存”技能,专业发展集中在专业态度和动机方面。
(4)任务关注阶段:
教学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特点是随着对教学基本“生存”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自信心日益增强,由关注自我的生存到更多关注教学,由关注“我能行吗?”到关注“我怎样才能行?”。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此阶段教师不再受到外部评价或职业升迁的牵制,自觉依照教师发展的一般线路和自己目前的发展条件,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规划,以谋求最大限度的自我发展,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积累了比较科学的个人实践知识。
教师专业性发展达到成熟的时间因人而异,有短有长,少则3~5年,多则10~20年。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来看,专业发展有成熟期,也有保守期和衰退期。
(三)专业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护理学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通过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和自学等途径和策略来实现。
1.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对新教师而言,由学生到开始正式任教是一个身份或角色的转变。新教师因角色的转换、责任的变化以及环境的变化,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产生较大的压力。在此阶段,给予他们适当的辅导和支持非常必要。
新教师的入职辅导(entry tutoring)是一种安排有序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计划,旨在专门向新教师提供至少为期一年的系统而持续的帮助,使之尽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辅导的内容包括:①向新教师介绍教学机构的理念、制度、环境和设施;②介绍教师的职责与权利;③介绍课程设置;④安排新教师观摩其他教师的授课活动;⑤组织新教师试讲,请有经验的教师提出建议和意见,与之分享经验等。⑥为减轻新教师的压力,还应对新教师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
2.教师的在职培训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在整个任教期间应该接受继续教育,以扩大和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及教育能力,也就是要接受在职培训(on-the-job training)。通过在职培训,教师能从容迎接新的挑战,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教师的在职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形式:
(1)与工作结合的活动:
即在工作过程中进行的活动,如课堂教学观摩。
(2)与工作有关的活动:
即与工作有关但不发生在正在进行的工作中的活动,如参加国际国内各种培训班、学术研讨会,接受高层次学历学位教育等。这些活动是一种专业活动,服从于专业发展的需要。
(3)临床学习:
由于护理教育的特殊性,专业课的讲授需要护理教师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在讲授中用大量生动、形象的例子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另一方面,临床医学及护理实践发展日新月异,书本上的知识已逐渐落后或陈旧,因此专业课的讲授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教师获得经验或新知识的方法之一就是参加临床实践。护理学专业课的教师应每间隔一段时间参加临床实践或参观,以及时了解临床的新进展,不断积累经验,使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3.自学
自学是护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因为在职培训毕竟是暂时性的,且受时间、经费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而自学的弹性却非常大,不受时空、经费等条件的限制。护理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学,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目前,供自学的途径有很多种,如网上资源、远程教育项目、多媒体软件及各种书籍、杂志等。
相关链接
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
南洋公学师范院(1897)和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2)是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优级师范学堂应由省设立,各省城宜各设一所。事实上,各省优级师范学堂仍多与初级师范学堂合设,称两级师范学堂。1912年9月,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师范教育令》,规定设立高等师范学校及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13年2月公布《高等师范学校规程》,规定高等师范学校分设预科、本科、研究科,而且可设专修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对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高等师范学校全部独立设置。1952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规定师范学院修业年限为4年,主要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师范专科学校修业年限为2年,培养初级中等学校师资。自19世纪末始,我国师范教育已走过百年的历程,初步形成了以独立设置的各级各类师范学校为主体,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师范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