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育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七节 操作技能学习理论与护理教育

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各种娴熟的护理技能才能达到使服务对象获得身心整体健康的目的。其中,护理技能是护理人员为服务对象提供护理服务非常重要的工具与条件,技能教学也自然成为护理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为了让护理学生掌握必备的护理技能,护理教师必须明确操作技能的有关概念、形成过程以及影响因素,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各种护理操作技能。
一、操作技能的有关概念
(一)操作技能的概念
操作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是个体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智力动作方式及肌肉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其目的是为了处理某种特定的作业。操作技能的概念具有三层含义:
1.操作技能不是先天的条件反射,而是个体在后天的实践中经由练习而形成的。
2.操作技能包含精细的肌肉控制。
3.操作技能不是简单的肌肉运动,而是受心理过程控制的,需要知觉的参与。
(二)操作技能的心理要素
心理学家费茨(P.W.Fitts)在进行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操作技能是由下列四个心理要素组成的:
1.认知要素
指学生在学习某项操作技能之初对该操作技能的基本概况、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的认识。
2.知觉要素
指学生必须准确而敏锐地辨别需要做出反应的线索。
3.协调能力
学生必须根据动作要领及外界条件,通过信息反馈,协调自身的感觉系统与运动系统,使自己的技能动作自然、到位。
4.个性特征
不同的个性特征在不同的技能操作的学习中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多血质的学生适合学习要求灵活性较大的操作项目,而粘液质的学生更适合需要耐力及耐心的操作项目。
(三)技能与知识、能力的关系
技能、知识和能力是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技能是完成某一活动的动作系统,是对动作及动作方式的概括;知识是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经验系统,是对经验的概括;能力是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和能力是形成技能的必要前提,而技能的发展则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护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及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能力,通过发展能力而进一步促进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根据费茨(Fitts)和泼斯纳(Posner)的研究结果,操作技能的形成主要包括操作技能的学习、保持及迁移三种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有各自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一)操作技能的学习
操作技能的学习需要经过三个连续的阶段:
1.认知阶段
是操作技能学习的初始阶段,指人脑通过感官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此阶段的关键是让学生领会技能的要领和基本要求,即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或经教师的指导,了解动作的要求,形成有关此项技能的正确表象。要学习的技能越复杂,这一阶段所需的时间越长。
2.联系形成阶段
是操作技能学习的中心环节,指各种情景刺激下的反应动作之间形成联系。在此阶段,局部动作基本上达到了熟练的程度,学生需要经过反复练习,将每个局部动作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操作。此阶段教学的重点是给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减少多余动作,使其逐步形成连续的动作整体。
3.自如阶段
指操作技能已经达到了熟练自然的程度,即“得心应手”,可以不假思索就能自如地完成整个动作。
(二)操作技能的保持
操作技能的学习是通过不断练习来达到的,完成后会储存于小脑及脑的低级中枢,进入保持阶段。操作技能一经学会便不易忘记,而且越复杂的技能,越不容易忘记。
(三)操作技能的迁移
操作技能的迁移是指一种操作技能的掌握对另一种操作技能的形成产生影响。产生积极、促进作用的称为正迁移;产生消极、抑制作用的称为负迁移,也称为干扰。另外,按影响的顺序,操作技能的迁移可以分为前摄迁移和倒摄迁移。已有技能影响新技能学习的现象称为前摄迁移;新技能影响已有技能的现象称为倒摄迁移。
操作技能的迁移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不具体的。例如,掌握了无菌技术,对其他操作如导尿术、静脉输液等的学习将起到促进的作用,这种情况属于具体迁移。而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在护理操作中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迁移属于非具体迁移。
研究表明,技能迁移的基本条件是两种技能具有共同的特点。共同特点越多迁移越明显。当新旧技能相同或相似,又要求做出相同的反应时,迁移的效果往往是积极的、相互促进的,即正迁移;而当新旧技能十分相似却要求做出不同的反应时,迁移的效果往往是消极的、相互抑制的,即负迁移。因此,在操作技能的教学中,一个关键的策略是促进正迁移避免负迁移。
三、影响操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影响操作技能学习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一)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成熟度及个性心理特征。
1.成熟度
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在一定年龄范围内,个体掌握简单操作技能的能力随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提高;复杂操作技能的训练开始的年龄越小,效果越好,如弹钢琴。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如动机、态度、自信心、气质、能力等都对操作技能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如果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端正的学习态度或坚定的自信心,操作技能的学习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二)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示范、指导及学生的练习。
1.教师的示范与指导
示范与指导对于学生理解动作概念,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是必不可少的。在操作技能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的动作示范配合语言的讲解指导。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技能正确的操作程序和动作的要领。
2.学生的练习
练习是使学生操作技能达到纯熟程度以及促进其保持的重要手段。为了有效发挥练习的作用,应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选择适当的练习方式:
操作技能的练习可以分为多种方式,如身体练习和心理练习、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整体练习和部分练习。练习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操作技能的性质和学生的能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练习的技能有一定感性基础者,可以采用心理练习法(在头脑中反复想象、回顾或思考操作技能的进行过程),否则多用身体练习法(操作程序的真正重复练习)。对于操作复杂、形成困难的技能,可以采用先局部后整体的方法。技能中的动作自成几个小单元,而各小单元的关系又不十分密切时,可以采用部分练习法。初学者多采用分散练习;学习者的能力较高时,可以集中练习。
(2)发挥有效的反馈作用:
对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动作,促进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及提高。反馈分为两种类型,内反馈和外反馈。内反馈(intrinsic feedback)是指来自于操作者本身的反馈,包括操作者自身肌肉和关节的动觉反馈和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效果。外反馈(exterior feedback)是指操作者以外的反馈,对于护理学生来说,主要是来自于教师、同学、其他临床工作者等。外反馈可以在操作时进行,也可以在操作完成后进行。
四、操作技能学习理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学生对护理技能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他未来的临床护理实践。应用操作技能学习理论,有助于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以达到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的目的。
(一)做好技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1.评估学生的准备度
因为学生的个性和经验是影响学生技能学习重要的内部因素,而学生的个性和经验又具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在进行技能教学之前,护理教师应先了解学生的动机、态度、能力及是否有过临床的经历等,以评估学生学习新技能的准备程度。
2.提供有助于学习的环境
护理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没有压力、没有风险和轻松愉快的环境,有利于提高技能学习的有效性。
3.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从教师角度讲,他们都希望学生的各项技能能达到熟练自如的程度。但事实上,在有限的时间内这一理想是很难实现的。作为护理教师,应考虑到技能教学的时间和环境的局限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确立一个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教学目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精心设计护理技能的教学过程
1.做好技能的示范
准确而适宜的示范是技能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护理教师应按照示范的原则和要求认真为学生做好技能的示范。
2.利用有效的视听手段
选择合适的技能操作的录像、多媒体光盘等向学生呈现操作技能的全过程,便于学生反复观察完整的操作技能过程及复杂的局部动作,从而促进技能的学习。
3.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对于复杂的操作技能,教师可以采用先局部后整体、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教学。
4.提供有效的指导
在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练习时,教师要加强巡视,以便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后,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纠正,并指导学生操作的要领和技巧。
(三)操作技能的练习、迁移及反馈
1.操作技能的练习
练习是达到护理操作技能熟练的必要保证,因此,护理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实验室是学生进行护理操作技能练习的重要场所,各护理院校应将实验室向学生开放,使学生可以随时到那里练习自己认为不很熟练的技能操作。此外,在学生练习时,最好安排一名教师值班,以便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从教师那里获得帮助。
2.操作技能的迁移
护理教师在进行操作技能教学时,要注意有效利用正迁移,避免负迁移。例如,在护理学基础的技能学习内容的顺序安排上,通常是先学习无菌技术,然后再学习各种注射法。这样,无菌技术的掌握将有助于促进各种注射法技能的提高,这是利用了操作技能的正迁移。
3.提供增强性反馈
在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练习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表扬和赞许,以此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学习提供增强性反馈,从而促进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

(高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