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临床专升本)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脊神经疾病

一、单神经病
单神经病(mononeuropathy)是指某一周围神经受损产生与该神经分布一致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受损的周围神经分布区疼痛称为神经痛(neuralgia),是神经丛病的表现。
(一)桡神经麻痹
桡神经由C 5~T 1神经纤维组成,支配肱三头肌、肱桡肌、旋后肌、桡侧腕伸肌、指伸肌及拇长展肌等。主要功能为伸肘、伸腕及伸指,并管理手背桡侧半和桡侧两个半手指近节背面的皮肤感觉。臂丛中以桡神经最易受伤。
1.病因
腋部或上肢受压、肱骨及桡骨骨折或脱位、穿通伤、铅或酒精中毒、上臂肌内注射及腋窝肿瘤等可致桡神经麻痹(radial paralysis)。
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前臂伸肌(伸腕、伸指和伸拇肌)的瘫痪,呈“垂腕”状态,手背的拇指及第一、二掌骨间隙(虎口区)感觉障碍(图6-2)。在腋部损伤时,因肱三头肌瘫痪而表现出肘关节不能伸直及垂腕,并因肱桡肌瘫痪而前臂在半旋前位不能屈曲肘关节。在肱骨中1/3损伤时,肱三头肌功能正常。病损在肱骨下端或前臂上1/3时,肱桡肌、旋后肌及伸腕肌功能亦保存。前臂中1/3以下损伤时,仅有伸指功能丧失而无垂腕。在腕部损伤时,可仅有感觉障碍而无运动麻痹症状。
图6-2 桡、正中和尺神经损害时感觉障碍和手形
3.诊断
根据典型的“垂腕”等临床表现不难诊断。电生理检查可发现桡神经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及波幅减低,肌电图检查可见桡神经支配肌有失神经改变等特点,有助于定位病变。
4.治疗
根据桡神经麻痹的病因和程度选择手术(如神经缝合修补或松解术等)或非手术治疗(包括各种物理疗法、针灸、功能训练和神经营养药物等)。桡神经再生能力较好,治疗后可恢复功能。
(二)正中神经麻痹
正中神经由C 6~T 1神经纤维组成,支配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各指屈肌、拇对掌肌及拇短展肌。主要功能为前臂旋前、屈腕和屈指,并管理桡侧手掌、桡侧3个半指的掌面及其中节和远节手指背面的皮肤感觉。
1.病因
肩关节脱位、肘前区静脉注射药物外渗、肱骨或前臂骨折及穿通伤、腕部被利器割伤或压迫等可致正中神经麻痹(median paralysis)。
2.临床表现
正中神经在臂部受损时,发生完全麻痹,前臂不能旋前,屈腕力弱,桡侧3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对掌,大鱼际肌萎缩,手掌显平坦,呈“猿手”。并有上述区域的感觉障碍(图6-2)。正中神经的不全损伤是灼性神经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在肘部(旋前圆肌或指浅屈肌肌束收缩所致)的卡压称旋前肌综合征(pronator syndrome),患者常诉前臂疼痛,可有上述感觉障碍表现,运动障碍常为不完全性,主要是拇指和示指功能障碍即拇指不能对掌。在腕管(腕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围成)的卡压称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多见于中年及妊娠期女性,患者常诉手指麻木、疼痛及鱼际肌瘫痪,劳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检查可发现桡侧3指的感觉障碍和鱼际肌萎缩。
3.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正中神经相应支配区的感觉和运动障碍。电生理检查可见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及波幅减低,肌电图检查腕管综合征患者鱼际肌有失神经改变等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4.治疗
旋前肌综合征患者通过限制前臂的反复旋前动作,约3个月后症状可缓解。若无好转,可行局部封闭,必要时手术减压。腕管综合征通过限制诱发的活动,掌侧用夹板固定腕关节于中间位,并用非类固醇抗炎药(如吲哚美辛、布洛芬等)缓解症状。如数周无好转,则可在腕管内注射泼尼松龙0.5ml加2%普鲁卡因0.5ml,每周一次。两次以上无效,肌电图显示鱼际肌失神经改变宜手术治疗。
(三)尺神经麻痹
尺神经由C 8~T 1神经纤维组成,支配尺侧腕屈肌、指伸屈肌尺侧一半、小鱼际肌、拇收肌及骨间肌等,并司手背尺侧半、小指及环指尺侧的皮肤感觉。
1.病因
压迫、外伤、麻风等可致尺神经麻痹(ulnar paralysis)。以肘管内压迫最常见,称肘管综合征(cubital tunnel syndrome),其发病率仅次于腕管综合征。
2.临床表现
尺神经损害时,常先有其支配区域的感觉障碍(图6-2)。运动障碍表现为屈腕困难,手指间夹拢困难,拇指不能内收,小指不能运动,各掌指关节过伸,小鱼际肌及骨间肌萎缩,小指和环指不能伸直而呈屈曲位,呈“爪形手”。
3.诊断
根据病史,典型尺神经受累症状体征,电生理检查可见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及波幅减低,肌电图检查尺神经支配肌有失神经改变等可支持诊断。
4.治疗
处理包括防止外伤、肘部夹板固定,并用非类固醇抗炎药,如3~4个月无效,则手术减压。
(四)腓总神经麻痹
腓总神经源自L 4~S 1神经根,为坐骨神经的主要分支之一。在腘窝处分出腓肠外侧皮神经,司小腿外侧面皮肤感觉。然后绕腓骨颈(此处最易受损)向前,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腓浅神经支配腓骨长、短肌,并司小腿外侧、足背和趾背皮肤感觉。腓深神经支配胫骨前肌、趾长伸肌、短伸肌、长伸肌和趾短伸肌等。
1.病因
穿通伤、腓骨头骨折、各种原因的压迫(石膏固定、膝部绷带过紧、过久的两腿交叉而坐、晚上深睡眠过程中受压、腘窝部肿瘤和囊肿等)、麻风、铅中毒及糖尿病等可致腓总神经麻痹(common peroneal nerve palsy)。
2.临床表现
常见的表现为足和足趾不能背屈、足下垂,呈“马蹄内翻足”。步行时高举足,足落地时足尖先着地,然后整个足跖着地,类似鸡的步态,称“跨阈步态”。小腿前外侧及足背感觉障碍(图6-3)。
3.诊断
根据病史,常见的腓总神经受累症状体征,电生理检查见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及波幅减低,肌电图检查腓总神经支配肌有失神经改变等可帮助诊断。
4.治疗
根据不同病因选择保守治疗(局部封闭和神经营养药等)或手术治疗等。矫形鞋对治疗可有帮助。
(五)胫神经麻痹
胫神经源自L 4~S 2神经根,在腘窝上角由坐骨神经分出,支配小腿后群肌、小腿三头肌、腘肌、胫骨后肌、跖肌、趾长屈肌和长屈肌等。并司足底和足趾跖面的皮肤感觉。
1.病因
足部畸形、腱鞘炎和腱鞘增厚、静脉梗死等可致胫神经麻痹(tibial nerve paralysis)。
2.临床表现
常见的表现是足和足趾不能跖屈,足内翻力弱,呈“钩状足”。步行时足跟着地,不能以足尖站立。跟腱反射及跖反射消失。感觉障碍主要在足底部(图6-3)。
3.诊断
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电生理检查见胫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及波幅减低,足部小肌肉肌电图见神经源性损害,有助于诊断。
4.治疗
病因治疗为主。可行局部封闭和神经营养药等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等。矫形鞋对治疗可有帮助。
(六)枕神经痛
枕神经痛(occipital neuralgia)是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分布区疼痛的总称,均来自C 2~C 3神经,往往以枕大神经痛为主,同时累及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
图6-3 下肢各神经损害时的感觉障碍分布
1.病因
常见病因有颈椎病、寰枕部先天畸形、枕部损伤、脊髓肿瘤和转移瘤,脊柱结核、骨关节炎,也可由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流感,以及风湿病、糖尿病及酒精中毒等引起。部分病因不明。
2.临床表现
常表现为枕部和后颈部疼痛,可一侧或双侧,向头顶(枕大神经)、乳突部(枕小神经)和外耳部(耳大神经)放射。多为持续性钝痛,并有阵发性加剧或间歇性发作。头颈部活动、咳嗽和喷嚏时可加重。枕外隆凸下常有压痛,枕神经分布区常有感觉过敏或感觉缺失,其他神经体征少见。
3.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X线片、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确定枕颈区病变的性质。
4.治疗
除病因治疗外,可用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针灸、理疗、局部封闭等对症治疗。
(七)臂丛神经痛
臂丛系由C 5~T 1脊神经的前支组成,其神经根先组成上干(C 5~C 6)、中干(C 7)和下干(C 8和T 1)。每个神经干在锁骨上后方分前后两股,再重新组成内侧束(下干前股)、外侧束(上、中干前股)和后束(3个干后股)。主要支配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受损时产生相应分布区的疼痛,称为臂丛神经痛(brachial neuralgia)。
1.病因
臂丛神经痛通常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以后者多见。特发性臂丛神经痛病因未明,可能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与病毒感染、疫苗接种、分娩、外科手术等有关。继发性臂丛神经痛多由臂丛邻近组织病变压迫所致,分为根性臂丛神经痛和干性臂丛神经痛,前者常见病因有颈椎病、颈椎结核、骨折、脱位、颈髓肿瘤等,后者常由胸廓出口综合征、外伤、锁骨骨折、肺上沟瘤、转移性癌肿等引起。
2.临床表现
特发性臂丛神经痛多见于成年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前或发病早期可有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继之出现肩、上肢疼痛,数天内出现上肢肌无力,反射改变和感觉障碍。继发性臂丛神经痛表现为肩、上肢出现不同程度的针刺样、烧灼样或酸胀感,始于肩、颈部,向同侧上肢扩散,持续性或阵发性加剧,夜间或上肢活动时明显,臂丛分布区运动、感觉障碍,局限性肌萎缩,腱反射减低或消失。病程长可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和直臂抬高试验多呈阳性。
颈椎病是引起臂丛神经痛最常见的原因,多40~50岁起病,男性多见。常见于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和椎体骨质增生,压迫C 5、C 6感觉神经根引起臂丛神经根性神经痛,为发麻或触电样疼痛,多位于前臂桡侧及手指,与神经根支配范围一致,常伴相应区域感觉减退。压迫运动神经根可产生肩部活动受限,病程长可致肩周炎(俗称凝肩)。
3.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和体征,肌电图有神经源性损害表现有助诊断。颈椎X线片可有助于明确是否为颈椎病,但X线改变可与临床症状不一致,有时神经症状明显而X线检查可正常,或相反。应注意与肩周炎和脊柱转移性肿瘤、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脊髓空洞症、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损害鉴别。
4.治疗
病因治疗为首选,其次可辅以消炎镇痛药如布洛芬、荷包牡丹碱等,与镇静类药如艾司唑仑同时服用效果较好。为减轻神经水肿和镇痛可用2%普鲁卡因与泼尼松龙痛点局部封闭。根据情况可试用局部理疗、针灸、颈椎牵引等综合治疗。
(八)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intercostal neuralgia)是肋间神经支配区的疼痛综合征。
1.病因
原发性罕见,多为继发性肋间神经痛,常由带状疱疹、胸膜炎、肺炎、胸椎或肋骨外伤、肿瘤等引起。
2.临床表现
疼痛位于1个或几个肋间,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呼吸、咳嗽和喷嚏时疼痛加剧,相应肋间出现感觉过敏和肋骨缘压痛,带状疱疹性肋间神经痛在相应肋间可见疱疹,疼痛可发生于疱疹出现前,部分患者疱疹消退后可持续很长时间。
3.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和体征。胸部和胸椎X线片、CT及MRI检查等有助于病因诊断。
4.治疗
主要是病因治疗如切除肿瘤、抗感染、抗病毒等,对症治疗可用镇痛、镇静剂、B族维生素、局部封闭、理疗等。
(九)股外侧皮神经病(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uropathy)
股外侧皮神经是纯感觉神经,由L 2~L 3神经纤维组成,通过腹股沟韧带下方在离髂前上棘以下10cm处穿出大腿的阔筋膜而分布于股前外侧下2/3区的皮肤。常因受压或外伤等引起其分布区感觉障碍,又称感觉异常性股痛(meralgia paresthetica)。
1.病因
常见的有局部嵌压、外伤、感染、糖尿病、乙醇及药物中毒、肥胖、动脉硬化、腹部肿瘤及妊娠子宫压迫等,部分患者病因不明。部分可有遗传倾向。
2.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是大腿外侧感觉异常,如蚁走感、烧灼感、麻木或刺痛等,局部感觉过敏或减退(图6-3)。多为一侧性,常呈慢性病程,预后良好。
3.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和体征。
4.治疗
病因治疗如治疗糖尿病、动脉硬化、感染和中毒等,肥胖者减肥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对症治疗可用镇痛剂、镇静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或局部封闭。无效时可行神经松解术。
(十)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由L 4~S 3神经纤维组成,自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在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支配大腿后群肌(大收肌、半膜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股方肌等)和膝关节以下所有肌肉,并司小腿外侧、足底和足背、趾跖和趾背的皮肤感觉。坐骨神经痛(sciatica)是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综合征。
1.病因
引起坐骨神经损害的原因很多,根据病变部位分类为:①椎管内疾患。脊髓和马尾的炎症、肿瘤、外伤及血管畸形等。②脊柱疾患。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关节病、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柱炎症、结核、肿瘤、椎管狭窄及脊柱裂等。③骨盆及盆腔疾患。骶髂关节病、炎症、结核及脱位,骨盆炎症及骨折,盆腔内子宫附件炎及肿瘤,妊娠子宫压迫、难产等。④臀部疾患。穿通伤、小儿臀部深部药物注射、髋关节脱位和关节炎等。⑤腘窝疾患。腘窝肿瘤、囊肿、外伤、关节炎及代谢疾病(如糖尿病)等。部分原因不明,可能因牙齿、鼻窦、扁桃体等感染病灶,经血流侵犯周围神经引起间质性神经炎,称为坐骨神经炎。
2.临床表现
多见于青壮年,以腰椎间盘突出引起者最多见,常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少数慢性起病,多单侧。疼痛位于下背部、臀部,并向股后、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放射。沿坐骨神经有压痛点如坐骨孔点(坐骨孔上缘)、转子点(坐骨结节和转子之间)、腘点(腘窝中央)、腓点(腓骨小头下)等。行走、活动及牵拉坐骨神经可使疼痛加剧。直腿抬高试验(Lasegue征)阳性。可有坐骨神经部分神经根或神经干受损的体征,如感觉和肌力减退,踝反射减低或消失。根性损害者,咳嗽、喷嚏和用力排便时疼痛加剧,可有腰椎棘突压痛,而沿坐骨神经的压痛则较轻,颏胸试验(患者仰卧,头颈被动前屈使下颏触及胸壁而激发或加剧下肢疼痛)阳性,压颈静脉试验(压双侧颈静脉至头内感发胀而激发或加剧下肢疼痛)阳性。干性损害者,一般无腰椎棘突压痛,而沿坐骨神经(臀部以下)的压痛则较明显,颏胸试验及压颈静脉试验阴性。
坐骨神经损害完全时,膝关节不能屈曲,因股四头肌的强大力量使膝关节强直过伸,行走时膝关节僵直拖曳前行。小腿外侧、足底和足背、趾跖和趾背的皮肤感觉障碍,膝反射存在,踝反射消失。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即血管舒缩运动和皮肤营养障碍),出现小腿水肿、皮肤干燥及温度过低等。
3.诊断
主要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在诊断坐骨神经痛时应注意与腰肌劳损、臀部纤维组织炎、髋关节炎等加以鉴别,这些疾病的疼痛和压痛都在局部,不放射,无感觉障碍、肌力减退及踝反射减退等特点。电生理检查有助于坐骨神经损害的定位,必要时行脑脊液、X线片、椎管造影及CT或MRI等检查。
4.治疗
首先应针对病因。腰椎间盘突出和坐骨神经痛的急性期应卧硬板床,使用镇痛剂,严重病例可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15mg/d,7~10天;一般病例则泼尼松10mg,每天服3次,10~14天为疗程;也可用1%~2%普鲁卡因或加泼尼松龙1ml椎旁封闭。腰椎间盘突出者疗效不佳时,可用骨盆牵引或泼尼松龙硬脊膜外注射。针灸、理疗、推拿及按摩可有帮助。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
(十一)股神经痛
股神经由L 2~L 4神经纤维组成,支配耻骨肌、股四头肌和缝匠肌,主要功能是屈髋、伸腿,并司大腿、膝关节前面及小腿和足的内侧面皮肤感觉。股神经受刺激可产生股神经痛(femoral neuralgia),又称Wassermann征。
1.病因
常见的病因有骨盆或股骨骨折、髋关节脱位、穿通伤、盆腔内肿瘤、股动脉瘤、椎间盘突出、腰大肌脓肿及糖尿病等。
2.临床表现
股神经损伤主要症状是下肢无力及大腿前面疼痛及感觉异常。尽量避免屈膝的特殊步态,步伐细小,先伸健足,随后病足拖曳前行,不能奔跑和跳跃。皮支损伤产生剧烈神经痛和痛觉过敏现象。若在膝关节内侧损伤(股神经的终支隐神经受损)时,仅出现膝、小腿和足的内侧面疼痛,行走、上楼可加重,大腿外展和伸膝也可加重。股神经完全损伤者表现为屈髋无力,不能伸小腿,行走困难,尤以上楼时明显,坐位起立困难,膝反射消失,严重时股四头肌萎缩。并有分布区的皮肤感觉障碍。
3.诊断
主要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肌电图可见股四头肌神经源性损害,股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及终末潜伏期的异常有诊断意义。
4.治疗
主要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疼痛剧烈者可用镇痛剂、卡马西平或局部封闭等。
二、多发性神经病
多发性神经病(polyneuropathy)是指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以四肢对称性末梢型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自主神经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一)病因与病理
病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
1.中毒
呋喃类药物、异烟肼、有机磷农药、重金属(铅、砷等)及白喉毒素等。
2.营养障碍
B族维生素缺乏、慢性酒精中毒、妊娠、慢性胃肠道疾病或手术后等。
3.代谢障碍
糖尿病、尿毒症、血卟啉病、淀粉样变性、痛风、黏液性水肿、肢端肥大症、恶病质等。
4.炎症性
急性或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急性过敏性多神经病(血清或疫苗接种后)。
5.血管炎
红斑狼疮、结节病、结节性多动脉炎及类风湿关节炎等结缔组织病。
6.遗传性
遗传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遗传性共济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病(heredopathia atactica polyneuritis或称Refsum disease)、遗传性自主神经障碍(hereditary dysautonomia)等。
7.其他
癌性远端轴突病、癌性感觉神经元病、亚急性感觉神经元病、麻风及POEMS综合征等。
病理变化主要为神经纤维的节段性脱髓鞘及轴突变性,其中以后者最常见也最典型。通常轴突变性呈远端向近端发展的“逆死性”神经病(dying-back neuropathy)。
(二)临床表现
周围神经损伤通常是完全性的,一般均有肢体远端对称性分布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1.感觉障碍
肢体远端可有疼痛(刺痛、灼痛等)或各种感觉异常(麻木、蚁走感等),检查可见对称性深、浅感觉减退或缺失,典型的分布呈手套、袜子状。
2.运动障碍
四肢远端不同程度的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即肌力减退、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在上肢以骨间肌、蚓状肌和大小鱼际肌,下肢以胫前肌、腓骨肌为明显,可出现手、足下垂。后期可发生肢体挛缩畸形。
3.自主神经障碍
手足部皮肤发凉、潮红或苍白、干燥、菲薄、皲裂、多汗或无汗,指(趾)甲松脆等。
脑脊液检查一般正常,个别患者有脑脊液蛋白含量轻度升高。肌电图检查可见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诱发电位见周围神经动作电位潜伏期延长。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肢体对称性末梢型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特点,多发性神经病不难诊断。神经传导速度有助于亚临床型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轴突变性或节段性脱髓鞘。纯感觉或纯运动性的轴突性多发性神经病提示神经元病变。病因诊断需根据病史、病程、特殊症状和有关的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确定。
能引起多发性神经病的药物很多,以呋喃类药物和异烟肼最常见。其他尚有氯喹、氯碘喹、秋水仙碱、氨苯酚、双硫仑、乙胺丁醇、锂盐、金制剂、甲硝唑、米索硝唑、哌克昔林、苯妥英钠、维生素B 6、氰酸钠等。呋喃类药物在有肾功能障碍者更易发病,常在用药后1~2周出现症状。长期服用异烟肼(可干扰维生素B 6代谢)抗结核治疗,每天300mg时出现神经症状者为2%,400mg时达17%,以下肢远端的感觉异常和感觉减退为主。服异烟肼同时合用维生素B 6(剂量为异烟肼的1/10)可预防多发性神经病,但应注意超大剂量(每天2~6g)的维生素B 6有害无益(可致感觉性周围神经疾病)。若在工厂或某一群体中群集性发病,则应考虑重金属或化学品中毒的可能性。铅中毒(干扰卟啉代谢)者有腹痛、齿龈的铅线,神经症状以运动障碍为明显,并以多根单神经损害多见。可行尿、血铅及血游离细胞原卟啉水平测定以确诊。急性砷中毒后2~3周可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肢体麻木、感觉障碍和下肢无力。测定血、尿、头发及指甲的砷含量以诊断。糖尿病性多发性神经病发生率与年龄和病程有关,在糖尿病初诊者为8%,25年病程者达50%。神经症状可为感觉性、运动性、自主神经性或混合性损害表现,以混合性最多见,但大多感觉障碍较运动障碍重。当小神经纤维损害为主时,突出症状是疼痛,且以夜间为甚。大神经纤维损害为主时,有感觉性共济失调。可因反复轻微外伤、感染和供血不足而发生无痛性溃疡和神经源性骨关节病。尿毒症性多发性神经病认为系毒素或代谢物的潴留所致,约占透析患者的一半。神经症状在初期以感觉障碍为多,下肢较上肢出现早且严重,透析后可好转。长期大量酗酒者(乙醇直接损害及合并维生素B 1缺乏)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病,以感觉神经轴索变性为明显。表现为四肢远端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各种感染后、血清注射或疫苗接种后发生的多发性神经病可能系变态反应性疾病,一般在1~2周后起病。白喉性多发性神经病系白喉外毒素的直接毒性作用使脊神经脱髓鞘,常发生于白喉发病后8~12周内,大多为感觉运动性,多在数天或数周内恢复。麻风性多发性神经病系麻风杆菌感染所致,慢性起病,潜伏期长,表现为周围神经增粗、肢体营养障碍,可发生皮肤大疱、溃疡及指骨坏死,周围神经活检可确诊。结缔组织病性多发性神经病,多系血管炎引起的多数性单神经病发展而来。遗传性神经病多有家族史,起病隐袭,呈慢性进行性发展。恶性肿瘤的周围神经损害以局部压迫和浸润为多见,仅少数可致多发性神经病,机制尚未明确。
诊断多发性神经病时应注意与周期性瘫痪、急性脊髓灰质炎、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等鉴别。
(四)治疗
1.病因治疗
中毒性者应立即采取措施阻止毒物继续进入人体,使用解毒剂,并加速毒物排出(如大量输液、利尿通便、发汗等)。药物引起者,一般立即停药,但有些药物如异烟肼,当神经症状轻微而原发病情需要继续使用时,可加用较大剂量的维生素B 6。重金属或化学品中毒所致者,应立即脱离中毒环境或停用相关物品,并用解毒剂如二巯丙醇、依地酸钙钠等络合剂。如砷中毒可用二巯丙醇3mg/kg肌内注射,每4~6小时1次,2~3天后改为每天2次,连用10天。铅中毒可用二巯丁二钠每天1g加5%~10%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5~7天为疗程,可重复2~3个疗程,亦可用依地酸钙钠每天1g稀释静脉滴注,3~4天为一疗程,停2~4天后可再重复。一般可用3~4个疗程。亦可用青霉胺治疗。营养缺乏及代谢障碍引起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糖尿病应严格控制血糖,尿毒症应作血液透析或肾移植,黏液性水肿可使用甲状腺素,结缔组织病及变态反应可用激素治疗。
2.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特别是累及心肌者,神经营养药如大剂量B族(B 1、B 6、B 12)维生素、辅酶A、ATP等有助于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疼痛者可用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对症治疗。四肢瘫痪者应定时翻身。将肢体置功能位,手、足下垂者应用甲板或支架以防止瘫痪肢体挛缩畸形。恢复期可采用针灸、理疗、按摩等,并加强功能锻炼。
三、吉兰-巴雷综合征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又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AIDP)或急性免疫介导多发性神经炎(acute immune-mediated polyneuritis),以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为主要表现,迅速进展而大多可恢复。发病率为(0.6~1.9)/10万,男性略多于女性,以儿童和青壮年多见。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尚未完全阐明,多数认为系某些感染因子(如空肠弯曲菌、巨细胞病毒、EB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及肺炎支原体等)或疫苗接种后诱发的自身免疫病,分子模拟(molecular mimicry)是目前认为可能导致GBS发病的最主要的机制之一。其免疫致病因子可能为存在于血液中的抗周围神经髓鞘抗体或对髓鞘有毒性的细胞因子等,研究发现抗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GS)抗体可能与GBS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感染相同微生物的人群中,仅少数发生GBS,故推测存在宿主遗传易感因素。
(二)病理
病变主要在脊神经前根、神经丛和神经干,也可累及后根、自主神经节和脑神经。病初在神经内膜的血管周围出现炎症细胞浸润,继之引起节段性脱髓鞘,部分伴有远端轴索变性。急性脱髓鞘后两周内,施万细胞增殖,随之髓鞘再生,炎症消退。少数以轴突变性为主而脱髓鞘改变不明显。
(三)临床表现
半数以上患者起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症状,少数有疫苗接种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四肢对称性无力,可自远端向近端发展或相反,或远近端同时受累,并可波及躯干,严重者可因累及肋间肌和膈肌而致呼吸麻痹。瘫痪呈下运动神经元性,腱反射减低或消失,病理征阴性。初期肌肉萎缩不明显,严重者(继发轴索变性)可出现肌肉萎缩,一般以肢体远端较明显。感觉障碍远比运动障碍轻,表现为肢体远端感觉异常或手套、袜子型感觉减退。部分患者疼痛明显,不少病例可无感觉障碍。脑神经损害以双侧面瘫常见,其次为延髓麻痹,眼球运动、三叉神经及舌下神经损害少见,偶见视乳头水肿。自主神经功能损害也很常见,表现为多汗、皮肤潮红、手足肿胀及营养障碍,约半数患者有心动过速,少数出现直立性低血压或血压增高、Horner征等。括约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但因卧床体位和腹肌无力,偶可发生暂时性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
一般起病后迅速进展,约半数患者在1周内达高峰,绝大多数在4周内停止进展,症状稳定后1~4周开始恢复,85%病例完全或接近完全恢复。病残率为2%~10%,死亡率为3%~5%,主要死因为呼吸麻痹、猝死、肺部感染及心力衰竭。
(四)分型
根据临床特征、病理及电生理表现,将GBS分类为(Griffin等,1996)五类。①经典的GBS:为AIDP;②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acute motor axonal neuropathy,AMAN),为纯运动型GBS,病情较严重;③急性运动感觉轴索型神经病(acute motor sensory axonal neuropathy,AMSAN),与AMAN相似,病情严重,预后差;④Miller-Fisher综合征(Miller-Fisher syndrome,MFS):表现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和腱反射消失三联征;⑤不能分类的GBS:包括全自主神经功能不全、复发型GBS等变异型。
(五)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
特征性改变为蛋白增多而细胞数正常或接近正常,称为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起病1周内半数蛋白可正常,一般在病程3~6周最明显。蛋白可高达0.8~8.0g/L,细胞数偶可达(10~40)× 10 6/L,主要是T淋巴细胞。IgG指数可增高或出现寡克隆区带。
2.电生理检查
肌电图早期可见F波(代表神经根或近侧端损害)的潜伏期延长和H反射的延迟或消失。当远端神经也发生节段性脱髓鞘时,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慢,常超过60%~70%,波幅可无明显改变。3周后可见失神经电位。
3.其他检查
有条件者可做抗神经节苷脂抗体、粪便培养空肠弯曲菌以及抗空肠弯曲菌、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的抗体检查。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为病前1~4周有感染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可伴有脑神经损害,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以及上述电生理改变。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脊髓灰质炎
起病时多有发热,热退时或合并发热时出现肢体瘫痪。肢体瘫痪常局限于一侧下肢,无感觉障碍。
2.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发病前1~2周有发热病史,起病急,1~2天出现截瘫,受损平面以下运动障碍伴传导束性感觉障碍。早期出现尿便障碍,脑神经不受累。
3.低钾性周期性瘫痪
迅速出现的四肢弛缓性瘫痪,无感觉障碍。呼吸肌、脑神经一般不受累,脑脊液检查正常,血清K +低,可有反复发作史,补钾治疗有效。
4.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
Fisher综合征注意与眼肌型MG,GBS与急性重症全身型MG鉴别。MG受累骨骼肌病态疲劳、症状波动、晨轻暮重,新斯的明试验可协助鉴别。
5.多发性肌炎
常缓慢起病,肌无力以近端为重,伴肌痛,肌萎缩明显。电生理检查呈肌源性损害。
(七)治疗
强调早期有效的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目前认为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和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是GBS的主要治疗措施。
1.病因治疗
通过抑制异常的免疫反应,消除血浆中的致病因子,阻止神经损伤,促进神经再生。
(1)PE:
可迅速降低血浆中抗周围神经髓鞘抗体和其他致病因子。每次交换以40ml/kg体重或者1~1.5倍血浆容量计算。病情较轻患者每周做2次即可,中至重度患者每周可考虑做4次。禁忌证包括严重感染、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和凝血功能障碍等。
(2)IVIG:
作用机制可能是大量抗体竞争性阻止抗原与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结合,免疫球蛋白调节独特型免疫调节网络,增强NK细胞非特异性抑制,加强抑制性T细胞免疫活性等。剂量为400mg/(kg·d),缓慢静脉滴注,连用5天。常见副作用有发热、面红,减慢输液速度即可减轻,偶有引起肝功能损害、无菌性脑膜炎、肾衰或脑梗死的报道。免疫球蛋白过敏或先天性IgA缺乏者禁用。
(3)皮质激素(corticosteroids):
甲泼尼龙500~1000mg/d,静脉滴注,连用5天,或地塞米松 10~15mg/d,7~10天为一疗程,逐步减量,可视具体情况选择。
2.呼吸肌麻痹的处理
呼吸肌麻痹是本病的主要死因,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及通气功能的良好状态。定时翻身拍背,使呼吸道分泌物及时排出,并预防肺不张和呼吸道感染。如有缺氧症状(憋气、烦躁、出汗、发绀等)、肺活量降低至20~25ml/kg体重以下,血氧饱和度降低,动脉氧分压低于9.3kPa,则应尽早使用呼吸机。通常先用气管插管,如1天以上无好转,则行气管切开,并外接呼吸机。使用呼吸机期间更应加强护理,呼吸的通气量和压力必须调节适度。并经常检查呼吸机连接处有无漏气、阻塞等,预防并发症。有条件者应在良好的呼吸监护室(respiratory care unit)中处理呼吸和循环问题。呼吸麻痹的抢救是增加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3.对症、支持治疗
必须有良好及细致的护理,注意供给足够的热量及高维生素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重症患者需连续心电监护,窦性心动过速常见,通常不需处理。高血压可用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低血压可扩容或调整体位,延髓麻痹者宜早行鼻饲。进食及食后30分钟宜取坐位,以免误入气管而致窒息。尿潴留者先用下腹部加压按摩,无效时则留置导尿。便秘者可用药物,必要时灌肠通便。穿抗血栓弹力袜和小剂量肝素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和治疗坠积性肺炎和脓毒血症,肢体疼痛者可用镇痛剂。呼吸肌麻痹、语言表达困难、长期卧床及睡眠节律被打乱等可使患者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等,应尽早识别和适当处理,可用抗抑郁药如氟西汀、帕罗西汀或西酞普兰等,鼓励患者对康复的信心。
4.神经营养治疗
应用多种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 1、维生素B 6、维生素B 12等)治疗。
5.康复治疗
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被动或主动运动、步态训练、体育疗法,并配合针灸、按摩及理疗等。
四、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CIDP)又称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一种慢性进展的免疫介导性周围神经疾病。CIDP临床表现与AIDP相似,但其发病率低,占GBS的1.4%~4.7%,任何年龄均可患病,无性别差异。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未明,CIDP患者体内发现β-微管蛋白(β-tubulin)抗体和髓鞘结合糖蛋白抗体。可能自身免疫机制参与CIDP发病,但目前特异性致敏抗原尚不能确定。
(二)病理
周围神经纤维水肿,脱髓鞘与髓鞘重新形成并存,可见洋葱头样改变,血管周围单核细胞浸润。
(三)临床表现
隐袭起病,常无前驱感染史。患者病初表现与AIDP相似,如进行性四肢无力,自远端向近端发展,行走困难,上楼、提物、举臂及梳头等困难,但较少发生呼吸困难、构音障碍及吞咽困难等。肌萎缩常较轻,部分患者可较严重,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多数患者同时伴有感觉障碍,如痛触觉和深感觉障碍及感觉性共济失调等,极少数患者可出现Horner征、阳痿和尿失禁等。病程进展期数月至数年,平均3个月。
(四)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
细胞数正常,蛋白含量明显增高,呈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与AIDP相似。
2.电生理检查
可见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慢,F波潜伏期延长,通常较AIDP严重。
3.腓肠神经活检
神经纤维节段性脱髓鞘和洋葱头样改变,可伴有轴索变性。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脑脊液和电生理检查,确诊有时需要神经活检。
1.根据美国神经病学会(1991年)意见,CIDP必备的诊断标准是
(1)临床表现必须具备进展性或复发性运动和感觉障碍,提示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存在至少2个月,四肢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2)电生理检查必须具备脱髓鞘病变下列4点中的3点:①2条或多条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②1条或多条运动神经部分性传导阻滞,如腓神经、正中神经或尺神经等;③2条或多条运动神经远端潜伏期延长;④2条或多条运动神经F波消失。
(3)病理必须具备神经活检显示明确的脱髓鞘与髓鞘重新形成证据。
(4)脑脊液检查必须具备血清HIV阴性者,CSF细胞数< 10 × 10 6/L;HIV阳性者,CSF细胞数< 50 × 10 6/L。
2.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1)AIDP:
起病急,病前常有感染史,发病至高峰常在4周内,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肌麻痹。
(2)多灶性运动神经病:
仅累及运动神经,肌无力以上肢为主,分布不对称,感觉障碍罕见,电生理检查显示多灶性运动传导阻滞、F波潜伏期延长,肌电图有纤颤波,激素治疗效果不佳。
(3)运动神经元病:
亦仅累及运动神经,肌无力分布不对称,可出现肌束震颤,无感觉障碍,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肌电图示失神经支配电位并常伴有上运动神经元受累的症状和体征。
(4)遗传性感觉运动性神经病:
常有家族史,可伴发色素性视网膜炎、鱼鳞病和弓形足等。
(5)其他:
如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异常蛋白血症和肿瘤等所导致的慢性多发性神经病,常有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
(六)治疗
激素、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IVIG)及血浆置换(PE)等对CIDP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可作为一线治疗选择。
1.激素
价格便宜,且对绝大多数患者有肯定疗效,因此临床使用较多。用法为泼尼松60~100mg/d,2~4周后逐渐减量至每隔天5~20mg,视病程维持一段时间服用;也可用地塞米松20mg/d,静脉滴注,10~14天后改口服泼尼松40~60mg/d;或甲泼尼龙500~1000mg/d,静脉滴注,5天后改口服泼尼松40~60mg/d。多数患者在接受治疗2个月时出现肌力改善。
2.IVIG和PE
用法与AIDP相似,病程中可根据需要重复使用。IVIG优点是较皮质激素副作用小,使用简便,且疗效维持较长,与小剂量皮质激素合用疗效维持更长。
对于感觉和运动型CIDP推荐选用皮质激素或IVIG,而对于纯运动型CIDP应首选IVIG,当两者均无效时考虑应用PE。
3.免疫抑制剂
如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环孢素A等,临床上较常用者为硫唑嘌呤,1~3mg/(kg·d),分 2~3次口服。
4.神经营养治疗
应用多种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 1、维生素B 6、维生素B 12等)治疗。
5.康复治疗
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被动或主动运动、步态训练、体育疗法,并配合针灸、按摩及理疗等。

(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