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护理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科)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概述

麻醉(anesthesia)是利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局部或整体感觉、知觉暂时丧失,特别是痛觉的丧失,为外科手术或其他有创操作创造良好条件。理想的麻醉状态是病人安全、无痛、精神安定和适当的肌肉松弛。临床工作中将麻醉按麻醉方法进行分类,主要分为全身麻醉和区域(部位)麻醉,椎管内麻醉也属于区域(部位)麻醉,但习惯上自成一类。
一、区域(部位)麻醉
区域(部位)麻醉也可称为局部麻醉,是病人保持清醒状态下,将局部麻醉药(简称局麻药)应用于神经周围或神经鞘内,暂时性、可逆性地阻滞机体某一部分的感觉。局部麻醉具有简单易行,对重要器官功能干扰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
(一)局部麻醉方法
1.表面麻醉
利用穿透性强的局麻药应用于黏膜表面产生麻醉作用。适用于眼、鼻、气道、尿道等浅表手术或内镜检查。
2.局部浸润麻醉
将局麻药注入手术切口及周围的皮肤表面,浸润至切口全长以阻滞神经末梢。穿刺部位有感染或癌肿时禁止使用局部浸润麻醉。
3.周围神经阻滞
是将局麻药物注射到神经干、神经丛或神经节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痛觉暂时消失。常用的神经干阻滞部位有:颈丛、臂丛、腰丛、骶丛及肋间神经等。准确的神经定位是神经阻滞成功的关键。神经刺激器及超声可帮助定位。
(二)常见局麻药
根据局麻药作用时效的长短分为:短效局麻药,如普鲁卡因和氯普鲁卡因等;中效局麻药,如利多卡因、甲哌卡因和丙胺卡因等;长效局麻药如布比卡因、丁卡因、罗哌卡因、依替卡因等。根据局麻药分子结构中间链的不同分酯类和酰胺类,酯类局麻药,如普鲁卡因、丁卡因等;酰胺类局麻药,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类。
1.利多卡因
是中效能和中时效的局麻药,组织弥散和黏膜穿透力好,不同的使用浓度可适用于各种局麻方法。
2.罗哌卡因
是一种强效能和长时效的局麻药,心脏毒性低,0.2%~0.375%浓度的罗哌卡因能产生运动和感觉神经阻滞分离,应用于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麻醉中。
3.丁哌卡因
长效的酰胺类局麻药,一般用于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麻醉。
(三)局麻药的不良反应
1.毒性反应
主要有全身毒性反应和局部神经毒性反应。常用的局麻药包装前已经过稀释处理。
2.变态反应
酯类局麻药易引起变态反应,酰胺类局麻药引起变态反应较少见。变态反应有荨麻疹、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低血压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甚至危及生命。
二、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麻醉/阻滞是将局麻药物注入椎管内某一腔隙,暂时性、可逆性阻断或减弱脊神经传导功能。其包括蛛网膜下隙阻滞和硬脊膜外隙阻滞,国外麻醉学专著仍分别称为脊椎麻醉和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隙-硬膜外联合阻滞在临床麻醉中应用逐渐广泛。椎管内麻醉的优点有减轻手术应激、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并发症等。
(一)椎管内麻醉方法
1.蛛网膜下隙阻滞
是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局麻药随脑脊液流动扩散,阻滞脊神经前后根,也称脊麻或腰麻。主要适用于下腹部、肛门及会阴部、下肢等手术。
2.硬脊膜外隙阻滞
是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间隙,阻滞脊神经根部,使其支配区域暂时性麻痹,也称硬膜外阻滞或硬膜外麻醉。主要适用于腹部手术,颈、上肢及胸部手术也可应用,但需严格管理。骶管麻醉也属于硬脊膜外麻醉,是经骶裂孔穿刺将局麻药注入骶管腔,以阻滞骶脊神经,主要适用于直肠、肛门及会阴部手术。
(二)椎管内麻醉并发症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主要有三个方面,即生理功能的过度影响、穿刺针或导管置入不当和药物毒性。常见并发症如下:
1.高位神经阻滞
可能与局麻药用量绝对或相对过量、药物异常敏感或过度扩散有关。
2.尿潴留
是骶2~4神经阻滞,引起膀胱张力丧失而过度充盈。特别是男性病人。
3.全脊髓麻醉
是硬脊膜外麻醉最严重的并发症。椎管内麻醉时注入蛛网膜下隙的局麻药过量,阻滞平面过高使整个脊髓被阻滞。主要表现为脊神经支配的区域无痛觉、严重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意识丧失,呼吸、心脏骤停。
4.神经损伤
穿刺过程中有可能损伤脊髓或脊神经根,导致周围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受损神经根分布的区域疼痛。
5.血管损伤
穿刺不当可造成血管内注射,因硬脊膜外间隙有丰富的血管丛,穿刺针或导管可能会误入。尤其是足月妊娠病人,因硬膜外间隙静脉怒张,更易刺破血管。
6.头痛
是蛛网膜下隙麻醉后最常见的并发症,硬脊膜外麻醉意外刺破硬脊膜可导致头痛。主要是脑脊液外漏和颅内压下降所致。
7.脊髓或硬脊膜外血肿
穿刺过程会引起硬脊膜外间隙丰富的血管丛轻微出血,一般为良性和自限性。凝血功能异常或患有出血性疾病的病人可能会出现脊髓或硬脊膜外血肿,应避免实施椎管内麻醉。
8.感染
以葡萄球菌感染最为多见。蛛网膜下隙及硬脊膜外感染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应加强各个环节的无菌操作。
9.全身毒性
局麻药过量吸收出现较高血药浓度,发生全身中毒反应。硬脊膜外麻醉时,实验剂量和递增给药可有效预防其发生。
三、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是指麻醉药通过吸入、静脉、直肠灌注等方法进入体内,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病人意识消失且无痛感的一种可逆性功能抑制状态。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麻醉方法。
(一)全身麻醉方法及药物
全身麻醉分吸入全身麻醉、静脉全身麻醉及复合麻醉。
1.吸入全身麻醉
简称吸入麻醉,是麻醉药经呼吸道进入肺内,经肺泡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
(1)常用的吸入麻醉方法
1)按重复吸入程度和二氧化碳吸收装置的有无分为开放、半开放、半紧闭、紧闭四种。
2)按使用装置及使用方法不同,有多种分法。如Moyers按有无贮气囊及有无重复吸入将吸入麻醉分为开放、半开放、半紧闭、紧闭四类。
(2)常用吸入麻醉药:
1)异氟烷:
全麻效能强,最小肺泡浓度(minimal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为1.15%。具有对循环影响弱、毒性小、排泄迅速、不良反应较少等优点,是较好的吸入麻醉药。缺点是镇痛作用较差、对呼吸道有刺激性。可适用于各个年龄、各个部位及各类疾病的手术,一般不用于麻醉诱导。
2)七氟烷:
全麻效能高,成人的MAC为1.71%。具有诱导迅速、无刺激性、苏醒快等优点,适用于各种年龄、各部位的大小手术,尤其是小儿和门诊手术。
3)地氟烷:
麻醉作用强度小,成人的MAC为7%左右。对神经肌肉的阻滞作用比其他含氟麻醉药强,可产生满意的肌肉松弛;对呼吸及心肌有轻度抑制作用;对呼吸道有一定的刺激;术后恶心、呕吐占三分之一。可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适用于各种全麻情况,尤其是门诊及其他小手术。
2.静脉全身麻醉
是指药物经静脉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方法。
(1)静脉全身麻醉的优点:
①起效快、效能强;②呼吸道刺激小,病人依从性好;③药品种类齐全;④麻醉效应可逆转。
(2)静脉全身麻醉的分类
1)根据临床应用可分为:
静脉麻醉诱导和静脉麻醉维持。前者是指静脉内注射麻醉药物使病人由清醒进入麻醉状态,可实施气管插管或外科手术;后者是指手术过程中静脉给予麻醉药物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
2)根据给药方式可分为:
单次给药、间断给药和连续给药。
3)根据药物应用可分为:
丙泊酚麻醉、硫喷妥钠静脉麻醉、氯胺酮麻醉等。
(3)常用的静脉麻醉药
1)芬太尼:
镇痛效果强、脂溶性高,是临床麻醉中应用最主要的麻醉性镇痛药。可用于全身麻醉维持、全身麻醉诱导及复合麻醉等。全身麻醉维持在手术开始前及术中每30~60分钟追加0.05~0.1mg。全身麻醉诱导时常用剂量为0.1~0.2mg。主要的不良反应有心率减慢、血压升高、呼吸抑制、肌肉僵硬等。
2)丙泊酚:
是一种起效迅速、短效、复苏迅速的非巴比妥类全麻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静脉麻醉药,普遍用于麻醉诱导、麻醉维持、ICU危重病人镇静、门诊胃肠镜检查及人流手术等。麻醉诱导时成年人剂量为1~2.5mg/kg,对体质强壮者可适当增加1/3。成年人麻醉维持时每小时4~12mg/kg。主要的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和呼吸、循环功能抑制等。
3)氯胺酮:
镇痛效果好,对呼吸和循环影响较轻,适用于小儿麻醉及各种短小手术。主要的不良反应有血压升高及心率加快、精神运动症状及呼吸抑制等。
4)依托咪酯:
速效的静脉麻醉药,主要用于麻醉诱导。适用于门诊小手术,特别是休克及心功能受损者的诱导。主要不良反应有局部注射痛、抑制肾上腺素皮质功能等。
3.复合麻醉
是指同一次麻醉过程中同时或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药物。静脉复合麻醉是指静脉全身麻醉和吸入麻醉同时或先后应用于同一次麻醉过程。因静脉麻醉起效快,维持时间短,病人易于接受,而吸入麻醉易于管理,深浅易控制,所以临床上常用静脉麻醉诱导,吸入麻醉与静脉复合麻醉维持的方法进行静吸复合麻醉。
(二)全身麻醉深度判断
全身麻醉应达到一定深度才能进行手术。在麻醉实施过程中如何准确地判断和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显得格外重要。Guedel于1937年根据乙醚麻醉的过程中病人的体征创立了全麻深度分期法,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乙醚已退出历史舞台,但Guedel分期法的基本观点可供参考,结合现代麻醉学可大致表述如下:
第一期:遗忘期。从麻醉诱导开始至意识丧失和睫毛反射消失,此期痛觉存在。
第二期:兴奋期。乙醚麻醉可出现兴奋、躁动。表现为意识消失,呼吸、循环不稳定,神经反射处于高敏状态。现代强吸入麻醉药及静脉药物则不引起此种现象。
第三期:外科麻醉期。此期麻醉达到所需深度,眼球固定于中央,瞳孔缩小。如未用肌松剂,呼吸平稳、循环稳定,疼痛刺激已不能引起躯体反射和有害自主神经反射。
第四期:过量期。原称为延髓麻醉期。呼吸停止,瞳孔散大,血压剧降至循环衰竭。需绝对避免进入第四期或尽快减浅麻醉。
从麻醉深度分期可看出,在病人意识丧失且使用肌松剂的情况下,循环情况和神经反射是判断麻醉深浅的主要依据。麻醉药的剂量和浓度、血压和心率变化、其他神经反射活动、未用肌松剂或肌松剂未及时追加出现的肌肉活动均是重要指标。
(三)全身麻醉意外及并发症
全身麻醉过程中或麻醉恢复期,麻醉药物对机体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麻醉和苏醒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异常、意外或并发症。
1.呼吸系统
(1)舌后坠:
是麻醉期间最常见的上呼吸道梗阻。全身麻醉后病人下颌及舌肌松弛,重力作用导致舌后坠阻塞上呼吸道。不完全阻塞时,可出现鼾声;完全阻塞时,只见呼吸动作而无气体交换,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
(2)反流与误吸:
可造成下呼吸道阻塞。术前未禁食、肠梗阻、上消化道出血等病人,某些全身麻醉药物对胃肠道刺激易引起呕吐,全身麻醉后意识及咽反射消失,一旦有呕吐物极易引起误吸。
(3)喉痉挛:
是呼吸道保护性反射-声门闭合反射过度亢进的表现,是麻醉严重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高调的吸气性哮鸣音。
(4)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吸入对气道有刺激性的麻醉药、术前未用抗胆碱药或剂量较小、术前呼吸道感染等原因,均可使分泌物增多并积存于咽喉部、气管或支气管内。病人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喉及胸部有干、湿啰音等。
(5)呼吸抑制:
指通气不足,主要表现为呼吸频率减慢或潮气量减小,PaCO 2升高或伴有PaO 2降低。主要是由于麻醉药物、肌松剂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
2.循环系统
(1)低血压与高血压:
术前血容量不足、术中牵拉刺激副交感神经、术中急性大失血、深麻醉状态等均可引起血压下降。术前原发高血压等疾病,术中麻醉过浅、气管插管、手术刺激等,术后疼痛、尿潴留、焦虑等,均可造成围麻醉期血压升高。
(2)心律失常:
多常见于术前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也可因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手术刺激、麻醉操作或药物等引起。
3.神经系统
(1)体温升高或降低:
术中体温升高常见原因是感染、脑室内出血、重型颅脑损伤、变态反应等。低体温常见的原因有手术面积较大辐射失热、术中低温液体/血制品输注、大量低温液体冲洗术野等。低体温可使血流减慢,组织灌注减少,氧耗增加;同时导致麻醉药代谢减慢,使病人延迟苏醒;还可增加切口感染。
(2)术中知晓或苏醒延迟:
术中知晓是病人手术过程中意识恢复,并于术后可回忆术中听到的声音、身体感觉及心理感受等。术中知晓主要原因是由于麻醉偏浅。苏醒延迟主要原因有残余药物作用、CO 2蓄积、低体温、代谢及内环境紊乱及中枢神经系统改变等。
4.其他
(1)咳嗽:
是气道刺激后一种应激状态,可将侵入气道的异物咳出。主要诱因有交感神经抑制,呼吸道刺激性的吸入性麻醉药、胃内容物反流误吸等。
(2)术后恶心呕吐:
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挥发性麻醉药、大剂量新斯的明、术后重度疼痛等易引起。
(3)肺部感染: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反流误吸、肥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长期吸烟病人,易发生肺部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