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管理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概述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活动历史悠久,但究竟什么是管理,中外管理学家在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管理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了解你希望工人干些什么,然后设法使他们用最好、最节约的方法完成它”;“管理过程之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提出,“管理活动,是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被誉为“管理理论之母”的管理理论大师玛丽·帕克·福莱特(Mary Parker Follett)把管理描述为“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我国学者周三多等人认为,“管理是指组织中的活动或过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相关链接 管理的其他定义
沃伦·普伦基特(Warren Plunkett)和雷蒙德·阿特纳(Raymond Attner)认为,管理者就是“对资源的使用进行分配和监督的人员”,而管理就是“一个或多个管理者单独和集体通过行使相关职能和利用各种资源来制订并达到目标的活动。”
管理学教授斯蒂芬·罗宾斯(Stephen Robbins)等人对管理的定义是,“管理这一术语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完成活动的过程。”
现代管理大师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对管理的定义是,“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活动。”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认为,“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而激励与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力的范畴,二者的结合就是管理。”
上述观点对管理的解释实际上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管理,各自强调了管理的不同侧面,或者是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达,或者是对管理用不同方式给予解释。综合上述观点,管理(management)是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对组织内部资源进行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领导、控制,促进其协调配合,发挥人的积极性,以取得最大组织效益的动态过程。见图1-1。
图1-1 管理过程
(二)管理的对象
管理的对象是管理的客体,即管理者实施管理活动的对象。管理的对象主要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技术、空间等要素,其中人是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管理对象,信息是管理的核心要素,时间由于其具有不可逆性,是最稀有珍贵、最特殊的资源。
1.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作为管理对象是指被管理的生产人员、技术人员以及下属管理人员。对人的管理主要涉及人员任用、工作评价、人力开发等,从长远发展来看,还应包括预备劳动力的培养教育。人是社会系统中最基层的子系统,是社会和任何组织的细胞,高效能的管理应该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人所长。
2.财力资源
财力资源包括经济和财务,是一个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掌握和支配的货币数量和物质资料的价值表现。对财力应该按经济规律进行有效管理,使用有限资金,确保组织目标顺利完成。
3.物力资源
物力资源指组织所掌握和支配的设备、仪器、材料、能源、产品及各类物资。高效能的管理应该使物尽其用,提高各类物资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提高其在单位时间内创造价值的能力,并尽量降低物资消耗。
4.时间资源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不可再生的特殊资源。由于时间具有单向性、不可储存性等特点,因而对时间的有效利用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效能的管理应该努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出更多有价值的业绩。
5.信息资源
信息是具有一定价值的新内容、新知识、新消息。在任何管理过程中,信息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是进行正确决策、提高管理效率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依据。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对于管理活动来说意义更为重大。
6.技术资源
技术资源指组织占有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技术管理包括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发、引进、保管和使用,以及各种技术标准、使用方法的制定与执行等。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技术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对组织的兴衰成败有直接影响。
7.空间资源
从资源角度来说,空间资源包括高度资源、环境资源和物质资源。空间是运动的存在和表现形式。管理者要重视空间资源的研究对象、范围、内容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空间控制,节省空间成本,有效利用空间,提高管理效率。
(三)管理的职能
管理职能(management functions)是管理或管理者所应发挥的作用或承担的任务,是管理活动内容的理论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和西里尔·奥唐奈(Cyril ODonnell)提出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和控制五个方面。
相关链接 管理职能
1.计划 在管理学中计划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基于组织的现状和管理者的理念和期望,为组织的未来发展设置方向、确定目标、选择方案、制订策略的谋划活动;二是指对组织的未来发展所做出的规划和安排,也就是通过上述谋划活动所形成的结果。
2.组织 在管理学中组织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从静态方面来说,组织是指由相关人员为了完成预定目标而组成的机构;从动态方面来说,组织是指为了实现预定目标对组织所占有的各类资源进行利用、开发、整合的活动和过程。
3.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的核心职能,管理者根据组织管理内部的人力资源需要情况进行合理的选人、育人、用人、评人和留人。目的是确保组织任务的顺利完成。这一职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管理学科分支。
4.领导 领导是指管理者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力和自身的影响力,指挥、指导、协调下属及相关人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5.控制 控制是指为了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根据原有计划和标准对计划实施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调整的管理活动。
计划是实施控制、实现目标的依据,组织和控制是实施计划、实现目标的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和领导是实施计划、实现目标的手段。五项职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条件,共同发挥作用。本教材将在后面章节中逐一介绍各项职能。另有学者认为,管理除了具有上述诸项职能以外,信息获取、决策、创新等也是管理的职能。
(四)管理的基本特性
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具有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不可能孤立存在,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中;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可能脱离管理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否则,它就成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另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必然对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管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管理的普遍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自从有人类分工,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都普遍存在着管理活动。其二,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在人类活动的任何领域都普遍适用;管理的特殊性是指在各种管理活动中,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具体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具体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必然受到组织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
管理的普遍性寓于管理的特殊性之中,管理的特殊性中包含着管理的普遍性。尽管不同组织、不同时间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各不相同,但所有的管理活动中都存在着普遍适用的管理原理;尽管所有的管理活动中都蕴含着普遍适用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但不同组织、不同时间管理的具体方式和方法则各具特色。
3.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原理、原则和基本方法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并经过实践验证的理性认识。同时,人们还可以利用这些原理、原则和基本方法来指导下一步的管理实践;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者能够灵活、富有创造性地运用管理原理、原则和方法来达到管理目的的才能和技巧。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管理的科学性揭示了管理活动的规律,反映了管理的共性。管理的艺术性则强调了管理方式和方法的丰富多彩,反映了管理的个性;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艺术性的前提与基础,管理的艺术性则是管理的科学性在具体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和表现。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从不同方面体现出管理的要求,如果仅仅强调管理的科学性或管理的艺术性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使管理走向偏颇。最有效的管理应该是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
二、管理者
(一)管理者的概念
管理者(managers)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在管理中起主导作用。他们利用组织制度所赋予的权力做出决策、分配资源、指导被管理者的活动,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管理者具有三个基本特征:①拥有制度规定的权力;②拥有必要的管理职能;③既是一定职位的代表,又是本组织权力和利益的化身。
相关链接 管理者角色
经理角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加拿大管理学大师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将管理者角色分为3类10种。
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产生于组织的正式权力,是指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所扮演的角色。该类角色又包括代表人、领导者和联络者3种角色。
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 信息传递角色是指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工作,管理者要确保与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的信息。管理者既是组织的信息传递中心,又是信息传递渠道。该类角色具体又包括监督者、传播者和发言人3种角色。
3.决策方面的角色 决策角色是指管理者要处理各类信息,并得出结论,形成决策。该类角色具体又包括企业家、协调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4种角色。
(二)管理者的分类
根据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位置不同,管理者可以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3个层次。基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侧重于作业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中层管理者承上启下,主要职责是正确领会高层的指示精神,创造性地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实际,有效指挥各基层管理者开展工作,侧重于中期计划、内部管理性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同时指挥、监督基层管理者的管理工作;高层管理者负责确定组织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侧重于沟通组织与外部的联系,决定组织的大政方针,同时指挥、监督中层管理者的管理工作,考核他们的工作业绩。
(三)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罗伯特·卡茨(Robert Katz)于1955年在《高效管理者的三大技能》一文中提出,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与之相应的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1.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来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例如管理工程师、会计师、医师等专业人员的管理者必须掌握相应的技术技能,强调内行领导。技术技能可以通过接受正规教育获得,也可以从工作实践中获得。
2.人际技能
人际技能是与人共事、理解他人、激励他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任何管理者都必须与人打交道,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人际技能,要善于沟通,并能及时避免或化解冲突。
3.概念技能
概念技能是指能够洞察组织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抽象、概括,并迅速做出决断的能力。概念技能具体包括分析综合能力、识别能力、创新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战略思考及执行能力等。
不同管理层次对三种技能的要求不同,见图1-2。对于需要直接指导、检查作业人员的基层管理者来说,技术技能非常重要。对于需要把握组织方向、制定组织发展战略、进行重大决策的高层管理者来说,概念技能最为重要。随着管理层次的上升,对技术技能的要求逐渐减弱,而对概念技能的要求逐渐增强。无论是哪个层级的管理者都需要一定的人际技能,但管理者的层级不同,人际技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基层管理者主要是取得作业小组成员的合作,中层管理者侧重于部门内外的联系与沟通,高层管理者则侧重于组织内外和组织内部门之间人员的沟通与联络。
图1-2 各种管理层次所需要的管理技能比较
相关链接 管理者的管理活动与时间分配
美国管理学家弗雷德·卢桑斯(Fred Luthans)和他的同事经过对数百名管理者的管理活动进行研究,发现管理者的管理活动一般分为四大类:①传统的管理,即从事计划、组织、决策和控制方面的活动;②人际沟通活动,即处理内部人际关系,进行内部信息沟通;③人力资源管理,即对组织内部人员进行激励、训练和安置等;④社交联络活动,即与组织外部相关人员的社会交往,参与包括政治活动在内的社会活动。
同时,卢桑斯把管理者分为3类,即成功的管理者、有效的管理者和一般的管理者。成功的管理者是指在组织中职位晋升较快的管理者;有效的管理者是指工作业绩好,且受下属赞同和支持的管理者;既不是成功的管理者,又不是有效的管理者,则称为一般的管理者。
研究结果发现,3种类型的管理者平均花在传统管理、人际沟通、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交4项活动中的时间不同,成功的管理者与有效的管理者所关注的工作重点差异也很大,见表1-1。
表1-1 管理者的活动时间分配
可见,社交联络活动对成功管理者的贡献最大,人力资源管理贡献最小,说明社交技能对于管理者谋求职位晋升起着重要作用;人际沟通对有效的管理者贡献最大,社交联络贡献最小,说明若想在工作中卓有成效,管理者就必须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开放型的管理者。
三、管理学概述
(一)管理学的概念
正如前文所述,自从有人类分工就有了管理活动。随着管理活动的逐步深入,人们产生了越来越丰富的管理思想。当管理思想丰富和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就开始对这些思想进行系统分析和理性思考,于是便产生了管理学科。所以,管理学是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伴随着管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而诞生的。作为一门学科,管理学形成于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完善,近几十年又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管理学(science ofmanagement)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而产生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管理学研究的目的是,如何在现有条件下通过更为合理地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所能利用的资源,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力水平。
管理学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管理学综合运用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数学、运筹学、系统论、控制论、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以多个领域的管理实践为基础,因而具有广泛的综合性特点;管理学的理论来源于对多个领域无数管理实践的总结,并在应用于管理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得以检验、丰富和发展,从而进一步指导管理实践,因而具有典型的实践性特点。
(二)管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1.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自古以来,管理活动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始终。从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古埃及金字塔、古希腊神庙和雅典卫城、古罗马角斗场,到古代中国的都江堰和万里长城;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的中央集权统治,到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从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思想、柏拉图的劳动分工原理,到古代中国的《论语》《周礼》《孙子兵法》等,无不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管理思想。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劳动快速代替了手工劳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但这场开始于英国、很快影响到西欧乃至世界的工业变革,绝不仅仅是一场工业领域的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革。它促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企业内部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管理问题,使得管理思想更加丰富,并得以快速发展。具有“现代经济学之父”美誉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于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便是这一时期管理思想的标志性论著。
2.管理学的诞生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机械工程师泰勒开始研究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并于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标志着管理学学科的正式诞生。同时,法国工程师法约尔也在研究组织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并于1916年出版了论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管理理论。这一时期的管理理论称为古典管理理论。
3.管理学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乔治·艾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通过霍桑实验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学说,从而奠定了行为科学理论的基础。1954年,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首次提出了“管理学”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新成果层出不穷,许多学科也得以快速发展,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审视古典管理理论,并于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现代管理的众多派别,孔茨将这种现象称为“管理理论丛林”。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知识经济的出现,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信息化、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等新的形势,以及企业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剧,都为管理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形成了诸如战略管理、企业再造、学习型组织、文化管理等管理理论。
至此,管理学经历了古典管理阶段、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现代管理阶段以后,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教材将在第二章介绍上述各种管理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三)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学研究的客体,包括管理活动、管理过程和管理规律。管理活动是指管理者通过对组织拥有的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带领被管理者共同完成组织目标的活动。管理过程是指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实施管理活动的过程。管理规律是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人类在管理过程中获得的真理性认识。
2.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任何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建立在生产关系之上的上层建筑密不可分,所以,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3个方面来概括。
(1)生产力方面:
管理学主要研究生产力的合理组织问题,即研究管理者如何根据组织目标和社会需要,合理地使用和协调组织内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管理目的。
(2)生产关系方面:
管理学主要研究如何正确处理管理系统内部人与人的关系(包括领导和员工的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员工之间的关系等),如何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和分工协作关系,如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最大的工作效益等。
(3)上层建筑方面:
管理学主要研究组织的管理体制、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组织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经营哲学、理念等)等内部环境与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等外部环境相适应,组织文化的塑造和落实,组织的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以维持组织内正常的生产关系,适应和促进组织生产力的发展。
(四)管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1.观察总结法
观察总结法也叫归纳法,是指通过观察管理实践,总结管理经验,并进行归纳概括和理性思考,使其上升为管理理论的方法。在人们丰富的管理实践,特别是众多优秀管理者的管理实践中,总是蕴藏着深刻的管理哲理,表现出相同或类似的基本管理原则和方法。人们通过观察、总结、归纳、抽象等方法,形成了系统的管理理论,进而用理论指导管理实践。
2.比较研究法
世界各国的管理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管理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各有特色的管理理论。在研究管理学时,要通过比较分辨出哪些是一般性的原理、原则和基本方法,哪些是特殊性的具体方式、方法和手段。各国应从其国情出发,在考虑到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然条件、民族习惯和传统文化等方面差异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他人先进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建立具有本国特色的管理科学体系。
3.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是指要考察管理活动、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起源和历史演变,寻求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原理、管理原则、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从中发现并揭示管理规律。历史研究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通过文化典籍研究重大历史事件中蕴含的管理思想,从管理角度分析其兴衰成败的原因,总结其经验教训。
4.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有目的地设定环境,改变实验条件,反复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特征,从而揭示出管理的一般规律、原则和艺术的方法。在管理学发展史上,泰勒的“时间-动作”实验、梅奥的“霍桑实验”就是运用实验研究方法研究管理学的典范。他们通过实验性研究,分别提出了著名的科学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学说。
5.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发现该案例中可借鉴的管理经验、管理方式和方法,或吸取案例中失败教训,从而加强对管理理论的正确理解与管理方法的具体运用。案例分析法是发达国家在管理学教学和研究中广为使用的方法,效果良好。如哈佛商学院因其成功的案例教学,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