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管理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预测与决策

预测是管理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预测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决策是人们站在当前,对未来行动所进行的设计。如果能在当前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准确预测,就能为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使决策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从而提高决策质量。
预测、决策与计划密切相关,但又不同于计划。从流程上讲,先对未来的各方面状况做出预测,根据预测情况做出决策,确定目标,然后针对目标做出明确的计划。预测是决策的基础,计划是保证决策实施的措施。
一、预测
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曾指出:管理即意味着展望未来,预见是管理的一个基本因素。
(一)预测概述
1.预测的概念
预测(prediction)是根据事物过去和现在的有关资料,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未来趋势做出分析和主观判断。这种主观判断,就其方法与结果而言,有科学与不科学之分。能够用于进行科学预测的规律称为预测方法。将预测科学的规律转化为预测研究的手段称为预测技术。从进行预测的时刻到未来预测时刻的时间间隔称为预测期限,如近期、短期、中期、长期预测。
相关链接 预测的历史与发展
预测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自人类诞生以来预测活动就已经存在了。人类的祖先由于不能理解诸如风雨雷电、陨石流星、潮汐海啸等自然现象,而赋予它们神秘的气息。历代占卜士、星相家、能人智士们都力图对未来做出预测。远古时代,人们利用龟甲、兽骨等去占卜(预测)战争的胜负、年成的好坏。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预测科学在20世纪40年代进入萌芽时期。至20世纪60年代,预测研究开始从初期的纯理论研究发展到应用研究阶段。预测研究的领域也在日益扩大,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发展至今,预测科学已经成为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一门新学科。
2.影响预测结果准确度的因素
影响预测准确性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程度;②客观事物随机性的状况;③预测理论与方法选择是否合适;④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⑤预测期限的长短;⑥社会因素;⑦预测人员的智能结构。
3.预测的分类
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涉及预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预测有如下一些分类方法:①按预测的范围可分为宏观预测与微观预测;②按预测的方法可分为定性预测与定量预测;③按预测的职能可分为社会预测、科学预测、技术预测、经济预测、军事预测;④按预测的期限可分为近期预测、短期预测、中期预测、长期预测;⑤按预测的性质可分为直观型预测、探索型预测、规范型预测、反馈型预测。
(二)预测的基本原理
1.系统性原理
即预测必须坚持以系统观点为指导,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实现预测的目标。系统都有结构性和层次性。预测工作中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体现系统的本质特性:一是要全面、整体地看问题,而不能片面、局部地看问题。例如在预测中,必须全面准确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联,从整体出发系统性的建立变量之间的关系与模型。二是联系、连贯地看问题,而不可孤立、分割地看问题。在预测中,必须关注预测对象各层次之间、预测对象与环境之间、预测对象内部与外部各要素之间以及预测对象各发展阶段之间的联系等。通过对内在结构与外在条件的分析,较好地认识和把握预测对象的运行规律,进而根据这种规律对预测对象系统的未来状态和趋势做出尽可能科学的推测与判断。
2.连贯性原理
事物未来的发展变化与其过去总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过去的行为影响现在,也影响未来,这种现象称为“连贯现象”。这种连贯性的强弱取决于事物本身的发展动力和外界影响因素的强度。连贯性越强,越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其延续性就越强。连贯性原理要求在研究对象的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依据其惯性,预测其未来状态。在预测中运用连贯性原理时,应注意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连贯性的形成需要有足够长的时间,且历史数据所显示的变动趋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二是对预测对象演变规律起作用的客观条件必须保持在一定的变动范围之内,否则一旦该规律的作用随条件变化而中断,连贯性也将失效。
3.类推原理
特性相近的客观事物,其变化亦有相似之处。通过寻找并分析类似事物发展变化的相似规律,再根据已知某事物的发展变化特征,推断与其具有相似特性的预测对象的未来状态,这就是类推原理。也就是说,类推是从已知领域过渡到未知领域的探索的一种创造性方法。例如,根据国外护理发展变化的情况,预测我国未来护理事业发展可能的变化趋势。应用类推原理进行预测时,首要条件是两事物之间的发展变化规律具有类似性,否则就不能进行类推。但类似并不等于相同,两事物在时间、地点、范围以及其他许多条件上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这可能会使两事物的发展变化产生较大的差距。例如,根据国外护理发展变化的情况,预测我国未来护理事业发展可能的变化趋势时,就必须考虑到不同国家的护理事业发展会受到社会制度、经济基础、消费习惯、文化风俗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因此首先应判断在这些因素影响下,类推原则是否适用,并估计、修正由于因素不同所带来的偏差。类推原理不仅适用于预测,同样也适用于决策。
4.相关性原理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与其他事物的发展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都不是孤立的。例如,护理事业的发展必然与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这种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就是相关性。相关性原理就是研究预测对象与其相关事物间的相关性,探究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和影响程度,利用相关事物的特性来判断预测对象的未来状况。根据时间关系可以将相关事物的联系分为同步相关和异步相关两类。同步相关的典型事例是,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与气候变化有关,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即时可见;先导事件与预测事件的关系表现为异步相关,如二胎政策出台后会使产科的护理服务需求量大大增加,因此根据先导事件的信息,可以有效地预测异步相关的预测事件的未来状态。
5.概率推断原理
受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的影响,预测对象的未来状态可能带有随机性。预测对象的未来状态实际上是一个随机事件,可以用概率来显示这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在预测中,常采用概率统计方法计算出随机事件发生各种状态的概率,然后根据概率推断原理去预测对象的未来状态。所谓概率推断原理,就是当被推断的预测结果能以较大概率出现时,则认为该结果成立。然而,随机事件的发生是随机的,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即使概率大也仅能说明该事件发生的概率比较大,并不代表一定会发生,因此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三)常用的预测方法
1.定性预测法
常用的定性预测法包括专家预测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主观概率预测法等。
(1)专家预测法:
专家预测法是利用专家所具有的经验和知识,对过去和现在发生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找出规律,而得出对未来的预测结果,包括专家个人判断和组织专家会议进行集体判断两种形式。
(2)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指采用背对背的函询方式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预测意见,经过几轮征询,使专家小组预测意见趋于集中,最后作出符合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结论的方法。相对于专家会议法,德尔菲法可以避免其他成员间不同意见的相互干扰,专家能够独立而无顾虑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3)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也叫思维共振法,即通过会议形式,使有关专家之间的信息充分交流,引起思维共振,发表创造性意见,专家在完全无约束的条件下敞开思路,畅所欲言。此法主要用于备制可行方案,寻求多种决策思路。
(4)主观概率预测法:
主观概率预测法是由不同预测者对同一预测事件发生的概率作出主观估计,然后计算平均值,以此作为预测结论的一种定性预测法。主观概率是个人的主观估计,反映个人对事件的信念程度。由于每个人的认识能力不同,对同一事件在相同条件下出现概率的判断也可能不同,所以对预测者的专业素质和态度要求较高。主观概率法一般与其他经验判断法结合运用。
2.定量预测法
定量预测法是统计学经常使用的方法,一般分为两类,即时间序列预测法、因果分析预测法等。
(1)时间序列预测法:
时间序列预测法也称简单外延方法,是将系统中某一变量的观测值按时间顺序(时间间隔相同)排列成一个数值序列,展示研究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动过程,从中寻找和分析事物的变化特征、发展趋势和规律的预测方法。使用该方法的前提是假定事物的过去会同样延续到未来,即把未来作为历史的延伸。因而,该方法的短期预测效果要比长期预测效果更好。
(2)因果分析预测法:
因果分析预测法是在分析某种现象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基础上,找出其中的逻辑关系,从而对未来进行预测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一元回归法、多元回归法和投入产出法。回归预测法是从一个指标与其他指标的历史和现实变化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其规律性联系,作为预测未来的依据。投入产出法是把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投入来源与产出去向排成一张纵横交叉的投入产出表,根据此表建立数学模型,计算消耗系数,从而对未来进行分析和预测。
(四)预测的基本步骤
1.明确预测目的
一般来说,预测目的取决于决策工作的需要,是为决策工作服务的。因此首先要根据决策的需要来确定预测的内容及目标、时间期限和结果的精度。
2.收集和筛选资料
预测是根据历史资料来预测未来的,因此资料是预测的基础。预测中需要收集的资料通常包括以下3项:①预测对象发展的历史资料;②对预测对象发展变化有影响的相关因素的历史资料与现况资料;③上述资料形成的历史背景,影响因素在预测期间可能的变化情况。预估偶然事件收集资料时要注意其可靠性、及时性、完整性和代表性,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还要进行分析、加工和整理,判别资料的真实度和可用度,去掉不够真实的、无用的资料,去伪存真。
3.选择适当的预测途径与方法
选择预测途径与方法时应考虑预测对象的性质、预测时间的长短、对预测精度的要求等因素。预测的方法很多,不同的方法有各自不同的适用范围、前提条件与要求。为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常常是几种预测方法综合运用,相互补充、验证。
4.选择预测模型
预测模型是对被预测事物过去、现在发展的规律性描述,是根据预测对象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所进行的近似模拟。选择预测模型是预测活动的核心。预测的模型和方法选择得当,可以提高预测质量,减少工作量,取得良好的预测效果。如采用数学模型,要计算出其模型形式和参数值;如采用趋势外推法,则要计算出反映预测对象发展趋势的公式;如要采用类推法,则要找到与预测对象发展类似的事物在历史上所呈现的发展规律等。
5.评价预测模型
预测结果是否有效取决于模型与预测对象未来发展规律的近似程度。因此,在进行科学而严谨的预测时,模型建立后需分析模型内部因素及其影响,分析模型外部因素及关联情景,并估计未知参数。评价预测模型就是评价所选择的模型能否真实地反映预测对象未来的发展变化规律?预测对象是否会产生突变?是否按照原来的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如果发现模型不能真实反映预测对象的未来趋势,就要及时修正,甚至重建模型;如果能反映预测对象的未来趋势,则可进入下一步。
6.利用模型进行预测
将已经收集的资料和数据输入合适的数字模型,经过科学分析,即可得到预测结果。
7.评价和修正预测结果
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事物发生发展的随机性,所建立的模型是对实际情况的近似模拟,因此利用模型所得到的预测结果有时并不一定与事物发展的实际结果相符,可能会发生偏差。因此,得到预测结果后应对结果加以分析和评价。一般可以根据常识和经验,检查和判断预测结果是否合理,与实际结果之间是否存在较大偏差,以及未来的条件变化可能对实际结果产生多大的影响等。一般来说,误差小了,可能无关大碍,但误差太大就失去了预测的意义。这时就有必要对预测结果加以修正,使其更接近于实际。
(五)预测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1.护理管理中的预测
护理管理者要制定出科学的决策和计划,实现最佳的管理效能,必须学习并运用预测的相关理论和技术。预测理论和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护理不良事件预测、护理危机事件预测、护理人力预测、护理服务需求预测、护理成本预测、护理质量预测等方面。如护理管理者经常会遇到护理投诉或纠纷等危机事件,如果能建立护理危机预测和应对计划,在计划中充分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做到心中有数,当危机发生时才不至于手足无措,无从应对。在应用预测时,护理管理者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收集相关资料
任何预测都是建立在对既往资料的复习与回顾的基础上,掌握全面、真实、准确的资料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因而,护理管理者应要求自己和护士重视收集当前的资料、保存好历史资料,并尽量分门别类地予以汇总,以备预测时使用。
(2)重视预测方法的选择
不同的预测方法可以实现不同的预测目的,选择正确的预测方法是提高预测效果准确性的前提之一。同时,护理管理者还要注意,为了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往往既要进行定性预测,也要进行定量预测,要使用两种甚至多种预测方法,以避免单一预测方法出现较大的偏差而导致决策错误。
(3)重视不同预测结果的比较
护理管理者要对不同预测方法得出的预测结果进行比对。若预测结果相同或相近,结果的准确性一般会比较高。若预测结果不同甚至相反,管理者就要对这些结果进行认真分析,查找原因,纠正误差资料和数据,并进行再次预测。
(4)善于总结
护理管理者要在管理实践和临床实践中善于跟踪和总结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如果发现预测结果与事实悬殊甚至完全不符合,就要总结教训,从预测资料和数据、预测方法和程序、预测人员等方面查找问题的原因,以便今后预测时引以为戒。
2.预测在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为了使预测更好地成为管理依据,为管理决策服务,护理管理者除了学习并运用预测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审慎全面地收集信息,准确进行信息量化,正确选择预测技术,严格按程序办事外,还应考虑到任何预测都存在偏差。因为预测所依赖的是历史数据资料,而历史不能完全代表未来,它只是护理管理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一个近似反映。因此,为了减弱预测的偏差,在护理管理中管理者还必须辅以微观调控,以宏观预测为管理导向,以微观调控为管理手段,以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二、决策
我国古汉语中,“决”的本义为决定、决断,《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吾计决矣”即表示决定已经作出。“策”的本义则为计谋、策划,代表计划和打算。由此可见,决策的本义是决定策略或方法。美国著名行政学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认为,“管理就是决策”,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就是全部的管理过程。科学的决策起着避免盲目性和减少风险的作用。因此,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决策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方法,以便正确地做出决策。
相关链接 决策的历史与发展
作为领导科学和管理科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决策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rving Barnard)最早将“决策”这一概念引入管理学领域。巴纳德认为:决策对组织系统具有直接的指导性,它由组织中的管理者、领导者制订。1947年,美国管理学家、决策科学的创始人之一——西蒙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了行政管理学中的决策理论。他认为,决策是一个系统、完整、动态的过程,有自己独特的基本属性,这一基本属性就是决策所界定的自我规定性。之后,经过日本、德国、前苏联等各国学者的不断发展,决策在理论、方法和实践等方面均得到逐步丰富和完善,渗入到管理活动,甚至是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一)决策概述
1.决策的概念
决策(decision-making)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清主、客观条件,提出各种可行方案,从中选择最佳方案的过程。这一定义中,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决策的本质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
2.决策的特征
科学的决策应具有以下特征:①目标性,任何决策都含有明确的目标,决策目标就是决策所需要解决的问题;②可行性,决策方案应切实可行;③选择性,决策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通过比较来进行选择;④超前性,任何决策都是针对未来的,是为了解决将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⑤过程性,决策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分析判断过程;⑥科学性,决策者要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做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决策。
3.决策的地位
决策是决定组织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组织管理工作的成效大小,首先取决于决策的正确与否。决策正确,可以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使组织兴旺发达;决策失误,则一切工作都会徒劳无功,甚至会给组织带来灾难性的损失。因此,对每个决策者来说,不是是否需要做出决策的问题,而是如何使决策做得更好、更合理、更有效率。
4.决策的作用
决策是实施各项管理职能的保证。决策贯穿于组织各个管理职能之中,每个管理职能要发挥作用,都离不开决策。没有正确的决策,管理的各项职能就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二)决策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决策可以分为多种类型。认识不同类型决策的特点,有助于研究决策活动的规律,并采用适宜的技术方法进行处理。
1.按决策内容的涉及面不同可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
战略决策是事关组织兴衰成败、带有全局性、长远性的大政方针的决策。这类决策主要由组织的最高层领导制定,如医院领导班子制定医院的战略性决策;战术决策又称管理决策或策略决策,是指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做出的带有局部性的具体决策,主要由组织中层领导制定,如医院各个职能部门或临床专科的领导决策;业务决策又称日常管理决策,主要由组织基层管理者制定,如医院具体科室的主任或护士长做出的决策。
2.按决策的重复程度不同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程序化决策又称常规决策或重复决策,是指经常重复发生,能按照原来已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进行的决策。其决策步骤和方法可以程序化、标准化,重复使用。非程序化决策又称非常规决策、例外决策,是指具有极大偶然性、随机性,又无先例可循,且具有大量不确定性的决策活动,其方法和步骤难以程序化、标准化,不能重复使用。这类决策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决策者的知识、经验、洞察力、逻辑思维判断以及实践经验来进行等因素。
3.按决策条件的可控程度不同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确定型决策是指各种可行方案的条件都是已知的,并能较准确地预测它们各自的后果,最终选择哪个方案,取决于对各个方案结果的比较;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是指各种可选方案的条件大部分是已知的,但每个方案的执行都可能出现几种结果,各种结果的出现有一定的概率,决策的结果只能按概率来确定,这种决策存在着风险;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不稳定的条件下进行决策,在这类决策中,每个方案的执行都可能出现不同的后果,且各种结果出现的概率是未知的,需要凭决策者的经验、感觉和估计做出的决策。
4.按决策主体和决策权力制度不同可分为个体决策和群体决策
个体决策是决策者只有一个人其优点是速度快、创造性好。缺点是决策质量和可执行性完全依赖于决策者个人的知识水平、经验和态度等;群体决策是一个群体共同制定的决策。其优点是群体比任何个体拥有更广泛的知识、经验和信息,更易被接受、执行。缺点是倾向于折中、决策迟缓、责任不明。
5.按决策目标的多少可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单目标决策的决策目标只有一个,如提高全院护士的业务素质。多目标决策的决策问题则一般考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决策目标,它的解决方案必须同时满足这些目标的要求,如一项新的业务技术要在临床上推广,它必须安全、有效,还要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任何方案,只有当它能够使得与这些目标因素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时,才是令人满意的。
(三)决策的基本原则
决策的基本原则是指所有决策者都必须遵循的指导原理与一般原则,是科学决策思想的反映,也是决策经验的概括。按照这些原则决策,可以大大减少决策失误。决策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
1.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决策成本的经济性,二是指决策结果的经济性。前者是指在整个决策过程应该尽量降低决策成本,包括费用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等;后者是指决策的结果应符合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的要求,能够以较小的劳动消耗和物资消耗取得最大的成果,并且要把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
2.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决策者要努力寻找能够达到决策目标的一切方案,并分析这些方案的利弊,以便最后抉择。可行性分析是可行性原则的外在表现,是决策活动的重要环节。只有经过可行性分析后选定的决策方案,才是有较大把握实现的方案。
3.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是指决策者要充分发扬民主作风,调动决策参与者甚至包括决策执行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参与决策活动,并善于集中和依靠集体的智慧与力量进行决策。
4.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也称为系统性原则,它要求把决策对象视为一个整体或系统,以整体或系统目标的优化为准绳,协调整体或系统中各部分或分系统的相互关系,使整体或系统完整和平衡。因此,在决策时,应该将各个部分或子系统的特性放到整体或大系统中去权衡,以整体或系统的总目标来协调各个部分或子系统的目标。
5.预测性原则
预测是决策的前提和依据,是决策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科学决策必须用科学的预见来克服没有科学根据的主观臆测,防止盲目决策。决策结果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对未来后果判断的正确程度。如果不能预测行动后果如何,常常会造成决策失误。
6.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一系列决策原则的综合体现。现代化大生产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兴起,为决策从经验到科学创造了条件。决策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决策思想科学化、决策体制科学化、决策程序科学化、决策方法科学化。这几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只有树立科学的决策思想,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整个决策才可能是科学的。否则,就不能称为科学决策。
以上基本原则在决策活动中紧密联系、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任何决策过程都应该遵循这些原则。但在不同领域、不同事件的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可以在上述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派生出一些具体原则,以便更具针对性地指导具体的决策过程。
(四)影响决策的因素
1.环境因素
任何一项决策都是在一定时期内和特定的环境下做出的,必然受到该时期的客观环境影响。影响决策的宏观环境是指对本组织发展具有影响,但组织无控制力的客观环境,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等;微观环境是指与本组织的产、供、销、人、财、物、信息、技术等直接发生关系的客观环境,包括服务对象、竞争者、政府和公众等方面。
2.组织自身的因素
组织自身的因素对决策的影响表现在3个方面:①组织文化,在保守型组织文化中,员工对任何带来巨大变化的行动方案都会产生抵触情绪,并以实际行动抵制;而在进取型组织文化中,员工则勇于创新和宽容失败。②组织的信息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对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决策效率的影响上。③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模式,如果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方式趋于稳定,形成组织对环境特定的应变模式,变革型的决策方案则很不容易推行。
3.决策问题的因素
决策问题的性质主要与两个方面有关:①问题的紧迫性。如果决策涉及的问题对组织来讲非常紧迫,急需处理,则这样的决策被称为时间敏感型决策;相反,如果决策涉及的问题对组织来讲不紧迫,组织有足够的时间从容应对,则这样的决策可称为知识敏感型决策。②问题的重要性。越重要的决策可能越容易引起高层管理者的重视,越重要的问题越需要决策者慎重决策。
4.决策主体因素
决策主体对决策的影响体现在四个方面:①决策主体对待风险的态度;②决策主体的个人能力;③决策主体的个人价值观;④决策群体的关系融洽程度。这四个方面都影响决策过程。
5.以往决策因素
多数情况,组织决策都不是“零起点”决策,而是对以往决策的完善、调整和改革。过去的决策是目前决策的起点,过去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当前决策者的心理和决策过程,优秀的决策者会从过去的决策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同时,当前决策者与过去决策者的关系密切程度也直接影响着目前的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
(五)决策方法的选择
吉利斯(Gillies)指出,决策是所有管理的核心,因为管理者或其下属所进行的任何有意义的活动都必须经过决策。决策是计划的关键步骤,为了尽可能达到决策的最优化,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决策方法。决策方法的选择既有赖于客观条件,也取决于决策者的能力。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定性决策法和定量决策法两大类。定性决策法也被称为决策软技术,侧重于确定决策的方向,能够充分发挥人的潜在能力和创造力,如在预测一节中所提到的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技术、德尔菲法等;定量决策法也被称为决策硬技术,常用于数量化决策,应用数学模型和公式来反映各种因素及其关系,并通过计算和求解,选择出最佳决策方案。常用的定量决策方法如线性加权法、分层序列法、决策树法、模糊决策方法、马尔可夫决策方法等。
相关链接 常用的决策方法
1.定性决策方法 指采取某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利用人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在管理决策中根据已知情况和现有资料,定性的提出决策目标和方案,并进行相应评价和做出选择的方法。广泛应用的定性决策方法有小组法、头脑风暴法和德尔斐法等。
2.定量决策方法 根据不同的决策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定量决策方法:
(1)确定型决策方法:该类型的决策方法具有如下特征:①只有一个自然状态;②有一个明确的决策目标;③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可供选择;④不同方案的结果是可以预测的。
(2)风险型决策方法
1)期望值法:是为了减少决策结果的不可靠性而采取的一种方法,即决策者分别对一个方案可能出现的正反两种结果进行考量,估计其得失值,再对其可能实现的概率进行加权,求得两项乘积的正负差额,最后再把各个方案的这一差额进行比较进而作出决定。
2)最大可能准则法:该方法以自然状态下事件发生的最大概率为基础,再将在这种情况下收益值最大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
(3)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1)乐观准则法(即“大中取大”准则):其特点是对客观情况总是抱乐观态度,具体做法是:首先找出各个方案的最大收益值,然后将这些最大收益值中最大者所代表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
2)悲观准则法(即“小中取大”准则):其是对客观情况总是持悲观态度,设想最坏的情况并为这种情况找出一个最好的方案。具体做法是:首先找出各个方案的最小收益值,然后将这些最小收益值中最大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
3)后悔值准则法(即“大中取小”准则):后悔值是指在某种自然状态下,由于未采用相对最优的方案而造成的损失值。具体做法是:首先计算出各个方案在各种自然状态下的后悔值,并从中找出每个方案的最大后悔值,然后将这些最大后悔值中最小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
4)等可能准则法(即等概率准则):又称“拉普拉斯准则”,是指在由于缺乏资料或其他原因使得难以确定各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时,所采取的平均主义办法。即假设各个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相等,此时如果有n种自然状态,则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都为1/n。这种假设当然是没有充分理由的,因此又称为“理由不充分准则”。
(六)决策的过程
不管是哪一类型的决策,都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系统分析判断过程。决策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诊断问题或识别机会
决策者首先要密切关注其责任范围内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判断实际状况与所预期状况的差异,以发现潜在的机会或问题。
2.明确决策目标
目标体现的是组织希望获得的结果。目标的衡量方法有很多种,有定性的目标,也有定量的目标;有长期目标、中期目标,也有短期目标。没有正确的决策目标,决策活动就失去了方向。
3.拟定备选方案
决策者要借助其个人经验、经历和对有关信息的把握来提出方案,这一步骤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了提出更多、更好的方案,需要从多种角度审视问题,并掌握科学的预测方法。
4.评估备选方案并选定决策方案
这一步关键是确定所拟定的各种方案的价值或恰当性,并确定最满意的方案。筛选方案其实是很困难的环节,是决策过程中的艰难决策。需要注意的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十全十美的方案并不存在,所以方案只有满意与不满意,合适与不合适之分,不能苛求完美。
5.执行决策方案
方案的执行需要足够的资源作为保障,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对利益各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可能会受到损害。因而,管理者要善于适时恰当地协调利益各方的关系。
6.评估决策执行效果
对方案执行效果的评估是将方案实际的执行结果与管理者当初所设立的目标进行对比,平衡偏差并找出偏差的原因。同时,管理者要与相关人员进行信息反馈和沟通,然后重新回到前面的步骤,对方案进行适应性调整。
(七)决策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1.护理管理中的决策
护理管理过程中的决策是护理工作的关键因素,任何护理管理工作自始至终都包含有决策。护理管理决策贯穿于护理长期规划、年度计划、人员管理、护理质量控制、财务管理等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护理管理者随时随地都要决策,所有管理功能都离不开决策:计划时需要决策,控制时需要决策,组织时也需要决策。因此,护理管理者必须在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效运用决策的一般理论与方法,按照决策程序进行护理管理决策。
由于护理管理工作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为护理管理决策更科学、更准确,护理管理决策的效率更高,近年来有医院应用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来辅助管理决策。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是在管理信息系统和运筹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用以辅助管理者规划和制订各种行动方案。目前DSS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护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卫生经济管理、物资管理等方面,在临床工作中主要应用于对患者进行评估及疾病筛查等。
2.决策在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护理决策是护理行政管理的核心。决策是行为的选择,行为是决策的执行,正确的行为源于正确的决策。为保证决策科学化,使护理管理决策正确、合理、有效,护理管理者在高度重视决策重要意义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部门决策应与医院宏观决策相适应:
护理管理决策应在医院宏观决策的基础上制定,并成为与之协调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护理管理决策与医院宏观决策不相适应,甚至与之相悖,必然导致部门决策无法实施,或者实施结果违背医院的总体部署。
(2)谨慎制定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护士的行为直接关系着患者的安全,错误的行为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和损失,而决策则决定着护士的行为。因而,科学的决策对护理管理极为重要。但是,在特殊环境下,护理管理者却必须进行风险型决策或不确定型决策。这时,决策者就必须尽可能地掌握全面而准确的信息,使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恰当的决策程序进行决策,以提高决策结果的准确性。
(3)恰当使用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一般来说,护理管理中进行程序化决策时应尽量采用群体决策的方式,尽量给管理人员甚至临床护士提供更多的参与决策的机会,发挥群策群力的积极作用,提高决策质量。而在遇见突发事件、紧急救治等紧急情况时,往往采取非程序化决策或个人决策。
(4)遵守决策的基本原则:
决策的基本原则是在决策过程中具有指导性的一般原则,且几个基本原则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共同为确保决策质量提供支持和保障。因而,护理管理者应主动自觉地运用这些基本原则,避免由于忽视基本原则而导致的决策失误和决策错误。
(5)主动提高自身的决策素质:
影响决策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决策者的决策素质,包括决策者的知识、经验、态度、价值观等。护理管理者一般是从优秀护士中产生的,护理知识和临床经验比较丰富,但对决策本身的知识未必了解多少。这就需要决策者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并以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参与决策活动,以确保护理决策质量。

(马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