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经典语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修身篇

第一节 返本归元,做好自己

必须返本归元,先安好自己的心。

现在有些人,一切向钱看,笑贫不笑娼。大家只重视肉体的享乐,无力关照自己的内心。不知从何时起,人们没有了自由自在、清净恬淡的心境,反而很容易苦闷烦躁。

现代医学开设忧郁门诊,真是门庭若市。而真正的生理病患,其实并不多,大多数是心理方面的问题,却求助无门。

那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自救,要向内求,内观自己,不要执着于外物,以求及早从物质欲望的陷阱中挣脱。

说到底一句话,必须返本归元,先安好自己的心。如何安心?就是要把自己的良心找回来。

人活着,就是要修己,来尽到自己该尽的责任。

孔子说“君君臣臣”,决不是说君要怎么样,臣要怎么样,而是说君要尽君的责任,臣要尽臣的责任。“父父子子”,也是说父亲要尽作为父亲的责任,儿子要尽作为儿子的责任。人活着,就是要己,来尽到自己该尽的责任。

人为什么要己?就是为了最后离开的时候,能够无忧无惧。在世为人,我们要珍惜机会好好行,因为只有人才有创造力,才有自主性。

我们现在一天到晚讲尊严,请问什么叫有尊严?你可以自己做决定,能够替自己做选择,能够掌握自己的未来,心甘情愿,才叫有尊严。

内观自己,认识自己的本性,以期真正了解生命的意义,从中获得满足和心安。

在如今新鲜事物应接不暇、忙忙碌碌的时代,我们的幸福感并没有增加多少,我们的人生并没有充实多少,反而普遍烦恼焦虑。我们真的需要适可而止,静下来,先做自己。

我们整天忙着做这个、做那个,就是不做自己;关心这样、关心那样,反而不关心自己。我们最常做的一件事便是“整自己”,好像非得把自己整垮,才认为自己已经尽心尽力,无愧于天地自然。何苦呢?

要消除这些烦恼焦虑,你必须先定下来,内观自己的内心,认识自己的本性,以期真正了解生命的意义,从中获得无比的满足和心安。

人生就是自作自受的过程,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百分之百的后果。

人生只有一条永远不变的定律,那就是“自作自受”。长久以来,我们总把“自作自受”视为贬义,好像只有不好的结果才是自作自受。其实,不管结果好与坏,都是自作自受。

人生就是自作自受的过程,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百分之百的后果,谁也推卸不掉,别人也代替不了。很多人说“都是你害的”,这是在推卸责任,没有丝毫的意义;很多人说“感谢你的帮忙”,也只是客套话,说好听的而已。因为没有人害得了我们,也没有人帮得了我们。

一个人想害你,若你不听他的,他害不了你;一个人要帮你,若你没本事,他也帮不上你。

人一凭良心,正能量就出来了;不凭良心,负能量就出来了。

很多人静不下来,要让自己忙,麻痹自己。用孔老夫子的话来讲,我们每天在重复做一件事——骗自己。我们天天编造理由骗自己,就是不敢和自己的良心对话,这点一定要彻底改变。每个人要改造自己,使自己过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就必须听从良心的指引。

良心人人皆有,心无外物,心无外理,良心就是道,就是天理。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凭良心,人一凭良心,正能量就出来了;不凭良心,负能量就出来了。记住,人只有凭良心,内心才能轻松自在,不再为外物所扰,也才能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乘物游心的自由境界。

立志做第一等人,第一等事。

立志为社会人群做一番事业,这才无愧于心。

成功固然是必要的,但观念一定要正确。现代社会盲目鼓励大家进行无情的竞争,显然是促使社会道德败坏的主要原因。如果再以金钱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那就更加令人忧虑。

追求成功,务必注意手段的合理合法。衡量成功的标准,不能限于金钱、财富或其他物质,应该兼顾精神和健康等方面,以免过分看重某一种因素而迷失了自己。

凡事多问应该不应该,凡是认定应该做的,就要择善固之,不屈不挠,不成功誓不罢休。

人生在世,最大的需求在“安”。

心安理得,才是真正的悦乐。

细心思虑,用心体悟,我们会发觉,《论语》并不是我们记忆中所说的“家常便饭”,更不是孔门弟子的谈话记录,它实实在在是孔门论道的人生宝典。

安贫并不乐贫,是孔子的主张。能富便富,没有拒绝或反对的必要。不能富即安,不怨天也不必尤人。不取不义之财,不求不义之贵,自然心安理得,自得其乐,这才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我们看似修行,实则修心。

通过修行来修心,反过来,再用心去指导行为。

人们现在常常讲行,就是告诉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来的。通过什么来呢?答案是行。因此,我们才常常问人家,你到底行不行?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仅仅“行”就够了吗?当然不够。

同样做一件事,做法也完全一样,得出来的结果却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究其原因,就是当初那个错误的念头导致的。那个就叫起心动念。所以,有的人这样做,我们说他随机应变;换个人这样做,我们就说他是投机取巧。因此我们说,动机最重要!为公就叫随机应变,为私就叫投机取巧。对错就在一念之间。

第二节 所谓命运,就是人对自己的选择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累世选择的结果,也不过是自作自受。

为什么佛陀说众生是平等的,而我们却怎么看都觉得不平等?古人认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累世选择的结果,也不过是自作自受。

所以,每一个人都要静下心来想想看,“我现在这些钱是上辈子的,还是这辈子的,还是下辈子的”,想明白了,你就聪明了。

人,把几辈子的钱都花光了,那后面的事情就麻烦了,问题是你永远不知道这辈子花多少钱才算是合适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惜福,一方面要造福,在惜福跟造福之间,你才可以放心地去花你的钱。

人生大戏的剧本,是由演出者自己编写的。

我们常说人生如戏。人生大戏的剧本,是演出者自己编写的,并不是另外有一位编剧来主宰全局的细节和变化。

自编自导自演,是人生大戏的特色,符合自作自受的规律。演出的时候,各人按照自己编写的台词和动作,怎么能够彼此配合呢?可见能量界的互依互赖,具有高度的默契。我们常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也互不认识,便是累生累世的因缘产生非如此不可的情节。

所以,命就代表我们这一生所演出的人生大戏的剧本,它是我们自己写的。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是在按照自己写就的人生剧本认真地演出。

人生的遇,有变数也有常数。

变数的部分可以创造,常数的部分就只好接受了。

我们要明白,遗传是命中的常数,而后天的环境则是命中的变数。换句话说,人一生的命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先天的人生规划,二是后天的人生规划。

古人认为命是我们先天带来的人生规划,要配合后天的人生规划去执行。我们常说“尽人事,听天命”,“尽人事”就是后天的人生规划,即使你做得很好,最后能不能成功,也要看后半句的“听天命”,即配合先天的人生规划。二者的配合程度,决定着最后的成败。后天的规划跟先天的规划吻合,达成的效果一定很好;如果后天的规划跟先天的天命根本不一样,结果只能是徒劳无功。

所谓命运,就是人对自己的选择。

所谓命运,就是人对自己的“选择”。人的一生,正是一连串抉择的历程。运的意思,相当于运转。人生的过程有如车轮一般,时而向东,时而向西。有时转福为祸,有时则转危为安。转得好就叫幸运,转得不好便是厄运。

那么,是谁在运转?当然是你自己。所以,你才是自己的主宰,应该对自己的一生负责。

我们讲,做人要尽人事,听天命,就是要在天命的许可范围内,尽自己的力量去配合,这是趋吉避凶,防范灾祸、苦难于未然的最佳法则。所以,命运的好坏并非偶然,自己运转时的理念与努力有决定性影响,“造命在我”,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除非自己觉得很有必要,否则不要随便找人预测命运。

古人认为一个人的生辰八字,代表他一生的命运。预知自己的命运,就像收听气象预报一样,知道台风要来了,虽然无法阻止,却可以做好预防。命运也一样,若能适当预测,也可以趋吉避凶。

但命运预测的准确性因人而异。所以找什么人预测,就不像收听气象预报那样简单、方便。

这样说来,对未来的预测,一方面可能测不准,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未来会变化而失去准确性。我们的建议是:除非自己觉得很有必要,否则不要随便找人预测命运。以免听了以后,信也不是,不信也不是,反而造成心理上的负担,妨碍自己决策。

你的命运就是靠你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但千万记住,不要勉强,不要过分。

现在很多人说,“只要我喜欢,为什么不可以”。这是非常危险的。要在正当的事情里面选择你喜欢的,先后次序很重要。

整个环境都在变,这是事实。识时务者为俊杰,可是大多数人的眼光都看不到那么远,所以孔子就提出“从吾所好”:我喜欢做的,有乐趣做的,我兢兢业业去做,做到最后证明我是成功的,我很高兴;证明我是失败的,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人生只求四个字:问心无愧,也就是“尽人事,听天命”。记住,人各有命,也在各自造命,不能勉强。其实,只要有兴趣,肯努力,真用心,无论在哪个领域,都能出人头地。

人这辈子要好好做人,好好去积累自己的福德。

读国学,就是要让我们懂得什么叫人生。因为人本来就是一个人生而已,其他都是为人生服务的。从事什么行业,有多大成就,累积了多少财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你的人生。

所以,你这辈子要好好做人,好好积累你的福德。就算这样,你也永远不知道自己最后的成就是高还是低,因为有一大堆事情你不清楚。因此你只能去做,不要去管结果。

这样,我们才知道为什么要“尽人事,听天命”。我们只需尽人事,至于后来怎么样,这个账我们都不会算。正因为谁都不会算,所以对每个人才公正。

天意是不可测的,人只能尽力而为,最后的结果还是听天由命。

人想求富贵,一定求得到吗?关于这一点,孔子讲得很明了。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意思是如果有人跟我保证富贵可以求得,就算是替人家赶车,我都愿意做。这就告诉我们,没有人能够保证走哪一条路可以富贵,因为富贵由天定。

中国人分两段,就是儒家所讲的下学上达。下学是说,为了谋生,我们要学一些知识、技能,但最后一定要上达。上达就是知天命,要自知就算自己再努力,也不一定成功,因为能不能成功,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天意是不可测的,人只能尽力而为,最后的结果还是听天由命。

第三节 反求诸己,方能获得天助

不求人,格自高。

有一句话,叫作“不求人,格自高”。

一个人求人的时候,总会觉得自己好像矮了一大截。所以,每一个人走到什么地步,都是自己为自己负完全的责任,不能总是埋怨别人。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就是这个道理。

怨天尤人有什么用?反省一下自己,改变一下自己,调整一下自己,这才是正道!

求天天不应,求地地不灵,求人人不理,不如反过来求自己。

孔门论道,论的是什么道?当然是“为人之道”,也就是“仁”道。

人生于天地之间,如何与万物共处才能获得安宁?孔子提示我们一个思考的方向:反求诸己。意思是不要向外求,因为求天天不应,求地地不灵,求人人不理,不如反过来求自己。因为自己的事情,当然自己要负起完全的责任,怎么能够推给别人?

但是,我们的眼睛一共有两只,全都向外,而不是一只向外,另一只向内。往往看别人比较清楚,看自己却相当糊涂,所以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你要找到自己要走的路,不要老去看着别人的喜悲。

有的人老觉得自己很亏、很委屈,而别人很好运。其实站的人不知道坐的人辛苦,坐的人也不知道站的人辛苦,你看人家总觉得很舒服。人比人,气死人,所以就不要比,各人走各人的路,但是你不要走错,不要总是被别人影响。

儒家讲慎独,我认为这是指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生生不息的,所以你要找到自己要走的路,不要老去看着别人的喜悲,艳羡别人的日子。希望每个人都认真想一想,现在你做的,哪些事情是你做给自己看的,哪些事情是你做给别人看的。做给别人看的并不重要,做给自己看的才是你这一生最重要的任务。

你要追随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听别人的话。

要做你自己,而不是做别人的奴隶。

“信我者,得永生”,那个“我”不是指上帝,不是指耶稣基督,而是指你自己。佛教里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那个“我”也不是指释迦牟尼。如果是的话,那释迦牟尼太妄自称大了。他说的那个“我”,是指你自己。

如果大家本能地想到:对,所以我要自我,我要个人主义。这就又完了,因为陷入自我主义的无底洞了。那个“我”是告诉你:你作为一个人,要追随你内心的声音,而不是听别人的话。你要做你自己,而不是做别人的奴隶。

因此,你有两个选择:一个叫作自主,一个叫作他主。你选哪一个,别人都无权干涉。

人所争的就是那口气而已!

那口气都争不到,就什么都没有了。

人其实是动物界里比较弱的一种:跑,跑不过马;力气,比不过牛。人的各种性能,大都不如其他动物。但是人很了不起,会想:“为什么老天把我生得样样不如人家?它总要留一条生路给我走吧。”

人只有一条生路。哪一条生路?两个字就讲清楚了:争气。人如果不争气,什么都比不过人家。这就是中国人总说要争气的原因。人所争的就是那一口气而已!那口气都争不到,就什么都没有了。

每件事情追根究底其实都是自己的错。

我们很容易把责任往外推,那是没有用的,没有人会因为你推给他,他就承受。所有人都会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知道,推只是个过程,自己要承认,才会有实质上的效果和改变。

把责任往外推只是减少自己的压力,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责任是推不掉的,最后你还是要面对这个事实。如果骗自己,认为真把责任推出去了,你没有责任了,后面会有更惨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改变自己,才有办法得到好的效果。

一个人老是怪罪别人,是不会长进的。实际上,每件事情追根究底都是自己的错,这也是儒家了不起的观点之一。

严于律己,比宽以待人更加重要。

对自己不严,结果害死自己;对别人宽松固然对别人不利,有时却换得良好的人缘。这是别人自作自受,同样不能把责任推给我们。

所以,每天至少留给自己二十分钟,独自一个人,先复诵自作自受的信念,然后用心检讨自己,以绝对不要欺骗自己为标准,好好想一想,今天做错了哪些事情。

千万不要找理由替自己辩解。因为轻易原谅自己不仅无济于事,而且一旦养成不良的习惯,也将再度自作自受。容忍自己一错再错,等到不能收场,后悔就晚了。

烦恼焦虑的根源,其实就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我们的眼睛只会向外看,却不知内观。我们用观察法试图了解外界的事物,却不能反求诸己,真正体验我们身心之内的实相。我们善于解决外在的问题,对自己的内心,好像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们认为所有的烦恼焦虑都是外来的,却不明白,烦恼焦虑的根源,其实就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天人合一。“天”代表自然法则,“人”则是我们的心。当我们的心生起妄念,自然法则就开始惩罚我们,使我们觉得痛苦、烦恼和不安。当我们心中产生纯净的念头,自然法则便开始回报我们,使我们内心充满爱与慈悲,因而觉得安详、和谐与快乐。

人的尊严,就在于充分发挥上天所赋予的自主性,尽心尽力做一个自主的人。

社会上充满了各色各样的沮丧高手,把自己的生活寄托在痛苦中,并用自己的沮丧来控制周遭的人。这些沮丧高手,通过各种方式,把自己的沮丧发散开来,弄得大家都莫名其妙地跟着沮丧起来。其实,我们并不是先天安排好必须沮丧地过日子,而是我们自己选择了沮丧。

每个人的心智,都拥有在行动方面随意控制的能力。无论如何沮丧,头痛如何剧烈,我们都能够加以改变。虽然在停止头痛、提升情绪等方面,我们很难加以控制,但在选择更满意的行为上,人人都做得到。只要你愿意,随时在行动上做出某些调整,就会使自己更为满意。

人没有不犯错的,但要知改正,而且同样的错误不能犯两次,否则就是不长进。

上天有好生之德,它希望万物都能够生生不息。《易经》认为万物能够更生,过失能够改正,历史能够复兴,这些现象对于人类来说,是希望所在,意义重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没有不犯错的,但要知改正,而且同样的错误不能犯两次,否则就是不长进。若因犯相同错误而最终遭遇凶祸,也怨不得别人。

要根绝过去的错误,重新回返正道,有一个回复的法则可以遵循,就三个字:不远复。犯错后,在过失尚未严重前,能及时反省,或经别人指点能及时意识到错误,将自己拉回来,否则终将积重难返。

第四节 品德是最好的个人修养

一生的功名利禄全是天定的,你所能控制的,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

曾国藩活了六十二岁,他的一生,各方面的体验比谁都丰富。在清朝,有哪个汉人的权势比他还大?但他也很倒霉。他读《易经》,读到最后只有一个心得而已。他说,人一生的功名利禄,全都是天注定的。

如果认为一切功名利禄都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就是骗自己。一生的功名利禄全是天定的。你所能控制的,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如此而已。你一生的努力和奋斗,只在做一件事情,就是看看老天最后给你些什么。老天不给你,你再奋斗也没有用。你目标再远大,你再坚持,再有一班人跟着你,输就是输。

要用道德做共同的基础,我们才能远离禽兽,越来越像个人。

千万记住,要用道德做共同的基础,我们才能远离禽兽,越来越像个人。

大家要明确一点:人,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是所有看得见的东西,但人的道德一定会带走。所以,不管我们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想到凭良心,然后看重自己所得到的东西。这个所得到的东西,并不是说可以得多少钱,可以得多少名,而是你内心很充实,是按照道德在做,是问心无愧的。

实际上,人一辈子只有能够帮助自己提高品德的事情,才可以做。凡是伤害自己品德的,把自己品德往下拉的事情,统统不能做。

如果一个人积德多,福分够,碰到任何困难都会很易克服。

如果一个人积德多,福分够,碰到任何困难都很容易克服。如果碰到事情能顺利过关,就不会总想着自己的一生到底要受苦受到哪一天。没有这种想法,你就会不怕困难,事情就容易做成。所以,“天下无难事”这句话其实很容易解释,就是说当你心中不把它当作难事,它就慢慢不难了;你心中一直觉得好难啊,那就越来越难,因为“心想事成”。

一定要好好觉悟。如果我们不读《道德经》,不能唯道是从,而是为所欲为、无所约束的话,不管干什么都将是白干。只有一切遵循天道、顺应人性,德养性,才能走出一条光明之路。

改变世界之前,需要改变的是你自己。

人的命运在于选择,选择的轴心是观念,而人的成功就在于观念正确。一旦观念出了问题,不管你多么有能力,也都失去了意义。可以说,观念是一切人生财富的心理根源!

但是,不少人从出生到现在,不断地把各色各样的观念堆积在自己的脑袋里。如果自己从来没整理过,怎么能期盼有一个清楚的头脑呢?

人的脑袋,必须花费一番心思来整理。整理脑袋,主要在于理清自己的观念。其实,改变世界之前,需要改变的是你自己。改变从观念开始,是你的观念决定成败,而不是环境决定成败。

人是有办法改变别人的,除非他自己想改变。

人活着就是要改变自己,不需要去改变别人。遗憾的是,我们老想去改变别人,而对自己无限宽容。其实,人是没有办法改变别人的,除非他自己想改变。

你想改变,你就变了;你不想改变,谁拿你都没有办法。很多人喜欢夸张,说自己改变了多少人,其实没有那回事。就算是你的孩子,你都无法改变,除非他自己愿意改变。

可见,人变好变坏都是自己的事情,跟别人没有关系。所以,不要把责任推给别人,如果你想改,没有人挡得住;如果你不想改,谁拿你也没办法。

把自己修正、改造得更好,才是我们应该终生全力以赴的事情。

人生最大的使命,说起来只有一句话:改变自己。把自己正、改造得更好,才是我们应该终生全力以赴的事情。

可惜我们花太多时间去改变别人,经常教导别人,影响别人,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却忽略了修持自己的重要性,因而纰漏百出,常常惹出很多的笑话而不自知。

我们也花费太多精力去改变自然,为了表现人类独特的能力,不惜破坏环境、污染河川,甚至认为可以获得金钱与喝彩。

要改变命运,唯一的办法,其实就是修善积德。

觉得自己的命运很好的人,大概不会有改变的念头。凡是想要加以改变的,大多认为自己的命运不好,或者还不够好。

命运可以改,但只能自己改,别人帮不上忙。从内心求,向自己求,才有效。外面的功名富贵,不过是生活上的享受,有固然好,没有也不强求。

要改变命运,唯一的办法,其实就是善积德。任何人都不可能终生不犯错,我们找不到一生都行善、没有半点恶的人。所以生生世世累积下来的“业”,都是善恶混杂,有善也有恶的。我们的命运,总有一些不好的地方,所以必须积极反省,找出自己的过失,才是自求多福的途径。

老天会把钱交给尊重钱、善用钱,又不把钱看得很重的人。

老天不在乎一个人有多少钱,就算有再多的钱,对老天来讲也不过是一点点,因为那是老天给你的。老天只在乎一个人有钱,但不会用,或者用错了,这不可以。

那么问题来了,老天会把钱交给什么样的人呢?答案是交给尊重钱、善用钱,又不把钱看得很重的人。这话初听似乎有点矛盾,好像在说我们尊重钱、会用钱就是把钱看得很重,其实不是这样的。

凡是不能够把金钱的效能发挥出来,凡是不能提高金钱的价值,凡是只会把钱看得跟生命一样重甚至比生命还要重的人,老天都不会把钱给他们。

一个人把钱用到合适的地方,发挥它的真正作用,就会因此产生更多财富。

你要知道,钱少的时候是自己的,钱多了以后,就是社会的,叫作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

钱财来源于社会,必须用之于社会。一个人把钱用到合适的地方,发挥它的真正作用,为人类造福,就会因此而不断产生更多的财富。如果你拿去贪图个人享乐,挥霍无度,那再多的钱财也会倾家荡产,甚至祸及子孙。这种例子多的是,我们决不危言耸听。总之,人对钱的态度,决定了钱给你带来的是快乐还是苦恼。

从这个角度看,你就知道,钱财是工具,是要合理活用的,这样才能回馈社会,帮助大众,也让自己越来越有钱。

把道德修养看成根本,再来求财、用财,可以减很多损害他人和社会的事情。

大家把金钱看得太重要,形成向钱看的社会风气,就会偏重物质生活而忽略精神生活,于是挑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恶性竞争。

大家役于物而丧失真我,导致父子无亲情,夫妻无感情,朋友无道义,而大众无道德,但凡经济挂帅的结果,总是人伦丧失,道德低落,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德本财末,应该是最可靠的人生信念,大家把道德养看成根本,再来求财、用财,可以减少很多损害他人和社会的事情。

小富由自己,大富要由天。

凡是教你怎么赚钱的,都是骗你的,不信你就试试。如果真的有人告诉你,该怎样怎样就一定能赚到很多钱,这个时候,你要加倍小心。

你要记住,大钱都不是赚来的。凡是赚来的,都是辛苦钱!

小富由自己,大富要由天。一个人要变成百万富翁,不必问天,也不必求神,自己努力去赚就是了。可是要成为亿万富翁,就得问问神,问问天,看自己有没有那个福分。如果有的话,就义不容辞,好好去妥当用钱;如果没有的话,就算了,不要有非分之想。否则,即使钱来了,也会造成麻烦,惹来凶祸。

人道重仁义,只有自己不断提升品德修养,才能广结善缘。

要从大自然来观人生,而不是由我的立场来选择和强求。人道重仁义,只有自己不断提升品德养,才能广结善缘。利己利人的事多做,不利己也不利人的事不做,不利己却能利人的事尽力去做。

既然因果是变化的,我们就要时时提醒自己:世事多变化,要有平常心。平常心,就是把不平常的现象及变化,当作平常来看待。

当我们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谁也没有绝对的把握,充其量只能抓住相对的机会。而能否如愿,只有一件事情最具影响力,那就是我们自己的品德养。

“仁”是无止境的,值得一辈子去修持。

“仁”是无止境的,值得一辈子去持。《大学》把它引申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定名为“大学之道”,用意即在:任何人最好能够从己着手,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养,并且把“尊道贵德”——也就是来的德,推己及人,由亲而疏,透过具体的为社会人群服务来造福世界。

但是,由于每个人的资质不同,身份地位也不一样,不妨站在不同的立场,抱持同样热情服务的心态,止于各自不同的合理点,一方面恪守本分,一方面尽心尽力,才是恰到好处。

对万物没有欲,才能真正地关怀,才叫作“大仁”。

对万物没有欲,才能够真正地关怀,这才叫作“大仁”。

我们现在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懂得利害关系,要知道结果怎么样,值不值得。其实,值不值得这个问题不是一般人能够了解的。什么叫值,什么叫不值,根本不知道。如果你一上来就问值不值得,这不是好现象。

“仁者无敌”应该这样来解释:当你没有私心的时候,没有你一定要怎么样的时候,根本不跟任何人争的时候,谁都争不过你。这一点大家真的要好好去体会,这个是要靠体会的,不是靠背诵或想象,那都很难有所领悟。

第五节 人生就是把缺角修圆满

人生,就是每个人要尽可能把缺角修成圆满。

每个人这辈子生下来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角,只是大家缺角的方向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这就叫个别差异。所谓人生,就是每个人要尽可能地把缺角成圆满。

我遇到过这样一个人,他说现在的人真不幸福,以前的人只有一点不幸福,叫没钱,现在的人只有钱,其他统统没有,就叫不幸福。

他讲得很有道理,但有什么用呢?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以前的人很幸福,现在的人也很幸福,这才对。

每个人一生的障碍、关卡,都是自己先天安排好的功课,我们把它叫“天命”。

一个人大概要花五十年的时间,来塑造自己这辈子要知天命的一些配套和经历,二者缺一不可。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没有到五十岁,不要说自己懂得天命。但是到了五十岁,你真的要好好花一点时间,把自己从出生到五十岁的这五十年当中,所经过的重要关卡列举出来,你会发现,这些都是必然要发生的,没有一个是偶然的,因为没有这些关卡,你就不是今天的你。

人生碰到的所有关卡都是自己安排的,要通过重重关卡让自己不断长进。如果朝这个方向去想,你就能做到孔子所讲的“不怨天,不尤人”,一辈子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自发的人生理想,变成奋斗的目标是最好的。

要想获得成功,一定要有理想。理想就是一个人的使命感,使自己坚忍不拔地朝着目标去努力。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希望的是家庭美满,实际上则家庭常起风波;期待的是事业顺利,现实却常遭挫折;要求身体健康,实则常常生病。如果没有理想,缺乏使命感,很可能为眼前的不如意而痛苦和消沉,从此向逆境低头,继而虚度人生。

有了自己的理想,才能够不折不挠,将逆境当作最好的磨炼,凭着坚强的使命感,使自己勇敢地向困难挑战,努力去完成使命,达成理想。

成功时要小心,因为后面那一关很难过。失败时不要泄气,因为还可以东山再起。

某种程度上,世界上根本没有成功这回事。现在很多人崇尚成功学,大家去看古今中外,其实没有一个人成功。孔子成功吗?也没有成功,他一辈子很苦,饱受诟病。当你有名的时候,也要注意了,因为人家开始挑剔你了,这个错了,那个错了,他只需要质疑和评论你,他就成名了,这是他的捷径,所以你要提防。

其实,细想起来,人家说你好,能怎么样?人家说你不好,又能怎么样?人家说你对,你又不会胖一公斤;人家说你错,那错就错。根本跟别人都没有关系,你总把别人的说法弄到自己身上来,增加自己的压力,图什么?

所谓开悟,就是了解自己而已。

天底下最难了解的就是自己。哪一天你了解自己了,就差不多开悟了。可以说,所谓开悟就是了解自己而已。

我现在给大家出三道题目,你如果能够答出来,就开悟了。第一道题,你这辈子是来干什么的?第二道题,你是否知道怎么样去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第三道题,你开始做了以后,是否知道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

这三道题目是人生最要紧的事情,可是我们可能全不知道。闽南话讲得很清楚,叫作“胡乱游”。搞不清楚要干什么,只好胡乱游。

这三道题目,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认真想一下。

人若达到忘我的境界,遇到功利得失,就不会很急,不会有得失之心。

平常我们很少会想自己是凭什么立身的,其实,我之立身就是凭着无我的心态。有了这种无我而平和的心态,遇事就会冷静、客观、公正。这三个词我们常常讲,但就是做不到,因为没有忘我。

当你能够冷静、客观、公正地看待事物的本质,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选择。我要不要这个东西?我要它做什么?如果有人也想要,我舍不舍得给他?

如果你心中有我,就不会这样想,一定是先要了再说。如果你心中无我,就会想这个给谁最合适,怎么做比较合理。人生就是选择的过程,要冷静、客观、公正地做出选择,不执着于外物,自然心情舒畅。

千万要记住,不要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的人,是第三等的人。第二等的人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可能我很不喜欢,但是我觉得应该做,就勉强自己做,这才有价值。喜欢做的事,不一定有价值,因为哪有那么好命,老天给你做的事情就是你喜欢做的事情,那你这辈子吃喝玩乐就过去了,还有什么价值?

第一等的人是做老天让做的事情,这种事情是不能强求的,强求的话,结果都不会很好,大家顺其自然,直到有一天老天看上你。在这之前老天会给你安排很多考验,如果你经不起考验,老天不会勉强你。只有经得起考验,才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们每个人都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懂礼让,知进退。

《易经》说到“履虎尾,不人,亨”。意思是你踩到老虎尾巴,老虎不咬你,你就高明了,就亨通了。为什么?深一层意思叫履危而安。我们要如履薄冰,要谨慎,好像每时每刻都处在危险中,这样反而很安全。因为如此一来,“老虎”就不会咬我们,大家就能相安无事。

除了为人处世要小心谨慎之外,还要注意过犹不及,凡事都要把握好度。如果我们为了避免竞争而离群索居,那么只会丧失生存能力,将自己置于更危险的境地。

只有在社会上不断历练,在错误中成长,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达到人生的辉煌。

第六节 求全是人生大忌,知足常乐

人生不要求全,如果一定要求全,就要加上两个字,叫委曲。委曲才能求全。

人生是不可能整全的。乾隆皇帝说自己是“十全老人”,做到了吗?没有。他死了以后皇陵被盗,尸体都不能保全。实际上,乾隆皇帝临死的时候也不是很愉快。

记住,人生不要求全。如果一定要求全,就要加上两个字——委曲。委曲才能求全。一个人如果经不起委曲,那就不要求全,这样才能得其平。不会好的都在你这里,坏的都在别人那里。

风水是轮流转的,当转到别人的时候,你应该很轻松,因为可以喘一口气,将来风水再转到你这里的时候,才能够有余力把它撑起来。

有一得必有一失。

现代人做事,大都会先衡量利弊得失,对自己有利的就去做,对自己不利的就不去做。趋利避害,得而不失,人人都想要。但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告诉我们,有一得必有一失。

比如黄金,你可以去问问金店的人,黄金涨价到底对他们好不好。其实,当黄金的价格快速上涨的时候,他们基本上是不卖的,因为卖了,同样的钱就买不回来了。可是如果不卖,金价可能一下子又跌了,也没什么好处。

老天常出这样两难的考题,看人如何因应。因应得好是人的福分,不是能力。一个人是靠福分还是靠能力更好,要大家自己去想。

穷的日子,要快乐比较易;富有的日子,要快乐比较难。

一次,我去拜访一个有钱人,到中午了,他问我要吃什么,我问他平常吃什么。他说:“你不来,我平常根本就不吃。”我说:“我们去吃海参,去吃鲍鱼。”他急忙摆手:“不去!吃怕了,吃得我现在有脂肪肝,有高血压,肚子还这么大,什么都不敢吃了……”

他是很富有,可是什么都不敢吃,有什么快乐?实在饿得没有办法,买一点生菜,夹在馒头里,就着白开水,吃得很不快乐。

所以,那些总觉得自己很辛苦的穷人,只要去看看富翁们的实际生活状况,会发现他们的日子可能比你更难过。

大凡事物要获益,必须在某些方面舍得才行。

古语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易经》也告诉人们这个道理:有时受损不仅不是坏事,而且会为自己带来好处,甚至我们应该主动舍弃,以换取收益。

我们常说,“为道日损”,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行动,通过自己的领悟,逐渐减少自己的欲望。不仅如此,有些情况下,只有主动减损自己,才有可能获益,而这种以舍求得的方式,正是应对损境的良策。

一个人,能够克己益人,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我们做好事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低调,不然就违反损道了。

只问耕耘,莫问收获。

中国人说,“此一时,彼一时也”。只要时一变,人的整个观念就要跟着调整。不能说以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现在是现在,以前是以前。

实际上,人到最后就是孔子讲的那句话,“尽人事,听天命”。我们要读懂圣人的话,不要只会背诵或考试。尽人事,听天命,是说你只管自己该不该做,该做就去做,至于结果会怎么样,只有一个答案,叫作天晓得。

只问耕耘,莫问收获。这样你就没有什么怨恨了。你做了该做的事情,心安理得,有什么好怨恨的?你到死的时候,不欠任何人,那就是好死。人终其一生,也不过是为此而已。

人类受了教育,就会有一些框框,在这些框框里,人们要去找到合理的自由。

人本来应该自由自在,不受任何拘束,可现实中却不是如此。就连孔子也说他到了七十岁才自在,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但还是要“不逾矩”,即一个人可以很随便,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但不能违反规矩。

人类受了教育,就会有一些框框,人们要在这些框框里,找到合理的自由。如果没有框框的限制,人们就觉得有自由,但很快就会违反规矩,“自由”因而受到打击。所以,人类是没有框框要先找框框,有了框框以后,慢慢要把它解脱掉。这个过程看起来很无聊,其实是人类通向自由的必经之路。

情绪跟别人没有太多关系,完全是你自己在决定,是你自己的反应,你是可以控制的。

情绪本没有好坏之分,它是我们对环境的一种反应。什么叫环境?以前我们只知道外界的诸如事物、山水、风云是环境,好像自己就不是环境。其实,我们自己对自己也是一种环境。

比如,我们的心情变动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所以我们现在要扩大范围,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外在的、内在的,任何的变动都会使我们有一种反应,这种反应就叫情绪。

所以,情绪跟别人没有太多关系,它完全是你自己在决定,是你自己的反应,你是可以控制的,是可以管理的。我们对于自己的观念,能够很方便地去调整、去改变、去控制。

为人处世最要紧的就是把情绪管理搞好。

人一生气,感觉不对就要发泄出来。为什么中国人特别重视身,原因就在这里。

可以这样说,人是天底下最讲道理的。但人有一个时候是不讲理的,就是被惹怒的时候。一个人平常很讲理,突然间不讲理,你问他为什么不讲理,答案只有一个:“是你把我气成这个样子的。”

所以,为人处世最要紧的就是把情绪管理搞好,也就是说,在我们做一切事情之前,都要把“情绪管理”这四个字放在优先的位置。

情绪管理是很难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四个字:改变自己。

情绪管理是很难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四个字:改变自己。这也是我们己安人的重要途径和考验。一方面先自我反省,把自己的情绪处理好,另一方面还要想办法让对方的情绪稳定下来才行。

大家有事好好商量,才能让事情得以和平化解。己是根本,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最关键的。

我们可以这样做:情绪是一盏警示灯,当你觉得全身要爆炸的时候,它就是在提醒你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如果你有这样的警觉性,就知道该怎么样去调整自己。

于不通处求通,越战越勇,愈挫愈奋,在险难的情况下化险为夷,人生才能丰富。

我们千万要记住,天底下没有对错、好坏之分,这完全看一个人是不是在恰当的时间,与恰当的人,做了恰当的事情。那么,是不是不合适就不做事了呢?当然不是。我们不能束手就擒,坐以待毙,而是要适时调整。目标是唯一的,但道路是曲折的。中国人很少走直路,我们总是曲折地、迂回地接近目标,这才是大智慧。

人生就是历经艰难险阻的过程,我们整个生命的经历就是艰难的。你当然可以选择逃避,但这样永远没有出息。于不通处求通,越战越勇,愈挫愈奋,化险为夷,人生才能丰富。

第七节 尊重天道,人生处处是道场

以道德为基础,顺应自然,方为人类的幸福之道。

什么叫信仰?信仰就是“相信”和“敬仰”。

伏羲氏的贡献是使我们信仰自然。他认为人既然是自然的一分子,就应取法自然。凡事顺乎自然,便可获得天人之间的和谐,共同生存与发展。中华民族对万事万物的看法,都秉持伏羲氏的路线,以自然为师、向自然学习。

孔子认为,在万物之中,只有人类具有创造力和自主性。我们除了本能之外,经由后天的学习,可以弄出很多名堂,变出很多花样,倘若缺乏道德规范,不能自我约束,迟早会破坏自然、为害人间。所以孔子认为,以道德为基础,顺应自然,方为人类的幸福之道。

合乎自然的,大概不会错;不合乎自然的,就要小心了。

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就是自然,江山依旧在,人事已全非。人类社会再怎么改朝换代,自然是永恒不变的。自然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所谓自然,用在人身上,还是那三个字:凭良心。我们为人处世,一定要凭良心,多问应不应该做,少问喜不喜欢。再喜欢的事,违背良心,不应该做,就是不能做,否则恶果就离你不远了。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有看得见的钱财、宝贝,都是不可靠的。积善之家是可以永远存在下去的。所谓积善,不过就是凭良心积德而已。

每个人都有自己“参天地之化育”的独特方式与智慧。

“天生地养”,就是把握住了天时、地利。大地广大包容,能够承载、育养万物,万物都是凭借着大地而生存,所以对人和万物而言,善用“地利”十分重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要向大地学习,掌握一切可供利用的资源。

除了能够掌握地利之外,也要能够把握天时。人要跟天地在一起,与天地相亲,善用天时、地利,佐以人和的努力,让自己的这一生活得更丰富,也更有意义。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参天地之化育”的独特方式与智慧。这种智慧,不但是我们生命力的源泉,更是我们幸福人生的根源。

行持坐卧,统统叫道。

行要从哪里起呢?要先五常。我必须说明,五伦是全世界都有的。什么叫五伦?夫妇是第一伦,然后是父子、君臣、兄弟、朋友,这个全世界都有。不过五常只有中国人有。

什么叫五常?我们讲伦常,伦是伦,常是常,伦是关系,常是规则、常态。我们今天讲新常态,其实是说关系是老的,但是那种常态要新的。可是再怎么新,都离不开这五个字,叫作“仁义礼智信”,这就是我们的五常。可见,大家还是要从儒家先起,儒家是根本。儒家完了,才道家,然后是佛家。

小事情自己决定,大事情问问“神”,比较可靠安心。

人生在世,不能掌握的事太多,所以我们才有一句话,叫小事由己,大事由天。小事情自己决定,大事情问问“神”,比较可靠安心。人要学会跟“神明”互动,说不定你有什么麻烦,他就主动照顾你了,这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样的道理。

实际上,我们跟所有的“神明”打交道,他们都在提醒我们一生的努力都是真的,但是你要以你现在认为是假的那一个做你的核心价值。不管求名还是求利,都是为了自己品德的提升。

所以,不管你做任何事情,只有一个总目标,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

用自然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科技才有光明的前途,人类才有真正的未来。

各种天灾地变本是地球进行自我复的自然现象,因此我呼吁大家,应借由变动来自我反省有没有做出违反自然的行为,以免人类变本加厉、扩大灾难、加重灾情。

在科技发达的今日,人类沉迷于自我满足,认为人力可以征服自然,不重视自然规律,盲目求新求变。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在不知不觉之中,已经破坏了地球原有的自我复能力。

上天以人为万物之灵,便是赋予人类十分神圣的责任:赞助天地的化育工作,使其生生不息,而不是走上破坏、毁灭的道路。我们应该调整自己,顺应自然,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

合理地满足欲望即为,不合理地满足欲望便是恶。

欲望与生俱来,人人都有。能否把自己的欲望调整到一个合理的位置,才是对一个人自功夫的真正考验。

时代越进步,科技越发达,人的欲望越多。当然,欲望并没有好坏的分别,可以说时善时恶,关键在于合理与否。换句话说,合理地满足欲望即为善,不合理地满足欲望便是恶。

这种事情,说起来好像很简单,真正做起来十分困难。因为义与利相比较起来,一般人重利而轻义,然后做出了不合理的选择。

无知无欲才是现代人应该追求的境界。

有些事情,我们说人有知的权利,这是对的,可也不能过分夸张。老实讲,如果一个人真正有智慧的话,很多事情,知道得差不多就行了,没必要继续深入。所以,无知无欲才是现代人应该追求的境界。

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我们应该要那些合乎道的“知”,合乎道的“欲”,而不是要那些把道摆在一边的“知”,完全没有道做基础的“知”,同时不要去追求那些伤害别人,而又对自己不利的虚荣和浮华,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表现。

我们无论是止欲,还是在竞争中求上进,都必须遵循自然法则,时刻做好合理调整。

天的自然法则,是一种常道,所以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运行,相当有规律。但这种常道,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它会依据人是否善于遵循自然法则而降福或降祸,决定人的成败。

为了生存,人必须顺应自然法则。由于时常变化,因而必须调整,逐渐在天道有常、天道无常的生生不息的变化之中,找到合理兼顾的方式。这就是持经达变,即站在不违反常理的立场来随时调整,以求应变。

人要时刻调整自己,可以求新求变,但不能不顾自然法则而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

眼、口,这就是你欲望的通道,你自己要控制住。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中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引诱,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要控制让你受到引诱的主要来源——眼睛。他要我们目不妄视。要维持内心的安宁,先要闭上眼睛。因为眼睛看到,心就会动,心动就会行动,恐怕就很危险。

很多祸都是由嘴巴闯出来的,所以口不要妄言。眼、口就是你欲望的通道,要控制住。情绪如果不从这里进来,就无从进来,如果进不来,你内心就很安宁,你就会“终身不勤”,也就是终身都不忧苦。

第八节 活到老,学到老,修身到老

活到老,一定要修到老。

一切都在变,我们终身都要习,提升自己。尤其是年轻人,面对眼花缭乱的世界,更容易迷失方向。怎么办?牢记孔老夫子讲的八个字:学则不固,择善固执。前者叫,后者叫行。

学则不固,说的是学东西只是让你不固执而已,让你知道原来还有此一说,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可以供自己参考的观点。很多人说,自己去听课就是要听完回去用的,这是错的。听完回去之后要调整,调整到适合自己的情况,你才能去用,这叫作择善固执。

在跟老师学的时候,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年轻人在跟老师学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个老师所讲的他自己有没有做到,这是最要紧的。太多的人嘴巴讲的是一套,行为却是另外一套,我们要知道分辨,才不至于上当。

现在很多人被骗得一塌糊涂,就是因为没有去注意对方的行为。他讲的时候头头是道,但是根本做不到。换句话说,他的行为跟他的言论正好背道而驰,你就要提高警觉了。你没有办法去改变他,只能离开他。

孔子提醒我们远小人,就是要我们与小人保持距离,因为谁靠近他,谁倒霉。对言行不一致的人,要敬而远之,但那个距离要你自己拿捏。

唯有好学不倦,才能长期保存忠信的美德,持续发扬光大。

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这番话提醒我们,忠实诚信的美德比较容易培养,好学不倦的精神比较难于保持。

不好学,就难以明白道理,受到环境的影响,便会随波逐流,愈来愈势利,也愈自私。唯有好学不倦,才能长期保存忠信的美德,持续发扬光大。

不好学,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段时间不学,就如不懂事理的人,听不明白,也想不明白。我们必须终生学习,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这里所说的学,是明白道理,而不是今天大家所重视的专业知识。做人做事的道理,才是学的重点。

一切从头学起,才能切合此生的实际需要。

知识和智慧是不一样的,现在很多人把知识当成是智慧,认为多学知识,就增加了智慧,其实不然。知识的寿命是很短的,差不多二三十年就整个改变了。

大家想想看,为什么我们的遗传没有知识这个项目?因为如果知识会遗传,那人类会很惨。你活在这一世,认识这个,认识那个,可是等到“下一辈子”,可能这些都没有了,又有一些新的东西出来。所以老天对人类很好,因为这辈子我们所学的知识不会遗传。

智慧越高,知识越多越好;智慧不高,知识越多越糟糕。

在老子看来,知识分两种,第一种是求知认知的能力,各有高低,无法强求,这是天生的;第二种是知识要能用、合道、有益才行,否则都是多余的。我们今天学了太多多余的东西,没有必要。学到最后,你的脑袋就变成了垃圾桶。

智慧越高,知识越多越好;智慧不高,知识越多越糟糕。会不会用也很重要。会用,知识越多,就用得越好;不会用,知识越多,结果把自己都困死在里边。你要去学那些能帮助你开智慧的知识,否则学了半天,不仅害自己,也害别人,那有什么意思呢?

在生活当中,我们需要时刻自我约束,不能有虚妄的想法和歪门邪道的念头。

人要摒除妄念,坚持正道,加强自身养,才可能避免无妄之灾。

人随时能产生各种不同的念头,所以无妄是非常难的。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并保持无妄呢?就是要有敬畏之心。当这种敬畏之心、谨慎之心慢慢变成了习惯,你就会对那些偏离正道的东西避而远之,对不正当的念头有所提防,这样日复一日,最后就可以达到无妄的状态。

我们常常讲要提高自己的养,其实最高的修养就是无妄。生活当中,我们需要时刻自我约束,不能有虚妄的想法和歪门邪道的念头。动机无妄,思想无妄,就不会有那么多贪婪之心。

第九节 求得好死,才没白活

生死是人生最大的事情,我们一生要做的其实就是三个字,叫作“了生死”。

“生”是我们共同的起点,“死”则是同样的结局。人有个别差异,“生”和“死”却是一致的:有生必有死,生死是我们共同的课题,谁也逃避不了。生死是人生最大的事情,我们一生要做的其实就是三个字,叫作“了生死”。如果能了自己的生死,你这辈子就没白活。如果你连自己的生死都了不了,有钱又怎么样?做大官又怎么样?社会地位高又怎么样?那都是空的。

人活着就是为了将来有一天能够心安理得求得好死,顺顺利利回到老家,所以了悟生死十分重要。至于如何才能达到,就是每一个人今生要修的功课了。

人活着,生的历程,比结果重要。

我们今天受西方的影响,把结果看得非常重要,其实结果并不重要,因为结果就是回去,每个人的结果都是回去。

人生有顺便有逆,未来有生就有死,一切都有既定的变化,没有什么好忧虑和恐惧的。人生的重点,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

我们只能管制自己的人生过程,结果却有赖于天和当时的环境变数。古语云:“尽人事以听天命”,便是好好地运用有生之年所有能发挥的杠杆力量,真正“不争一时争千秋”,这才是具体有效的“了生死”,不仅口说有理,而且具有玄妙的可操作性。

求得好死是最要紧的,求得好死才算没白来这个世上活一回。

无论怎样,人生的结果都是死,所以求得好死是最要紧的,求得好死才算没白来这世上活一回。何谓好死?很多人认为,躺在床上死去就是得好死,横尸沙场就是不得好死,这是误解。

“好死”的真实含义是死得心安、毫无愧疚,更没有遗憾。一般人所想象的寿终正寝,不过是表象而已。真正的好死,不一定无疾而终,更不能排除战死沙场。看得见的形态,并不重要;内心的心安理得,才是我们所向往的。

换句话说,在任何状况之下,都可以死得心安理得,这不受外部环境影响,完全在于自己内心的控制。

当你应该面对死亡的时候,不必逃避,也不必恐惧,更不能怨恨。

人生最有趣的,就是都知道自己早晚会死,但不知道什么时候死,怎么个死法。现在有很多人很喜欢去批流年,找一位高人,把自己从出生到死亡的运程,一年一年,甚至一个月一个月地推算出来。这样好不好?

现在科学很发达,我们去检验DNA,就可以推测出会不会得肺结核,会不会得癌症。一个人什么时候会死于什么病,这些大概都可以用科学推测知道,而绝非迷信。

所以科学越发达,越证明我们老祖宗讲的话是对的——生死有命。换句话说,一个人可以表达求生的意愿,但意愿能否达成,还得由老天决定。

人生最大的价值,就是死了以后还被人怀念。

谁都不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完了一生,却什么都没留下。生死是我们共同的课题,谁也逃避不了。但是,及早了悟生死之道,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其实,生不过是有躯体的生,而死却是没有躯体的生。生和死的本质都是生,有躯体和没有躯体,可以说是一阴一阳的不同现象罢了。

我们中华民族的永生之道,既不依凭宗教,也不依赖药物,而是精神不死,即长久存在于众人心中。

只有在无忧于生、无惧于死的情况下,才能领悟死的真相。

孔子讲过一句话:“未知生,焉知死?”很多人解释说,不要管死这件事情,活着做好自己就好。其实不是这个意思。如果说死不重要,那孔子为什么要写死?其实,孔子就是告诉我们,对死的看法与领悟经常对其生存的态度具有绝对性影响。我们经常讲你不知死活,从这非常简单的一句话中就可以看出严重性。

只有在无忧于生、无惧于死的情况下,才能领悟死的真相。最可贵的就是生而无忧、死而无惧。我们惧怕死亡的原因就是我们不了解死亡。小孩遇到黑暗的时候为什么会害怕?因为黑暗中他看不见东西,他不了解自己的处境。

随时随地慎始善终,心安理得,这样的人生无论何时离去,都没白活。

既然我们不知道何时会死,就要时时刻刻都小心谨慎,尽量不做错事,保持心安理得的状态,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否则,现在还是心安理得,明天早上起来又做出错事。如果不死,还有机会补救;万一就在心不安理不得的时候死了,连补救的机会都没有了,不是很冤枉吗?

人活一辈子,就是为了求得好死,求得善终。你出生的时候再辛苦也已经过去了,现在要紧的是去善终。很多人对死亡完全没有做准备,实际上,你明知道迟早要碰到为什么不做准备呢?一切都是人自己要负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