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公孙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自从一九七六年南师怀瑾先生讲完《孟子》以来,至今已是三十五个年头了。当时是应台湾《青年战士报》唐社长之邀请,在该社所做的公开讲课。为了使年轻听众易于了解,南师是与历史配合,且以轻松浅显方式讲解,俾使听众能深入经典中的真义和精神。

《孟子》全书共七篇,第一篇《梁惠王》于一九八四年出版,书名为《孟子旁通》(一)。惟世事无常,次年南师又应邀前往美国,《孟子》其余各篇记录,皆随带至美,后又辗转各地,至今始得重启整理工作。

《孟子》这本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儒家典籍。孟子生于战国时代,他继承了孔子的精神,始终为人伦正义、为道德政治奔走呼号,所以在《孟子》书中所记述的,不仅是为政的原理准则,更是人人身心道德修养的基本。

数千年来,孔孟之道为什么如此受到重视?正如南师在《孟子旁通》前言所说,孔孟的一生,“始终为崇高的理想而努力,放弃了自我而为天下人着想,为千秋万代着想,因此也就受到人们一种超越的崇敬,称之为圣人”。

时至廿一世纪的今天,孔孟学说在世界各地皆有蓬勃而起的趋势,现《孟子·公孙丑》篇,已在南师指导下,先行整理出版,其余各篇,亦将加紧整理工作,陆续印行出版,以飨爱护传统文化的读者。

再者,本书虽为《孟子》的第二篇,由于各篇亦可单独阅读念诵,故而另定书名为“孟子与公孙丑”。未来各篇,亦将各定书名,不再沿用“孟子旁通”原书名。

《孟子》全书的讲解记录,原为蔡策当时中文速记,后再誊写,并略做初步整理。在手写的原稿中,也见有李淑君及另一人的整理笔迹,但迄未完稿。编者据此再做整理,完成工作。惟本书中小标题,仍保留蔡策所拟。

蔡策手写原稿,历经三十余年的岁月,颇多残破,外加零乱难识,经新加入的彭敬细心辨认,始得以输入电脑。

另义务协助校对、查资料等工作的谢锦扬、宏忍师等各位,在此也一并多谢了。

刘雨虹 记

二〇一一年一月于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