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配价语法概述
3.1 引言
学界普遍认为,配价语法由法国语言学家Lucien Tesnière首创。他在1959年出版的《结构句法基础》(Élèments de Syntaxe Structurale)中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配价理论。但经考证,荷兰语言学家A.W. de Groot在1949年出版的《结构句法》(Structurele Syntaxis)中就提到了配价,并基于配价概念系统描述了句法体系,但Tesnière的《结构句法基础》的初稿实际上完成于1939年,故无法确切断定配价学说的首创权。陆俭明(2004)指出,在20世纪40年代,国内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就提出将动词分为“单系”和“双系”两类,这类似于“配价”的概念,可惜吕先生没有深入论述,也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直到朱德熙先生于1978年在《“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中将配价概念引介到汉语语言学界,配价语法才逐渐受到国内语言学界,特别是汉语语法学界的重视,成为研究热点。相比较而言,配价语法在德国取得的成就最大,故Teubert(2007)又把配价语法称为“大陆语法”(continental grammar)。但是在英国,配价语法并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青睐,原因可能是由于英语是一种强调语序而淡化屈折形态变化的语言,而传统的配价语法体系更适用于描述分析富于形态变化的语言,如德语、法语等。但是,Emons(1974)指出,配价语法研究并不局限于某种特定语言,相反,它可以应用于对所有语言的研究,但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语言特点的需求,需要改变配价语法体系中的参数。
创建配价理论的初衷是要描述词汇的行为特点,即词汇是如何结合或者要求一定数量的补充语成分共同构成较大的语言单位,如短语或者短句。从这个意义上讲,配价理论属于词汇的语法,它关注句法的词汇化过程,强调词汇和语法的统一。配价理论在短语、短句乃至句子层面上,基于线性序列规则描述分析了词语的共现,如搭配、习语、固定或者半固定的多词单位,而传统的归约性或者描述性语法都无法充分解释说明这些语言现象。语料库语言学也强调了词语与语法的统一,聚焦于语言的短语形式,目的是探究语言的意义。从这一点上来讲,配价语法与语料库语言学视角下的短语学在学理上有共同之处,可以相互借鉴。学界对配价语法的讨论褒贬不一,但囿于篇幅,我们无法面面俱到,去述评所有的理论观点和相关研究。本章节主要讨论传统配价语法研究的多个视角,理清传统配价语法的主要思想、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我们开发基于语料库的短语配价型式描写体系做好理论上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