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非遗传统美术与技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麦秆画代表性传承人

李德芬

李德芬,宜宾市珙县麦秆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小心灵手巧,在父亲的感染和熏陶下,6岁起随父亲学习制作麦秆画和麦草工艺品,非常熟悉麦秆画制作技艺。

2006年,李德芬还是珙县龙祥社区主任,当时社区下岗工人很多,李德芬除了为他们申请低保,还想方设法开设打字复印、洗车场等培训服务部,可惜收效甚微。有人建议:你既然有制作麦秆画的技术,何不以此为契机,开办一家麦秆画制作企业?既传承了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民间技艺,又可解决就业问题,增加居民收入。

李德芬的丈夫白高永,当时正在做煤矿生意,他全力支持妻子的想法。2006年底,他们创办了四川首家麦秆画手工制作企业——珙县慧多手工艺品加工厂,专业手工加工制作麦秆画。

制作麦秆画的老工艺,工具只需要剪刀、烙铁和熨斗3种,但工序却有20多道:需要将优质麦秆浸泡、熏蒸、清洗,然后剖开熨平,充分利用麦秆本身的自然光泽和纹理质地,再以轻重缓急不同的手法,用烙铁烫烧出麦秆的深浅渐变,让麦秆呈现出黑、灰、白的层次和色彩;之后,再经剪、裁、印、贴等多道工序,方可制作出既古朴典雅又栩栩如生的麦秆画。

李德芬经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改变了麦秆画原有的复杂制作工艺,形成了新型实用的麦秆画及麦秆画工艺品制作工艺。首先,她对麦秆画图纸进行了逐一分解,然后比照图案,直接粘贴麦皮;其次,她改变原来剪丝制作动物毛发的方法,改为烙铁直接在已粘贴剪裁好的麦皮上拉丝;再次,是把麦秆画与花瓶、茶杯、酒瓶、烟灰缸等实用品结合,做成新型麦秆画工艺品,增加了观赏性、纪念性和收藏价值。

这样的麦秆画技艺,易于学习和掌握。如今,珙县慧多手工艺品加工厂已培训了千余人。

李廷琼是珙县慧多手工艺品加工厂的员工,她看到以“僰人传说”为题材的大型麦秆画后,大为折服,便拜李德芬为师。她说,掌握制作麦秆画的基本技能,只需要两个月到半年时间,但要做到“形似意似”,往往需要数年,甚至十数年的功力。据了解,像李廷琼这样的员工有50多名,多为当地下岗职工,他们既能兼顾家庭又能创收,“专门做工的收入每个月有两三千元,并不比在外面打工差”。

延续2000年,如今的珙县麦秆画已焕然新生。产品有多种规格和图案,产品题材涵盖人物、人体、建筑、风景、花卉、花鸟、卡通、僰人民俗风情文化等。其制作技艺,更是大胆创新,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浮雕等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然古朴、典雅大方的风格,被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崔炎评价为“远观夺目,近观夺心”,填补了四川精品手工麦秆画的空白。2009年,李德芬被四川省旅游局、四川省旅游协会评为四川省第二届特色旅游产品“创新人物”,其作品《放飞》获得2016中国(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铜奖。

珙县麦秆画积极参加广交会、昆交会、西博会,现在已经远销上海、广州、昆明等城市,也通过第三方出口,销往泰国、美国、澳大利亚等。珙县麦秆画已走出大山,走出国门,飞向世界。

为了给民间艺人搭建传习的平台,整合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工艺,2016年10月,白高永又出资建成了全国第一家农耕文化传习馆——珙县农耕文化传习馆。传习馆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左右,馆内设有芙蓉书院、农耕农具和展演基地,以及麦秆画传习室、珙石雕传习室、苗族蜡染传习室、贡茶传习室等18个传习室。

以田间麦秆为媒,宜宾珙县民间传统工艺,将走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