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博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面出击的魏国

这时正是消灭秦国的最佳时机,魏国只要凭借西河这个根据地,居高临下,大军直接冲入渭河平原,灭秦易如反掌。吞并秦国以后,魏国领土倍增,西有岐、丰龙兴之地,中部依山带河,东部扼守中原核心地带,天下一半地利已经握在魏国掌心,一旦把这些领土整合完成,一统天下便只是时间问题了。

但魏武侯却在秦国最虚弱的时候放过了他们,放过了千载难逢的一统天下的机会。从那以后,魏国地理上的劣势就渐渐开始显露出来。

魏国被齐、楚、秦三面包围,最怕的是长期跟三方保持低烈度冲突,那样会一直在无谓的战争中消耗国力,何况北方的赵国也常常不合作,偶尔也来捞一把,就更严重了。

只有迅速吞掉秦国,打开包围圈,才能破解这个困局。

可是魏武侯却认为秦国已经被打残,以后不能构成威胁了,而且穷山恶水的地方也没什么价值,不必吞并他们,真正有价值的地方是中原。所以吞下河西以后,就把战略重点放到东部,重点向楚国和郑、卫等中原小国要土地。

这是重大的战略错误!失去了河西地区的秦国必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秦国存在一天,跟魏国的对峙就会持续一天。秦、魏对决最终变成了持久战,使得魏国永远不能完全从西部战线抽身,永远处于两线甚至多线作战的局面。

而齐、楚两大国的势力范围已经跟魏国重合,大家互相抢土地,冲突在所难免。在以后的岁月里,魏国将会一直面临三面受敌的窘境。

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赵、韩两个亲兄弟。三晋联手,可以无视一切敌人,所以团结赵、韩就成了关系到魏国国运的大事。

好在这两兄弟暂时都还没有跟魏国叫板的实力,只能乖乖地聚集到魏侯麾下,共同对敌——

韩国是“战国七雄”里面最弱的,因此从头至尾都只能唯魏国马首是瞻。

韩国从建立的时候起,就是一个被围困的国家,他们的发展方向只有一个:就是向东南方的郑、宋扩张。因此初期的韩国,唯一的任务就是跟郑、宋两国特别是郑国掐架。

韩国人自己也信心满满地把郑国当作自己砧板上的肉,一心想要尽快吞掉他们,打开向外扩张的通道。但尴尬的是,他们居然打不过郑国!

韩、郑两国你来我往,形成持久的拉锯战。在公元前400年,韩国甚至连国都阳翟都被郑国军队包围了,真是丢尽了战国七雄的脸。

同一时期,韩国也在时时敲打宋国,但似乎一直没有占到过大便宜。直到公元前385年他们打进宋国首都,活捉了宋悼公,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

再说赵国,它跟魏国的关系很微妙。一方面,魏国的邺(yè)县牢牢卡着邯郸的咽喉,挡住赵国向中原扩张的路径,所以赵国一直有打掉魏国的冲动;另一方面,赵国的土地传统上是偏远地带,人烟稀少,经济落后,又时刻面临北方蛮族的威胁,没有能力正面对抗魏国,所以只能咽下这口气,勉强跟魏国保持合作。不过这种合作是不对等的,赵国并没有从三晋联盟里面获得多少利益,好处都让魏国占去了。

三晋合作的典型案例,除了公元前405年联合讨伐齐国,俘虏齐康公以外,还有多次围攻楚国的战争。

公元前400年,三晋联军进攻楚国,打到乘丘。

七年后,楚国报复,攻打韩国。

公元前391年,三晋再一次合作,在大梁和榆关大败楚军,打得楚国人丢盔卸甲,抢到大片土地,抢来的大梁后来还成了魏国首都。

三晋联军继续推进,直逼楚国腹地,楚国朝野上下一片惊恐,楚悼王无奈之下只好让人带着大量财宝去秦国请求援助,秦惠公派兵袭击韩国,三晋只好回头救援,这才让楚国侥幸逃脱。

楚悼王同时也在联络齐国,希望齐、楚共同抗击三晋。

三晋随后跟秦军在武城展开大战,同时齐国也出动,派兵攻打并且占领了魏国的襄陵。

这时候魏国把主要矛头对准秦国,在公元前389年发动了著名的阴晋之战:五万魏军大败五十万秦军,彻底取得了河西之战的胜利,齐、楚、秦三国联盟因此如鸟兽散。

这几年,三晋在魏国带领下,同时抗击齐、楚、秦三个大国,并且还略占上风,这是惊人的成就。魏国风头一时无两,成为毫无争议的霸主。

但随后魏武侯就犯了另一个重大错误——赶走了伟大的战神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