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宗教改革的发端
第一章 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意志国家概况
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意志国家依然被裹挟在“神圣罗马帝国”这一中世纪国家形态之中,其疆域虽然比较辽阔,但却没有明确界限,也很不稳定。部分领土隶属于帝国而非王国,也有部分土地只是皇帝的世袭领地而非帝国领土。帝国居民分属于多个种族或民族,其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更是千差万别。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农、工、商业齐头并举,商品货币关系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大企业和大公司也开始出现。社会上,传统的等级结构延续,但在各个社会等级内部,高低、大小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部分高级贵族上升为教会诸侯或世俗诸侯,低级教士、没落骑士、无耕地农民和无职业城市平民却陷入日益严重的生活困境。等级之外,诸如矿山工人、大学毕业生和国家官员等新兴职业团体开始大量涌现,但也有各种各样的“不诚实者”和诸如吉普赛人、犹太人等“无独立法律地位的人”位于社会边缘,备遭歧视和排斥。
政治上,早在法兰克王国时代就已确立的采邑分封制仍然有效,作为首席采邑主的罗马人国王或皇帝同时也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但享有大量特权的帝国选侯和一般诸侯已经开始在自己的邦国内进行国家化建设,在帝国层面也要求对皇帝的权力进行分割和约束。“罗马人国王”马克西米连一世和部分帝国等级力图实行帝国改革,但动机和目的大相径庭;国王要增强帝国的军事力量,扩大君主的政治行动空间,改革派帝国等级则要用选侯联盟统治取代君主个人统治。通过国王与帝国等级的相互妥协,帝国改革得以部分实现,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政局。
与此同时,天主教会对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宗教和精神生活依然发挥着决定性影响。一方面,社会—政治的分裂,为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加强对神圣罗马帝国的控制及剥削提供了可乘之机,而教会的横征暴敛和腐化堕落又激起了德意志社会各界的普遍憎恨,反教权主义斗争一浪高过一浪。另一方面,在广大民众当中,希望通过朝圣和购买赎罪券等虔敬行动求得解脱的宗教热情依然十分高涨,而在宗教界和神学界,天主教官方的宗教信誉和救赎功能早已受到怀疑,非教会的、个人的神秘主义和“现代虔信”思潮广泛传播,回归原始基督教的改革运动也蓬勃兴起。人文主义思想家则渴望通过教育来恢复人间的道德,也提出了对教会的“头和身体”进行全面改革的种种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