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通史第一卷:封建帝国时代(公元1500年以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德意志王国的诞生

一、法兰克帝国的终结

9世纪,显赫一世的查理大帝用武力进行对外扩张,西欧在经历400年左右的动荡之后再次出现一个大帝国。然而,这个大帝国在区域结构和种族结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各个地区的社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在同一个水平上,帝国内各氏族部族或者各民族间在文化上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甚至缺少必要的内在联系。从铁锤卡尔开始的采邑制,在查理大帝用武力征服的地区广泛实施,并且借助基督教“君权神授”的神学政治理论维系着封臣与封君之间的采邑关系,法兰克帝国的政治统治基础是采邑制和教会。采邑制巩固了贵族与君主之间个人联合的政治关系,教会则为这种关系罩上一个神圣的光环。美国学者汤普逊说:“法兰克帝国是由采邑和保护权集合而成的一个又广大又复杂的国家。”虔诚者路德维希在继承其父亲查理的皇位时,法兰克帝国没有健全的行政机制,社会中也含有诸多不安定的因素。

早在781年复活节时,教皇哈德里安一世就在查理大帝的授意下在罗马为虔诚者路德维希主持了阿奎坦亚国王的加冕礼。802年,年轻的路德维希在阿奎坦伯爵威廉(Wilhelm von Aquitanien,754—812)的支持下打败摩尔人(Mauren),占领巴塞罗那。812年,他又成功地平定与西班牙接壤地区的巴斯克人(Basken)的起义,在这一地区拓土扩疆的同时他还设立各级教会组织机制。虔诚者路德维希这一系列的胜利和举措深得查理大帝的赞赏。810、811年间,路德维希的两个兄弟先后去世,他成为查理大帝皇位的唯一继承人。813年9月,查理大帝按照罗马帝国的政治传统提升路德维希为“共治皇帝”(Mitkaiser),在亚亨亲自为其戴上了皇冠。814年1月28日,查理大帝去世,路德维希立刻从阿奎坦启程前往亚亨,履行帝国皇帝的职能。816年10月5日,罗马教皇斯特凡四世(StephanⅣ.,?—817,816—817年在位)在兰斯为路德维希加冕为皇帝。

继位后的路德维希延续查理大帝的施政政策,他尤为重视教会的政治作用,一方面支持教会和修道院规范宗教生活方式、严肃宗教法规的改革,同时还力促教会和修道院的改革,使之为其政治统治服务,从而进一步巩固教会与帝国已经建立起来的政治同盟,路德维希也被冠以“虔诚者”的称谓。路德维希对基督教的“虔诚”基于实现帝国统一的政治目的,里昂的大主教阿戈巴德(Agobard von Lyon,769—840)就曾向他谏言,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帝国制度”(ordinatio imperii),即“一个上帝,一个教会,一个皇帝”。为此,路德维希签署诏书《重建法兰克帝国》(Renovatio regni Francorum),强调皇帝要履行“上帝赋予职责”(munusdivinum)的义务。虽然在817年召开的亚亨帝国会议上依然作出决定,把帝国分为三个分王国,交由路德维希的三个儿子分别治理,但是依据查理大帝于806年2月6日颁布的《帝国的划分》(Divisio Regnorum)敕令,同样获得帝国一个分王国的长子、巴伐利亚的公爵洛塔尔(Lothar I.,795—855,817—855年在位)同时也是“共治皇帝”,这就意味着他被确立为皇位的继承人;分别获得另外两个分王国的次子阿奎坦的国王皮平(Pippin,797—838)和三子巴伐利亚的公爵德意志路德维希(Ludwig der Deutsche,806—876)则要隶属洛塔尔,这样就可以保证在分王国治理的情况下保持帝国的完整统一。这次帝国会议还规定,如果洛塔尔没有子嗣,则在其两兄弟的后代中推举一位为皇位的继承者。可见,自克洛德维希以来实行的诸王子共同继承王位的原则有了重大的改变。

在与贵族的关系方面,虔诚者路德维希同样实施政治联姻的政策,但这同时也蕴藏了一些不稳定的政治因素。他与勃艮第的韦尔夫家族的政治联姻为其增强了政治上的实力,但却在其家族内部引发不可调和的矛盾。路德维希的第二位妻子尤迪特(Judith,795—843)不甘自己的儿子秃头卡尔(Karlder Kahle,823—877)没有获得分王国,于829年为其年仅6岁的儿子争得了阿雷曼公爵的头衔,这就引起路德维希前妻所生诸子的不满,甚至联合起来起兵反抗其父。833年,路德维希的军队倒戈,皇帝被废黜,被迫隐居位于苏瓦松的圣梅达尔德修道院(Kloster Saint - Médard),并被要求进行公开的忏悔(Bue)。路德维希的逊位,点燃了其诸子相互争夺分王国领地的战火,各分王国也因此更加独立。自833年之后,德意志路德维希将其分王国称之为“东法兰克”(orientali Francia),此时的洛达尔则想将其原有的共治皇帝的身份提升为最高统治权的地位,遭到皮平和德意志路德维希的反对,兄弟间为此反目成仇。在修道院里忏悔的路德维希趁机与次子和三子联合,把洛达尔驱逐到意大利,路德维希于834年再次登上皇位。837年,路德维希封秃头卡尔为纽斯特里亚的亚国王,引起德意志路德维希强烈不满,酿成与其父的公开战争。838年皮平去世后,虔诚者路德维希为维护最宠幸的小儿子秃头卡尔的利益,不惜向长子洛塔尔妥协,在839年的沃尔姆斯帝国会议上宣布,把罗讷河、索恩河、马斯河以西的地域交由秃头卡尔治理,东部地区交给洛塔尔。

840年,虔诚者路德维希辞世,但其子之间的争斗却越演越烈,互有胜负,洛塔尔、德意志路德维希以及秃头卡尔三兄弟的势力范围也在胜负中越来越显现出来。842年10月19日,三兄弟各自派遣使者共约110人聚集在科布伦茨的圣卡斯托教堂(Basilika St.Kastor),就帝国的三分进行协商。843年8月10日,兄弟三人再聚凡尔登,在科布伦茨协商的基础上达成协议,签订了《凡尔登条约》(der Vertrag von Verdum)。根据这个条约,洛达尔以亚亨为政治中心,保留皇帝的称谓,领有意大利、弗里斯兰以及在莱茵河、阿尔卑斯山与斯海尔德河、马斯河、索恩河及罗讷河之间的狭长地带;秃头卡尔领有法兰克帝国的西部地区;德意志路德维希领有原来的日耳曼尼亚行省,还包括美因茨教区、沃尔姆斯教区以及施派尔教区所辖的地区。三兄弟承诺,不相互抢夺他人的领地,保证各自的子嗣为其王国的继承人,法兰克帝国无论是在名义上还是实际上都被三兄弟一分为三。

二、东法兰克王国

9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和来自北欧的诺曼人(Normannen)相继进攻意大利和北海沿岸,法兰克的三个分王国各自为战,更具独立性。855年9月,长兄洛达尔辞世之前把他的分王国再次一分为三,传给了他的三个儿子。长子路德维希二世(Ludwig II.,825—875,855—875年在位)继承皇帝的头衔,在他领有意大利之后就陷入与阿拉伯人争夺意大利的战争中不能自拔,直到去世之时都没有离开过意大利;领有普罗旺斯的次子卡尔(Karl,645—863,855—863年在位)和领有洛林的三子洛塔尔二世(Lothar II.,835—869,855—869年在位)则都因无子嗣而没有继承人。870年,德意志路德维希和秃头卡尔在今天荷兰境内的梅尔森达成协议,瓜分了两个侄子的分王国。根据《梅尔森条约》(Vertrag von Meerssen),洛达尔的王国以马斯河、乌尔特河、摩泽河、马恩河、索恩河以及侏罗山脉为界的西面部分给秃头卡尔,与其原有的地区组合在一起构成西法兰克王国。包括重要的帝国城市(Reichsstadt)亚亨、今天的荷兰以及阿尔萨斯地区在内的东部由德意志路德维希领有,与弗里斯兰、莱茵兰、洛林以及法兰克人、施瓦本人、巴伐利亚人和萨克森人居住的东部地区共同构成东法兰克王国。欧洲学者普遍认为,《梅尔森条约》最终确立的东、西法兰克王国的疆域是现代德国和法国版图的基础。

东法兰克王国大部分地区是查理大帝新征服的地区,这个地区南北交通不便,因而联系并不十分密切,经济发展也不同步。东法兰克王国推行采邑制的时间比较晚,也没有西法兰克地区发展得那样充分。查理大帝的政权扩大到东法兰克地区后,他的后代子嗣先后成为公爵领地或者伯爵领地的领有者,与其他贵族不同的是他们与君王之间没有建立采邑关系,具有相当的独立性。而一些地方贵族或者通过政治联姻与皇室结盟,或者利用王室家族的内部争斗成为东法兰克王室在政治上的新宠。也正因为如此,这些贵族在政治上摇摆不定,甚至德意志路德维希的三个儿子也因为相互之间争夺势力范围举兵反叛,逐渐形成独霸一方的世族公爵领地(Stam mesherzogtum)。勃艮第的韦尔夫伯爵家族(Welfen)因两次与加洛林王室联姻,社会地位明显提升,尤其是在与德意志路德维希的长子、巴伐利亚的公爵卡尔曼(Karlmann,830—880)的联姻之后,逐渐成为东法兰克王国内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施瓦本的贵族阿洛芬格(Ahal of inger)家族也是通过与胖子卡尔(Karl der Dicke,839—888,885—888在位)的联姻确立在施瓦本公爵领地的重要政治地位。黑森地区的康拉德家族(Konradiner)与加洛林王室有着较近的血缘关系,因参与和德意志路德维希的争斗被其剥夺伯爵领地,他转而投靠秃头卡尔。888年,该家族的奥达(Oda,873—903)与克恩滕的阿努尔夫(Arnulfvon Krnten,850—899)公爵结为连理,在东法兰克王国重新站住了脚,其政治地位日益上升。

876年8月28日,德意志路德维希辞世,这就更加剧了东法兰克王国内局势的不稳定,西法兰克的国王秃头卡尔趁机占领一直有争议的洛林地区。同年10月8日,德意志路德维希的次子小路德维希(Ludwigder Jüngere,835—882)与其叔父在安德纳赫交战,秃头卡尔败北,停止继续吞并洛林的步伐,但是他与萨克森的伯爵柳多夫(Liudolf,805—866)女儿的婚姻使在萨克森地区最有权势的这个世族家族更加不可一世。安德纳赫战役之后,东法兰克王国实质上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小路德维希三世虽然享有东法兰克国王的称谓,但他实际仅控制着萨克森、图林根地区,他的弟弟胖子卡尔三世则领有施瓦本。879年,德意志路德维希的长子、巴伐利亚的卡尔曼因重病缠身,把意大利的统治权交与胖子卡尔三世。881年2月12日,教皇约翰内斯八世(Johannes VⅢ.,?—882,872—882年在位)在罗马为卡尔三世施皇帝加冕礼,东法兰克的加洛林王室家族延续查理大帝开始的皇朝,实现法兰克帝国短暂的、最后的统一。

9世纪80年代初,东西法兰克王国成为来自北欧诺曼人劫掠的目标,萨克森、洛林都先后遭到诺曼人的洗劫,与萨克森地区比邻的斯拉夫人的暴动更为东法兰克王国雪上加霜。胖子卡尔三世不仅在抗击诺曼人时屡屡败北,而且还试图用巨额赎金向诺曼人赎买和平,他的这一政策逐渐失去东法兰克贵族的支持。887年11月11日,东法兰克王国的贵族们聚会,共同决定废黜卡尔三世,一致推举加洛林皇朝中最具古老传统、最有政治势力的克恩滕的公爵阿努尔夫为东法兰克的国王。887年对国王的选举,标志着东法兰克的加洛林皇朝从此退出历史的舞台,新的德意志王国正在孕育之中。

三、五大部落族公国

加洛林家族的诸王在9世纪瓜分帝国的过程中消耗了自身的实力,查理大帝时期设立的边疆马尔克伯爵领地、公爵领地和伯爵领地也在王室内部的斗争中逐渐被一些大的世族家族贵族兼并、把持,最终在东法兰克王国形成了五个实力雄厚的部落大公国,即:柳多夫家族(Liudolfinger)把持的萨克森公国,范围包括今天的黑森、德国北部的巴登-符腾堡、图林根的西部以及莱茵兰普法尔茨;康拉德家族(Konradiner)控制的法兰克公国,以特里尔为该家族的核心所在地,向东延伸到兰高,与萨克森公国的黑森和图林根接壤;阿洛芬格家族(Ahal of inger)掌管着施瓦本公国,其公国领地覆盖今天的施瓦本地区;阿吉洛芬格家族(Agil of inger)成为巴伐利亚公国的统治者,该家族把巴伐利亚公爵原有的领地与克恩滕伯爵领地合并,公爵的王宫设在雷根斯堡。洛林原本是王国,是虔诚者路德维希的长子洛塔尔在《凡尔登条约》中获得的分王国的一部分,《梅尔森条约》中将其划分给东法兰克王国,洛塔尔的后人始终在这个地区拥有很大的政治势力,被称之为“洛塔尔王国”(Lothari Regnum),统治这个地区的世族大贵族是洛塔尔家族(Lotharingien),897年被选为国王的克恩滕的公爵阿努尔夫把洛林降为公国,任命他的非婚生儿子茨文蒂博尔德(Zwentibold,870—900)任公爵。这些由世族家族掌有的公国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以及司法审判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俨然是独立的王国。899年,阿努尔夫辞世,临终前指定他唯一的婚生子、年仅6岁、人称“孩童”的路德维希四世(LudwigⅣ. das Kind,893—911,900—911年在位)继承王位,并请西法兰克的国王、人称“憨人”的卡尔三世(KarlⅢ. der Einfltige,879—929)辅佐。新国王的年幼,辅佐者又鞭长莫及,更为五大公爵增强其独立性提供了很大的政治空间。

894年,来自斯拉夫地区的匈牙利人把侵扰的目标对准东法兰克王国,袭击潘诺尼亚,次年占领整个潘诺尼亚地区。899年,匈牙利人不断地袭击意大利,这就对东法兰克产生直接的威胁,年幼的国王完全不具备组织抵挡外侵者的能力,以致侵入者得以长驱直入。自900年之后,匈牙利人先后进攻萨克森、巴伐利亚,入侵者几乎可以畅通无阻地侵入东法兰克的东部地区。为了抵御强大入侵者,一些贵族家族自行结成同盟,形成新的世族贵族家族同盟。

在巴伐利亚公国,加洛林时期移居过来的法兰克贵族与当地的巴伐利亚贵族和斯拉夫贵族结盟,907年7月,马尔克伯爵卢伊特波尔德(Luitpold,?—907)的儿子、人称“恶人”的阿努尔夫(Arnulf I.der Bse?—937)率领由贵族联盟组成的军队,在位于今天捷克的普雷斯堡激战一个月之久,击败匈牙利人,巩固在恩斯堡设立的防线,阿努尔夫成为巴伐利亚公国新的领导者,他自称是“上帝指定的巴伐利亚和周边地区的公爵”。萨克森的柳多夫家族是因为与东法兰克加洛林王室的联姻在政治上站稳了脚,在为王室服役以及抗击斯拉夫人的斗争中,柳多夫家族显赫的奥托(OttoⅠ. der Erlauchte,877—912)成为萨克森公国的首领。10世纪初期,柳多夫家族先后在萨克森的东部地区、恩格尔斯的部分地区以及图林根地区确立了领导者的地位。法兰克公国是东法兰克加洛林王室的大本营,但在孩童路德维希四世执政的6年期间,法兰克公国的康拉德家族与巴本贝格家族之间为争夺美因河流域地区的势力范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贵族血亲复仇的战争(Adelsfehden),整个公国因此陷入动荡之中。903年,巴本贝格家族在弗里茨拉尔战役中败北,得到加洛林王室支持的康拉德家族稳固了其在法兰克公国中心地区的权势范围。906年,康拉德一世(KonradⅠ.,881—918,911—918年在位)成为法兰克的公爵,路德维希四世去世后,康拉德家族在法兰克公国更确立了无可争议的统治地位。

与之比较而言,在施瓦本公国则是出现多种政治势力的较量。900年前后权势膨胀最快的是雷蒂亚的马尔克伯爵布尔夏德(BurchardⅠ.,855至860期间—911),忠诚的行宫伯爵埃尔尚格(Erchanger,?—917)家族因竭力维护王室的利益,与之发生激烈的冲突。与加洛林王室有着密切关系的康斯坦茨的主教、圣高卢修道院的院长扎洛莫三世(SalomonⅢ.,860—919或920)以及赖兴瑙修道院的院长哈托一世(HattoⅠ.,850—913)也都被卷入这场冲突之中,致使在施瓦本公国迟迟未确立起一个具有权威的权力核心。在这同一时期,洛林公国的公爵则投靠西法兰克的国王憨人卡尔。

911年9月24日,路德维希四世辞世,11月10日巴伐利亚公爵、萨克森公爵、施瓦本公爵以及法兰克公爵聚集在位于巴伐利亚福希海姆市的王宫,康拉德一世因为具有王室血统而被各公爵共同推举为东法兰克的国王。这次选举标志着东法兰克地区的世族贵族家族结成的政治联合体最终完成,然而在这个政治联合体中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912年11月30日,显赫的奥托去世,康拉德一世企图夺取图林根,由此与萨克森公国的新公爵人称捕鸟者(der Vogler)的海因里希一世(Heinrich I.,876—936,919—936年在位)发生武装冲突。在冲突中败北的康拉德一世被迫承认,海因里希在其公国中享有绝对的权威,萨克森公国在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都在政治上与皇权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独立性。,—。

行宫伯爵埃尔尚格是王室在施瓦本公国的特使、财产的管理者,他与康斯坦茨的主教扎洛莫三世联手追逐自身的政治利益,埃尔尚格权势的扩大侵犯了康拉德的政治利益,913年几乎酿成公开的冲突,这场冲突因为国王与埃尔尚格姐姐的婚姻暂时平息。914年,埃尔尚格与扎洛莫三世发生冲突,支持后者的康拉德一世以埃尔尚格吞噬王室收入为由将其放逐。然而,康拉德一世在施瓦本的麻烦并没有因此而减小,正在崛起的马尔克伯爵布尔夏德家族与曾经的敌手埃尔尚格联合,迫使康拉德一世不得不对埃尔尚格妥协。流放归来的埃尔尚格与布尔夏德组成联军,于915年在瓦尔魏斯战役中击败国王的军队,埃尔尚格成为施瓦本的公爵。不甘于在施瓦本失去势力范围的康拉德一世力图通过教会挽回损失,授意教会于916年9月20日在上阿尔特海姆召开宗教会议,作出决议支持“已涂过圣油礼的君主”(Gesalbten Herrn)并反对叛乱者。917年1月,康拉德一世下令处决埃尔尚格,布尔夏德二世(BurhardⅡ.,883—926)从中“渔翁得利”,成为施瓦本公国的公爵,与萨克森公国一样享有相对的独立性。

被内部争斗缠身的康拉德一世无暇顾及抵抗匈牙利人的入侵,致使王国内外交困,甚至康拉德本人都感到无能为力。根据著名的萨克森编年史家维杜金德(Widukind,925—973)在《萨克森史》(Res gestae Saxonicae)中的记载,康拉德临终前劝告他的弟弟埃伯哈特(Eberhard,885—939)把王位转让给军事实力强大的萨克森公爵捕鸟者海因里希。919年5月14日,海因里希前往弗里茨拉尔的王室行宫,在那里接受法埃伯哈特转交给他象征王权的信物(Insignien),埃伯哈特保留法兰克公爵的头衔,自称为“国王的朋友”,在王国的政治事务中继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后,萨克森和法兰克的贵族们集会,一致同意埃伯哈特举荐的海因里希为国王。这次王位的交接标志着自克洛德维希一世以来的血缘王权基本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以各公国联合为基础的德意志王权。

四、德意志王国的政治基础

东法兰克王国是在抵御外敌入侵这一共同利益为前提的基础上共同选举出国王,一旦外敌入侵的威胁减小或者消除,这个基础就会动摇,更何况王国内各公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依然存在,尤其表现在对王位的争夺方面。919年5月,在弗里茨拉尔王室行宫举行王位接交时,巴伐利亚的贵族们违背埃伯哈特的举荐,推举他们的公爵阿努尔夫为国王。获得此讯的海因里希一世立刻发兵施瓦本,一直举棋不定的布尔夏德二世公爵没有进行任何的抵抗,“带着所有的城堡,率领全体人民”臣服海因里希一世,承认他为新国王,赢得了海因里希一世的信任,国王把王国的征税管理权(Fiskus)以及对教会的控制权(die Kirchenhoheit)都交与布尔夏德二世。自此,施瓦本公爵作为宫廷的官吏受到国王的重用。926年,布尔夏德二世去世,海因里希一世任命康拉德家族的赫尔曼(Hermann I.,?—949)为施瓦本的公爵,前公爵尚未成年的儿子布尔夏德三世(BurchardⅢ,915—973)被遣送到萨克森公国。布尔夏德三世后来成为德意志国王最信任的大贵族之一,他于949年回到施瓦本,被任命为施瓦本的公爵。

施瓦本公爵的臣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巴伐利亚公爵恶人阿努尔夫一世的政治立场。920年,海因里希一世出兵巴伐利亚,围攻阿努尔夫的居住地雷根斯堡。921年,被围困的阿努尔夫最终打开雷根斯堡的城门迎接海因里希一世入城,承认其为王国的国王,甘愿成为他的封臣。此后,阿努尔夫全力支持海因里希一世推行的王国政策,协助其出兵与波希米亚人(Bmen)和匈牙利人交战,海因里希一世称他是“我忠实的可爱的公爵”(unser treuer und geliebter Herzog)。海因里希一世给予阿努尔夫很大的信任,给予他任命公国主教的特许权和管理王国赋税的特许权。10世纪20年代以后,因抵抗匈牙利人的需要,一度脱离东法兰克王国的洛林公爵吉泽贝尔特(Giselbert,890—939)又回到海因里希一世国王的阵营中。928年吉泽贝尔特公爵迎娶海因里希一世的女儿,与王室的关系更为密切,成为五大公国中的一员,这五大公国构成德意志王国的主体。

10世纪以后,“德意志”(Deutsch)这个词在史料中频频出现,这个词的使用标志着不同于法兰克王国的一个新王国出现。从词源的角度来看, deutsch这个词溯源于古萨克森语thiod(“民族”或者“部落”),这个词的延伸意义是“讲这个语言的人”。加洛林王朝晚期,这个词是用来区分在法兰克王国内不讲罗马语言的人,即萨克森人、阿雷曼人、法兰克人、巴伐利亚人以及图林根人,他们都居住在东法兰克王国境内。10世纪以后,“德意志”这个词逐渐取代了“东法兰克”,“德意志王国”是由萨克森公国、阿雷曼公国、巴伐利亚公国、法兰克公国以及在10世纪20年代以后重又回归的洛林公国这五大公国构成的一个联合体,五大公国享有同等的政治地位,德意志王国的这种政体形式决定了德意志在此之后历史进程的特点。19世纪中叶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威廉·封·吉泽布莱希特评价海因里希一世当选为国王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一个新的、德意志王国的开始”;兰克的亲传弟子、实证主义史学的大家乔治·维茨称海因里希一世是“完全意义的德意志国王,他统治着一个真正的德意志王国”。20世纪以后的德国历史学家们也大多认为,919年王位交接这一历史事件是德意志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捩点:“统治权转交给海因里希一世,这是从东法兰克王国向德意志王国过渡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