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血浆蛋白制备技术
迄今为止,可供使用的血浆蛋白分离方法包括:利用蛋白质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的方法,如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如低温乙醇法)、疏水层析法、聚乙二醇(PEG)沉淀法、冻融法、等电点沉淀法等;根据蛋白质大小、形状和密度不同而采用的梯度(区带)离心法;利用蛋白质带电荷不同的分离方法,如离子交换层析法;利用蛋白质的立体结构中特定位点与配基的特异亲和力进行分离的亲和层析法;对蛋白质的选择吸附分离,其中使用最多最广的吸附剂是结晶磷酸钙,活性炭、硅胶、氧化铝、磷酸钙等也常用于吸附层析;利用蛋白质的化学性质不同进行分离,如辛酸沉淀法、利凡诺(依沙吖啶)沉淀法、螯合层析、固相化染料柱层析、外源性凝集素柱层析等。
一、沉淀制备与分离技术
沉淀制备与分离技术由沉淀技术和沉淀分离技术组成,主要基于血浆蛋白质在某种适当与可操作的条件下呈现出某些沉淀性质差别扩大的特性,从而达到固-液分离与纯化的目的。沉淀制备与分离这两个方面在很多情况下是相互存在又互相作用的。
(一)沉淀技术
血浆蛋白的沉淀制备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如早期的盐析法、利凡诺法、辛酸沉淀法、聚乙二醇(PEG)沉淀法等。在大规模工业生产中用的时间较长以及应用较多的技术是有机溶剂的分段沉淀法。
1.盐析法
(1)原理:
由于各种蛋白质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可利用不同浓度的盐溶液来沉淀不同的蛋白质。
(2)操作:
一般方法步骤如下:①将蛋白质溶液的pH调节至某种蛋白质的等电点,使它的溶解度达到最低状态;②一面搅拌,一面加入中性盐类或中性盐的饱和溶液,使之达一定的浓度,这时该种蛋白质就自溶液中沉淀析出;③分离出来的蛋白质沉淀中含有的中性盐可应用“透析法”或超滤除去。
(3)注意事项
1)许多中性盐都可用来进行盐析,其中最常用的是硫酸铵,因为它的溶解度大,盐析效果好,故适用于大规模生产;不同的硫酸铵饱和度所沉淀出的血浆蛋白质不同,当血浆加硫酸铵至20%饱和度时,形成的是纤维蛋白原沉淀;在滤液中增加硫酸铵至34%饱和度时,则真球蛋白(大部分为丙种球蛋白)沉淀析出;过滤沉淀后,在滤液中继续增加硫酸铵饱和度百分数达62%时,则白蛋白也被沉淀。
2)由于硫酸铵溶解度大,盐析效果好,温度系数小和不易使蛋白质变性;但该法生产过程烦琐,硫酸铵腐蚀性强,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硫酸铵用量大,需要进行复杂的污水处理,在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已被禁止使用。
2.有机溶剂法
(1)原理:许多有机溶剂如简单的醇类、丙酮、乙醚等都具有较低的解电常数,能够使大部分的蛋白质胶粒脱水而产生沉淀。一方面这类电解质能“中和”蛋白质胶粒所带的电荷,使它们原来同性电荷排斥而保持的那一定距离消失;另一方面,这些电解质还能够“脱除”蛋白质胶粒亲水作用所形成的水化层(即脱水作用)。结果是失去了正常距离的蛋白质胶粒在固有的“布朗运动”与分子内聚力的影响下产生聚集,进而形成沉淀。
(2)操作:一般方法步骤如下:①在血浆或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有机溶剂适量,并调整pH值、离子强度、蛋白浓度与温度在合适条件,产生沉淀;②分离上清与沉淀;③根据上清与沉淀中的组分,以分段沉淀法控制利用的因素包括乙醇浓度、pH值、电解质浓度(离子强度)、蛋白浓度与温度,直到需要的蛋白质最终自溶液中沉淀析出;④分离出来的蛋白质沉淀中含有的乙醇可经超滤去除。
(3)注意事项:许多有机溶剂加入蛋白质溶液时,一般都会使大部分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但企图使蛋白质完全沉淀,影响因素很多,如低温乙醇法分段沉淀所控制利用的因素主要有:①乙醇浓度0%~40%;②pH值4. 4~7. 4;③电解质浓度(离子强度)0. 01~0. 16;④蛋白质浓度0. 2~6. 6g/L;⑤温度-8~0℃。
乙醇浓度越大,环境介电常数越低,蛋白质溶解度越低。蛋白浓度过低或温度过高,蛋白质易变性。过分稀释也增大分离容量。而离子强度或乙醇浓度过高,蛋白质溶解度下降甚至沉淀。
(4)乙醇法具有温和(无损生物学功能与理化性质)、无害、经济、环保、人性化等特点,蛋白回收率较高,较易获得较多的蛋白质组分,有利于血浆消耗量减少和血资源合理应用,因而在世界上广泛应用。
(二)沉淀分离技术
1.方法
沉淀分离技术主要包括过滤分离技术与离心分离技术。
(1)过滤可以分为深层过滤、滤饼过滤、表面过滤、吸附过滤与压滤等。深层过滤介质采用砂、焦炭、陶瓷、塑料、金属粉末、纤维等,并具有一定厚度,内部迂回曲折,可防止比过滤介质内部的空隙小的颗粒通过。
(2)离心分离技术的基础是混合悬浮液中各组分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其沉降系数、浮力、密度的差别被扩大到可以分离的状态。按工作方式及其功能区分,有离心过滤、离心沉降(澄清)及离心分离等;在血浆蛋白制品行业常用的离心机为管式冷冻连续流动离心机,在血站常用的有大型冷冻离心机、连续流动离心式血细胞分离机与断续(间断)流动式血细胞分离机。
2.沉淀分离技术注意事项
(1)沉淀分离通常是基于物理性质(如颗粒大小、分子量、密度等)的分离,本质上并不是特异性很高的分离,有可能影响制品纯度。
(2)沉淀分离通常要同分离介质接触(例如过滤)或经历强烈的机械运动(例如离心),因此有可能使某些细胞或蛋白质发生不需要的变化。
(3)离心机在离心过程中产生很高的剪切力,会对蛋白质的表面结构造成损伤,不利于血浆蛋白质的稳定性。
(4)离心分离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的收率较压滤法低。
(5)使用具有强烈的机械运动(离心力)的离心机应注意安全。
二、层析分离技术
(一)层析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层析分离技术是利用不同物质理化性质的差异而建立起来的技术。所有层析系统都由两相组成:一是固定相,另一是流动相。
2.当待分离的混合物随溶媒(流动相)通过固定相时,由于各组分的理化性质存在差异,与两相发生相互作用(吸附、溶解、结合等)的能力不同,在两组中的分配(含量对比)不同,而且随溶媒向前移动,各组分不断地在两相中进行再分配;与固定相相互作用力越弱的组分,随流动相移动时受到阻滞作用小,向前移动的速度越快;反之,与固定相相互作用力越强的组分,向前移动的速度越慢,分部收集流出相,可得到所含的各单一组分。
3.按层析原理,可将层析法分为吸附层析法、分配层析法、离子交换层析法、凝胶过滤层析法与亲和层析法等;在血浆蛋白分离方面应用较多的有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与亲和层析法。
(二)离子交换层析法
1.原理
离子交换是指溶液中的离子靠静电引力与结合在不溶性载体上的离子进行交换的过程。具有可解离基团的物质称为离子交换剂。载体是惰性物质,在载体上共价结合着正电荷功能基团者,为阳离子交换剂;结合着阴电荷功能基团者,为阴离子交换剂。就是说,固定相是离子交换剂。靠静电引力结合在交换剂上的离子,称为平衡离子。在某些条件下,有的化合物能与交换剂以静电引力相结合,而另一化合物则不能。所以离子交换法能够有效地用来分离带电荷的化合物。
血浆蛋白各组分与离子交换剂的亲和力不同,而具有两性电解质特征的蛋白质,在不同pH条件下可带不同量的正负电荷,在低离子强度时,蛋白质可与离子交换剂上带相反电荷的极性基团结合。当pH和(或)离子强度改变时,又可被同性的离子竞争置换而解脱,采用不同的pH和(或)离子强度的缓冲液洗脱,即可使不同电荷的蛋白质分离。
2.操作方法
(1)离子交换剂经预处理后装柱,柱子装好后用起始缓冲液淋洗,直到达到充分平衡,然后上样与洗脱。
(2)上样量要适当,不要超过柱的负荷能力,柱的负荷能力可用交换容量来计算,通常上样量为交换总量的1%~5%;为了使复杂的组分分离完全,往往需要逐步改变pH和(或)离子强度,其中最简单的方法为阶段洗脱法,即分次将不同pH与离子强度的溶液加入,使不同成分逐步洗脱;但这种洗脱法pH与离子强度变化大,使许多洗脱体积相近的成分同时洗脱,纯度较差,不适宜精细的分离。
(3)最好的洗脱方法是连续梯度洗脱法,即连续改变溶剂的极性或pH与离子强度。
3.应用
离子交换层析技术已广泛用于各学科领域,包括分离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及同工酶,也可用于分离核酸、核苷酸及其他带电荷的生物分子。凝血因子的制备已普遍采用离子交换层析,特别是凝血酶原复合物(PCC)的提取。
4.注意事项
与亲和层析相比,离子交换层析具有分离速度较快、成本较低、系统更可靠等优点;离子交换基团的脱落速度比亲和基团的脱落速度要小得多,容易保持一个更稳定的分离参数系统;缺点是分辨率较低。
(三)凝胶过滤层析法
1.原理
凝胶过滤层析法(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离技术。
(1)在蛋白质分离应用方面,它是根据蛋白质分子的大小不同,立体结构的差异及其与凝胶介质之间相互作用的不同而将其分离的一种技术;凝胶本身又称分子筛,所以凝胶过滤层析法又称凝胶过滤法、分子筛层析法、排阻层析或限制扩散层析法等。
(2)凝胶颗粒是具有多孔网状结构的固相微粒,不同型号的凝胶具有不同的颗粒大小及内部网孔大小。
(3)以凝胶介质装入层析柱中作为静止相,使作为流动相的被分离的物质从中流过,溶质(被分离的物质)在层析柱中移动的速率因分子量的大小和在凝胶中阻滞作用的差异而不同;分子量大的物质不能进入凝胶颗粒内部,在其凝胶颗粒外的空间流动,流程短,移动速度快,所以首先从层析柱上流下来;分子量小的物质可进入凝胶颗粒内的孔洞中曲折穿行,流程长,移动速度慢,较后从层析柱上流下来,这样使分子量大小的物质完全分离。
2.特点
凝胶过滤层析法具有如下特点:
(1)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2)分离效果及重现性好,回收率高(近100%)。
(3)分离条件缓和(层析所用的凝胶属于惰性载体,不带电荷,吸附力弱,操作条件比较温和),可在相当广的范围内进行,不需要有机溶剂,不致引起蛋白质变性或酶失活。
(4)凝胶可重复使用,不需要繁杂的再生处理。
3.应用
凝胶过滤层析法可用于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核酸、酶、多糖等大分子物质的分离、提纯、分析和测定,也可用于脱盐、浓缩、制备。
(1)它既可用于分子大小差别悬殊物质的分离(如蛋白制品的脱盐),又可作为分子大小相近但与凝胶介质之间相互作用不同的蛋白质的分离;对那些受pH、金属离子等影响显著的生物分子,非常适合运用该方法。
(2)可根据需要在存在辅助因子、不同离子强度以及不同温度的缓冲液中进行高分辨率分离,获得较高的收获率;质量检测部门也常应用该技术对部分蛋白制品在制备和贮存过程蛋白裂解与多聚体形成进行监控。
4.注意事项
(1)传统的凝胶流速低,不适宜大规模血浆蛋白分离;随着柱子和凝胶填料的改进,在加压情况下进行工作,使分离的速度大大加快。
(2)瑞典Pharmacia公司推出的Sephacryl凝胶,是由丙烯基葡聚糖与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共价交联而成的刚性凝胶,是一种具有耐高速的硬性基质,使凝胶过滤层析法在大规模分离中的应用展现了新的前景。
(四)亲和层析法
1.原理
(1)亲和层析法(affinity chromatography)是利用待分离物质和它的特异性配体间具有特异性亲和力,从而达到分离目的的一类特殊层析技术。
(2)具有专一亲和力的生物分子对主要有抗原与抗体、DNA与互补DNA或RNA、酶与它的底物或竞争性抑制物、激素(或药物)与它们的受体、维生素与它的特异结合蛋白、糖蛋白与它相应的植物凝集素等;可亲和的一对分子中的一方以共价键形式与不溶性载体相连作为固定相吸附剂,当含有混合组分的物质通过此固定相时,只有和固定相分子有特异亲和力的物质,才能被固定相吸附结合,其他没有亲和力的无关组分就随流动相流出。
(3)将柱洗涤后,改变流动相组成分(pH或/与离子强度)以减弱亲和力,将结合的亲和物洗脱下来;亲和层析中所用的载体称为基质,与基质共价连接的亲和物称配基。
2.特点
亲和层析法需用设备简单,操作方便,速度快,分离效率高,甚至通过一次层析即可从组分粗提取液或发酵液中获得高纯度的所需物质,且可提高回收率;对分离含量极少又不稳定的活性物质尤为有效。
3.应用
(1)亲和层析法应用相当广泛,可用于分离生物大分子,稀溶液的浓缩,不稳定蛋白质的贮藏,从纯化的分子中除去残余的污染物和用免疫吸附剂纯化那些尚无互补配体的生物大分子以及分离核酸等。
(2)亲和层析技术用于血浆微量成分的纯化已取得很大的进步,制备的血液制品达10多种,如凝血因子Ⅴ、Ⅶ、Ⅷ、Ⅸ和抗凝血酶-Ⅲ、纤溶酶原、纤维黏连蛋白、结合珠蛋白、甲状腺素结合珠蛋白、α1-抗胰蛋白酶等。
(3)亲和层析法必须针对某一分离对象,制备专一配基和寻求层析的稳定条件,因此亲和层析法的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4.注意事项
亲和层析法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包括配基易脱落、层析柱易堵塞与污染、层析柱寿命短、柱效低、洗脱缓慢等。
三、其他相关技术
血浆蛋白分离和制备的其他相关技术有超滤技术、膜过滤技术、超速离心技术等。其中用于规模化生产血浆蛋白制品的,常使用超滤技术与膜过滤技术。
(一)超滤技术
1.原理
超滤技术是以极细多孔滤膜为过滤介质,以膜两侧压力差为动力分离溶液中不同分子量溶质的过滤方法。小于超滤膜板孔径的小分子,受压力的作用穿透超滤膜板形成滤过液,而大分子则被截留流回制品溶液。如此循环往复,直到超滤结束。
2.结构
超滤器做成一个密闭的容器,内部设有超滤膜板,以极细多孔滤膜为过滤介质,多孔滤膜为超滤膜或分子膜。使用的滤膜有对称与不对称之分,前者在膜的各方向上膜孔径相同。后者正面为有效层,膜孔径为0. 1~10μm;反面膜孔径为100~200μm。根据需要可做成不同形状。可以以泵或压缩空气为动力,使制品溶液形成内压。
3.特点
超滤技术的显著优点是不存在相转移,不需要加热。可以避免蛋白质、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的变性。基本上不需用化学药品处理,又可在低温下操作。
4.应用
超滤膜可截留多糖、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物质,主要起脱盐、浓缩、分离、提纯等作用。在生化、医药、食品、化工及环境科学方面有广泛用途。
5.注意事项
超滤开始时,由于溶质分子均匀分布在溶液中,超滤速度较快。随着小分子的不断排出,大分子被截留在膜表面或返回制品溶液,浓度越来越高,超滤速度就会逐渐减慢。这种现象称为浓度极化现象。超滤技术的局限性在于如果要分离的两种物质的分子量相差不到5倍,则无法用超滤进行有效分离。另外,如果需要通过超滤完全截留某物质,超滤膜的分子量至少要小于此物质分子量的1/3。
(二)微孔膜过滤
1.微孔膜过滤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分离技术,微孔膜孔径为0. 01~10μm,主要用于除去各种液体中的细菌和微粒。
2.微孔膜过滤的显著优点是简单、方便、重现性能好及快速、高效;其中需要微孔滤膜和一般过滤装置,样品可在同一片滤膜表面进行分离、沉淀、洗涤、干燥及测量放射强度,不存在因样品的转移导致的损失,从而增加重现性。
3.在生物实验和药品生产中纤维素酯膜是应用最多的一类滤膜,其孔径规格好、性能优良、亲水性强、成本较低、可耐热压消毒(121℃,30分钟);醋酸纤维素滤膜可在180℃热压灭菌30分钟,与产品无结合作用;硝酸纤维滤膜可耐各种烃类以及除氯甲烷以外的各种氯代烃、高级醇类等,可在121℃热压灭菌30分钟;混合纤维素酯膜可耐热75℃,可在121℃热压灭菌30分钟,并能耐受稀酸、稀碱、链烃及芳烃等,可过滤-200℃的低温液体等。
四、主要血浆蛋白制备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和各种新仪器、新设备的应用与发展,血液制品行业也出现了许多新工艺、新方法与新成就。如N-K法比Cohn6缩短了生产周期、减少了乙醇消耗、操作体积小、回收率更高。又如在低温乙醇工艺优化的基础上,与不同的层析法相结合,提高了蛋白回收率、纯度与自动化控制水平,也弥补了层析法热原、病毒控制的不足。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丰富了生物制品资源,开拓了制品生产更广阔的前景。
(一)Cohn6法制备人血白蛋白
1.操作
Cohn6法分离人血白蛋白基本工艺步骤与参数见表6-2。
表6-2 Cohn6法分离人血白蛋白基本工艺步骤与参数
组分Ⅴ经过进一步提纯可得到纯度在96%以上的精制白蛋白。其中包括沉淀溶解、过滤、超滤,调节pH、加稳定剂、调整蛋白浓度、除菌过滤、巴氏消毒等。
2.注意事项
(1)低温乙醇分段沉淀分离血浆蛋白的基本法是Cohn6法,Cohn6法也是分离血浆蛋白的经典方法;它利用乙醇浓度、pH值、电解质浓度(离子强度)、蛋白浓度与温度等组合,把人血浆蛋白分为五个组分,组分Ⅰ主要为纤维蛋白原,组分Ⅱ主要为丙种球蛋白,组分Ⅲ主要为乙种球蛋白,组分Ⅳ主要为甲种球蛋白,组分Ⅴ主要为白蛋白,尚含有少量α、β球蛋白,须经过进一步提纯、精制,方可成为人血白蛋白成品。
(2)原料血浆应保证无菌,并在有效期内使用,投料前应放在-20℃以下冰冻保存。
(3)工作室应便于清洁、消毒和防霉,温度与洁净度符合要求。
(4)为防止制品污染热原质,各种直接接触血浆或蛋白制品的用具,用后应立即洗净,用前须经过除热原及灭菌处理。
3.特点
低温乙醇法具有操作简单、产量较高、可同时分离多种组分、在特定pH下沉淀、可保存天然蛋白性质、分离中乙醇有抑菌作用、乙醇有高挥发性,用冰冻干燥或超滤法可去除乙醇,低毒性等优点。
(二)N-K法(Nitschmann-Kistler)制备人血白蛋白
1.操作步骤
(1)将混合血浆温度调至(0±5)℃,滴加预冷(-20℃)的95%乙醇至血浆中乙醇浓度为8%,边滴边搅拌,滴完后再继续搅拌1小时;并使温度逐渐降至-2℃,pH为7. 2,离心取上清Ⅰ继续分离;沉淀Ⅰ留待制备纤维蛋白原。
(2)将pH4. 0的醋酸缓冲液和预冷的95%乙醇滴入上清Ⅰ中,使pH为5. 8±0. 05,乙醇浓度为19%,混合完后上清液温度将较快从-1℃左右降至约-5℃,在此温度中继续搅拌,然后离心取上清(上清A)继续分离。所得沉淀A低温存放留待制备免疫球蛋白。
(3)量取上清容量后,在pH5. 8的条件下,滴加95%乙醇使其浓度达到40%,温度由-5℃降至-7℃;滴加完后继续搅拌2小时以上,然后离心,得上清Ⅳ继续分离。
(4)在搅拌下滴加1M醋酸和乙醇混合液至已知容量的上清Ⅳ,使pH为4. 8±0. 05,乙醇浓度保持40%,滴加完后在-8℃继续搅拌8小时以上,离心取沉淀(含粗白蛋白)。
(5)称取沉淀重量,加入计算量的0℃无热原蒸馏水溶解,并使溶解液乙醇浓度为10%,在-3~0℃条件下,搅拌1小时以上,待沉淀完全溶解,用澄清滤板过滤,除去杂质。
(6)用0. 5mol/L碳酸钠调节澄清后的白蛋白溶液pH至5. 2~5. 5,用超滤去乙醇。
(7)校正蛋白浓度为20g/L,按每克蛋白加入0. 16mmol辛酸钠为稳定剂,用10g/dl碳酸钠调节pH至6. 8±0. 4。
(8)将白蛋白溶液在60℃水浴中10小时,加热10小时,取出后澄清过滤,然后在无菌室进行除菌过滤,分装轧盖。
(9)将分装后的白蛋白溶液放入30℃恒温室内保温14天,然后逐瓶灯检,剔除澄明度不合格者。
2.注意事项
(1)N-K法比Cohn6缩短了生产周期、减少了乙醇消耗、操作体积小、回收率更高。
(2)如用冷冻高速离心法作固液相分离,应注意中间更换滤筒,以提高分离质量和工作效率。
(3)巴氏消毒如果在制备工艺中间进行,应严格控制下游工艺病毒污染。
(三)改良Cohn9法制备人血免疫球蛋白
操作步骤:一般工艺步骤和参数如下,适宜规模化生产。
组分Ⅰ+Ⅱ+Ⅲ沉淀
(免疫球蛋白)
(四)低温乙醇法制备静脉注射用人血免疫球蛋白
操作步骤:基本工艺步骤与参数见表6-3。
表6-3 Cohn法制备IVIG的基本工艺步骤与参数
取FⅡ沉淀,水溶解,超滤脱盐,调节白蛋白溶液pH至4. 2±0. 2,巴氏消毒[在(60± 0. 2)℃水浴10小时],调整溶液白蛋白浓度为6%(g/dl),加5%(g/dl)葡萄糖调节渗透压,调节溶液pH至4. 2±0. 3,除菌过滤,必要时用Sephadex G200柱进行层析,22~24℃恒温室内保温21天,半成品检定,合格后除菌过滤,分装,轧盖,灯检去不合格者,经成品检定合格即可。
(五)低温乙醇法制备人血纤维蛋白原
操作步骤,仅供参考。
1.液体血浆过滤后,计量,调整温度为0℃,pH 7. 2±0. 2,在搅拌中缓慢加入预冷至-15℃以下的50%(V/V)乙醇使其最后浓度为8%,温度降至(- 2±0. 5)℃,继续搅拌1小时。
2.将悬液在-3℃环境下高速离心,分离沉淀,所得沉淀即为蛋白组分Ⅰ,其中主要为纤维蛋白原。
3.所得沉淀按每13~14g加入100ml溶液后,把沉淀打碎溶解,离心,弃去不溶解的变性蛋白。
4.所得溶液进行澄清与除菌过滤,无菌分装,经旋冻与冻干后,即得纤维蛋白原的冻干制品。
可在后处理中增加纳米膜过滤法和(或)干热法步骤去除和(或)灭活病毒。
(六)离子交换层析法制备人凝血因子Ⅷ
操作步骤如下:
1.取冷沉淀。
2.冷沉淀抽取液的处理 制备冷沉淀抽取液,进行氢氧化铝吸附,离心分离,对上清液作S/D处理。
3.层析纯化 将S/D处理后的上清液上DEAE-Fractogel TSK 650M柱,再经平衡液(0. 11mol/L NaCl)、洗涤液(0. 15mol/L NaCl)、洗脱液(0. 25mol/L NaCl)洗涤。
4.后处理 0. 25mol/L NaCl洗脱组分经超滤脱盐和浓缩后,进行配制和除菌过滤,再分装与冻干,即得冻干人凝血因子Ⅷ。
简便、精准、高效、低耗、环保、安全是血浆蛋白制备工艺的基本要求与发展方向,人性化与自动化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满足社会需求是血浆蛋白制品生产永恒的目标、动力与追求。
(李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