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版自序
中医抗癌,源远流长,方法众多,疗效可靠,潜力巨大。这是我多年来读书看病写文章的最大感悟。
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所学的知识几乎都是有用的。虽然数学一窍不通,但对有着浓厚人文色彩的中医却心有灵犀。《灵枢·九针》“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灵枢·百病始生》“积之始生,得寒乃生”等风寒致瘤的论述,使我对古人的睿智赞叹有加。以伤寒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仲景学说功底,加上多年的抗癌实践,使我突然看懂了原先久思不得其解的《金匮要略》中的许多篇章。对经方的情有独钟(1992年主编《经方各科临床新用与探索》为证),没想到在肿瘤临床运用得如此广泛和得心应手。对故乡圣贤孙思邈的崇拜(以1997年主编《120首千金方研究》为代表),促使我在近几年才领悟了其中的三物黄芩汤、独活寄生汤等方的真谛。刘河间的学说,使我体会到泻火就是抗癌,张子和的攻邪,使我明白了因势利导的重要。李东垣的脾胃论,朱丹溪的滋阴说,张景岳的大宝论,何尝不是我写“把根留住抗癌论”的灵感泉源和理论基础。明清时期,医家辈出,群星灿烂。高秉钧、邹岳、王肯堂、张介宾、薛己、陈萃田、李梴、余听鸿、李中梓、吴谦、马培之、王旭高、高思敬、王洪绪、张璐、许克昌、蒋宝素、张景颜、戴思恭、祁坤、叶天士、皇甫中,哪一个对癌症没有真知灼见?捧读其书,如沐春风,受益匪浅。近百年来肿瘤医学更是进展迅速,整体诊疗水平已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
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看问题,得到了当代中医学家以及肿瘤专家的无数启发。现代意义上的中医诊疗肿瘤,其实也是这短短几十年时间。大范围的病因学调查,准确的诊断,详细的观察和病历记载,规范有序的治疗,针对性强的预防措施,都为中医肿瘤学的建立铺平了道路。许多前辈披荆斩棘,筚路蓝缕,苦苦求索,开创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诸如青黄散治疗白血病,平消片消癥去积,健脾益气法治疗肝癌,补气养阴法治疗肺癌等等,无疑已经成为中医治疗肿瘤的常规。然而,对于征服恶性肿瘤的宏伟目标来说,我们仍任重而道远。
我是幸运的。因为凭借中等之才,多年来在肿瘤临床上,解决了一些患者的癌痛,常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困危于仁寿。2001年9月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我主编的《古今专科专病医案·肿瘤》一书中,有我的一些感悟和验案。学生写的《中医抗癌进行时—随王三虎教授临证日记》先在《中国中医药报》连载近1年,2006年1月由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加上《中医杂志》几篇整理我抗癌经验的论文和我写的一些文章,使我在中医肿瘤界有了立足之地。国内外的读者和多个省市的患者的好评和支持,使我深刻体会到几分耕耘就有几分收获。
我有时是困惑的。因为我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有时又都是无用的。我不知道同样一种癌症甚至是同样的证型和方药,为什么有的患者病情好转甚至得以康复,而有的患者却服药后病情得不到缓解甚至加重,以致每况愈下,爱莫能助呢?扪心自问,穷思竭虑,辗转反侧,求诸古籍,验之临证,每有会意,拍案而起,怦然心动,援笔疾书,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不期然从中医对癌症认识的历史轨迹、宏观策略,到癌症的病因病机、诊断预防、疾病论治、处方用药心得等等,竟也二十几万字。即所谓《中医抗癌临证新识》。是否名副其实,则待读者明鉴。
我往往是遗憾的。因为发表出来的文章和著作再看又是不完善的。就像这本书吧,好多古代医家治疗肿瘤的经验都值得系统地总结出来收在书中。我也对有些诸如经方的运用和一些不常见的肿瘤的认识还一下子写不出来。本想干脆过几年再出吧,但是,古人的哲言今犹在耳:“譬如拯溺救焚,岂待整冠束发?”凭心而论,在抗癌这场持久战中,敢于及时亮剑,或许也是对的。照这么说,那就只得姑且成册,留有以后补充发挥的余地了。
值得感谢的是,广西柳州市中医院陈良细院长、郑居湘书记等院领导对我多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使我颇受鼓舞;人民卫生出版社陈东枢编辑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治学方针促使本书在多次修改中质量得以提高。
是为序!
王三虎
2008年7月于广西柳州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