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腹痛
【医案1】
予旧苦脐中疼,则欲溏泻,常以手中指按之少止。或正泻下,亦按之,则不痛。它日灸脐中,遂不疼矣。后又尝溏利不已,灸之则止。凡脐疼者,宜灸神阙。
大夫每天诊病无数,但也会有生病的时候。王执中大夫曾患脐周腹痛,每次均伴有想大便的感觉。每当痛泻发作,他自己就用手指按压痛处,都能使疼痛减轻。后来他尝试灸神阙(肚脐),这一试还真的不疼了。此后每当他患腹泻或脐周腹痛,均灸肚脐,一灸就好,泻止痛除。
【医案2】
赵运使夫人,年五十八岁,于至元甲戌三月中,病脐腹冷疼,相引胁下痛不可忍,反复闷乱,不得安卧,予以当归四逆汤主之,先灸中庭穴。数服而愈。
元朝至元十七年(1274年),那年春天,一个姓赵的漕运使夫人生病了,那时她五十八岁。赵夫人突然肚脐冷痛、牵引胁下疼痛,剧烈难忍,心情烦乱,不能平卧。罗天益大夫先灸中庭后,又让她喝当归四逆汤。几剂药后便痊愈了。
【医案3】
有老妪大肠中常若里急后重,甚苦之,自言人必无老新归此奇疾也。为按其大肠俞疼甚,令归灸之而愈。
有个老太太经常腹痛,痛时就想大便,且便意急迫难耐,便后又总感觉肛门重坠,便意未尽。她对此感到非常困扰,常对人说:其他人肯定都不曾患过这么怪的病!后来她找到王执中大夫,王大夫用手给她诊查,当按至大肠俞穴,老太太疼得从椅子上跳了起来。王大夫便要她回去之后,在大肠俞穴的位置灸一灸。没多久老太太的病就好了。
启示:腰背反应腹部疾病
我们已经知道人生病时在体表能找到相应的反应点,这种反应点却不是都在局部,比如本案的腹部有病可以反应到腰背部,这就是中医说的“阴病行阳”。
大肠俞是大肠之气汇聚在腰部的腧穴,当大肠有病,这个穴位常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如压痛、结节等。这个医案中的老太太就是一个极典型的例子。经过艾灸治疗与大肠相应的大肠俞穴,大肠得以恢复原本的功能,疾病自然也就痊愈了。
【医案4】
甲戌夏,员外熊可山公,患痢兼吐血不止,身热咳嗽,绕脐一块痛至死,脉气将危绝。众医云:不可治矣。工部正郎隗月潭公素善,迎余视。其脉虽危绝,而胸尚暖,脐中一块高起如拳大,是日不宜针刺,不得已,急针气海,更灸之五十壮而苏,其块即散,痛即止。后治痢,痢愈,治嗽血,以次调理得痊。次年升职方,公问其故。余曰:病有标本,治有缓急,若拘于日忌,而不针气海,则块何由而散?块既消散,则气得以疏通,而痛止脉复矣。正所谓急则治标之意也。公体虽安,饮食后不可多怒气,以保和其本;否则正气乖而肝气盛,致脾土受克,可计日而复矣。
明朝万历二年(1574年)夏天,有个官员熊可山患了痢疾,腹泻且吐血不止、发热咳嗽,肚脐周围有硬块,痛不可忍,脉象与呼吸都已十分微弱,病情危重。其他的医生都觉得回天乏术了。刚好熊可山的同事与杨继洲熟识,又很热心,便请他前往诊治。熊可山的脉象虽然微弱欲绝,但胸口仍是温暖的,表示仍有生机,他肚脐边有一个像拳头一样大的肿块明显突出于皮肤。情况危急,杨继洲急忙针刺了他的气海穴,又艾灸五十壮后,熊可山苏醒了,脐旁的肿块也消散不再疼痛了。之后再治疗他的痢疾,等到痢疾痊愈,又治疗他原本咳血的旧疾。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熊可山终于恢复健康。
后来他问杨继洲,那天本来不适宜针灸,为什么却仍施针,且取得极佳的疗效?杨继洲说:病有标本缓急,治疗也是如此。若当时拘泥于禁忌而不针气海,那怎么能使气道疏通、肿块消散呢!正是因为肿块消散气道疏通了,您才能起死回生呀!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急则治其标”。虽然您现在是健康的,但未来谨记要控制自己的脾气,不可于饮食后发怒,以免气机又再错乱,否则旧疾很有可能会再复发的!
启示:腹痛效验疗法
以上四个医案分别介绍了四种治疗腹痛的方法,有灸神阙穴,有灸中庭穴配合当归四逆汤,有灸大肠俞,有针刺艾灸气海穴。四种方法分别有所侧重,以下简介。
1.神阙 此穴位于肚脐中央,隶属于任脉,一般不针刺。古人有脐为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脏之根的说法。艾灸此穴,可起到温补脾肾,培补元气,调和阴阳的功效。阴阳调和,气机通畅,则腹痛自除。
2.中庭 此穴位于胸骨与剑突结合部位,隶属任脉。由于穴位的深部就是胃脘部,因此可治疗胃脘部的疾病。临床上,此穴还可治疗胸胁胀满、心痛、呕吐。艾灸中庭,可使胃之气机调畅,且医案2中的漕运使夫人所患为冷痛,因此借助艾灸火力温暖胃脘,引药直达病所,再适合不过了。
3.大肠俞 此穴位于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距正中线旁开1.5寸,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为大肠的背俞穴。在医案3中,王执中大夫利用艾灸温通经脉的功效灸大肠俞,使大肠的气机得以通畅,于是腹痛与里急后重的症状皆能痊愈。
4.气海 此穴位于肚脐直下1.5寸,隶属任脉。本穴可治疗腹痛、泄泻、遗尿等症状,还可强身健体,是常用的保健要穴。此穴蕴蓄人体一身之气,灸之可激发元气,使元气运行顺畅。对于因虚弱或气机不利所引起的腹痛,艾灸本穴可见奇效。
【医案5】
赵从先治保义郎顿公,苦冷疾,时方盛暑,俾就屋开三天窗,于日光下射处使顿公仰卧,操艾遍铺腹上,约数斤,移时日光透脐腹,不可忍。俄而腹中雷鸣下泻,口鼻皆浓艾气乃止。明天复为之。如是一月,疾良已。乃令满百二十,气宿疴如洗,健壮如少年时。赵曰:“此乃真人秘诀也。世人但知灼艾,而不知点穴,又不审虚实,徒受痛楚,损耗力。日者,太阳真火,艾即遍腹,徐徐射照,入腹之功极大。五、六、七月最佳。若秋冬间,当以厚艾铺腹,蒙以棉衣,以熨斗盛炭火慢熨之,以闻浓艾为度。亦其次也。”
赵从先曾经治疗一个官员顿公,顿公经常感到腹部冷痛。当时是盛暑季节,烈日当头。赵从先将房间天窗打开三扇,让顿公在阳光下仰卧,露出腹部,拿艾绒铺满他的腹部,约有数斤,阳光照射脐腹一会儿后,觉得热得不可忍受。又过了一会儿,肚子像打雷那样翻腾鸣响,然后就腹泻,直至口鼻内满是浓浓的艾香味则停止照射。第二天继续同样的治疗。像这样持续了一个月后疾病就好了。这样的治疗满一百二十天后,不但清除了陈年痼疾,而且身体就像少年般健壮。赵从先大夫说:“这是高人所传授的秘诀。人们只是知道燃艾可以治疗,但是不知道要选对穴位,又没有辨别虚实,白白地受痛苦折磨,浪费力气。阳光是太阳的真火,用艾草遍铺脐腹,让真火慢慢照射,这样对腹部的治疗功用是相当大的。而这种方式五、六、七月份应用最好。要是在秋冬季,应当增加艾草的厚度,然后盖上棉衣,在熨斗里盛上炭火,慢慢地在棉衣上熨烫,闻到浓浓的艾香味就可以了,但是这样没有阳光照射的效果好。”
启示:日光灸脐法
医案中将艾绒平铺在腹部,在日光下曝晒的方法称为日光灸脐法,常用于体弱、慢性疾病、虚寒腹痛、阳虚证、小儿缺钙、缺锌、皮肤色素变性等病。这确实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医家的聪明智慧,正当夏暑时的炎炎烈日温度高,照射在铺了艾草的腹部,起到了温灸的作用,避免了艾燃烧时的烟气,既天然又环保,还起到了治病的效果。但是我们现在很少采用这样的方法,如果读者朋友们有条件可以试试,当然也要避免阳光晒伤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