剂型多样,因病施用
清太医院医家诊疗用药,剂型丰富多样,既有汤剂、饮剂、代茶饮等水煎剂型(代茶饮亦可经沸水冲泡而成),又有丸剂、散剂、丹剂、膏剂等成药,以及贴剂、珠剂等剂型。《清宫配方集成》一书收录清宫配方1294首,包括丸剂504首、膏剂183首、散剂181首、丹剂109首、酒露剂30首、锭剂15首、饼剂6首、膏剂4首、未归类者262首。单就丸剂而言,又可细分为蜜丸、水丸、药汁丸、粥丸、枣肉丸、酒醋丸、蜡丸、药膏丸等诸多剂型1。清宫方药剂型多样之程度,可见一斑。
关于方药剂型的选用,《本草经集注》载:“……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酒者,宜服膏煎者,亦兼参用,察病之源,以为其制耳。”清太医院医家临证诊疗,每每根据患者病情缓急、病证轻重的不同,灵活选用方药剂型,或汤剂、饮剂、成药单独使用,或不同剂型联合使用。清宫医案中,同一患者同日使用多剂汤药者有之,汤剂、代茶饮合用者有之,水煎剂送服丸药、散剂等成药者有之,内服、外用方药结合使用者有之,汤剂、代茶饮、成药交替使用者亦有之。如此既能增强疗效,又可照顾兼症,标本兼治。
医案1:(嘉庆二年六月)初二日,张昱煃请得嫔清解化饮汤。
黄连八分(炒) 苏梗一钱五分 厚朴一钱五分(炒) 陈皮一钱五分 半夏二钱(制) 赤苓二钱 枳壳二钱二分(炒) 桔梗一钱五分 甘草八分(生)引加生姜二片,一贴,午服。
又,田广福、舒岱请得嫔除湿拈痛汤。
防风一钱五分 羌活一钱五分 葛根一钱五分 苍术一钱五分(炒) 当归二钱(酒炒) 茯苓二钱(土炒) 升麻八分 条芩二钱 茵陈二钱(酒炒) 木瓜三钱 苦参一钱五分 甘草八分(梢) 猪芩一钱五分 泽泻一钱五分 引生姜三片、葱白皮一钱,一贴,晚服。
医案2:(嘉庆二年六月)初三日,张昱煃、田广福请得嫔系湿热袭于经络,外受风凉之症。以致胸胁胀满,腰腿疼痛,今议用内服除湿拈痛汤,外用疏风熨药调理。
羌活一钱五分 防风一钱五分 葛根一钱五分 苍术一钱五分 升麻八分当归三钱 苦参二钱 黄芩二钱 赤苓二钱 猪苓一钱五分 知母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茵陈一钱五分 独活一钱五分 甘草八分(梢) 引生姜三片,二贴,午、晚。
按语:营嫔(华妃)因肝肺饮热内停,初一日外感风凉,现胸满胀痛、发热作呕之症。御医昱煃、舒岱先施藿苓汤解表散寒、和中祛湿,继用疏解正气汤解表祛湿、清热和中。初二日外感减轻,湿热之邪阻碍气机、阻滞经络,现胸胁胀满、腰腿疼痛之症。医案1午服清解化饮汤清热祛湿、理气和中,晚服除湿拈痛汤清热祛湿、舒筋通络。同日两次立方,煎汤服用,增强疗效。医案2内服除湿拈痛汤,外用疏风熨药,内外合治,标本兼顾。
(嘉庆元年)十月十三日,张自兴、商景霨、傅仁宁、舒岱请得皇后脉息渐缓。原系肝虚荣分不调之症。连服归脾汤,诸恙悉减。惟中气不足,荣分未净,胁下胀满。今议用益气归脾汤,午服一贴,兼灶心土代茶饮调理。
炙黄芪三钱 归身三钱 白芍二钱(焦) 丹参三钱 枣仁二钱 茯神四钱白术二钱(土炒) 远志肉八分 橘红一钱五分 半夏曲一钱五分 艾炭一钱续断二钱 引桂圆肉五分。
按语:该医案疗孝淑睿皇后肝血亏虚、中气不足,以益气归脾汤健脾益气、补血养肝,辅以灶心土水煎代茶,取后者健脾和胃、温中止血之功,增方药疗效。《本草便读》曰:“伏龙肝即灶心土……具土之质,得火之性,化柔为刚,味兼辛苦。其功专入脾胃,有扶阳退阴、散结除邪之意。凡诸血病,由脾胃阳虚而不能统摄者,皆可用之,《金匮》黄土汤即此意。”
(道光十二年九月)十二日,李松盛请得皇后脉息滑缓。原系肺胃有热,以致上腭咽喉肿痛喉风之症。用药调治,诸症渐减。惟有湿热熏蒸,白点(尚)未消退。今用甘桔代茶饮送犀角上清丸兼漱口药,敷牛黄降雪散调理。
元参五钱 石斛三钱 枇杷叶三钱 麦冬三钱 麦芽三钱(炒) 山楂三钱焦曲三钱 苦梗三钱 甘草二钱(生) 引用灯心二束,煎汤代茶。
按语:孝慎成皇后因肺胃热盛,现口腔、牙龈肿痛等症。近五日御医先后治以防风通圣丸、犀角上清丸兼服漱口药,外敷牛黄绛雪散调理。该日症状虽略减轻,仍治以甘桔代茶饮送服犀角上清丸,兼用漱口药、牛黄绛雪散外用,既清热解毒、消肿生肌,又养阴和胃,理气机之升降。
(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朱睿请得彤贵人脉息和缓。服药以来,诸症俱好。惟胃气欠和,正气稍有未复。今用和胃代茶饮一贴,继服越鞠保和丸,每服二钱,荷梗汤送服。
白茯苓二钱 橘皮一钱 麦冬三钱(去心) 灯心一束 水煎代茶。
按语:彤贵人近十日患“气郁风温”一证。先后治以调气化饮汤、疏风化饮汤、清热化饮汤、和肝化饮汤等方。该日诸症减轻,“胃气欠和,正气稍有未复”,故以和胃代茶饮送服越鞠丸,缓慢调理。
代茶饮,又称药茶、茶剂,备受清太医院医家推崇。代茶饮方在清宫医案中信手可得,清太医院医家以之广疗外感、内伤诸疾,治疗范围涉及心、肺、肝、脾、肾等各个脏系。以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为例:光绪帝脉案所用代茶饮方多达130余首,分别具有疏风解表、健脾祛湿、益肾固涩、疏肝和胃、润肺清肺等功效;慈禧太后所用代茶饮方亦达六十多首,分别具有解表疏风、清热祛湿、养阴生津、清肺止咳、疏肝明目、健脾和胃、祛湿化痰、滋阴清肠等功效。
清太医院医家所拟诸多代茶饮方,主治分类甚细。例如,仅清热类代茶饮即有清热代茶饮、清解代茶饮、清热化滞代茶饮、生津代茶饮、益阴代茶饮、清热化湿代茶饮、清热化痰代茶饮、清热理气代茶饮、清心解热代茶饮、清热和胃代茶饮、清肺代茶饮、柔肝清热代茶饮、和胃清热代茶饮,等等。需要指出的是,御医们所拟代茶饮方,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不同患者病情、体质特点的不同而灵活选药组方的,用药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因此,清太医院医家所拟代茶饮方,即便方名相同,方药组成亦多不相同。如以“清热代茶饮”命名的代茶饮方在清宫医案中出现20余次,然每次所用方药之组成、主治各有不同。如御医钟龄为丽皇贵妃所拟“清热代茶饮”,由桔梗一钱、黄芩一钱、花粉二钱、竹茹二钱、麦冬二钱、陈皮一钱、灯心一束组成,功能清肺胃余热;李德立为同治朝大公主所拟“清热代茶饮”,由麦冬三钱、桔梗二钱、银花三钱、知母二钱、豆根三钱、竹叶一钱五分组成,功能清胃肠余热,疗咽干、牙根肿疼;张仲元、佟文斌为光绪帝所拟“清热代茶饮”,由焦三仙各二钱、生地三钱、麦冬三钱、竹茹二钱、白菊花二钱、甘草梢一钱组成,功能清肝经余热。等等。
在清太医院医家所拟代茶饮中,仙药茶是最为常用的一种,乾隆朝的惇妃、循嫔,嘉庆朝的华妃,道光朝的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咸丰朝的丽皇贵妃、吉嫔,同治朝的福嫔,以及历朝的多位格格、阿哥,都曾服用过该药。据记载,仙药茶由六安茶一斤、石菖蒲二两、鲜苏叶二两、陈皮丝二两、鲜姜丝二两组成。方中六安茶清热消暑、生津止渴;苏叶解表散风,兼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本草纲目》);陈皮味辛能散,味苦能泄,其气温平,善于通达而止呕、止咳,居“调气健脾药物之首功”(李东垣);生姜“通神明,去秽恶,散风寒,止呕吐,除泄泻,散郁结,畅脾胃,疗痰嗽,制半夏,和百药”(《药性解》);石菖蒲安神解郁、化痰通窍,《重庆堂随笔》谓之“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清解药用之,赖以祛痰秽之浊而卫宫城;滋养药用之,借以宣心思之结而通神明”。全方合用,“专治四时令序皆有不正之气,感冒风寒,停食积滞,胸膈饱满,呕吐恶心,头眩头痛,腹痛腰酸,憎寒壮热,手足战栗,咽嗌不利,百节酸痛,或口中发苦,鼻孔燥干,皆治之。”2
因代茶饮方药平和,服用方便,有病之时可治病除疾,无病之时可预防保健,且适合长期服用、缓慢调治,为皇室贵人乐于接受的疗疾健体之法,慈禧太后便是其中代表。汪守正、庄守和、李德昌、张仲元、姚宝生等多位御医均曾为慈禧太后拟代茶饮方,如除湿代茶饮、清肝和胃化湿代茶饮、清解化湿代茶饮、调中清热代茶饮、化湿调中代茶饮、清热代茶饮、清热化湿代茶饮、加味三仙代茶饮等。
(嘉庆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刘钲请得五阿哥脉息浮缓。系外受寒凉之症,以致微热鼻有清涕,今用代茶饮一贴。
苏叶八分 防风八分 葛根八分 桔梗八分 枳壳七分 荆芥八分 前胡八分 广皮八分 甘草三分 引姜一片、灯心二束。
按语:该日五阿哥外感风凉,病证较轻,加之其年幼,故以代茶饮辛温解表,调和肺卫,缓慢调治。
(嘉庆十五年正月十八日)本日,叚继善、吕廷珪请得四阿哥清热代茶饮。
荆穗一钱 防风一钱 柴胡八分 葛根一钱 桔梗一钱 枳壳八分 羌活七分 杏仁一钱(研) 赤苓八分 生甘草三分 加生姜,水煎,晚服一贴。
按语:四阿哥近日肺胃痰热,二日前外感风凉,治以清解汤解表清里后,症状减轻。该日治以清热代茶饮解表宣肺、和中祛湿,缓慢调理。
(同治五年六月)十四日,李万清请得祺妃脉息和缓。诸症俱好。惟肝脾欠和,今用和肝代茶饮调理。
香附二钱 当归二钱 白芍二钱 川芎一钱 泽兰叶六钱 红花三钱水煎代茶。
按语:祺妃十日前因外感暑瘟而咽痛、胸满,御医李万清先后以金衣祛暑丸、六合定中汤、疏解正气汤、清热地黄汤等方调治。该日诸症减轻,治以和肝代茶饮舒肝理气,养肝和血,缓慢调理。
(光绪三十二年)五月十五日,姚宝生谨拟老佛爷醒脾化湿代茶饮。
炒扁豆三钱 藿梗三分 生於术八分 茯苓三钱 广皮一钱 紫朴七分(炙) 车前子二钱(包煎) 泽泻八分(盐炒) 盐广砂一钱(研) 水煎温服。
按语:慈禧太后近日肺胃内热、中焦湿蕴。御医庄守和、张仲元等先后治以健脾化湿、清火化滞、清解湿热等法,余邪未净,故该日治以醒脾化湿代茶饮祛湿清热、理气醒脾,扶正祛邪。
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初八日酉刻,姚宝生谨拟老佛爷加味三仙饮。
焦三仙各一钱五分 厚朴一钱(炙) 云茯苓四钱 橘红一钱(老树) 酒芩二钱 甘菊三钱 槟榔炭一钱五分 泽泻一钱五分 水煎温服。
按语:慈禧太后素有脾胃虚弱、土木失调。加味三仙代茶饮健脾和胃消食,兼疏肝清热祛湿,可长期调服。
(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初九日,老佛爷槐角丸。
炒槐角一两 枳壳五钱(炒) 橘红三钱(老树) 甘草二钱 共为细面,炼蜜为丸,绿豆粒大,赤金为衣,每服二钱,梨藕汤送服。
(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初九日,老佛爷清肠代茶饮。
炒槐角二钱 枳壳二钱(炒) 秋梨二个(去核) 荸荠九个 甘草一钱水煮代茶。
按语:近日慈禧太后“脾经有湿,中气稍欠充畅”,御医先后采用调中化湿、补中益气等法治疗。该日慈禧太后服用槐角丸、清肠代茶饮,以方测证,可知其中焦湿滞便血,清肠代茶饮可助槐角丸疏风清肠、凉血止血。
清太医院医家广用引经药物,或以之“引经报使”,引药力直达病所,或增强方药的整体疗效,或照顾兼症。御医们所用药引中,植物类药材、动物类药材、矿石类药材,甚至部分动、植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等,均在其列。药味方面,既有以单味药物为引,又有以两味或两味以上的复味药物为引,将整方作为药引之医案亦可见之。《清宫药引精华》一书将清太医院医家所用药引分为草木类、谷食类、菜食类、果食类、虫介类、金石类、加工类、其他类等八大类,并根据药引的解表、清热、泻下、祛风湿、芳香化湿、利水渗湿、理气、消食、活血化瘀、止血、安神、化痰平喘等不同功效,分别介绍了单味药引、复味药引、整方药引在方药中的作用。
(光绪,年份不详)二月二十三日,李文若请得瑾嫔脉息右寸关浮弦而滑。系内停饮滞,外受风凉之症。以致恶寒发热,头疼身痛。今用清解化饮汤一贴调理。
羌活二钱 防风二钱 白芷一钱 葛根二钱 槟榔二钱 陈皮一钱 神曲二钱 厚朴二钱 引用生姜三片。
按语:该医案光绪帝外感风寒,饮滞内停。御医李文若治以清解化饮汤解表散寒、理气祛湿。以生姜为引,辛散之性助羌、防、白芷等解表祛邪,又可温化中焦饮湿。
(乾隆二十一年闰三月)初五日,萧学中请得定贵人脉息弦数。原系素本血亏,内有湿热,外受风凉之证。服药以来,风凉已解,湿热稍轻,左半身酸痛微减,头眩口渴。此由血亏肝胃湿热未净所致。今用养阴和肝汤,午、晚二贴调理。
大生地四钱 当归三钱 白芍一钱五分 木瓜四钱 乌药一钱五分 香附三钱(炒) 青皮一钱五分(炒) 萸连七分 茵陈三钱 泽泻二钱 赤苓三钱甘草八分(生) 引用桑枝三钱、灯心二束。
按语:定贵人素有肝阴不足、湿热内蕴,三日前外感风凉。御医萧学中先后以疏风清热饮、和肝清热饮调治。该日外感已解,素疾未愈,故治以养阴和肝汤疏肝养阴、清热祛湿。以桑枝、灯心草二味为引,既引药入络以止身体酸痛,又助药通络止痛、清热祛湿。
(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二日,辰刻,庄守和、杨际和请得皇上脉息左寸关弦软稍数,右寸关沉缓力弱,两尺细软。谷食虽香,消化仍慢,中脘有时嘈杂。耳鸣烘烘,面上疙瘩未消。多言劳乏,气促壅闷。有时呛嗽,手仍发胀。睡卧沉实则腰痛较甚,气体软弱懒于行动,腿踝酸痛,筋脉不和,症热疲缓。今议用益气养胃健脾饮调理。
西洋参三钱(研) 於术二钱(土炒) 生芪三钱 远志二钱(肉) 朱茯神苓各四钱 龙骨三钱(炙) 杜仲四钱(炒) 牛膝三钱(怀) 干生地四钱 炒杭芍四钱 山药四钱(炒) 粟壳三钱 引用金毛狗脊三钱(炒)、炒谷芽三钱、宣木瓜三钱、竹茹二钱。
按语:该医案以金毛狗脊、炒谷芽、木瓜、竹茹四味为引。狗脊补肝肾、强筋骨,谷芽健胃消食,木瓜和胃舒筋,三者助药健脾胃、益肝肾。竹茹“轻可去实,凉能去热,苦能降下,专清热痰”(《药品化义》),以之为引,可疗上焦之气壅。
(光绪八年)五月二十三日,俊大人带进薛福辰、汪守正、庄守和、李德昌请得慈禧皇太后脉息两关稍觉弦大。昨夜寐欠实,肩臂筋脉强痛,今晨心内发空,兼有嘈杂,晚膳消化较慢,腹中作澥,耳鸣头晕,遇有劳累则背热早作,腿膝疲乏,大便一次带溏。总缘气血不充,真元未能全复所致。今议用照原方加减一贴调理。
党参三钱 炒於术二钱 茯神三钱 柏子仁三钱(去油) 归身二钱 白芍一钱五分 醋柴胡七分 干地黄三钱 甘菊二钱 桑寄生三钱 砂仁七分 焦谷芽三钱 引益元散三钱。
按语:慈禧太后近半年脾胃亏虚、气血不足,反复肩臂疼痛,腹泻、嘈杂等。该日治以归芍六君子汤化裁,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和肝通络。以益元散整方为引,既分利小便而助药止泻,又兼消虚积之热。
1 陈可冀.清宫配方集成[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592.
2 陈可冀.清宫配方集成[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