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哮喘(病案4例)
病案1
何某,男,9岁8个月。门诊病历。初诊(2003年4月1日)
主诉:反复咳喘哮鸣一年半,再发5天。
现病史:患儿近一年半以来反复咳喘哮鸣,均在西医院输液或口服抗炎解痉止咳之药,咳喘缓解,但易复发。5天前受凉后诸症又作,现咳嗽频作,发热,喘促鼻煽,痰多色黄,喷嚏鼻痒,纳食一般,大小便可。
查体:咽部充血,双肺音粗糙,可闻及哮鸣音。舌质红,苔黄,脉数。
辅助检查:过敏原皮试:室内尘土(+),棉絮(+),多价羽毛(++),多价霉菌(+),夏秋花粉(+),烟(+),螨(+),多价霉菌(++),蚕丝(++),春季花粉(+++)。
中医诊断:哮喘。
辨证:热哮。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主方:麻杏石甘汤加减。
药用:炙麻黄5g,杏仁6g,生石膏20g,黄芩6g,紫苏子10g,前胡10g,法半夏5g,矮地茶10g,紫草10g,蝉蜕6g,辛夷3g(布包),麦芽20g,甘草3g。5剂,水煎服。
配合酮替芬1mg,口服,2次/日;氨茶碱0.1g,口服,3次/日;色甘酸钠滴眼液,滴鼻,2次/日。
二诊(2003年4月6日):服药5剂后,热退,喘促消,咳嗽减轻,仍痰多色黄,喷嚏鼻痒偶作,稍有口气,纳食欠佳,大小便正常。继以上方加减:款冬花10g,桑白皮6g,紫苏子10g,黄芩6g,前胡10g,白前10g,矮地茶10g,辛夷3g(布包),白豆蔻6g,竹茹6g,麦芽20g,神曲6g,甘草3g。5剂,水煎服。
三诊(2003年4月12日):咳嗽已止,喉间有痰,喷嚏晨起偶作,纳食增加,口气已无,夜寐汗多,二便正常。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处方:太子参10g,白术6g,茯苓10g,麦冬6g,五味子5g,前胡10g,白前10g,白芍10g,浮小麦10g,辛夷3g(布包),防风10g,黄芪10g,鸡内金10g,甘草。7剂,水煎服。
上方加减调理3月,患儿反复咳喘次数逐渐减少,或虽有咳嗽,但未见喘息发作,夜寐汗出减少,纳食正常。
按语:患儿所患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哮喘”病。其发热,喘促哮鸣,痰多色黄,舌质红,苔黄,脉数等症,乃因表邪化热,引动伏痰,痰热相结,阻于气道,壅遏于肺所致,属热哮证。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原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在此清肺涤痰,止咳平喘,则热退喘减。因痰热仍存,继以定喘汤加减。方中白豆蔻化湿行气,麦芽、神曲消食开胃。哮喘属常见的难治性疾病,重在缓解期的治疗,故咳喘平息后,以人参五味子汤(出自《幼幼集成》)合玉屏风散(出自《世医得效方》)益气健脾固表,肺气固,脾气旺,则外邪难以入侵,咳喘自难再作。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病案2
王某,女,3岁6个月。门诊病历。初诊(2005年7月30日)
主诉:咳嗽3天,加重伴喘促1天。
现病史:患儿3天前受凉后轻咳,喷嚏流涕,自服消炎止咳药无效,咳嗽加重,喘促哮鸣,咳甚作呕,纳食减,夜寐不安,二便调。
查体:体温正常,精神不振,咽充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大量哮鸣音及中细湿啰音,腹平软。舌质淡红,苔薄黄,指纹青紫于气关。
中医诊断:哮喘。
辨证:热哮。
治法:清热化痰定喘。
主方:桑菊二陈汤合苏葶丸加减。
药用:桑叶6g,菊花6g,陈皮3g,法半夏3g,茯苓6g,紫苏子6g,葶苈子6g(布包),紫菀8g,桑白皮5g,杏仁5g,蝉蜕3g,防风6g,甘草3g。5剂,水煎服。
二诊(2005年8月4日):服药5剂后,喘鸣已止,咳嗽减轻,痰多,纳食不香,夜寐尚安,汗出较多,二便尚可。查体:精神好转,咽稍充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湿啰音,未闻哮鸣音,舌质淡红,苔白腻,指纹红紫于气关。麻杏二陈汤加味,处方:炙麻黄4g,杏仁5g,陈皮3g,法半夏3g,茯苓8g,紫苏子6g,莱菔子6g,紫菀8g,桑白皮6g,,蝉蜕3g,防风6g,白芥子5g,甘草3g。5剂,水煎服。
三诊(2005年8月9日):偶咳有痰,无喘促哮鸣,纳食增,夜寐安,二便调。查体:咽稍红,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干湿啰音,舌质淡红,苔薄白腻,指纹淡紫于气关。六君子汤加味,处方:太子参10g,白术6g,茯苓8g,陈皮3g,法半夏3g,五味子3g,浮小麦10g,川贝母3g,甘草3g。7剂,水煎服。
按语:患儿所患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哮喘”。患儿首诊时正处于哮喘发作期,其咳嗽重,咳甚作呕,舌淡红,苔薄黄,指纹青紫于气关,辨证为热哮夹痰,方用桑菊二陈汤加减。5剂后喘鸣已止,咳嗽减轻,但痰仍多,继以麻杏二陈汤加味,药后痰减咳止,属于哮喘缓解期,故用六君子汤加味健脾补肺。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痰湿证,通过加减化裁,可用于多种痰证。六君子汤出自《世医得效方》,其为二陈汤加人参、白术而成,能健脾补气,和中化痰。
病案3
黄某,女,4岁。门诊病历。初诊(2013年10月8日)
主诉:反复咳喘哮鸣两年余,再发8天。
现病史:患儿近两年来反复咳喘哮鸣,在西医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予以丙酸氟替卡松喷入治疗已1年,咳喘易复发。8天前受凉后诸症又作,予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疗效不显,现咳嗽频作,喉中喘鸣,痰多色白,喷嚏鼻痒,纳食少,大便稀溏,小便清长。
查体:咽部稍充血,双肺音粗糙,可闻及哮鸣音。舌质淡红,苔白,脉缓。
中医诊断:哮喘。
辨证:风痰内蕴。
治法:祛风化痰。
主方:二陈汤加减。
药用:陈皮5g,法半夏3g,茯苓5g,甘草5g,荆芥5g,桑叶5g,百部10g,薄荷5g,前胡5g,川贝母3g,白前5g,矮地茶10g,葶苈子5g(布包)。7剂,水煎服。
二诊(2013年11月5日)咳喘明显好转,晨起及夜间稍作,程度轻,纳食差,大便溏薄,面色白,活动及夜寐汗多,小便正常。以人参五味子汤加减:黄芪10g,太子参10g,茯苓5g,南沙参5g,百合10g,玉竹10g,麦冬10g,天冬10g,五味子10g,桔梗3g,射干3g,蝉蜕5g,陈皮5g,炙甘草5g。15剂,水煎服。
三诊(2013年11月19日)咳喘已止,喉间有痰,喷嚏晨起偶作,纳食少,大便溏薄,面色白,活动及夜寐仍汗多,小便正常,平素易感冒。继用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南沙参5g,麦冬5g,茯苓5g,法半夏3g,鸡内金10g,山楂10g,五味子10g,太子参10g,黄芪10g,桔梗3g,刺五加10g,巴戟天10g,玉竹10g,陈皮5g,炙甘草3g。15剂,水煎服。
上方加减调理3月,患儿反复咳喘次数逐渐减少,或虽有咳嗽,但未见喘息发作,夜寐汗出减少,纳食正常。
按语:患儿所患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哮喘”病。其咳嗽频作,喉中喘鸣,痰多色白,喷嚏鼻痒,纳食少,大便稀溏,小便清长等症乃因素体肺脾不足,感受风寒湿邪,引动伏痰,痰气交阻于气道,相互搏击,气机升降失调,发为哮喘。“已发攻邪为主”,故治以祛风化痰,方用二陈汤加减。方中陈皮、半夏燥湿化痰;茯苓、甘草益气健脾;荆芥、桑叶解表祛风;前胡、白前宣肺化痰平喘;矮地茶、葶苈子泻肺平喘;百部、川贝母润肺止咳。哮喘属反复发作性疾病,重在缓解期的治疗,所谓“未发则以扶正为要”,故咳喘平息后,以人参五味子汤加减益气健脾固表,肺气固,脾气旺,则外邪难以入侵,咳喘自难再作。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病案4
张某,男,4岁6个月。门诊病历。初诊(2005年12月15日)
主诉:反复咳喘哮鸣近2年,再发3天。
现病史:患儿于去年2月受凉后出现咳嗽、喘促,就诊于省儿童医院,予抗炎平喘及雾化吸入治疗,病情好转,后每遇受凉后则咳喘哮鸣复现,均在省儿童医院治疗好转。3天前患儿受凉后咳嗽又起,入夜喘促甚,现咳嗽,喘促哮鸣,清涕喷嚏,夜寐不安,纳食欠佳。平素常打喷嚏,喜揉眼鼻。
查体:体温36.5 oC,脉搏105次/分,呼吸38次/分。咽稍红,双扁桃体不肿大。心率105次/分,律齐音可,未闻杂音。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哮鸣音,腹平软,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水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中医诊断:哮喘。
辨证:寒哮。
治法:温肺化饮,止咳平喘。
主方:射干麻黄汤加减。
药用:射干5g,炙麻黄3g,细辛3g,五味子3g,款冬花8g,法半夏3g,紫菀8g,生姜3片,大枣3枚,苏叶5g,神曲5g,甘草3g。5剂,水煎服。
配合氨茶碱75mg,口服,3次/日。
二诊(2005年12月20日):咳嗽减轻,有痰,稍有喘促,时有喷嚏,纳食增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继以上方加减:射干5g,细辛3g,五味子3g,款冬花8g,法半夏3g,紫菀8g,前胡6g,白前6g,神曲5g,甘草3g。5剂,水煎服。
三诊(2005年12月25日):无咳嗽,活动甚则喘促,易汗出,纳食尚可,夜寐安稳,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缓。以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处方:太子参6g,白术5g,茯苓6g,麦冬5g,五味子3g,补骨脂6g,核桃仁10g,浮小麦10g,煅牡蛎15g,鸡内金5g,甘草3g。7剂,水煎服。
按语:患儿所患支气管哮喘,即中医“哮喘”,患儿以反复咳喘哮鸣为主症,此次发病伴清涕流涕,咽不红,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乃外感风寒,触动伏痰所致,以射干麻黄汤加减温肺化饮,止咳平喘,加苏叶发汗解表,宣肺止咳。二诊时患儿诸症减轻,轻咳有痰,去炙麻黄、生姜、大枣,加前胡、白前化痰止咳。三诊时患儿虽无咳嗽,但动甚则喘促,汗多,乃病久体虚,肺肾不足,卫外不固,肾不纳气之象,以人参五味子汤加减补益肺气,加补骨脂、核桃仁补肾纳气,润肺敛肺。浮小麦、煅牡蛎益气敛汗。肺气足,肾气充,则外邪难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