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年疑难病辨治传心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节 张仲景有关大脉论述之浅析

脉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内经》中就有21种脉象的记载。张仲景对脉学有极深刻的研究,巨著《伤寒杂病论》中就述及了25种病脉,其独特之处在于把多种脉象与他的卓有成效的六经辨证结合起来,使其成为辨证施治的有机组成部分,值得深入探掘。本文拟就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述及的大脉之含义、脉形特征、形成机制及其临床运用进行初步探讨,限于水平,不免挂一漏万,难窥仲师学术之真谛,谬误之处,敬请指正。
大脉为二十八脉之一,始载于《内经》,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于大脉有较多的论述,粗略统计,记载大脉的条文有二十三条之多,即《伤寒论》凡七条,《金匮要略》凡十六条。综观二十三条之大脉含义,试归纳如下:
在辨证上,大脉一般多主阳热亢奋、气血充盛,以其脉大有力、无力之不同,而有邪盛、正衰之各异。
邪盛之脉大,有病邪在表与里热炽盛之分,如“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症,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25条,赵本。下同)、“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金匮要略》第二篇第19条)。此处表证均见大脉,乃示初病未久,气血未衰,邪气盈实之象也,《内经》云“邪气盛则实”,盖指此等证言。然表证当见浮脉,而浮脉主表,乃气血充旺有驱邪外出之势,详参证候应属实证征兆,故此处之言脉大,示驱邪之力强,与脉浮义同而名异耳。
外邪不解,必致里传,邪势焰张,正气未衰,奋而敌邪,交争炽烈,是以出现一派阳热亢极之象,可见于多种急性传染病的症状明显期(极期),如伤寒阳明证或温病的气分炽热证,如“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86条)以及《金匮要略》第七篇第13条饮热郁肺的越婢加半夏汤证、第十篇第21条宿食在下的大承气汤证,均见大脉,都为邪盛正实之象。此处脉大,多大而满指,是病势剧重之征。乃《内经》“大则病进”之意。
经云:“精气夺则虚”,大脉亦见于正气弱损之怯证,如“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金匮要略》第六篇第3条)、“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金匮要略》第六篇第10条)、“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金匮要略》第六篇第6条)、“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金匮要略》第六篇第12条)。此数条原文,均为正气虚损之证而见大脉者,究其病机或是阳(气)虚失敛而浮于外,或是阴(血)虚阳浮而扰于内,故李彪曰:“盖大者,劳脉之暴外者也”。虽言虚损可见大脉,然必虚大无力,不任重按,是其待征,当为辨识之要点。
仲师论述大脉,貌似着眼辨证,实则亦在指导治疗宜忌,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如“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浮大者可吐之”以(《金匮要略》第四篇第1条)。按疟病不离少阳,常见弦脉,但又多有兼脉出现,故又以其兼脉而判表里寒热之不同,从而决定在治疗上以温以清以汗以下之各异。本条脉转浮大,故知邪实而病位在上,有向上之机。经云“其高者因而越之”,从浮大之脉象而定引吐之治则,乃因势利导之法也。又如“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132条)。按结胸证有关条文,立方大陷胸汤(丸)均主攻下,而此条反言不可下,此乃因脉浮大之提示。盖浮大之脉,虽为阳脉,但此处却有表邪实与正气虚之不同,前者治主驱邪,后者治主扶正,均在禁下之列。犯此禁者,其后果或为邪陷更甚,或为正气益伤,故死。由此可见,仲师于此处示大脉,乃告诫后人见此等证尤当辨证参脉,庶免虚虚实实之戒乃举脉示例耳。
仲师在预测疾病转归和推测预后方面,以大脉来判别,往往也是举足轻重的,如“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金匮要略》第七篇第3条)。按患者之证,乃肾失摄纳,升多降少,元气离根之象,已属虚羸危候,此时又见浮大之脉,乃系无根之脉,些微之阳气又有上越之势,时有气脱之虞,去死不远,故曰不治。又如“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34条)。病者久咳,肺气必虚,虚人当见弱脉,脉症既应,虽病可治,脉反实大而数,乃虚人见实脉,正衰而邪盛无制,故属预后不良。从以上两种类型,可见以大脉出现来推断疾病预后的关键,在于辨察邪与正的消长情况,医者洞悉其详,始可成竹在胸,在处理上自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由此可见,病理性大脉,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临床实践上有其重要的实际价值,仲景论述大脉颇精颇细,每一条原文就是一个精辟的病案,足可供后世学者玩味、借镜和发掘。
《濒湖脉学》指出:“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中医学认为,气是血脉流通运行的无形动力,血是充盈并循行于脉管中的有形物质。因此,气血之盈虚、五胜之盛衰,必然要影响到脉之波形,形成各种不同的脉象。
按大脉,为阳脉,其形亦类似“来盛去衰”,古代医家常与洪脉并称。然洪脉以其脉势言,大脉以其脉体论,两者不尽相同。《医师秘籍》曰:“满指宽大,则名曰大”。显指动脉粗大满盛,可于年富力强,气血充沛,脉道丰盈,鼓动有力之平人见之,亦可于夏季盛暑(《内经》论四季平脉谓之“夏洪”),劳力之后(劳则气张)见之。在病理上,常可在邪热充斥、脉管施张之患者所按得,因其邪亢正盛,两强相遇,邪欲并服其正,正则聚歼其邪,表现在脉搏上则有干弋鼎沸之势,或久病重病体虚形羸,气乏血弱,外不足以御邪,内不足以营生,于是脏腑功能竭力代偿,或作背水之计,或呈回光之象,以应病理需要的情况下出现。故大脉既有平、病之分,更有虚实之异,其所不同者全在脉之力强力弱,有根无根,而不单纯在辨脉形之大小。详而察之,庶不致有毫厘之误。
王叔和论切脉曾说“在心易了,指下难明”。我们曾利用脉诊仪对大脉的形态作了初步的探求和剖析,从其脉形特征推论,实与古人对洪大脉之描述“来盛去衰”有通假之处,犹言“腾上满指”(滑伯仁),而《脉经》又曾言及洪脉乃“浮而大”,可谓切中大脉之实质矣。
仲景论述大脉至为精辟,熔大脉于理法方药辨证论治之中,开创了脉学研究的新路,贡献卓越,所以晋唐以后沿用不衰,如《类证治裁》载“某,脉浮大右数,有汗热炽,渴眩谵烦,温邪夹风热,将陷营分,用薄荷、牛蒡、羚羊角、栀皮、丹皮、连翘、嫩桑叶。日再服,夜半汗透身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亦载:“金泽镇某生,忽发狂疾,昏妄言,手舞足蹈,中夜不得合眠……六脉弦大无度,人迎尤旺”。何其伟曰:“此邪火乱性,厥阴心包之病也。”以牛黄、黄连、羚羊角、天竺黄、元参、灯心等味治之,服两剂,其疾若失。”验之临床,实证而现大脉者固多,然大脉见于虚证者亦远非罕见,兹举二例以资佐证:
例1:
张某,76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周围血象:白细胞19.2×10 9/L,幼稚细胞占27.5%,骨髓象符合“慢粒”)。临床症见面部及下肢浮肿年余,渐次加重,面色白,手指甲床及眼结膜苍白,周身懈惰无力,纳不甘味,形体渐趋羸弱,动则气短,小溲清长,病程中反复出现“感冒”。脾大肋下15cm,质硬Ⅱ度,血红蛋白70g/L,红细胞2.57×10 9/L,血压150/60mmHg,脉形虚弦数大。前医以其脉大、脾肿大、白细胞增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而主以清热解毒活血消癥之剂。但细辨脉症,患者呈现一派虚怯征象,且脉形之大而不任重按,符合“脉大为劳”之旨。由此归属“虚损”范畴,病机在肾,盖肾藏精气而不泻,主蛰乃封藏之本,藏精主骨生髓。今患者骨髓和周围血象均见白细胞增生无制,且见多量幼稚细胞,显系肾精失藏,精华泄越外露之象,表现在脉象上则为肾阳虚馁气浮不敛而呈脉形虚弦数大,故以补肾填精温养阳气之法,并断续小量配用马利兰,调治数月,诸症相继消失,唯周围血象白细胞维持在20×10 9/L左右,病情缓解稳定。随访年余如前。
例2:
尚某,男,84岁。胃脘疼痛一年,近年又增脘胀,食后明显,纳少不吐,但呕黏痰,形体消瘦,面色少华,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确诊为“胃底贲门癌,胃小弯广泛侵犯”,苔少舌光红如镜,舌下静脉瘀紫,脉虚弦而大。按此例高年膈证患者,正气亏损难耐邪扰,犹枯木根朽,岂堪虫蚀?是以苔少舌光,阴血既损而化源不继。脉虚弦而大,当是无根之大,实是阴不恋阳,残存微弱真阳时有冒脱之虞,预后凶险,已在脉中。
古人虽将大脉列为二十八脉之一,但从临床实际观察,大脉常与他脉并见者多。就《伤寒杂病论》而言,所列二十三条原文中,与大脉并见者有浮、沉、迟、数、滑、涩、洪、弦、紧、坚等十种脉象。原文中仅有五条为大脉独见者,如“伤寒三日,阳明脉大”、“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金匮要略》第十七篇第25条)。但前四条脉大虽无兼脉并见,但在原文中或详叙了证候,或点明了病位,或阐明了病之所由生,从而明确地标示了证候属性,这是古人叙述的简笔之法,故已能较容易地将条文中的大脉进行归类,从而认识其含意;后一条则是以脉大来判明预后,有助临床辨证。
综合分析大脉的有关条文可以看出,大脉之所以在临床实际运用上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和相当范围内与其并见的脉象(兼脉)密切相关。因为单纯大脉在临床辨证上仅可表明病证的属性—虚实,即邪正的相互关系,而不能阐明病的所在部位—在表在里或所属脏腑,犹如“气虚”并不能说明抑系心气虚、肺气虚,还是肝气虚、肾气虚,必须视随大脉并见的兼脉和证候参合判断方为全面。
综览仲景所论大脉及后世有关记载可以概括看出,大脉除多见于多种急性热病的初中期阶段邪势焰张正气未衰之际,还见于多种内伤杂病,如风心病尤其是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高血压(阴虚肝旺型)、急性失血症以及虚损、内伤劳倦等慢性消耗性疾病,也见于老年病而正气明显耗损者。
可见大脉分布的病种是极其广泛的。在临证之际,虽说当脉舌并重、四诊合参,但在某种情况下,尤其是在证候表现复杂和疾病的危重阶段,由于患者体质或病情本身的变化,临床上往往显露很多假象,如寒热真假、虚实莫辨,因而在治疗法则的取舍上有疑似之际,此时常常易于出现大脉。这时一脉所现,往往令人豁然开朗,能在判别证候属性、决定治则(用补用泻、取寒取热)上起决定性的作用,这在临床上是屡见不鲜的,也是大脉的实际价值所在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