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年疑难病辨治传心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静心行医,历练基层

几经周折,直到1966年4月,在老师们的极力推荐下,由秦淮区卫生科介绍我到该区所属三山街卫生所报到,这样才算是有了“正式”工作,其时我已经32岁了。当时,卫生所接纳我也是很勉强的,待遇比那里的学徒还低。在工作安排上也非常随意,名义上分配在中医科,其实一会儿要我去西医内科,一会儿又要我去针灸科,反正是“打杂”医生。当时只有忍气吞声,一门心思认真看病,不多久找我看病的患者渐渐多了起来,似乎也能为单位创造一点效益了,这才被稳定在中医科了。
三山街卫生所是一个集体所有制的基层医疗机构,当时实行三级医疗制,一般疾病患者基本控制在基层,因此门诊量很大,中医科平日工作以全科医生为主,不分内外妇儿,所以除常见病多发病外,还要接诊不少疑难杂病患者,因为缺少上级医生指导,所以必须独当一面去处理。白天看病,晚上反复思考,查找有关资料,借鉴别人的经验,寻求更好的诊治方法。这样,不仅业务上得到深刻历练,还渐渐赢得了患者的好评。如当时一名久治未愈的男性输尿管结石患者,西医要给他手术治疗未果,我接诊后不仅用中药组方内服,其中使用了平时治疗该病少用的麝香、穿山甲等,而且利用星期天,放弃休息,为他加用针刺扩张输尿管以解痉止痛,经过约一个月的治疗,终于排出了结石。当时患者非常感激,给单位写了感谢信,此后信息传开,要求治疗本病的患者不断增多。另外,由于接诊较多的郁证患者,他们的痛苦和无奈令我揪心,于是反复琢磨,深化理论认识,开拓治疗思路,并给予患者较多精神疏导,经过治疗,给他们解除了不少痛苦,有的还重新燃起了生活的意愿,避免了家庭的破裂。对此我加以总结,论文《论郁证的临床特征》就是在那时写成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这给独立初涉临床的我增强了信心,加强对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杂病的诊治,并不断总结经验,就这样逐步打开了局面,奠定了一定的患者基础。
1968年,适逢流感大流行,当时很多工厂和学校群集发病,我们起早贪黑,忙得顾不上下班,门诊最多要接诊近百人,常常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除门诊外,当时每个医生负责街道的一个地段,还有家庭病床的任务,所以我还要下地段,看家床,下厂巡诊,忙忙碌碌中业务上也有了不少提高,成为科内乃至区内的业务骨干。此后领导还让我带了两个徒弟,都是没有经过系统理论学习的青年,经过几年的带教,后来已成单位科室骨干。另外,当时办了几期市、区西学中班,也要我担任理论教学任务,并且还要临床带教三级医院的高级西医师来此实习者,颇受好评,屡获奖励,由此也扩大了中医学的社会影响。
在我参加工作之初,恰逢“文化大革命”开始,我除了和大家一起参加政治学习和临床工作外,业余时间依然要求自己能够静心思,钻研业务理论,坚持临床实践,无分寒暑,坚持读书不辍,锲而不舍,广泛涉猎中医经典,各家流派学说精华,历代名医医案及西医学知识,从而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全面提高了我的学术水平,并为疑难杂病的诊治和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时光悠悠,如此景况一晃就是十四个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