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疗
治疗首先应分清病的“邪、正、缓、急”。一般而言,发作期以祛邪为主,缓解期以养气血、调阴阳、补肝肾为主。总之,祛邪是治标之法,扶正乃是治本之道。
1.散寒除湿法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载:“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此因寒湿之邪痹阻关节,气血运行阻滞,乃作历节病。用温经祛寒、除湿止痛方法治疗。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则载有附子汤。用附子三枚,芍药、桂心、甘草茯苓、人参各三两,白术四两治“湿痹缓风,身体疼痛如欲折,肉如锥刺刀割”。
2.祛风除湿法
《金匮要略》中治历节病的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此方为治疗风湿的祖方。《杂病源流犀烛》亦载:“白虎历节风……或由风湿相搏,肢节肿痛,不可屈伸,则必疏风理湿。”
3.清热利湿法
《类证治裁》以当归拈痛散治历节风症见肢节烦痛,肩背沉重,系湿热相搏者。吴鞠通在总结暑湿痹、湿热痹的辨证论治经验时,也十分推崇清热利湿之法,所创宣痹汤、加减木防己汤等皆被现代医者所沿用。
4.清热解暑法
丹波元坚在《杂病广要》中转引《妇人良方》邓安人夏月病历节,用酒蒸黄连丸(黄连一味,酒蒸为丸)为治,一帖即愈。
5.祛痰通络法
《杂病源流犀烛》对于痰注百节,痛无一定者,主张用虎骨散以搜邪去毒而对于属湿痰流注,痛及肩背者,则倡用半夏茯苓汤以豁痰开结。《丹溪心法中对于此病缘于痰者,用二陈汤加酒炒黄芩、羌活、苍术为治。《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用燥湿化痰丸治历节风属湿痰壅滞,昼夜疼痛无休者。《儒门事亲·卷之一·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认为:“痹证乃胸膈间有寒痰之故也”,并指出“先涌去寒痰,然后诸法皆效”。
6.活血祛瘀法
《类证治裁》对于肢节刺痛,停著不移,属瘀血阻滞者,用趁痛散治疗。《医学六要》对于系瘀血内阻者,症见脉涩滞,隐隐然痛在一处不移,用川芎、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及大黄微利之。清·王清任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痹病,自拟身痛逐瘀汤、血府逐瘀汤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现代朱良春教授治疗顽痹,认为“因其病邪深入经隧骨骱,必须选用具有较强的钻透搜剔之功的药物,始能奏效”,所以在选用药品时,侧重于虫类药物。
7.养血通络法
《医学入门》用四物汤加龟板、秦艽治疗痹病属血虚者。《格致余论》多用川芎、当归、佐以桃仁、红花、薄桂、威灵仙为治。
8.补益脾胃法
用具有补益脾胃作用的方药,扶助正气,强壮身体,以治疗痹病后期。吴鞠通提出“痿痹更以通补阳明为要”,因阳明主束骨而利机关。通补阳明既可益气血生化之源,又能使脾健以助药运。凡罹痹病脾虚气弱,肢体麻木者,可辅以此法。《圣济总录》载有人参汤健脾祛湿治疗痹病。
9.柔肝舒筋法
《全生指迷方》中用活血丹治疗“大病之后,数亡津液,血少不荣,气弱不运,肝气亏损,无血以养筋,筋不荣则干急而痛”的痹病,其组成有干地黄、当归、芍药、续断、白术等。
10.补肾壮骨法
清·喻昌《医门法律·中风门·风门杂法七条》曰:“古方治小儿鹤膝风,用六味地黄丸加鹿茸、牛膝共八味。不治其风,其意最善,盖小儿非必为风寒湿所痹,多因先天所禀,肾气衰薄,随寒凝聚于腰膝而不解……”指出了小儿鹤膝风的病机及治疗。近代焦树德教授认为尪痹的病机为肾虚寒凝,并分别用补肾祛寒、补肾清热、及补肾清化等法对此病进行治疗,每获良效。
11.外治法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记载了许多有关针灸治疗痹病的穴位和方法。明·徐彦纯《杂病治例·痹》记载用“姜汁、葱泥,周身擦之”治疗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