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液常规检验
血液常规检验,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参数测定。五分类血细胞计数仪测定提供22项参数,三分类血细胞计数仪测定提供18项参数。血液常规检验是最常用的检查项目,可为医生诊断血液系统疾病提供线索和依据。
(一)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b)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直径为6~9μm,呈双凹性圆盘形,里面装有血红蛋白,起着输送氧气,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对维持机体生理活动起着重要作用。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120天,在各种生理或病理情况,会引起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减少或增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称为贫血,是一种常见病,通过血液常规检验,可以协助诊断。
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由于生长发育快,造血原料相对不足;妊娠中后期的孕妇,血容量快速增长,引起血液稀释;老年人造血功能逐渐减退,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病理性减少:
(1)各种血液系统疾病所引起的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制造红细胞减少而产生的;各种白血病所引起的贫血是由于骨髓大量制造白细胞以后,制造红细胞的骨髓减少所致。
(2)造血原料缺乏所致的贫血:如铁缺乏引起的缺铁性贫血或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
(3)溶血性贫血: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膜的结构和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结构异常,导致红细胞在血液流动中容易破坏,寿命缩短,引起的贫血。
(4)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由于大量血液流失,超过了骨髓造血的补偿能力而引起的贫血。
由于各种原因使血液浓缩,如连续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量出汗、发热等,因为大量水分丢失,使血液浓缩,红细胞相对增多,补充水分后可恢复正常。
由于机体缺氧导致机体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增高,使骨髓制造红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环境,由于氧气稀薄,当地居民红细胞代偿性增多。
病理性增多:见于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后天性肺源性心脏病,由于他们血液中含氧量减少,使红细胞代偿性增多。
比较少见的红细胞增多,主要见于一些恶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某些肿瘤如肾癌、肾胚胎瘤等。
(二)血细胞比容(HCT)
血细胞比容(HCT)又称红细胞压积(PCV),它是指将一定量的抗凝全血,置于有刻度的专用玻璃管内,经一定速度的离心沉淀,测定血细胞压缩体积所占全血体积的百分比。血细胞比容主要与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和大小有关,是血液中血细胞浓度的指标。
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如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量出汗等;各种原因所致红细胞绝对值增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血细胞比容增高可高达0.60以上。
见于各种贫血。由于贫血有大细胞贫血、小细胞贫血之分,因此血细胞比容减少程度受贫血类型的影响而有不同,可用于计算红细胞平均指数。
(三)红细胞平均指数
利用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浓度的数值,按公式分别可计算出平均红细胞容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等三种平均值,以协助贫血的形态学分类诊断,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价值。
根据MCV、MCH、MCHC测定可对贫血进行形态学分类,并对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表1-1)。
(四)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RDW)
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RDW)是衡量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大小离散程度的指标,即看看红细胞的大小是比较一致,还是差别很大。这个指标是通过自动血液分析仪测量后计算出来的,以测得的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贫血患者除MCV发生改变外,RDW也发生改变。
根据MCV、RDW两项指标的变化,可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MCV减小,RDW正常,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MCV减小,RDW增大,如缺铁性贫血。
MCV、RDW均正常,如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疾病。
MCV正常,RDW增大,如早期缺铁性贫血,G-6-PD缺乏症等。
MCV增大,RDW正常,如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MCV、RDW均增大,如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等。
(五)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是人体的“忠实卫士”,有很强的吞噬细菌的能力,是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重要防卫系统。白细胞计数就是测定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总数,在不同病理情况下,可引起各类白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发生改变。临床上检查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及其形态学改变,对各种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特别是细菌性感染,如肺炎、脑膜炎、扁桃体炎、痢疾、猩红热、败血症、尿路感染、丹毒等。
如大面积烧伤、心肌梗死等。
如肝破裂、脾破裂、消化道大出血、宫外孕等。
如血型不合的输血,导致大量红细胞破坏引起的急性溶血。
如有机磷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食物中毒、毒蛇咬伤等。
由于骨髓内白细胞大量增殖,并释放进入外周血液,使白细胞明显增加,还可见到大量幼稚细胞。
可损伤骨髓造血细胞引起白细胞减少。因此不要经常做X线透视,全身CT,PET-CT等接触放射线的检查。
如磺胺药、氯霉素、苯妥英钠,以及抗肿瘤药,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阿糖胞苷等。
如苯、铅、汞等。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等。
(六)白细胞分类计数(WBC-DC)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指计数五类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数和绝对值,对各种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生理性增多:一般下午较早晨为高;饱食、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高温或严寒、新生儿、妊娠5个月以上及分娩阵痛等都可使白细胞一过性增高。
病理性增多:
①急性感染或炎症;②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如严重烧伤、心肌梗死等;③急性大出血,见于脾破裂、宫外孕;④急性溶血;⑤急性中毒,如安眠药中毒、有机磷中毒及代谢性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⑥恶性肿瘤。
①粒细胞白血病;②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1)感染性疾病: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水痘;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
(2)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粒细胞减少症等。
(3)慢性理化损伤:长期接触放射线;应用某些化学药物,如氯霉素、磺胺药、抗肿瘤药;某些化学物质,如苯、铅、汞等。
(4)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5)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如脾功能亢进、类脂质沉积病等。
(6)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要寻找原因,及时治疗。
生理性增多:6~7岁以前的儿童淋巴细胞百分率偏高,而中性粒细胞相对偏低,7岁以后恢复与成人一样,中性粒细胞比例比淋巴细胞高。
病理性增多:
(1)病毒感染性疾病。
(2)恶性肿瘤,如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
(3)慢性炎症,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4)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5)其他: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时,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
主要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治疗,以及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等。
生理性增多:儿童阶段可较成人稍多。
病理性增多:
如疟疾、黑热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肺结核等;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和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
如蛔虫、钩虫感染、血吸虫、肺吸虫、丝虫、包囊虫等。
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
如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见于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很少见。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罕见)、骨髓纤维化,某些严重的过敏性疾病等。
附:血细胞三分类的意义:目前我国常规体检大部分使用的是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它是通过电阻抗原理来测量细胞体积,然后根据细胞体积的大小将白细胞分为三类:第一类在小细胞区(35~90fl),主要为淋巴细胞。第二类在中间细胞区(90~160fl),包括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第三类在大细胞区(160~450fl),包括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等。
(七)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是无核细胞,由骨髓中的成熟巨核细胞产生,直径2~4μm,寿命10天左右。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与止血和凝血功能密切相关。血小板减少容易发生各种出血,包括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紫癜、瘀斑等,严重者可出现呕血,甚至内脏出血而危及生命;血小板增多容易发生血栓,导致深静脉血栓或脑血栓等。
PLT<100×109/L为血小板减少,见于:
(1)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损伤,巨幼细胞贫血,急性白血病等。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进行体外循环手术等。
(3)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等,大量血小板积聚在脾脏内,使外周血液中减少。
(4)血小板<20×109/L时可发生自发性内脏出血,如发生在脑部将导致死亡,值得注意。
PLT>400×109/L为血小板增多,见于:
(1)原发性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2)反应性增多:如急性感染,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3)血小板>600×109/L时血液容易凝固,可导致血管内血栓形成,包括深静脉血栓或脑血栓以及血栓性并发症等。
(八)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是指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大小。平均血小板体积的临床意义要结合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才有意义,在常规体检中意义不大。
MPV 7~11fl
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多但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
见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者。MPV随血小板数同时持续下降,可提示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九)血小板压积(PCT)
血小板压积(PCT)又称血小板比容,是指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血小板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值。血小板压积在常规体检中意义不大。
见于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后。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化疗以后。
(十)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是反映血液内血小板体积大小是否均一的参数,以测得的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PDW在正常范围内表明血小板体积均一性高。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在常规体检中意义不大。
PDW 15%~17%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增高表明血小板体积大小相差悬殊,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栓性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