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推拿的理论与实践:脊柱微调手法体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自脊柱推拿出现以来,在人类治疗脊柱损伤和与疾病的斗争中厥功甚伟,同时脊柱手法治疗意外的报道亦如影相随,不断困扰临床工作。尽管这类手法治疗意外与脊柱推拿庞大的日常病例数相比,只是沧海一粟,但对于发生意外的当事人而言,却是终生难忘的阴影。

作者虽未年迈,却有幸经历了共和国最困苦和最荣耀年代的转折。除了生活的磨难外,也被打上了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历史烙印。受此影响,我在学习中医学时就不认为经验医学就是终极真理,中医学必然要和现代科学技术同步发展,必须要补上理性研究和分析这一过程,而非永远比类取象。

作者在跟随丁老师读研究生过程中,对于丁老师超过时代视野的学术思想感到深深震撼,同时也树立了要将推拿从狭隘的经验医学、模糊思维的状态向实证医学、理性思考道路转化,把手法应用从程式习惯到指征性选择方向转化的长远目标,而这一转化过程最容易实现的领域就是脊柱推拿。

在对待脊柱手法治疗意外的态度上,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将脊柱手法治疗的价值一概抹杀,予以全盘否定。第二种态度主要出现在中医推拿界内部,认为脊柱整复手法存在风险性,为了保障病人的利益,可以摒弃此类手法,而单以松解手法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功力,也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关于前者,作者要怀疑他的真实目的,是否出于公心,如果脊柱手法有风险,那么脊柱手术的风险性岂非更大。根据国外大样本研究,脊柱手法意外的发生率仅为十万分之几的数量级,我怀疑脊柱手术意外的发生率会比之更低?而按照后者的安排去治疗病人,把自身最具疗效的技术禁锢起来,如同武林高手自缚双手而去与对手较量,失去了自身的优势。作者及其团队则选择了第三条路,通过系统研究找到脊柱手法意外发生的关键因素并探索制伏之道,在此基础上对脊柱手法予以改进和创新,进而发展“理想的”脊柱手法,建立科学的脊柱推拿理论与临床诊疗体系。

20世纪90年代起,作者在继承恩师丁季峰先生关于手法操作“精细化”思想的基础上,与严隽陶教授深入分析推拿学科发展现状,认识到重建推拿理论体系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脊柱推拿领域。通过剖析国内外手法理论和方法,探索传统脊柱手法的安全性和方法学问题。根据现代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成果,综合国内外各种脊柱手法的优点,改进其不合理的操作成分,独创性地应用和发展短杠杆微调手法系列治疗各种脊柱疾病。并以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结合脊柱力学分析作为理论基石指导脊柱手法的临床应用,确定五大临床研究目标,即:①腰椎间盘突出根性痛的即时止痛;②颈椎间盘突出根性痛的即时止痛;③颈性眩晕的即时止晕;④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即时止痛;⑤骨质疏松症的适用手法。二十年来,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体系在向外推广过程中,已经证明该体系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和推拿医生的综合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上述临床研究目标也基本得以实现。

作者坚信,以现代脊柱生物力学作为微调手法体系的理论基础具有内在合理性。首先,脊柱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人体重力的支撑,并为躯干和四肢运动提供运动平台。其次,运动系统的反馈控制信号依赖于外周的力感受器,广泛存在于肌肉、肌腱、韧带、筋膜中的本体感受器的空间—时间传入信号模式不仅在生理状态下起到协调肢体运动的功能,在病理状态下更是引起一系列致病循环链的中心环节。此外,骨骼—肌肉筋膜系统的生长、发育、重建、退变莫不与负荷的大小、方向、时程等因素息息相关。

实践以微调手法为特色的脊柱推拿,需要临床工作者完成以下观念转变。

1.脊柱推拿疗效高低并不取决于手法力的大小和操作时间的长短,而取决于手法能否去除关键病理环节,或用行话表述为“手法是否到位”。

2.倡导以最轻的手法力量,最短的推拿操作时间来取得最佳的临床疗效,不仅有利于手法安全性和保障病人利益,有利于推拿专业工作者自身的健康,也有利于推动推拿学科的不断发展。

3.从单节段、局部最优的脊柱调整观念转化为多节段、整体最优的脊柱调整观念。

4.从经验性采用手法处理转变为在深入分析病情及脊柱影像检查资料的基础上,从生物力学角度出发决定手法的应用。

5.摈弃整脊手法与松解手法作用机制的人为割裂,合理的整脊手法消除了引起肌紧张反射的病理环节,因而是最有效的松解手法;恰当的松解手法解决了造成脊柱运动轴牵拉张力的不平衡问题,因而是最本质的整脊手法。

6.脊柱与骨盆、下肢同为人体承重的中轴,脊柱问题往往隐藏着骨盆和下肢生物力学的失衡,解决脊柱和骨盆问题为髋、膝、踝关节病痛提供新的临床治疗途径。

1993年刚开始构思这本著作的时候,作者估计花费十年的临床总结和资料分析,能完成本书的初稿。但实际工作开展以来,还是体会到当初的估计过于乐观,但在自己退休以前完成这本新作,也是对自己和同事二十年工作的总结,对长期支持我科科研工作的国家自然基金及其他科技和医疗管理部门的一个交代。

目前,国内有关脊柱推拿的专著和教材不少,但适合高层次临床教学和临床示范的著作不多,尤其是能把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结合在一起,为读者提供正确研究方向的著作还未见到。即使在世界范围内,此类著作也是凤毛鳞爪。作为一个从推拿基础研究开始,后来转入临床研究的工作者,对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自有独到之处,希望我们的工作也能为国内外手法治疗专业教育有所启发。

对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及其临床应用规律仍处于探索过程中,即使是某些经验也可能只是初步的认识,谈不上成熟。但我的学生和病人一直催促我把自己和脊柱推拿专科近十年来的工作做一个阶段总结,与大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