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推拿的理论与实践:脊柱微调手法体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自主神经系统

机体运动分为躯体运动和脏器运动两大类,这两类运动都受脑及脊髓的控制。不同的是,躯体运动可随意发动或随意停止,而脏器运动则大多数受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脑和脊髓的作用只能加强或减弱它的作用,而不能使之停止或重新发动。

大脑皮质控制躯体运动与内脏运动的区域并没有明确的分界。实验发现,刺激中央沟前面的运动区和运动前区,不仅能引起躯体运动,而且能活跃或抑制内脏的活动。大脑皮质下行的传导路径分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正常的躯体运动受锥体系及锥体外系的共同作用。大脑皮质对内脏活动的控制,主要是由锥体外系和丘脑下部,通过作用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而发挥作用。

自主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与脊柱密切相关。脊柱病变引起的全身症状,尤其是内脏症状,多为自主神经受损的结果。因此,临床医师要理解脊柱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探索脊柱相关疾病及其机制,必须熟知自主神经系统。

一、自主神经概述

自主神经系统在结构上分为三部,即头部、胸腰部和骶部。胸腰部的传出纤维由脊髓的胸腰节发出,称为交感神经系统;头部的传出纤维包含在第3、7、9和第10对脑神经中,头骶部的传出纤维称为副交感神经系统。大部分内脏同时接受交感系统与副交感系统的双重支配(图2-22)。

图2-22 交感神经分布

1.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分

“交感”和“副交感”等词沿用已久,交感系统与副交感系统对所支配器官的作用是对立统一的,二者必须同时存在,方能全面调节内脏的活动,它们通过释放特殊的化学物质使器官发生兴奋或阻抑,从而调节内脏的活动。交感神经的作用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在某些方面是相互对抗的,并保持着正常时的相对平衡。

交感神经在作用于效应器时,通过产生一种化学物质而发生作用,此种物质与肾上腺素极为相似,故有人称此交感神经纤维为“肾上腺素能性”纤维。同样还发现,副交感神经的冲动是通过释放乙酰胆碱来传递的,故有人称副交感神经纤维为“胆碱能性”纤维。但“肾上腺素能”和“胆碱能”这两个词并不等同交感及副交感神经,已知绝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属于肾上腺素能,但是通过汗腺等处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属于胆碱能,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也属于胆碱能。

2.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

内环境的恒定是由身体与周围环境的平衡来保证的。而身体与外环境的平衡,只有通过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进行条件反射性活动才能完成。在交感神经影响下,心跳加快,心搏加强,肌肉工作能力提高,肝糖原动员等,能使身体在内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应付“急变”过程。这种过程并非仅由交感神经单独作用,而是通过与运动神经及副交感神经密切相互作用而实现,单凭任何一种神经是不可能达到内环境协调平衡。

(1)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冠状循环及脑循环的血管都同时接受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纤维,刺激交感神经虽可使横纹肌、肺循环和脑循环的动脉收缩,但作用很弱。如果去除交感神经,则会出现周围动脉扩张。治疗周围血管疾患施行交感神经切除术封闭术,即以此为依据。临床上对有间歇性跛行及疼痛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施行交感神经切除术,症状往往会减轻。

四肢血管的交感神经对循环血量分布起一定调节作用,一方面是通过抑制活动血管床的血管舒缩性,另一方面是增强不活动部分的血管舒缩性,从而使代谢需要暂时降低的组织中血液转流至代谢需要暂时增加的组织中去。刺激交感神经还可引起脾脏平滑肌收缩,从而使脾脏内所储藏的红细胞被释放到循环系统。交感神经对于冠状动脉的作用与一般周围动脉不同,冠状动脉受交感刺激时,冠状动脉扩张,心跳加快,心脏本身循环增强,可适应心肌代谢的需要。

运动时,供应横纹肌的血管因肾上腺素的作用而舒张,以适应能量代谢增长的需要。此时腹腔脏器血管收缩,血液短时间转移于横纹肌。同时,肺与脑的工作加强,但它们的血管并不收缩,相反因大动脉血压升高而呈继发性扩张,从而保证了运动时肺及脑部的血液供应。

(2)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交感神经对胃肠道的作用主要是抑制,使胃肠蠕动减慢,排空减少。但当胃肠紧张性太低或不运动时,交感神经冲动则可提高并出现兴奋作用,以保持胃肠一定的张力。交感神经还可兴奋回盲瓣及肛门括约肌,使其收缩。

交感神经对消化腺分泌功能的影响,表现很不一致。对胰和唾液腺的作用虽然可促进其分泌,但因引起分布到此部的血管发生收缩而使分泌不明显,对胃液分泌则产生抑制作用。

(3)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交感神经兴奋时,小支气管平滑肌的活动受到抑制,因而导致小支气管扩张,空气出入畅通。

(4)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支配膀胱的交感神经纤维由盆神经丛发出,盆神经丛又接收腹下丛的分支。交感神经能使膀胱壁松弛,内括约肌收缩,因而阻止小便排出。

(5)对生殖系统的作用:

分布于子宫的交感纤维来自腹下丛,经盆神经丛到此。刺激腹下丛,对非受孕子宫的活动起抑制作用,而对怀孕的子宫则可促进其活动。在男性,射精管和精囊的平滑肌亦受腹下丛的支配。兴奋时,能引起此两处平滑肌收缩而发生射精动作。

(6)对肾上腺髓质的作用:

肾上腺髓质接受由内脏神经和胸腰节发出的节前纤维,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与交感神经的作用相似,能导致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胃肠蠕动减慢、小支气管扩张等。分娩时,少量的肾上腺素可使子宫暂时松弛。肾上腺素还能增加横纹肌的收缩,延迟疲劳的产生。此外,在体内它能加速血液凝固,刺激组织的新陈代谢。

(7)其他作用:

由颈上神经节发出的纤维分布于瞳孔扩大肌,能使瞳孔扩大。刺激交感神经也能引起汗腺分泌和毛发竖立。另外,交感神经系统对于血糖浓度有调节作用,内脏大神经兴奋时,一方面可直接使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循环,另一方面还可引起肾上腺分泌,促进肝糖原分解,从而使血糖浓度增加。

交感神经系统对个体的生存有重要意义。当机体在情绪冲动、肌肉运动、寒冷刺激、失血过多、缺氧和窒息等情况下,交感神经即发生兴奋,随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继而受交感神经支配的各种器官也出现一系列反应: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糖增高等。当周围环境变化时,如情绪激动或创伤,它又能帮助机体应付突然的紧急变化,具体表现为血液循环增加,心跳加快,冠状动脉收缩,周围血管舒张,内脏血管收缩,因而使血压增高;身体重要脏器血供增强,可防止发生功能衰竭。同时身体为应付紧急变化,瞳孔扩大,以扩大视野;小支气管舒张,使呼吸道通畅;身体内血糖增加,新陈代谢加强;热量增加后又重复刺激汗腺,使汗液分泌亦增加。上述一系列反应称为应激反应,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各部分的生理活动因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存在而得以维持动态平衡。

3.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

副交感神经系统纤维分布的范围要比交感神经系统狭小,四肢、汗腺、竖毛肌、肾上腺、甲状腺、子宫等具有交感神经分布的部分组织、器官并无副交感神经纤维的分布。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恰与交感神经相反,可保持机体在安静状态时的生理平衡。其作用可总结为以下三方面:

(1)协助营养的进行,如增进胃肠活动,消化腺分泌,促进大小便排出。

(2)保持身体的能量,如缩瞳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生成,以储热能。另外还有心跳减慢、血压下降、支气管收缩等,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

(3)协助生殖活动,如外生殖器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副交感系统的活动也受大脑皮质的控制,当大脑兴奋被抑制,肌肉活动减少时,副交感系统的兴奋即相对加强,以加速能量的储备及疲劳的恢复。

4.自主神经系统的生理意义

除了汗腺、竖毛肌、肾上腺、子宫以及部分血管外,其他人体组织及器官一般都同时受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双重支配,由交感系统或由副交感系统传到各器官产生的最终效应,取决于反应器官的功能状态(图2-23)。刺激交感神经纤维的效应常和刺激副交感神经纤维相互拮抗,但这种拮抗并非绝对。例如胃的幽门,如果在收缩状态刺激副交感神经,可引起它的松弛;而在松弛状态刺激副交感神经,则引起它的收缩。又如对于动物的子宫,无孕状态刺激交感神经可引起它的抑制,而有孕状态反而引起收缩作用。

图2-23 内脏的自主神经双重支配模式

根据对心脏支配的研究,国外学者提出了器官的营养神经支配理论。中枢神经系统对器官、系统有三种影响:①引起或停止器官的活动;②对血管的影响,调节器官的新陈代谢及其功能状态;③营养性影响,通过加强类似的营养神经,对各脏器发挥作用。自主神经系统的营养性功能,就是通过对组织代谢调节的作用。神经的兴奋性加强,其营养物质大量输入组织,并为更好地利用它创造条件,所以又称营养神经为“代谢神经”。国外许多学者证实,中枢神经系统对各种器官都发生营养性影响,主要通过交感神经来实现。自主神经系统,不仅支配自主性生命器官,同样也影响骨骼肌、感受器和中枢神经系统本身。刺激交感神经纤维,可提高已疲乏肌肉的工作能力。这种刺激虽不能导致肌肉收缩,但可改变肌肉的组织状态,提高肌肉对运动神经传来冲动的感受性。应当指出,除交感神经所传导的冲动有营养作用之外,沿副交感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导的冲动,也可能有营养作用。

自主神经系统的支配内脏器官活动,也受大脑皮质的调节。支配内脏的自主神经系统并非脱离中枢神经系统而自主地进行活动。血管、消化、排泄系统的活动与骨骼肌一样,均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并取决于来自内、外各种感受器的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兴奋不是孤立发生的,构成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元,仅把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的兴奋传达到效应器。

二、自主神经中枢部分

1.大脑皮质

大脑皮质与自主神经系统节前神经间的神经联系,尚不十分明确,可能分三条路径:①由皮质运动区和运动前区传出纤维,至纹状体的苍白球,然后经丘脑传至丘脑下部;②由皮质的海马及其附近传出纤维,然后行至丘脑下部;③由皮质各运动区到达中脑、脑桥和延髓的传出纤维。无论是锥体系还是锥体外系,均可与各节段内的内脏运动神经核发生联系,且上述三条路径的前两条路径的神经冲动都是先到达丘脑下部,然后传达到下级中枢,或者通过脑下垂体的分泌作用来影响内脏活动。动物实验发现,电刺激新皮质的某些区域,可以引起内脏活动的不同改变。例如刺激动物大脑皮质4区,可使血压明显上升;刺激额叶6区,可引起出汗、竖毛和四肢血管舒缩反应;刺激中央后回邻近区,可致咀嚼及唾液分泌运动(图2-24)。

图2-24 自主神经中枢部分

迄今为止,在解剖学上仍很难确定大脑皮质自主神经中枢的明确位置。科学家们从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大脑皮质对于自主性运动和感觉起着功能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下丘脑和低级交感中枢的兴奋性起到下行性抑制作用。正常情况下,情绪激动与内脏反应是协调一致的,这与大脑皮质的抑制有关。临床观察和实验发现:如中央沟附近损伤引起偏瘫,在其对侧则往往会出现血管舒张及皮温升高,一周后此现象即恢复正常;又如以电流刺激猴的皮质运动前区,可致血管收缩及心跳加速等,而刺激同一区域及其附近还可引起小肠蠕动加强,这表明大脑皮质对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控制并无特定区域。中枢神经系统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还可在临床及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例如周围血管虽然不能随意调节,但其舒缩活动具有中枢调节性,并且对各种情绪反应表现特别明显。如惊恐、疼痛,可致周围血管收缩,表现为面色苍白;而情绪激动可致血管扩张,表现为面部潮红。同样应用条件反射的方法,也可证明大脑皮质对内脏活动的控制,如情绪紧张时,脉搏加快,血压升高。这些现象都表明大脑兴奋能加强或抑制内脏活动。

2.边缘系统

一般认为,边缘系统对机体的内脏活动、内分泌、代谢和躯体运动等,都有调节作用。如刺激清醒动物的颞叶、脑岛,其呼吸及血管运动就会发生改变;若刺激眶间及海马回沟,则可引起血压,脉搏改变甚至呼吸停止等。

3.下丘脑

皮质下中枢主要为下丘脑,下丘脑可能是自主性功能的高级整合中枢。根据电刺激下丘脑的不同部位所出现的反应,可以认为其前侧都是副交感神经中枢,后侧部为交感神经中枢。

下丘脑能进行极复杂又细致的整合,能把自主神经的活动与其他活动整合起来,从而保持内环境的相对平衡。实验证明,下丘脑的外侧区和后区直接与交感系统兴奋有关,前者占据灰结节的外侧部,后者包括乳头体,传出纤维由此区通过延髓和脊髓,与交感神经系统的节前纤维相连。刺激这些区域,可出现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呼吸加深、加快,以及瞳孔扩大等。破坏乳头体或在乳头体与第三脑室神经起源之间切断,可引起困倦、睡眠等,表明后区的兴奋性对维持动物的醒觉是很重要的。

下丘脑的功能受大脑皮质的调节,与皮质边缘叶及脑干网状结构关系密切,并通过垂体门脉及下丘脑垂体束调节垂体的内分泌活动。下丘脑同时接受由中枢系统其他部分传来的纤维,例如大脑皮质前部内侧海马皮层及其附近传来纤维。动物实验中,对去除大脑皮质的动物给予中等程度的损害性刺激,即出现一系列的交感神经亢进现象。但将丘脑下部与大脑半球一并切除,此种现象即不再出现。刺激猫下丘脑的不同部位,可产生发怒及退却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说明在下丘脑存在与情绪行为反应有关的功能定位。由此可知,丘脑下部激动对内脏与躯体反应的协调性起调节作用。

丘脑下部神经核并非自主神经功能的自主调节结构,而是在大脑皮质、丘脑和纹状体等的共同参与下,对来自感受器的各种冲动做出相应的反应,并将冲动传递到支配血管、消化系统等传出神经元,通过传出神经纤维到达内脏器官,而引起一系列的内脏反应。

下丘脑还分泌抗利尿激素,以控制垂体后叶释放此激素。视上核及室旁核内形成的神经分泌物质,沿下丘脑-垂体束通路,经正中隆起、垂体柄,到达垂体后叶,然后在垂体后叶储存并释放入毛细血管,从而调节水的平衡。若此传导通路受损,则可引起尿崩症。另外,下丘脑可以调节胃酸分泌。正常时食物摄入,依靠下丘脑外侧部的“摄食中枢”及腹内侧核的“饱中枢”,二者的活动保持着相对平衡,这样对机体能量的消耗以及体重的恒定进行着精细的调节。

下丘脑不仅为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亦为躯体运动的较高级中枢。动物受到外界刺激时,下丘脑即起兴奋作用,可引起一系列躯体与交感系统的剧烈反应,如体温升高、心率加快等。反之,动物在安静状态或倦怠时,则下丘脑对交感神经系统和低级躯体运动中枢的兴奋性降低,动物因活动减少而入眠。在正常情况下,下丘脑的活动受大脑皮质的控制,从而使躯体和内脏活动的调节能适应个体生存的需要,避免无意义的扰动。

4.脑干与脊髓

脑干的中枢具有较高级的自主性整合能力,包括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及呕吐中枢等。一般公认,中脑以下的脑干特别是延髓,是交感系统与副交感系统的主要反射中枢。在延髓上部的网状结构中,有心血管运动中枢,为多种心血管反射的中枢。延髓内有两对调节心脏和血管运动的中枢,即心抑制中枢(心迷走中枢)、心加速中枢和血管收缩中枢、血管舒张中枢。心抑制中枢位于迷走神经背核,电刺激此核,可引起心搏减慢或停止。血管收缩中枢在第四脑室左右下凹,电刺激该核可使动脉血压升高,也可引起心肌收缩力加强及心搏加速,是延髓的交感中枢,即心搏加速中枢。它们的兴奋过程处于不平衡状态,交感中枢的兴奋升高,副交感中枢的兴奋即被抑制;反之,副交感中枢的兴奋加强,交感中枢的兴奋即行减弱。这两个系统中枢兴奋过程的相互转变,一则取决于直接到达中枢的内脏感觉冲动,另则取决于高级中枢的兴奋或抑制作用。

由于交感神经系统的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的胸腰段,副交感神经系统骶部的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的骶段,故可以认为脊髓是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骶部的低级中枢。头部副交感系统的节前神经元分布于延髓、脑桥及中脑,这些部分也可以认为是副交感系统脑部的低级中枢。脑干内一般的传出纤维起源于内脏传出核,包括迷走神经背核、延髓下涎核、泪腺核及缩瞳核等。

脊髓灰质外侧柱是自主神经反射的低级中枢,交感神经系统的节前纤维起源于脊髓胸腰段灰质的外侧柱。支配血管收缩、毛发竖立和汗腺分泌的交感节前神经元,分布于脊髓胸腰段的各节;引起瞳孔放大和心跳加速的中枢,位于颈髓第8节和胸髓第1、2两节;控制胸腔内脏活动的交感神经中枢,起源于胸髓第4节至腰髓第2节之间。

三、自主神经外周部分

外周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在形态及功能方面存在下列不同点:①交感神经几乎分布于全身各部,而副交感神经分布则比较局限,如皮肤、汗腺、竖毛肌、肌内血管和肾上腺髓质等部位无副交感神经分布。②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起自胸1到腰2脊髓节灰质侧柱的中间带外侧核,其节后神经元位于椎旁神经节和椎前神经节;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起自中脑、延髓及骶2~骶4脊髓节,节后神经元位于睫状神经节、蝶腭神经节或脏器壁内神经节。③交感神经节离效应装置较远,节前纤维较短,节后纤维较长;而副交感神经节离效应装置较近,节前纤维较长,节后纤维较短。

(一)外周交感神经

1.交感传入纤维

由脏器传入中枢的感觉神经与一般躯体感觉神经比较,除纤维较细外,无其他差别。胸腹内脏的传入纤维大都有较厚的髓鞘,有髓鞘和无髓鞘的纤细传入纤维伴行,经白交通支先至脊神经节。但在脏器传入纤维并不在此换元,而是直接由后根入脊髓,与灰质外侧柱与联合细胞形成突触连接换元。内脏传入纤维多在第1胸节至第3腰节入脊髓,也有在颈部入脊髓者。四肢无交感神经传入纤维,四肢血管的痛觉借脊神经的传入纤维间接传入(图2-25)。

图2-25 交感神经外周分布

2.交感传出纤维

中央联合细胞位于脊髓胸段及第1、2腰节灰质侧柱中,由这些细胞发出的节前纤维止于椎旁或椎前节。

(1)节前纤维:

交感神经的联合细胞位于脊髓灰质自第1胸节至第2腰节外侧中间柱中,其节前纤维经脊神经前根及“白交通支”到达各交感节,在各交感节中与次级交感神经元形成突触。此纤维一般具有髓鞘,呈白色,但也有部分无髓鞘纤维。进入胸中部交感干的节前纤维,除一部分终止于相应的交感干神经节外,尚有一部分上升或下降,终止于相距较远的颈交感干神经节内。进入T10交感干神经节以下的纤维,除终止于相应的交感干神经节外,尚有一部分沿交感干下降,终止于骶部交感干神经节内的节前纤维。

胸腰部至椎前节的节前纤维,经过椎旁节时不停止,在抵达椎前节时才交换新的神经元,组成内脏大神经、内脏小神经、内脏最下神经和腰1~腰3内脏神经,终止于腹腔节和主动脉前节,在椎前节内另换一新的神经元之后再分布于腹腔内脏。

(2)节后纤维:

节后纤维大部分无髓鞘,呈灰色,故称灰交通支。一般情况下,每个椎旁节至相应的脊神经均有灰交通支。这些交感纤维加入脊神经后,到达皮肤的血管、汗腺、皮脂腺、竖毛肌、血管内膜及四肢远侧4/5的深血管,其他一部分节后纤维则成为内脏纤维的来源。

来自颈上节的纤维,经颈神经达于头颈大血管,分布于各种腺体、眼的不随意肌和心脏;来自胸上部各节的胸交通支,达于胸部内脏如心、肺、食管和主动脉等;止于达腹腔内脏的纤维,则为椎前节发出的节后纤维;分布于脊髓被膜血管的纤维,随脊神经的脊膜支返回椎管内,分布于其上。

在第3腰交感节,节前神经元与节后神经元之比为1∶7,节前神经元和与内脏支相连的节后神经元之比为1∶22。白交通支的有髓纤维多来自同一水平的脊神经,而灰交通支的有髓纤维多来自上位脊神经。脊神经根发出的有髓神经纤维不但进入同一水平的交通支,而且还通过吻合支进入下位交通支,也有进入交感干的。

3.交感神经节

分为椎旁神经节和椎前神经节两类。

(1)椎旁神经节:

椎旁神经节位于脊柱的两侧,在胸部紧位于肋小头之前,上下相连,形成两条交感神经干。交感神经节与脊神经的数目并不相等,在颈部只有颈上、中、下3节,上节由第1~4节融合而成,中节由第5、6节融合而成,下节由第7、8节融合而成;胸部的交感神经节与脊神经的数目相等,亦为12节,但腰部为4节,骶部也为4节。两侧的交感神经干向下在椎骨前会合形成奇节。

(2)椎前神经节:

椎前神经节位于腹后壁,紧贴于椎体之前。节前纤维自中枢发出后,多假道椎旁神经节通行,但在内并不换元,而是路过后到椎前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直达附近脏器。主要的椎前神经节有腹腔节、肾节、肠系膜上、下节等,在这些神经节的周围,分布着较多的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纤维,形成神经丛。最大者为由6个椎前神经节及致密纤维构成的太阳丛,亦称腹腔丛或腹上丛,位于第12胸椎及第1腰椎的上部,紧绕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根部,向上与围绕胸主动脉的神经丛相续,向下与肠系膜上丛及腹主动脉丛相连;其节前纤维来自内脏大、小神经,止于肾丛的内脏最小神经,其分支沿动脉的主要分支走行。各神经丛之间并无明显分界,其命名取决于神经丛所止的脏器,如腹部的主要椎前神经丛为腹腔丛。腹腔神经节即腹腔丛内神经细胞的聚合体,位于膈脚的一侧;主动脉肾节位于每侧肾动脉的起始处;肠系膜上神经节位于肠系膜上丛的上部,在肠系膜上动脉的起始处。腹主动脉丛即肠系膜间神经,包括由腹腔丛发出、沿腹主动脉达于肠系膜下动脉的几束神经纤维,在腹主动脉上有许多神经纤维穿过。除腹主动脉丛外,还有肠系膜下丛、上腹下丛及下腹下丛等。

4.交感神经周围分布(图2-25)

(1)颈交感神经分布:

头颈部交感神经联合细胞常起源于脊髓第1、2胸节灰质外侧中间柱内。由此发出的节前纤维在交感干内上升,在颈上节或有时在颈中节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到达头颈的汗腺、唾液腺、泪腺、脑下垂体、瞳孔开大肌、上睑与眶内的Muller平滑肌,以及头颈血管(包括颈动脉丛)、甲状腺。由颈中节或颈上、中、下三节发出节后交感神经沿颈外动脉分支到达唾液腺,有的则伴随颈丛的分支到达颈部皮肤。

在第4~8颈髓前角基底灰质的外侧中间柱,同样存在交感神经细胞,其节前纤维随躯体运动纤维传出,一部分与深部交感链的神经节节后神经元相突触,另一部分穿过小的交感神经节深链加入脊神经,沿椎动脉后侧上升,是胸腰交感神经干在颈部的延续。

1)颈部交感神经链:位于颈长肌的浅面、椎体的两旁和椎前筋膜的深面,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后方,有时也位于该筋膜中。颈上神经节为最大,位于第1、2或第2、3颈椎横突水平,在颈血管鞘的后方,有3/4的情况是位于迷走神经的后方,发出的灰交通支与下位第4颈神经的前支相连。

2)颈上神经节:位置及形态比较固定,向下延伸可以超过第3颈椎横突平面,最长的可达颈6平面。自颈上神经节发出的灰交通支,主要至上3根颈神经。

3)颈中神经节:为颈交感神经节中最小者,其单独出现率约为3/4。此神经节最常位于第6颈椎横突水平,多位于甲状腺下动脉弓之上,或在甲状腺下动脉之前,有时亦位于颈长肌前。发出的灰交通支至第5、6颈神经前支,有时也达第4或第7颈神经前支。颈中神经节可缺如,或由数个小节所代替,或全部或部分与颈下神经节合并。

4)颈中间神经节亦称椎节或椎动脉神经节,出现率为36%左右,位于第7颈椎之前,椎动脉根部的前方或前内方,以及甲状腺下动脉的下方,比颈中节更恒定。或单独出现,或与颈中神经节同时出现。由此发出的锁骨下袢比由颈中神经节发出者为多,后者亦可自颈下神经节、副颈中节或交感干的节间支发出。

5)颈下神经节通常与第1胸节融合形成星状神经节,此神经节位于斜方肌脊椎三角内,相当于第7颈椎及第1肋小头的前方。其前外方为锁骨下动脉和由该动脉发出的椎动脉,前下方与胸膜顶毗邻,后方与锁骨下动脉的肋颈干毗邻。颈下神经节发出的灰交通支至下位2、3颈神经前支。

(2)胸交感神经分布:

从交感干神经节发出的灰交通支,沿相应的节间血管进入这些神经节,然后又从该节发出小支到达节间血管、椎间神经节及其神经丛,同时也至某一内脏神经,而节与节间则以纵行小支的形式相连。左侧膈肌后主动脉旁的交感神经节,在胸腰交界区域内构成独立的短的侧副神经节链,位于主动脉干的背外侧,大部分位于主动脉发出的肋下动脉至主动脉发出的第2腰动脉之间,并为膈肌所遮盖,恰好位于膈肌附着于腰椎处附近。

腹腔脏器的节前纤维起于第5(或从第4)胸髓节的灰质侧角内,进入相应的椎旁节后,形成内脏大、小神经和最小神经;内脏大神经节出现率占45.5%,多位于胸11平面。内脏大神经以止于腹腔神经节外侧端最多,占56.9%。内脏小神经节出现率仅为3.5%,内脏小神经及内脏最小神经均以止于肾神经节为最多,分别占63%及75.2%。

(3)腰骶交感神经分布:

腰交感干通常位于腰椎的前外侧,在腰椎与腰大肌之间的沟里,右侧交感干均由下腔静脉外缘所覆盖,左侧交感干则位于腹主动脉的外侧。腰交感干在不同腰椎平面还可以发生干分裂现象,在同一个交感干上,可出现两个融合节。当腰交感节独立存在时,多位于相应的椎骨水平,或在同位椎骨与上位椎骨之间,其位置及数目变化较大。腰交感节尚可出现副节,多出现在交通支、内脏支或交感根上,与交感干或交感节以1~2根丝相连,此种情况多见于下腰部。腰交感神经节的数目为1~6个,常见的为2~4个,数目及位置很少对称。腰交感神经节常相互融合,一般为两个交感节相吻合,但也可为3~5个在腰节融合上,以第2和第5腰交感神经节最多,其次为T12及L1

腹腔内神经丛由交感神经纤维及椎前神经节组成,神经丛内也有副交感神经纤维加入。神经丛多围绕动脉形成,主要有腹腔丛、肠系膜上丛、腹主动脉丛(肠系膜间丛)及肠系膜下丛等,各丛再沿动脉分支形成次级丛,最后分布于各脏器。

在第5腰椎及第1骶椎前,腹主动脉末端及其分叉处,有上腹下丛,又称骶前神经。此丛的纤维来自腹主动脉丛、肠系膜下丛及第3、4腰神经节的内脏神经。此丛向下分成左右腹下神经,连接下腹下丛。下腹下丛除来自腹下神经的纤维外,还接受交感干骶神经节的节后纤维及盆神经的节前纤维。

(4)上肢交感神经分布:

控制上肢的节前纤维发于脊髓的哪个部位尚未确定。动物实验显示主要由T1-8脊神经发出,人类则自T3-6或T7发出,也有人认为人体的最高发出部位在T2

分布到上肢血管去的节前、节后纤维间的突触,一般在星状节、颈下节或第1、2胸节交换神经元,少数也在第3胸节换元。由此发出的节后纤维经大量灰交通支向上走行,主要加入臂丛的下干,以后则大部分走行于正中神经、尺神经及其分支内,小部分走行于桡神经、肌皮神经及其分支中,最后沿动脉网分布。当接近四肢表面时,其分布更为丰富,其中终止于表面血管附近者最多。

锁骨下动脉的上部,直接接受来自星状神经节或锁骨下袢交感神经纤维,但其下1/3也可能接受来自臂丛的神经纤维。这些交感神经纤维兴奋所导致的锁骨下动脉痉挛,虽然对较小动脉的紧张状态无何影响,但可明显减少上肢的血流。

上肢其他大动脉是由臂丛及其分支的交感神经纤维所供应。腋动脉主要接受来自臂丛内侧束的交感神经纤维,但其第3段常有来自正中神经的交感神经纤维附加供应;肱动脉由来自不同高度的正中神经以及偶尔发自肌皮神经纤维供应;桡动脉主要接受来自正中神经的交感神经纤维,也有部分来自桡神经;尺动脉由正中神经的交感神经纤维供应,但亦有尺神经附加供应。

(5)下肢交感神经分布:

控制下肢血管和汗腺的节前纤维来自脊髓的多个不同平面,其最高部位可能在T10。节前纤维在腰交感神经链中下行不同距离,然后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经灰交通支加入腰丛神经根;由此经周围神经,分布于下肢血管中,支配腿及足部的血管舒缩神经大部分经过坐骨神经。

股动脉的交感神经一部分由沿腹主动脉、髂总动脉及骼外动脉外膜连续下行的神经纤维所发出,这些纤维起于盆内脏及生殖股神经,另一部分来自股神经及其内的交感神经纤维。股动脉外膜中有交感神经网存在。

(二)外周副交感神经

外周副交感神经见图2-26。

图2-26 副交感神经分布

1.头部副交感神经

(1)动眼神经:

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细胞体位于中脑的轴突至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经睫状短神经至眼球内的睫状体和虹膜的环形肌。兴奋时能引起睫状体收缩而使眼球水晶体凸出以观察近物,同时可引起虹膜环形肌收缩而使瞳孔缩小。

(2)面神经:

节前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脑桥唾腺上核,传出纤维经中间神经(面神经的感觉根)分布于泪腺、唾液腺、鼻、鼻咽和口腔的黏液腺。此神经的传出纤维内含有分泌神经和血管舒张纤维,其分泌路径如下。

1)岩大浅神经:

岩大浅神经至蝶腭神经节,然后沿三叉神经上颌支的颧神经至眶外侧,最后加入三叉神经眼支的泪腺神经至泪腺。

2)鼓索:

节前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唾腺上核,经中间神经沿鼓索加入舌神经,随后至颌下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下腺。鼓索内除含有副交感神经纤维外,还含有味觉纤维,分布于舌前2/3。

3)岩小浅神经:

面神经的小支加岩小浅神经,经耳神经节沿交通支至耳颞神经,终止于腮腺。

面神经副交感神经纤维除引起泪腺和唾液腺分泌外,还可使分泌腺的血管扩张。

(3)舌咽神经:

节前纤维的细胞体位于延髓的唾液腺下核,其轴突随舌咽神经鼓室支横越鼓室,接纳面神经的小分支,成为岩小浅神经;至耳神经节,再沿交通支至耳颞神经,然后至腮腺。除使腮腺分泌外,尚可扩张腮腺的血管。

(4)迷走神经:

其传出纤维主要控制不随意肌,并有分泌和血管舒张纤维。其节前纤维的细胞体位于延髓的迷走背核,交替站则位于所供给的脏器壁内,分布于呼吸道、食管、胃、肠的近侧端至结肠左曲、胰、脾和肾。

迷走神经的传出纤维兴奋时,能增加食管、胃、肠的紧张度和运动,如增加肠蠕动,促进肠排空等。对循环系统,主要抑制心肌活动,减慢心率,并收缩冠状血管。对呼吸系统,迷走神经兴奋可促进小支气管收缩。此外,迷走神经兴奋还可增加胃液、胰液及胆汁等消化液的分泌,故有促进消化的功能。迷走神经亦支配胰腺,可促进胰岛素分泌,间接加速血糖的利用,并协助肝糖原的形成,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2.骶部副交感神经

骶部副交感神经仅包括盆内脏神经,又称盆神经,起于第2、3或第4骶神经。一部分在盆丛更换神经元,另一部分抵达直肠或膀胱壁后才更换神经元,在直肠两侧加入交感神经的盆丛部分组成致密的盆神经丛。盆神经内含有交感与副交感两种纤维,随血管的分支到达盆腔内脏,由盆内脏神经发出的分支前行至膀胱和前列腺的侧面后,再向前穿过三角韧带,进入阴茎脚和尿道球,与阴茎背静脉伴行;在耻骨下加入阴茎背神经,分布于尿道海绵体及阴茎海绵体。

盆神经丛的全部神经纤维平行走向膀胱底部,上部纤维分布至膀胱体部、尿道内口的周围;中部纤维分布到膀胱底部及生殖器;而下部纤维分布于直肠、输尿管、输精管和子宫颈的一部分,直接由腹下神经的分支支配。盆神经尚有一部分纤维进入骨盆神经,直接分布到前列腺、膀胱和直肠。

盆神经和腹下丛的神经内均含有感觉纤维,前者大概含有触觉、痛觉和温度觉纤维,腹下丛内含有痉挛性收缩纤维。盆腔内脏神经同时还发出升支越过髂总动脉,加入肠系膜下动脉的交感丛,并与之一同分布于降结肠和盆结肠。

盆内脏神经与腹下丛的作用是相互对抗且同时保持一定的平衡。它们均分布于肛周围的不随意肌。盆内脏神经能使阴茎或阴蒂的海绵组织内的动脉舒张,因而使阴茎或阴蒂勃起,也称为勃起神经。腹下丛则能使前列腺和精囊收缩而排出其分泌物,并使男性前列腺和女性阴道的分泌增加。盆内脏神经使膀胱和肛管的内括约肌松弛,同时使膀胱和肛管壁收缩,因而排出其内容;腹下丛的作用与此相反,即使膀胱和肛管内括约肌收缩,而使膀胱和肛管壁松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