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二、白疕
【概述】
白疕是一种皮损状如松皮,形如疹疥,搔起白皮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亦称“疕风”。以浸润性红斑,上覆多层银白色糠秕状鳞屑,刮去鳞屑有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为临床特征。本病男女老幼皆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多,男性略多于女性。具有遗传倾向,发病有一定季节规律,冬重夏轻。常呈慢性经过,愈后易复发。相当于西医的寻常型银屑病。
祖国医学文献中有许多类似银屑病的记载,如“白疕”、“蛇虱”、“松皮癣”、“干癣”、疕风”等。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疕”字的记载,赵炳南老医生解释,从其字形结构上看,是病字头加上一个匕首的匕,如同匕首刺入皮肤一样,以形容其病情的顽固性。隋《诸病源候论》曰“干癣但有匡郭,皮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清《外科大成》记载“白疕,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屑,俗呼蛇虱。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清《外科证治全书》文中载“白疕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渐至肢体枯燥坼裂,血出痛楚,十指间皮厚而莫能搔痒。”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白疕云,“此证俗名蛇虱。生于皮肤,形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亦云:“松皮癣,状如苍松之皮,红白斑点相连,时时作痒。”
【病因病机】
陈彤云教授认为白疕的病因病机,总以气血辨证为纲,多因血分或有热、瘀、燥,外发皮肤,形成斑疹。或因血热伤阴、血燥不荣、血瘀肌肤甲错而生鳞屑。热扰心神或血燥生风则见瘙痒无度。血热、外感毒邪始终是主要因素,所以在治疗时始终不忘凉血解毒。
【辨证论治】
陈彤云教授根据历代医家论述,结合自己临床经验,提出白疕病发病初期多为内有血热,外感风湿热毒之邪的血热证;病久形成内热伤阴化燥,肌肤失养的血燥证;热入营血,血热互结或服寒凉药物过多,热邪为寒所遏的血瘀证。从而将白疕病依血热、血燥、血瘀三型进行辨证。血热证凉血清热、血燥证养血祛风、血瘀证活血化瘀。但解毒凉血贯穿始终。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喜用蛇莓、龙葵、白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药;并注重养阴,喜用生地、元参、石斛等药;咽喉疼痛善用青果、射干、草河车;咽痒喜用蝉衣。
调护方面,陈彤云教授强调患者:①宜避风寒,尽量避免感冒(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及消除感染性病灶),因为外感尤其咽部感染为白疕病复发及加重的重要因素。②不宜食用牛羊肉及辛辣食物。③保持充足的睡眠,消除精神创伤,解除思想顾虑。
1.血热证
辨治要点:
多见于进行期银屑病,表现为急性,皮疹发生及发展比较迅速,皮肤潮红,新出皮疹不断增多,多呈点滴状,鳞屑不能掩盖红斑,可有同形反应,表层易于剥离,剥离后有筛状出血点,基底浸润较浅,自觉瘙痒明显,常伴有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心烦易怒、小溲短赤等全身症状。舌质红或绛,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滑或数。
陈彤云教授认为本病发生的机体内在因素是血热,即“内有蕴热,郁于血分”是其主要原因。而血热的形成又有多种因素,可因七情内伤,气机壅滞,郁久化火,以致心火亢盛,心主血脉,心火亢盛则热伏营血;或饮食失节,过食腥发动风之物,脾胃失和,气机不畅,郁久化热,因脾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主统血而濡养四肢百骸,若其枢机不利则壅滞而内热生,外因则为受风湿热毒之邪发病。其与温病血分证不同,血分证是郁热迫血妄行,营血溢于脉外,故外发斑疹,压之不退色,而银屑病发之疹多可压之退色,为热邪迫使营血充斥于脉络。热壅血络则发为鲜红斑片或鲜红色丘疹,发病急骤,新出皮疹不断增多,旧有皮疹迅速扩大;血热生风化燥则干燥白色鳞屑迭出。血热内盛,热扰心神,则心烦易怒;热盛生风则瘙痒难耐;血分热炽,津血同源,热盛而耗液伤津,津不能上承,故口渴咽干,津不能下输大肠及膀胱,故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或绛,舌苔白或黄,脉弦滑或数。
治宜凉血活血,清热解毒。方用凉血活血汤加减。主要药物有生槐花、土茯苓、板蓝根、紫草、生地、赤芍、丹参、连翘、丹皮、蛇莓、白花蛇舌草、白英等。其中生槐花、紫草、生地、丹皮、赤芍清热凉血;赤芍、丹参凉血活血;夹湿加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血热重,皮损红加白英、蛇莓增加凉血之力;大便干结加瓜蒌、草决明、大黄、生栀子;咽喉红肿、疼痛加射干、草河车;咽痒加蝉衣、咽干加青果、元参;若风盛者,可加白鲜皮、刺蒺藜、防风、秦艽、乌梢蛇;若夹杂湿邪者,可加薏苡仁、土茯苓、茵陈、防己、泽泻;若热盛者,可加龙胆草、大黄、栀子、黄芩、牡丹皮。
此期外用药以缓和无刺激为原则,用药力求简单,在皮损鲜红呈点滴状为主时,陈彤云教授多不用外用药物,若皮损处瘙痒可试用芩柏软膏,若皮损处感干裂疼痛可外用甘草油以润肤解毒。用药后嘱患者观察,如瘙痒加重,疹间正常皮肤发红,或皮疹红晕扩大,应及时停用外用药物,以防激惹继发红皮病。
2.血瘀证
辨治要点为:
多见于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病程日久,皮损肥厚浸润呈皮革状,鳞屑较厚难以刮除,颜色暗红,经久不退。可伴心情郁闷,腹胀,女性有痛经。舌质紫暗、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细缓。
陈彤云教授认为:本型乃热入营血,血热互结,血液黏滞而运行不畅,或热灼脉络,血行不畅,瘀热不化,风、热之邪结聚于机体,致热结血瘀;气血不畅则皮肤失于濡养,或由于营血亏耗,生风生燥,更兼风寒外袭,六淫、七情及饮食等诸多因素使气机壅滞、营血失调,形成气滞血瘀;导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本病。此时血液瘀结,无以渗于脉外为津液以滋养皮肤、肌肉,故肌肤干燥、甲错。
“久病多瘀”、“久病入络”,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方用活血散瘀汤加减。主要药物有三棱、莪术、桃仁、红花、鸡血藤、鬼箭羽、白花蛇舌草、陈皮等。桃仁、红花、鸡血藤、鬼箭羽活血化瘀;三棱、莪术活血行气;白花蛇舌草化瘀解毒;陈皮行气调中。若为热结血瘀者,表现为皮损中心暗红肥厚,边缘略红,伴心烦,口干、便干溲赤,加用黄芩、生栀子、紫草、白茅根等凉血清热;若为湿毒内蕴,气血瘀滞,表现为皮损呈肥厚浸润性斑块,色暗红、鳞屑不多或黏腻鳞屑,不易剥除,舌质紫暗,有瘀斑,苔白腻,脉沉缓。治宜除湿解毒,活血化瘀软坚,可加用土茯苓、龙葵、白花蛇舌草以除湿解毒;生薏米、陈皮以健脾行气调中。若经前乳胀、或胸闷胁胀兼月经量少、后错伴有血块者属气滞血瘀加用柴胡、枳壳、益母草、丹参以行气活血化瘀。
此期皮损多为斑块状肥厚浸润,药物很难渗入,故此期皮损久治不愈,顽固难治,陈彤云教授治疗此型皮损多用高浓度角质剥脱剂并采用封包法,如以5%~10%水杨酸软膏、0.1%维甲酸软膏,黑布药膏等药,用于躯干、四肢、手足处,涂药后以塑料薄膜封包2~8小时以增加药物渗透,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提高疗效,但应慎用于面、颈、外阴及皮肤皱褶部位,以免产生刺激。
3.血燥证
辨证要点:
多见于银屑病静止期或消退期。辨治要点为:病程较久,皮损淡红,原有皮损部分消退,很少有新发皮疹出现。皮疹浸润明显或不明显,鳞屑较多,可以覆盖住红斑,皮损干燥脱屑。伴口干咽燥,舌质淡红,舌苔少,脉缓或沉细。
陈彤云教授认为本型多因病程日久,血热盛耗液伤津,营血亏耗,生风化燥,毒热未尽,而阴血却已耗伤。肌肤失于滋养,白色干燥鳞屑迭出。正如:《医宗金鉴》论白疕时指出:“固由风邪客皮肤,亦由血燥难荣外”,《外科正宗》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血燥风毒克于脾肺二经有关。病程日久,血热盛,耗液伤津,营血亏耗,生风化燥,毒热未尽,而阴血却已耗伤。肌肤失于滋养,干燥白色鳞屑迭出。
治宜养血润肤,活血散风。方以养血解毒汤加减治疗。主要药物有:生地、麦冬、元参、石斛、玉竹、土茯苓、鬼箭羽、当归、鸡血藤、夜交藤。方中当归养血活血润肤;鸡血藤、夜交藤、养血通络;地黄、元参、玉竹、石斛、麦冬养阴清热;土茯苓、鬼箭羽清解深入营血之毒热;若兼脾虚内湿者,加白术、茯苓健脾祛湿;阴虚血热者,加知母、黄柏、天冬、麦冬、槐花;痒感明显者,加白鲜皮、地肤子;血虚明显者而兼面色 白少气乏力者,加熟地、白芍、丹参、黄芪以益气养血。
血燥证(静止消退期)对肥厚浸润皮损外用药物同血瘀证。若为干燥伴大量细碎脱屑可以甘草油、白凡士林、维生素E霜等药外涂以滋润干燥皮损。
【典型医案】
医案一
孟某,女,39岁,2009年11月17日初诊。
主诉:
周身起疹伴脱屑20余年,反复发作。
现病史:
患者幼年时曾感冒后周身起疹,时至当地医院就诊,诊为“银屑病”,予治疗后(药物不详)皮疹消退,后每逢冬季发作,曾内服“激素”治疗,致体重增加,遂停用,曾长期外用肤轻松软膏。平素咽干,咽痒,心烦起急,大便干结。瘙痒明显。
既往史:
体健,无不良嗜好,否认家族同类病史。
舌脉:
舌质暗红,苔白略干边有齿痕,脉滑。
皮科情况:
躯干、四肢密集粟粒至甲盖大小红色斑疹、丘疹、斑片,轻度浸润,鳞屑不能覆盖红斑,剥除鳞屑见点状出血;后背皮损融合成掌心大小斑片;间见少许抓痕;未见束状发;指趾甲未见异常。
辨证:
内有蕴热,郁于血分,兼感毒邪。
治则:
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
羚羊角粉0.6g(冲服),金银花15g,连翘30g,板蓝根20g,大青叶15g,丹参30g,生地15g,紫草10g,元参10g,麦冬10g,草河车15g,北豆根6g,黄芩10g,丹皮10g。14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
外用药:
芩柏软膏外用,嘱停外用肤轻松软膏。
嘱:
慎起居,预防感冒,忌食辛辣刺激饮食。
二诊(2009年12月1日):
上方服用14剂后躯干、四肢新出疹增多,小腹部、双下肢皮损融合成片,有同形反应,瘙痒明显,口干,便可,眠可。舌红苔黄略干燥,脉滑数。考虑患者皮疹仍处于进行期,为热毒入血分,恐阴液受伤,故仿赵炳南老先生解毒凉血汤之意于前方减羚羊角粉加生玳瑁6g、天花粉15g、玉竹12g加强清热解毒、凉营护阴之力,日1剂,连服7日。外用白凡士林。
三诊(2009年12月8日):
上方服用7剂后未见新出疹,原皮损颜色转淡,躯干、双上肢皮损中心开始消退,少量脱屑,自觉皮损瘙痒,咽干、咽痛好转,纳可,二便调。舌质红,少苔,脉弦。证属阴血耗伤,肌肤失养。加滋阴润肤之品。上方去生玳瑁、金银花、连翘、北豆根加北沙参15g。
四诊(2010年1月5日):
上方服用28剂后,皮损基本消退。
【医案分析】
陈彤云教授认为本患者由于禀赋不耐,素体血热,复感风热毒邪,致毒热伏于营血,发于肌肤而为病。于我院就诊前,曾阶段内服、外用激素类药物,骤然停用,出现反跳现象,皮损较前加重,故处方仍以凉血清热解毒为法,加入天花粉、玉竹以清热生津,解毒润燥,养肺胃之阴,扶正祛邪。
此例患者初为内有郁热,外感毒邪,故治以清热凉血解毒。久之内热伤阴化燥,加以滋阴润燥之品,终获全功。陈彤云教授强调,在治疗白疕血热证时,尽量选用甘寒之品以凉血清热,少用苦寒药物以防化燥伤阴;注意邪去大半时加用甘寒养肺阴、养胃阴药物,如玉竹、麦冬、北沙参之数,而非咸寒养肝肾之阴之品;另外,清热凉血解毒药贯穿治疗始终,即清热、凉血、解毒、养阴四者的灵活加减运用。
医案二
王某,男,29岁,2009年7月14日初诊。
主诉:
周身反复起红斑、丘疹、脱屑伴痒4年余,加重半年。
现病史:
4年前无明显诱因周身反复起红疹、脱屑,伴瘙痒,曾在多家医院诊为“银屑病”,予中药内服(具体不详)。皮疹时轻时重,无明显季节性。现症见:周身泛发淡红色丘疹、斑片,脱屑较多并干燥,瘙痒明显,咽干,咽痒,纳眠可,二便调。
既往史:
既往体健,否认慢性病史。
个人史:
嗜食辛辣饮食。
家族史:
其父有银屑病史。
舌脉:
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滑。
查体:
咽红,双扁桃体未见肿大。
皮科情况:
头皮、躯干、四肢散在较多红色、淡红色粟米至黄豆大小丘疹、斑片,上覆银白鳞屑,搔抓后鳞屑成层脱落,刮除鳞屑可见薄膜现象,点状出血;双小腿皮损融合成片,鳞屑厚积;未见束状发及点凹甲。
辨证:
血热伤阴,肌肤失养。
治则:
凉血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
生地30g,丹参30g,当归10g,紫草10g,元参15g,麦冬10g,北沙参15g,鸡血藤15g,草河车15g,北豆根6g,土茯苓15g,板蓝根20g。14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
外用药:
5%水杨酸软膏。
医嘱:
预防感冒,忌食辛辣刺激饮食。
二诊(2009年7月28日):
药后部分皮损中心明显变薄,瘙痒减轻,咽干咽痒仍明显。皮损表现:头皮躯干,面部,四肢散见浸润淡红斑片,上覆薄鳞屑,舌质红,脉细滑。上方加入青果6g,天花粉10g以助清热解毒利咽养阴之力。继服21剂。
三诊(2009年8月17日):
周身皮损消退大半,疹色变浅,鳞屑减少,皮疹时瘙痒,无新发皮疹,双上肢可见大小不等淡红斑片,少量鳞屑,头皮内皮疹减少,双下肢皮损色略红,浸润较厚,少量脱屑。纳眠可,大便软,不成形。舌淡暗,苔白,脉细滑。舌脉症均说明患者内热已去大半,皮损向静止期发展,但患者下肢皮损仍红,显示余热未尽,故加入紫草根12g,茜草根12g,丹参20g以加强凉血活血,解毒化瘀之力。
四诊(2009年10月13日):
上方服用50剂后躯干、四肢皮损基本消退,可见色素减退斑片,个别皮损边缘轻度隆起,上覆薄鳞屑。舌尖红,苔薄黄,脉滑。效不更方。14剂,水煎服。
五诊(2009年10月27日):
皮损消退,临床痊愈。
【医案分析】
本例患者皮疹色淡红为主,鳞屑干燥,咽痒咽干,证属血燥夹热。一般来说,血燥证多见于静止期或消退期银屑病,病情较为稳定,病程长,皮损色淡红,较少新疹发生,原有皮损部分消退,表面鳞屑较多而细碎。陈彤云教授认为,白疕病程长且反复发作,来就诊的患者多数已经过长期多种治疗,所以,尽管白疕病血热为本,但疾病日久且经长期凉血解毒治疗后,大多并非初发时的血热证,而形成因血热日久伤阴耗血以致阴血亏虚,生风化燥而成血虚、血燥证;或因毒热日久,气血瘀结而致经脉阻塞形成血瘀证,但或多或少兼有热毒,故治疗时除辨血瘀、血燥之外,要注意夹毒之多少,酌情加入清热凉血解毒之品。临证时见陈彤云教授多于凉血之中加入解毒和养阴之品,认为单苦寒清热凉血解毒治疗会更加伤阴,故于其中加入益阴养血药物,且多用甘寒之品,较少采用苦寒药物。以使祛邪而不伤正。且肺主皮毛,咽喉为肺卫之门户,白疕患者多伴有咽干咽痒,故解毒利咽以祛邪外出、防邪深入的治疗思路,亦为陈彤云教授重视。方中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善清血热。元参滋阴凉血,解毒散结,土茯苓清热解毒共为君药。北沙参、麦冬清肺热养肺阴生津,丹参、鸡血藤养血润燥。板蓝根、紫草凉血解毒。共奏养血滋阴,清热解毒之功。
医案三
张某,男,60岁,2011年4月27日初诊。
主诉:
全身反复起红斑、丘疹、脱屑20年。
现病史:
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头皮起疹伴脱屑,曾在多家医院就诊,诊为“脂溢性皮炎”并予对症治疗(用药具体不详),后皮疹逐渐增多,波及躯干、四肢。皮疹瘙痒,起初冬重夏轻,近5年间皮损无明显季节变化。经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疗效不著。病史过程中未见红皮、脓疱现象及关节变化。现症见:头皮、周身泛发暗红丘疹、斑块,瘙痒,大便软,小便调。
既往史:
既往体健。
舌脉:
舌质紫暗有瘀点,舌下络脉屈曲粗大,苔白腻,脉沉。
皮科情况:
头皮遍覆银白色鳞屑,周身多发暗红色丘疹、斑块。腰背、四肢伸侧大片地图状肥厚浸润性斑块,色暗红,后背鳞屑厚积,不易剥除。未见束状发及指趾甲变化。
辨证:
湿邪内蕴,气血瘀滞。
治则:
除湿健脾,活血化瘀解毒。
方药:
土茯苓30g,生薏米30g,丹参15g,鸡血藤30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g,鬼箭羽10g,龙葵10g,三棱10g,莪术10g,紫草15g。14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
外用药:
5%水杨酸软膏封包治疗;中药药浴治疗(当归20g,鸡血藤30g,楮桃叶50g,生侧柏叶50g,地肤子20g,透骨草20g)。
医嘱:
预防感冒,忌食辛辣刺激饮食。
二诊(2011年5月12日):
药后皮损浸润略薄,皮疹色变淡,鳞屑减少。仍大便稀溏,舌紫暗,苔白腻,脉沉。前方加炒白术10g以健脾燥湿。继服28剂。
三诊(2011年6月14日):
药后背部大片皮损散开,四肢皮损明显变薄,色暗淡。舌质淡暗,有齿痕,苔白,脉沉,前方加党参6g以健脾益气。继服28剂。皮损处继以5%水杨酸软膏封包治疗。
四诊(2011年7月13日):
上方服用28剂后皮损基本消退,后背、四肢可见大片色素沉着斑片,鳞屑不明显,舌淡暗,苔白,脉沉缓。临床痊愈。
【医案分析】
陈彤云教授认为,血瘀证多见于顽固性银屑病,患者病史长,多方治疗,经久不愈。且患者年龄偏大,皮损表现为暗红肥厚浸润明显,久病入络,缠绵难愈者每多兼夹湿邪为患,故以活血化瘀通络、健脾祛湿解毒为法。外洗方以养血活血,祛风止痒为法。其中楮桃叶性味甘凉,功能祛风除湿,清热杀虫,润肤止痒。
从不同时期的用药变化可以看出,早年间陈彤云教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以养血凉血,解毒清热为主,近几年则以凉血养阴解毒为主。从而反映出陈彤云教授对寻常型银屑病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