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TCM)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本课程是中药学、药学的主干课程,是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的基础课程,是沟通中西医、联系中西药、跨越医学和药学、衔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性课程。
本教材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精选重点建设的“示范课程”之一。总体编写思路是:在充分分析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药理学》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本学科的新进展和教学实践的反馈,吐故纳新,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人才培养为目标,全面构建中药药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体系,坚持一个理念、两个体系、三个结合、四个特点、五个性质,注重学生中药药理学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使其成为“教师好教、学生好用”的教材。
1.一个理念:“医药结合、学以致用”的理念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联系医学与药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中医药与西医药、基础研究与产业之间的桥梁学科。它在中医学科中是一门基础课程,在中药学、药学学科中是一门主干的专业课程;它既是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的基础学科,又是中药新药发现、创制、研发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编写过程中既要坚持医药结合,又要兼顾中药学专业的特点,坚持“医药结合、学以致用”的理念。
2.两个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 中药药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中药学专业而言,实践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尤为重要。既要重视中药药理学的科学内涵、中药药性、中药配伍、中药药效、中药药动、中药毒性、中成药和常用药、常用配伍、常用方、常用成药所构建的理论教学体系,更要重视中药药理基础、专业、创新性实验,实训及实践所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中药药理动物模型、中药血清药理与脑脊液药理、中药新药药理研究和新技术在中药药理研究中的应用所构成的中药药理实践理论体系。
3.三个结合:“医药结合、理论实践结合、知识点执业点结合” 中医中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材编写力求贯彻医药结合;理论与实践不可偏颇,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础,实践是促进理论创新的核心,教材不仅注重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而且注重临床和新药开发的实际;教材既重视中药药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阐述,更注重知识点、创新点、执业点的结合。
4.四个特点:“特、准、新、全”
特:即特色。一是内容架构上按照总论、各论和实验三部分编排,尤其针对中药学专业,总论完善了由中药药理科学内涵、中药药性、中药配伍、中药药效、中药药动、中药毒理、中成药等构建的理论框架,各论以常用药、常用配伍、常用方、常用成药作为理论知识体系的支撑,实验部分以中药药理动物模型、中药血清药理与脑脊液药理、中药新药药理研究和新技术在中药药理研究中的应用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实践知识体系,将理论、知识、技能有机融为一体。
准:即准确。教材编写力求概念准确、基本理论准确、技能训练精确;此外,教材编写中知识线条力求清晰,知识点、执业点、创新点明确。
新:即创新。首先是编写思路上创新,突出中药学专业与产业紧密结合的特点,构建基本理论和实践理论相结合的中药学专业中药药理学的知识体系;其次是内容设计上创新,总论纳入中药配伍、中药毒理、中成药学基础知识,各论新纳入常用配伍、常用成药,总论理论知识体系与各论知识架构前后呼应;最后是针对药学专业的特点,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实验实践结合起来,融为一本教材,便于研习者前后互参。
全:即全面。一是全面构建了中药药理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体系,体现了医药结合,明理致用的编写理念;二是力求理论体系全面,总论从中药药理内涵、中药药性、中药配伍、中药药效、中药药动、中药毒理和中成药七个板块构建药学类中药药理学理论知识体系;三是各论立足中药学专业特点,从常用药、常用配伍、常用方、常用成药构建各章知识模块;四是实验以概述、思路与方法、应用与研究展望等方面进行展开,展示了符合中药药理学特点和最新实验进展的实验方法。
5.五个性质: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前瞻性 针对中药药理对象多(中药材、饮片、提取物、配方颗粒、配伍药对、复方、中成药)、材料多(芯片、分子、细胞、组织、动物和人体)、环节多(多基原、多品种、多商品规格、多剂型、多途径、多成分、多功效、多性能、多用途)等特点,努力使教材最终体现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系统性:一是根据“中药药理学”学科理论知识体系,总论部分按照绪论、中药药性、中药配伍、中药药效、中药药动、中药毒性、中成药七个方面展开;各论部分按照常用药、常用配伍、常用方、常用成药四个层次展开,达到构建全面系统的“中药药理学”知识体系的目的。二是根据“中药药理学”学科实践知识体系,实验部分包括中药药理动物模型、中药血清药理与脑脊液药理、中药新药药理研究、新技术在中药药理研究中的应用,展示了符合中药药理学特点和最新实验进展的实验方法。
科学性:一是注意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步发展,术语科学规范;二是深入研究和厘清中医药的理论,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写作中表述要力求客观、公正、平和,避免引起歧义和争议;三是总论与各论知识前后呼应,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互为补充,构建严谨的中药药理学知识构架。
创新性:一是整个教材的内容构架上创新,按照中药药理学知识体系进行布局谋篇,如总论分绪论、中药药性、中药配伍、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中药毒理学和中成药学七个部分,不仅体现中药药理的理论知识构架,而且体现方法学的构架;各论分常用药、常用配伍、常用方、常用成药四个层次布局。二是从中药药理动物模型、中药血清药理与脑脊液药理、中药新药药理研究、新技术展示中药药理学的实践知识体系。三是要让最新的研究成果进教材,纳入目前国家973项目、重大专项等最新的研究成果,体现知识的更新和最新的进展。
实用性:针对目前教材存在知识点多、小、乱和前后反复重复的现状,写作上力求每一类药物主要写与其功效密切相关的药理作用,关键药理作用写深、写透,其他的药理作用点到为止;同时写作中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和研究开发实际”,知识点与执业点紧密结合,达到“教师好教、学生好学、用者好用”的目的。
前瞻性:教材不仅要与时俱进,体现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和教育教学改革、教材改革的成果;而且要为三级学科的分化奠定基础,如为中药毒理学等学科的产生奠定坚实的基础,体现前瞻性。
本教材主要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等专业本科教学使用,也可供中药类专业自学考试和专科教学使用及执业医师、执业药师和职称考试参考。使用本教材时,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在完成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讲课学时、教学顺序和教学方法等可适当调整。
本教材绪论、中药配伍、中药毒理学、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由彭成撰写;中药药性由苗明三撰写;中药药效学和解表方药由徐世军撰写;中药药动学、中药血清药理与脑脊液药理由李昌煜撰写;中成药学由王鑫国撰写;清热方药由余林中撰写;泻下方药由孙明江撰写;祛湿方药由汪宁撰写;芳香化湿方药由李丽静撰写;利水渗湿方药由钱海兵撰写;温里方药由马骏撰写;理气方药由陈兰英撰写;消食方药由曾嵘撰写;止血方药由文莉撰写;活血化瘀方药由程嘉艺撰写;化痰止咳平喘方药由王瑞国撰写;安神方药由任守忠撰写;平肝息风方药由刘艳丽撰写;开窍方药由王晖撰写;补虚方药和中药新药药理研究由孙建宁撰写;收涩方药由卫昊撰写;攻毒杀虫止痒方药由庄朋伟撰写;新技术在中药药理研究中的应用由王昕宇、谢晓芳撰写;附录由谢晓芳整理。在本教材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历版中药药理学及中药药理学相关的著作、专著,限于篇幅,无法一一致谢,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教材数字化工作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支持下,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资助展开的。该项目(编号:GJYJS16073)由彭成、呼永河、谢晓芳负责,全体编委会成员共同参与完成。
本教材中若有不足之处,恳请诸位同仁及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中药药理学》编委会
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