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常用配伍

麻黄 桂枝

麻黄-桂枝是典型的相须配伍药对,源于《伤寒论》麻黄汤。麻黄辛温气薄,善行肌表卫分,长于发汗解表;桂枝色赤入营,善于解肌和营。二者相须为伍,麻黄开玄府行卫气,桂枝解肌表和营气,二者并重,调和营卫、增强发汗解表之力,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为辛温解表之重剂,善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之表实证。正如《汤液本草》所云:“夫麻黄治卫实之药,桂枝治卫虚之药。桂枝、麻黄,虽为太阳证药,其实荣卫药也。肺主卫(为气),心主荣(为血),故麻黄为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故伤寒伤风而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

【配伍研究】

1.与功效相关的主要药理作用

(1)发汗 研究结果表明,麻黄桂枝煎剂能够促进正常大鼠足跖部汗液分泌,使汗腺上皮细胞的分泌活动明显增强,可使汗腺上皮细胞内水泡扩大,数目增加,但对麻醉大鼠足跖部汗腺分泌无明显影响;可使小鼠腋窝部皮肤汗腺导管内径增加,麻黄与桂枝配伍有协同增效的作用。外界温度对其发汗有显著影响,常温及低温环境下,麻黄与桂枝总生物碱无明显的发汗作用,水煎液、总挥发油、总生物碱+总挥发油均有明显的发汗作用;高温环境下,上述四种具有显著的发汗作用。作用机制除与单味麻黄下调中枢体温调定点、兴奋机体α1受体及单味桂枝可扩张皮肤血管,通过增加散热而发汗外,二者配伍,不同机制的多个靶点协同作用,故发汗作用明显增强。发汗的物质基础有麻黄挥发油、麻黄碱、桂皮油、桂皮醛和桂皮酸等。

(2)解热 单味麻黄和单味桂枝均可使啤酒酵母致发热大鼠肛温下降,表现出解热作用,但麻黄桂枝配伍解热作用较单味药显著增强,提示二者配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作用机制与麻黄桂枝促进发汗、扩张皮肤血管、抑制体温调节中枢PGE2、cAMP生成和释放有关。挥发油成分是解热的主要物质基础。

(3)抗银屑病 麻黄桂枝配伍能改善普萘洛尔诱发的豚鼠银屑样皮损,减轻皮肤过度角化、灶性角化和局部炎性病损,该作用与其发汗作用有关。

2.其他药理作用 麻黄桂枝配伍,桂枝能显著拮抗麻黄的中枢兴奋作用,缓解麻黄导致的焦虑反应,同时拮抗麻黄所致的额叶皮层氧化应激损伤,促进麻黄碱在额叶皮层的分布和代谢,减少麻黄碱在体内的蓄积。并能降低大鼠脑内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等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含量,降低大鼠额叶皮质中Glu/GABA的比值,但单用麻黄则可提高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水平。此外,麻黄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有损伤作用,合用桂枝则无此作用,提示麻黄桂枝配伍在对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改变和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方面具有降低麻黄副作用的效果。

【体内过程】

麻黄桂枝配伍后麻黄碱、伪麻黄碱药时曲线呈一室模型;麻黄碱的t1/2为1.94小时、K为0.36/小时;伪麻黄碱t1/2为1.74小时、K为0.40/小时。二者配伍后麻黄的吸收过程加速,起效时间缩短。桂枝能增加麻黄生物碱在大鼠脑和肺组织中的分布,增加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肾中的分布,减少其在心脏的分布。

【临床应用】

1.麻黄桂枝配伍在复方中主要是加强发汗解表的作用,用于风寒表实证治疗,相当于西医学的感冒(包括普通感冒和流行感冒)及感冒或扁桃体炎等导致的高热,尤以皮温高、无汗性高热为宜,此即“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之意。

2.麻黄桂枝配伍可用于局部冻伤的治疗。也可用于银屑病的治疗。

桂枝 白芍

桂枝-白芍是典型的相制(相杀相畏)配伍药对,源于《伤寒论》桂枝汤。桂枝辛温通阳,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白芍酸寒敛阴,能养血和营敛阴。二者伍用,发汗之中有养阴敛汗之效,虽发汗而不伤阴;敛阴之中有温通之妙,虽敛阴而不留邪,和营之中有调卫之功,使营阴不滞,共奏发汗解肌,调和营卫之功。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虚所致的发热、恶寒、汗出、头痛、脉浮缓等症,以及营卫不和所致的自汗、盗汗、发热等症。又因桂枝能温通阳气,白芍能养血和营,对于内伤阴阳两虚、寒热错杂之证,能通阳调卫气,敛阴和营气,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使阴阳得以协调,二者配伍又有益气养血,滋阴和阳之妙。因桂枝又能温中散寒止痛,白芍又能柔肝缓急止痛,二药相配,对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挛急疼痛,有补虚止痛之功;此外又可振奋心阳,平抑冲逆之气;还能通调血脉以治妇人妊娠癥痼之害。

【配伍研究】

1.与功效相关的主要药理作用

(1)镇痛 桂枝和白芍均按两个剂量(6.5g/kg、13g/kg)灌胃小鼠,冰醋酸致扭体法实验显示桂枝两个剂量组无明显镇痛作用,白芍两个剂量组均表现出扭体次数减少,但桂枝和白芍配伍两个剂量(13g/kg、26g/kg)灌胃可使小鼠扭体次数减少最明显,高剂量组作用强于白芍单味药。

(2)抗炎 桂枝和白芍配伍,对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炎症均有拮抗作用,且配伍后有协同增效作用。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单味桂枝(100mg/kg)和单味白芍(100mg/kg)的肿胀抑制率分别为3.4%和31.7%,而桂枝白芍组(100mg/kg)则为33.2%。对蛋清性足肿胀模型,单味白芍(100mg/kg)和白芍-桂枝1∶1配伍(100mg/kg)对足跖肿胀率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单味桂枝(100mg/kg)抑制作用较弱。对甲醛性足肿胀,单味白芍仅在致炎48小时后有显著抑制作用,并明显强于桂枝;桂枝仅在致炎96小时后有抗炎作用,而桂枝和白芍配伍对致炎后各个时段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明显强于各单味药物。对大鼠棉球肉芽肿模型,单味桂枝、单味白芍对肉芽湿重抑制率和干重抑制率分别为5.7%、19.2%和6.7%、20%,而桂枝和白芍配伍则可达到25%和26.2%。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模型研究显示,桂枝和白芍均按两个剂量(6.5g/kg、13g/kg)灌胃给药,桂枝两个剂量均可降低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亢进,白芍则仅13g/kg表现出拮抗效应,桂枝与白芍配伍时26g/kg表现出拮抗效应,提示桂枝与白芍配伍时抗炎作用呈协同作用。

(3)对胃肠推进及血管平滑肌的影响 采用酚红定量测定法发现,桂枝以13g/kg给药,在动物胃、肠3段酚红显著低于正常组,表明其有增加胃肠推进功能的作用;白芍低剂量组肠2段酚红显著高于正常组,表明其对胃肠推进功能有抑制作用;白芍高剂量组肠3、肠4与肠5段酚红显著高于正常组,表明其对胃肠推进功能有显著抑制作用。但桂枝与白芍配伍后,对胃和上述各段肠酚红排泄无明显影响,提示桂枝与白芍配伍后对胃肠运动无明显影响。

桂枝、白芍和桂枝白芍各剂量组对小鼠血清ET均无明显影响,表明其对血管的作用与ET无关。

2.化学成分 白芍、桂枝共煎液指纹图谱获得13个共有特征峰,通过指纹图谱比较分析和鉴定,上述13个峰均来源于桂枝或白芍的成分。一区指纹特征(保留时间区段在0~20分钟):有4个色谱峰,1号和3号峰来自于白芍;2号和4号峰来自于桂枝。其中2号峰是原儿茶酸。第二区指纹特征(保留时间区段在20~40分钟):有5个色谱峰,均来自于白芍,其中7号峰是芍药苷。第三区指纹特征(保留时间区段在40~60分钟):有6个色谱峰,均来自于桂枝,其中12号峰是桂皮醛,13号峰是肉桂酸。第四区指纹特征(保留时间在90~120分钟):有8个色谱峰,除了16号峰外其他峰面积都比较小,它们共同来自于桂枝和白芍。通过指纹图谱分析可知,桂枝和白芍药材在煎煮过程中没有新的化学成分产生。同时,通过对采用甲醇超声提取方法的样品指纹图谱比较,白芍桂枝共煎后桂皮醛减少近30倍,其他峰面积没有明显变化。

【临床应用】

1.桂枝白芍配伍为主的复方(如桂枝汤)用于风寒表虚证治疗,相当于西医学的体虚感冒(包括普通感冒和流行感冒)见恶寒、有汗属营卫不和者。

2.桂枝白芍配伍为主的复方(如小建中汤)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挛急疼痛,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于中焦虚寒者。

3.桂枝白芍配伍为主的复方(如桂枝芍药知母汤)用于“诸肢节疼痛”之“历节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关节炎、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病、骨质增生等而见“诸肢节疼痛”者。

4.桂枝白芍配伍为主的复方(如桂枝茯苓丸)用于妇人宿有癥块,或血瘀经闭,行经腹痛,产后恶露不尽者,相当于西医学的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属瘀血阻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