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成药学基本特点
中成药是根据中医药的理法方药、辨证施治的规律及历代治疗经验总结出来的有效方剂经加工制成的剂型,具有组方固定、配伍合理、药性平和、主治明确、疗效确切、质量可控、用量准确、服用方便等特点。中成药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基本特点如下。
一、中成药的组方协同生效
中成药组方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证而立法选药,按照“君臣佐使”相互配伍,协同生效,发挥整合调节作用。中成药组方是决定其功效主治的基础,合理的配伍组方可达到增强功效、降低毒性和扩大主治范围,进而全面提高疗效的目标。如生脉饮口服液是中医益气养阴的著名中成药,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固脱生津为君药,麦冬养阴、清热生津为臣药,五味子固表止汗而生津,为佐使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清一敛”,具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之功,使气复津回,汗止而阴存。脉得气充,则可复生,故名“生脉”。生脉饮口服液主治热伤元气、阴液亏耗的气阴两虚,症见汗多,口渴,咽干,喘急欲脱,形体倦惰,脉虚无力,舌干红、无津,或久病心肺两虚,气阴不足,咳呛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象虚软。因此高热后津伤的气随津脱是生脉散的主要适应证,历代医家均以其为益心复脉的常用方而广泛用之。
二、中成药的治法审证求治
治法是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早在《内经》中就记载了治则及其理论依据。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具体运用到方剂中,成为后世辨证施治、遣方用药之楷模。清代程钟龄首创“八法”,概括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驭繁为简,为后世所遵从。方从法出,以法统方,治法即根据临床证候,辨证求因,审因求治,依法选方,立方遣药。治法乃临床选用中成药的主要原则。例如治疗风热表证,首先要拟定辛凉解表的治法,然后再选用具有辛凉解表功效的中成药,如银翘解毒片等。因此,临证处方应用中成药,必须结合具体病证,审证求治,方可达到治疗效果。
三、中成药的剂型精小效优
目前中成药的剂型不仅有丸、散、膏、丹等传统剂型,还有硬胶囊、颗粒剂、普通片剂、注射剂、滴丸剂、软胶囊、缓释胶囊、栓剂、灌肠液、咀嚼片、分散片、泡腾片、喷雾剂、凝胶剂等诸多现代剂型。如以固体分散技术为基础的滴丸剂型,具有服用量少、崩解和溶出迅速等特点,是适宜提取量较小、脂溶性较强的中成药理想的剂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各种新剂型、新工艺、新技术在中成药生产中广泛应用,如复方丹参滴丸的研发,提高了复方丹参滴丸的生物利用度,同时减少了冰片用量,对胃肠刺激作用减小,体现了现代新制剂的精小效优。
四、中成药的作用广泛多效
中成药组方药味构成复杂,每味药材又是由多类化学组分组成,由于中成药自身复杂的物质基础,各类活性物质群通过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及相互作用,产生不同的效应及综合效应。中成药作用的广泛多效,也正是其方证对应、协同生效,实现整合调节的基础。如复方丹参滴丸中酚酸类成分具有提高机体抗凝和纤溶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抗氧化及保护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微循环障碍等作用;皂苷类成分具有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抗血栓形成、扩张血管及保护心肌等作用。复方丹参滴丸中的多种成分通过调节机体脂质代谢、抗炎、抗氧化、改善血管功能、抑制血栓形成等多条途径、多个环节、多个靶点,整合起效,发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