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骨
先问其为跌扑,或为错闪,或为打撞,摸检其所伤之骨节,知其骨脱、骨断、骨碎、骨歪、骨整、骨软、骨硬,而后以手法治之,是正骨家检骨之大要也,最不可孟浪也。
夫人之周身,有三百六十五骨节,以一百六十五字都关次之。首自铃骨之上为头,左右前后至辕骨,以四十九字共关七十二骨。巅中为都颅骨者一,次颅为髅骨者一。髅前为顶威骨者一,髅后为脑骨者一。脑左为枕骨者一,枕就之中附下为天盖骨者一。盖骨之后为天柱骨者一,盖前为言骨者一,言下为舌本骨者左右共二。髅前为囟骨者一,囟下为伏委骨者一,伏委之下为俊骨者一。眉上左为天贤骨者一,眉上右为天贵骨者一。左睛之上为智宫骨者一,右睛之上为命门骨者一。鼻之前为梁骨者一,梁之左为颧骨者一,梁之右[1]为纠骨者一,梁之端为嵩柱骨者一。左耳为司正骨者一,右耳为纳邪骨者一。正邪之后为完骨者左右共二,正邪之上附内为嚏骨者一。嚏后之上为通骨者左右前后共四,嚏上为腭骨者一。其腭后连属为颔也,左颔为乘骨者一,右颔为车骨者一。乘车之后为辕骨者左右共二,乘车上下出[2]齿牙三十六事。
复次铃骨之下为膻中,左右前后至蓧,以四十字关九十七骨。辕骨之下左右为铃骨者二,铃中为会厌骨者一。铃中之下为咽骨者,左中及右共三。咽下为喉骨者,左中及右共三。喉下为咙骨者,环次共十事。咙下之内为肺系骨者,累累然共十二。肺系之后为谷骨者一。谷下为道骨者,左右共二。咙外次下为顺骨者共八,顺骨之端为顺隐骨者共八。顺下之左为洞骨者一,顺下之右为棚骨者一。洞棚之下,中央为骬骨者一,骬直下为天枢骨者一。铃下之左右为缺盆骨者二,左缺盆前之下为下厌骨者一,右缺盆骨前之下为分膳骨者一。厌膳之后附下为仓骨者一,仓之下左右为髎骨者共八。髎下之左为胸骨者一,髎下之[3]右荡骨者一。胸之下为乌骨者一,荡之下为臆骨者一。铃中之后为脊窳[4]骨者共二十二。脊窳次下为大动骨者一,大动之端为归下骨者一。归下之后为篡骨者一,归下之前蓧骨者一。
复次缺盆之下左右至衬,以二十五字关六十骨支。其缺盆之后为伛甲骨者,左右共二。伛甲之端为甲隐骨者,左右共二。前支缺盆为飞动骨,左右共二。次飞动之左为龙臑骨者一,次飞动之右为虎冲骨者一。龙臑之下为龙本骨者一,虎冲之下为虎端骨者一。本端之下为腕也,龙本内为进贤骨者一,虎端上内为及爵骨者一。腕前左右为上力骨者共八。次上力为驻骨者,左右共十。次驻骨为搦骨者,左右共十。次搦为助势骨者,左右共十。爪甲之下各有衬骨,左右共十。
复次骬之下左右前后至初步,以五十一字关一百三十六骨。此下至两乳下分左右,自两足心,众骨所会处也。骬之下为心蔽骨者一。骬之左为胁骨者,上下共十二。左胁之端各有胁隐骨者,分次亦十二。胁骨之下为季胁骨者共二。季胁之端为季隐骨者共二。骬之右为肋骨者共十二。肋骨之下为[5]肋骨者共二。右肋之端为肋隐骨者共十二。蓧骨之前为大横骨者一。横骨之前白环骨者共二。白环之前为内辅骨者,左右共二。内辅之后为骸关骨者,左右共二。骸关之下为捷骨者,左右共二。捷骨之下为髀枢骨者,左右共二。髀枢下端为膝盖骨者,左右共二。膝盖左右各有侠升骨者,共二。髀枢之下为胻骨者,左右共二。胻骨之外为外辅骨者,左右共二。胻骨之下为立骨者,左右共二。立骨左右各有内外踝骨者,共四。踝骨之前各有下力骨者,左右共十。踝骨之后各有京骨者,左右共二。下力之前各有释攲骨者,共十。释攲之前各有起仆骨者,共十。起仆之前各有平助骨者,左右共十。平助之前各有衬甲骨者,左右共十。释攲两傍[6]各有核骨者,左右共二。起仆之下各有初步骨者,左右共二。
凡此三百六十五骨也,天地相乘,惟人至灵。其女人则无顶威、左洞、右棚及初步等五骨,止有三百六十骨。又男子女人一百九十骨,或隐或衬,或无髓势,余二百五十六骨,并有髓液以藏诸筋,以会诸脉溪谷,相需而成身形,谓之四大[7]。此骨度之常也。
颠骨者,头顶也。其骨男子三叉缝,女子十字缝。位居至高,内函脑髓如盖,故名天灵盖,以统全体者也。或碰撞损伤,骨碎破者必死。或卒然晕倒,身体强直,口鼻有出入声气,虽目闭面如土色,心口温热跳动者可治。切不可撅拿并扶起,惟宜屈膝侧卧,先徐徐用揉法,后熊顾子法第二整理之。
囟骨者,婴儿顶骨未合,软而跳动之处,名曰囟门。或打扑损伤,骨缝虽绽,尚未震伤脑髓,筋未振转者生。治法类颠骨。大凡婴孩之手法者,皆贵揉法。
山角骨,即头顶两旁棱骨也。扑损伤,骨碎破者死。骨未破,则虽宣紫肿硬、瘀血凝聚疼痛,或有昏迷目闭不能起,声气短少,语言不出,心中忙乱,睡卧喘促,饮食少进者,可治。用揉法,须轻轻。
凌云骨,在前发际下,即正中额骨。其两眉上之骨,左名天贤骨,右天贵骨,两额角也。打扑损伤者,面目浮肿。若内损者,瘀血上而吐衄,昏沉不省人事,治同山角骨。
睛明骨,即目窠四围目眶骨也。其上曰眉棱骨,其下曰骨。骨下接上牙床。打仆损伤血流满面,或骨碎,眼胞损伤,瞳神破碎者难治。
两颧骨者,面上两旁之高起大骨也。击扑损伤,青肿坚硬疼痛,或牙车紧急,嚼物艰难,或鼻孔出血,或两唇掀翻者治。骨破碎者不治。
鼻梁骨者,鼻孔之界骨也。下至鼻之尽处,名曰准头。或打扑,鼻两孔伤,鼻梁骨凹陷者可治,血出无妨。若跌磕伤,开鼻窍或鼻被伤落者,亦无不治。
中血堂,即鼻内下脆骨空虚处也。虽被打扑伤损,神气昏迷者无妨,血流不止者危。
地阁骨,即两牙车相交之骨,又名颏,俗名下巴骨。上载齿牙,打扑损伤者,腮唇肿痛牙车振动,虽目闭神昏,或心热神乱、气弱体软无不治。
齿者,口龈所生之骨也,又名曰牙。有门牙、虎牙、槽牙、上下尽根牙之别。凡被跌打砍磕,落去牙齿,如走马牙疳,出血不止者至危。
扶桑骨,即两额骨旁近太阳,肉内凹处也。若跌仆损伤,或掀肿,或血出,或青紫坚硬、头疼耳鸣、青痕满面,憎寒恶冷,心中发热,若撞扑伤凹,骨碎透内者死。
颊车骨,即下牙床骨也,俗名牙钓。承载诸齿,能咀食物,有运动之象,故名颊车。其骨尾形如钩,上控于曲颊之环,其曲颊名两钩骨,即上颊之合钳,以纳下牙车骨尾之钩者也。其上名玉梁骨,即耳门骨也。或打仆脱钩臼,或因风湿袭入,钩环脱臼。单脱者,为错;双脱者,为落。若欠而脱臼者,乃突滑也,无妨。脱臼者,名落架风,又落下颏,俗名吊下巴欠,又云打哈气,探珠母子法整顿之。
后山骨,即头后枕骨也。其骨形状不同,或如品字,或如山字,或如川字,或圆尖,或月芽形,或偃月形,或鸡子形,皆属枕骨。凡有伤损,其人头昏目眩,耳鸣有声,项强咽直,饮食难进,坐卧不安者,先用揉法整之,后熊顾子法第二正之。如误从高处坠下,后山骨伤太重,筋翻气促,痰响如拽锯之声,垂头目闭有喘声者,此风热所乘,至危之证,不能治也,遗尿者必亡。惟月芽形者,更易受伤,如被坠堕、打伤、震动盖顶骨缝,以致脑筋转拧,疼痛昏[8]迷不省人事,少时或明者,其人可治。
寿台骨,即完骨,在耳后接于耳之玉楼骨者也。若跌打损伤,其耳上下俱肿起,耳内之禁骨有伤则见血脓水,耳外瘀聚凝结疼痛,筋结不能舒通,以致头晕眼迷,两太阳扶桑骨胀痛,颈项筋强,虚浮红紫,精神短少,四肢无力,坐卧不安者,先用揉法整之,后熊顾子法第三端理之。
旋台骨,又名玉柱骨,即头后颈骨三节也。一名天柱骨,此骨被伤共分五证:一曰从高坠下,致颈骨插入腔内,而左右废活动者,用熊顾子法第一拔提之;二曰打伤,头低不起,用熊顾母法整理之;三曰坠堕,左右歪邪[9],项[10]强不能顾者,熊顾母法提顾之;四曰仆伤,面仰头不能乘[11],或筋长骨错,或筋聚,或筋强者,用熊顾子法第二端之;五曰自缢者,旦至暮,心下若微温者可治,暮至旦,虽心下微温,不可治。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用熊顾子法第三整理之。
锁子骨,经名柱骨,横卧于两肩前缺盆之外,其两端外接肩解。击打损伤,或驱马误坠于地,或从高坠下,或撞扑砍磕,骨断骨叉乘者,用车转子法第八整之。
胸骨,即骬骨,乃胸胁众骨之统名也,一名膺骨,一名臆骨,俗名胸膛。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胁下小肋骨名曰季胁。季肋俗名软肋,肋者,单条骨之谓也。统胁肋之总,又名曰胠。凡胸骨被物从前面撞打跌仆者重,从后面撞仆者轻。轻者用揉法治之,重者骨断骨叉乘[12],用靡风子法第三整理之。两乳上骨伤者,用靡风子法第二治之。若伤重者,内透胸中,伤心肺两脏,其人气乱昏迷,闭目呕吐血水,呃逆战栗者,则危在旦夕,不可医治矣。
岐骨者,即两凫骨端相接之处。其下即鸠尾骨也,内近心君,最忌触犯。或打扑伤损,骨闪错,轻者用靡风子法第一治之,重者必入心脏,致神昏目闭,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痰喘鼻扇,久而不醒,醒而神乱,此血瘀而坚凝不行者也,难以回生。
凫骨者,即胸下之边肋。上下二条易被损伤,左右皆然。自此以上,有肘臂护之,打扑伤损,用靡风母法端之,在下近腹者,鹤跨母法亦可。
背骨者,自后身大椎骨以下,腰以上之通称也。其骨一名脊骨,一名膂骨,俗呼脊梁骨。其形一条,居中,共二十一节。下尽尻骨之端,上载两肩,内系脏腑。其两旁诸骨附接横叠,而弯合于前,则为胸胁也。跌打伤损,瘀聚凝结,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不可能俯仰者,用鹤跨母法整顿之,或有为伛偻之形者,鹤跨子法整理之。
腰骨,即脊骨十四椎、十五椎、十六椎间骨也。若跌打损伤,瘀聚凝结,身必俯卧,若欲仰卧、侧卧,皆不能也。疼痛难忍,腰筋僵硬者,骑龙母法治之。
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孔,名曰八髎。其末筋名曰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桩。或打扑跌蹶,或蹲垫骨错,壅肿者,用骑龙母法。
髃骨者,肩端之骨,即肩胛骨臼端之上棱骨也。其臼含纳臑骨上端,其处名肩解,即肩[13]与臑骨合缝处,俗名吞口,一名肩头。若被跌伤,手必屈转向后,骨缝裂开不能招举,亦不能向前,惟扭于肋后而已。其气血皆壅聚于肘,肘肿如椎不移者,用车转子法第六整顿。或脱臼,手麻木,髃骨突出者,用车转子法第一归窠。或打扑,髃骨闪错,手不能举,疼痛者,车转母法整理之。或筋翻、筋挛、筋胀,髃骨胶结,不能离胁肋者,用车转子法第二转之。或损伤经数日,而髃骨肿硬,臑肘瘀血凝滞如针刺者,车转子法第三拨转之。髃骨错出于后,筋挛筋胀、胶结不动者,车转子法第四挫顿之。肩髃合缝高出,难用运转之手法者,车转子法第五整理之。虽髃骨不脱臼,不骨突出,前后上下运转不如意,筋脉挛急者,车转子法第七治之。
肩胛骨,肩髃之下附于脊背成片如翅者,名肩胛,亦名肩膊,亦名锨板子骨。打扑蹶,骨失位,肿硬者,用鸾翔之法整顿之。
臑骨,即肩下肘上之骨也,自肩下至手腕,一名肱,俗名胳膊,乃上身两大支[14]之通称也。或坠马跌碎,或打断,或斜裂,或截断,或碎断,打断者有碎骨,跌断者无碎骨,先用揉法整之,将杉篱裹帘法缚之。
肘骨者,胳膊中节上下支骨交接处,俗名鹅鼻骨。若跌伤,其肘尖向上突出,疼痛不止,先用圆旋子法第三挫顿,后用母法正之。肘骨脱臼,手垂不能举,臂腕麻木,或冷凉,用圆旋母法整之。肘骨屈不伸,其筋斜弯者,用圆旋子法第一曳之。肘尖骨向上破皮肉突出,经日不复,肿硬筋挛不伸,臂腕失政者,用圆旋子法第二击顿之,后用母法整理之,老人妇人小儿者,用圆旋子法第四整之。
臂骨者,自肘至腕有正辅二根,其在下而形体长大连肘尖者,为臂骨,其在上而形体短细者,为辅骨,俗名缠骨,叠并相倚,俱下接于腕骨焉。凡臂骨受伤者,多因迎击而断也,或断臂辅二骨,或惟断一骨,先用揉法端之,后用杉篱裹帘法。
腕骨,即掌骨,乃五指之本节也,一名雍骨,俗曰虎骨,其骨大小六枚,凑以成掌,非块然一骨也。其上并接臂辅两骨之端,其外侧之骨,名高骨,一名锐骨,亦名踝骨,俗名龙骨,以其能宛屈上下,故名曰腕。若坠马手掌着地,只能伤腕,壅肿疼痛,若手背向后,翻贴于臂者,并跃鱼法端之。
五指之骨,名锤骨,即各指本节之名也,其各指次节名竹节骨。若被打伤,折五指,或翻错一指,并游鱼法整之。
胯骨,即髋骨也,又名髁骨。跌打损伤,筋翻足不能直行;筋短者,脚尖着地;骨错者,肾努斜行,用骑龙母法整之。
环跳者,髋骨外向之凹,其形似臼,以纳髀骨之上端如杵者也,名曰机,又名髀枢,即环跳穴处也。跌打损伤,以致枢机错努,青紫肿痛,不能步履,或行止攲[15]侧艰难,燕尾母法挫顿之。或环跳脱臼,筋弛足痿,蹇麻木者,燕尾子法第一端之。或髋骨闪错,及大腿骨一时碎者,先用揉法整大腿骨,杉离裹帘法缠缚之,后用燕尾子法第二治髋骨闪错。
股骨者,髀骨上端如杵,入于髀枢之臼,下端如锤,接于胻骨,统名曰股,乃下身两大支通称也,俗名大腿骨。坠马拧伤,骨碎筋肿,黑紫清凉者,先用揉法端之,后用杉篱裹帘法。
膝盖骨,即连骸,亦名髌骨,形圆而扁,覆于楗、胻上下两骨之端,内面有筋联属,其筋上过大腿至于两胁,下过胻骨至于足背。如有跌打损伤,膝盖上移者,用尺蠖子法第二整之。或膝屈不伸,腘大筋翻挛者,用尺蠖母法端之。或膝头大肿,黑紫筋直,腘肿疼痛,手不可近者,用尺蠖法第一端之。或膝骨斜错,股骨一时碎伤者,先整其股骨,后尺蠖子法第三治之。
胻骨,即膝下小腿骨,俗名臁胫骨者也。其骨二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其形粗;在后者,名辅骨,其形细,又俗名劳堂骨。若被跌打损伤,其骨尖斜突外出,肉破血流,或砍磕被重物击压,骨细碎者,用揉法整之,杉篱裹帘法缚之。
髁骨者,胻骨之下足跗之上,两旁突出之高骨也。在内者名内踝,俗名合骨;在外者为外踝,俗名核骨。或驰马坠伤,或行走错误,则后跟骨向前,脚尖向后,筋翻肉肿,疼痛不止者,用弄玉法端之。
跗骨者,足背也,一名足跗,俗称脚面,其骨乃足趾本节之骨也。其受伤之因不一,或从陨坠,或被重物击压,或被车马踹砑[16],若仅伤筋肉,尚属易治,若骨体受伤,每多难治,鸰尾法治之。
趾者,足之指也,名以趾者,所以别于手也,俗名足节,其节数与手之骨节同。大指本节后内侧圆骨努突者,一名核骨,又名覈骨,俗呼为孤拐也。趾骨受伤多与跗骨相同,惟奔走急迫,因而受伤者多,游鱼法治之。
跟骨者,足后跟骨也,上承胻辅二骨之末,有大筋附之,俗名脚挛筋,其筋从跟骨过踝骨,至腿肚里,上至腘中过臀,抵腰脊至项,自脑后向前至目眦,皆此筋之所达也。若落马坠蹬等伤,以致跟骨拧转向前,足趾向后,即或骨未碎破,而缝隙分离,自足至腰脊,诸筋皆失其常度,拳挛疼痛,宜螺旋法治之。
正面名目图
背面名目图
侧面名目图
颠顶正面图
侧面骨名图
背面骨名图
胸腹骨名图
肩背骨名图
手骨名图
足骨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