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校注说明

一、作者生平及著作

董西园,字魏如,钱塘(今杭州)人。生卒年月不详,清乾隆年间人。董氏秉性聪颖,好学精勤,用心严密,言必察理,事必求原。幼年习举子业,旁通琴棋诗画,后因早年丧父,母亲年迈,遂弃举业,经商事母。由于忧思操劳,身患羸疾,摄养日久,乃究心《内》《难》之文,考订诸家,潜沉玩索有年,遂通岐黄之术,远近造请,靡不随手立苏。此后董氏励志医道,每论一证,必援笔自记,采辑古今医家之论,参以临诊心得,汇集详辨,集以成篇。凡诊视临证之顷,旁搜直取,反复参订,积有三十余年,撰成《医级》。全书共十二卷:正文十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卷首为“必自集”,总论医理,以示必须之要;卷一、卷二论伤寒,以明传变之机;卷三至卷五论杂病,以备治疗大法;卷六论妇科;卷七至卷九为各科类方;卷十为脉诀;卷末附“无问录”,辑医论若干篇,讨论阴阳、脏腑、四诊、八纲、治则等。

二、《医级》版本

《医级》成书于1775年,共十二卷,为董西园遍览历代医家著述,将各家散见的证治方药,汇总一处,并将其分章酌句,重新编排而成。同时董氏对书中各论参辨考证,对前人深晦难明之处加以解析,意在为后学启蒙阶级之用。

《医级》的初次刊刻时间为乾隆四十二年(1777)。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有七个版本。经过实地调查,其实只有三个刻本,即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文苑堂刻本(简称文苑堂本)、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六顺堂刻本(简称六顺堂本)、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道古堂刻本(简称道古堂本)。

我们通过对三个版本的仔细比对(见校注后记版本对照表),发现三个版本字体,包括错别字基本一致,为同一版本体系,但不能确定是否为同一版刻。其流传次序为:文苑堂本→六顺堂本→道古堂本。文苑堂本印刷精良,用纸考究,字迹清晰,传世较少,为首批小批量印刷。六顺堂印刷考究,字迹清晰,流传较文苑堂广泛,可能为第二次较大批量的印刷。道古堂本印刷质量尚可,据牌记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重新刊刻,部分版面欠清晰,字迹模糊,为第三次较大规模的印刷。

三、校注方法

此次校注以最完整清晰的文苑堂本为底本,以六顺堂本为主校本,以道古堂本为参校本。并且就书中董氏所引书籍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景岳全书》《医宗金鉴》《简易方》等原引典籍进行他校,必要时予以理较。但由于几个版本十分相近,所以实际中更多地体现为他校和理校。校注方法说明如下:

1.底本与校本文字不一,若显系底本错讹而校本正确者,则据校本改正或增删底本原文,并出校记;如属校本有误而底本不误者,则不校注;若难以肯定何者为是,但以校本文义较胜而有一定参考价值,或两者文字均有可取需要并存者,则出校记,说明互异之处,但不改动底本原文。

2.对生僻字,注明读音,一般采取拼音和直音相结合的方法标明之,即拼音加同音汉字;有些字无浅显的同音汉字,则只标拼音。

3.对费解的字和词、成语、典故等,予以训释,用浅显的文句,解释其含义,力求简洁明了,避免烦琐考据。一般只注首见者,凡重出的,则不重复出注。

4.繁体字、异体字、俗字直接改为通行简化字,不出记。如:“瞭”改为“了”、“鞕”改为“硬”、“逈”改为“迥”、“羙”改为“美”等。原书中“症”与“证”混用,“藏府”与“臓腑”混用,“辩”与“辨”通用,除将“臓腑”改为“脏腑”外,本次整理保持原貌,未予改动。原文中“己”“已”“巳”不分,“曰”“日”不分,“丸”“九”不分,今据文义径改,不出校记,同时对部分药名进行了统一规范,如“荜拨”改为“荜茇”,“白芨”改为“白及”。

5.原书引用他人论述,特别是引用古代文献,每有剪裁省略,凡不失原义者,一般不据他书改动原文;若引文与原义有悖者,则予以校勘。

6.全书添加现行的标点符号,以利阅读。值得说明的是,文中涉及书名加书名号;凡引用《灵枢》《素问》等篇名时,亦加书名号;书名与篇名同时引用时,用书名号,且书名与篇名间用中圆点隔开,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灵枢·小针解》等。原书引用古代文献,因其往往不是古籍原文,故引文后只用冒号而不用引号。

7.原书为竖排版,现改为横排,故凡指文字方位的“右”“左”,均相应地径改为“上”“下”。作者按语则用另体同号字体编排,以示区别。

8.原书目录较紊乱,体例不一,且散在于各篇,本次出版予重新整理。有据正文改动原目录者,有据原目录改动正文者。特置于正文之前,以便查阅。原书卷七、卷八、卷九所载方剂众多,特整理索引附于书后,以备查阅。

9.原书每卷前有“钱塘董西园魏如纂述男在中济川陆森明溪王应芳上春手抄同郡周锴皆山受业徐秉辰星枢李璿衡五审定朱政德敷校字”字样,今一并删去。

10.原书凡例中有标识符“—”,今删,未出校记。

11.原书王廷模“序”和李璿“序”,分别以王序、李序为题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