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寒门

(一)外寒

麻黄

发汗散寒,开肺利水。苦,温,入肺经。

麻黄治卫实,桂枝治卫虚,虽皆太阳经药,其实营卫药也。肺主气主卫,心主营主血,故麻黄为手太阴药,桂枝为少阴药。

麻黄中空,故能外开腠理而散表寒,下入膀胱而利小便。

麻黄味苦而辛,性热而轻,有麻黄之地,冬不积雪,为泄内阳也,故过用则泻真气。观此,则性热可知矣。服麻黄自汗不止者,以冷水浸头发,另用扑法即止。

凡服此药后需避风一日。

用此佐以黄芩,则赤眼之患可免。

麻黄根节能止汗。麻黄发汗而其根专于止汗,昔人每谓物理之奇异,不知麻黄轻扬,故走表而发汗,其根则深入土中,自不能同其升发之性,况苗则轻扬,根则重坠,一升一降,理有固然。惟其同是一本,则轻扬走表之性犹存,所以能从表分而收其散越,敛其轻浮,遂以归于里,是故根荄收束之本性,则不特不能发汗,而并能使外发之汗敛而不出,此则麻黄根所以有止汗之功力,投之辄效者也。

桂枝

发汗解肌,温经通络。辛、甘,微温,入心肺经。

夫桂枝寓温补于发散中,非若麻黄之功专发汗也。故仲景伤寒卫实无汗者主以麻黄,伤风卫虚有汗者主以桂枝。而桂枝下咽阳盛则必毙,麻黄发汗气虚则亡阳也。然桂枝有汗能止,而无汗又能发者,盖无汗虽为表实,但有邪实于外而阳虚于内者,用麻黄则嫌其太散,恐致亡阳,故宜桂枝发散而温补之。若无汗而非阳虚者则不可妄用,当遵仲景有汗不可用麻黄、无汗不可用桂枝之例也。

行肺气,平冲逆,散血分寒,横行手臂,治手足痛风。

桂枝、柳桂当辨。桂枝者,是桂树之枝,别乎身干之最大最厚而言,不必尽小。柳桂乃枝条上纷出之细枝。曰柳者,言如柳条之细也。但今人用皆不辨,浅陋甚矣。柳桂专入上焦,亦能横行于肩、背、臂,入肺经,为表散之品。

紫苏

发表散寒。辛,温,入心、肺、胃三经。

苏子与叶同功,发散风寒宜用叶,清利上下宜用子。且苏子辛温,能散结,兼有润肺之功。

苏叶发汗散寒,苏梗顺气安胎,苏子开郁降气,消痰定喘。

紫苏近世要药也。味辛入气分,色紫入血分,故同橘皮、砂仁则行气安胎(梗用);同藿香、乌药则温中止痛;同香附、麻黄则发汗解肌(叶用);同川芎、当归则和血散血;同木瓜、厚朴则散湿解暑,治霍乱脚气;同桔梗、枳壳则利膈宽胸;同杏仁、莱菔子则消痰定喘(子用)。

香薷

发汗散暑热,利湿消水肿。辛,微温。

香薷乃暑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人不可多服。今医治暑病不问阴暑、阳暑悉以香薷为要药,不知香薷惟阳气为阴邪所遏之阴暑宜用,若阳暑则当切禁。何以辨之?阴暑无汗、恶寒,阳暑有汗、恶热也。且其性温,不可热饮,惟宜冷服,则无拒格吐逆之患。至其治水之功,果有奇效,一妇自腰以下胕肿,面目亦肿,喘急欲死,不能伏枕,大便溏泄,小便短少,服药罔效。脉沉而大。时珍断名风水,用千金神秘汤加麻黄,一服喘大定,再以胃苓汤吞深师薷术丸,二日小便长,肿大消,调理数日而痊。

香薷辛温发散,能泄宿水。夏月受暑气闭,无汗、渴饮、停水,香薷必佐以杏仁,以杏仁苦降泄气。又曰香薷辛温气升,热服易吐,佐苦降如杏仁之类则不吐也。

辛温通散,能解寒郁之暑气。

治霍乱不可缺,用之无不效。

生姜

发表散寒,开痰止呕。辛,温,入肺、心、脾、胃经。

生姜之用有四:制半夏、厚朴之毒,一也;发散风寒,二也;开痰止呕,三也;疏降心胸之壅气,四也。

同半夏用,祛痰止呕,除心下急痛;同杏仁用,治气实,心胸壅隔,滞气作痛;同枣用,能行脾胃津液,和荣卫,不独专于发散也。

生姜性温,去皮则热,专用皮则辛而凉,能和脾行水,故治浮肿及胀满。

姜茶治痢方:生姜切细,和好茶煎汤,任意呷之。热痢留皮,冷痢去皮,大妙。盖姜能助阳,茶能助阴,二物皆消散恶气,调和阴阳,且解湿热,故痢不问赤白,通宜用之。

早行山中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

暴卒病,用姜汁与童便服,立可解救。盖姜能开痰下气,童便降火也。

上床萝卜下床姜,姜能开胃,萝卜消食也。

葱白

发表和里,通阳活血。辛,平,入肺、肝、胃三经。

生用辛散,熟用甘温。外实中空,肺之药也,肺病宜食之。肺主气,外应皮毛,其合阳明,故所治之证多属太阴阳明,皆取其通气发散之功。通气,故能解毒及理血病。气者,血之帅,通气则血活矣,故金疮等用之(同砂糖研封之)皆有特效。

葱叶能通小便,治水病、足肿、头目重闷疼痛(用此二三寸插入鼻中)。

淡豆豉

解表,除烦。苦寒,入肺兼胃经。淡豆豉治伤寒热郁,胸中懊有效。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止盗汗。

豉之入肺,所谓“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之义也。伤寒瘴气,肺先受之,喘急烦闷亦肺有余,淡豉宣散苦泄,故皆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