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爱中医的:蒋戈利的中医多维创新之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论多维立体创新中医的方略路径

纵观历史与现实,医学从来就不是一门纯粹的科学技术,它是一门独特的学问。其独特之处,在于始终以“如何认识和维护人体的机能、如何认清和防治人的疾病”为研究和思考对象,即是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及其互相转化规律的科学。其实,就是如何用医学的方法解决“人”的问题,通俗地讲,就是让“活人活好”的一个行业。

众所周知,人的生命是极其复杂的灵性生物,具有生物、社会两大特性,且与心态(灵)、遗传、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医学的文化、科学两大属性和生理、病理、诊疗、保健等多维性。因此,人类医学必定包含了关于身体、生命的认识以及与人体健康相关的社会观念。究其本质而言,医学仍然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即“人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学尤其如此。正如西方医学鼻祖希波克拉底所言:“对一医生来说,了解一个患者,比了解一个患者患什么病更为重要。”

由此可见,要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实行传统中医药学的科学传扬,推进现代中医学科的实质性发展,实现极富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学的划时代、历史性跃进,逐步实现中医药学固有优势的复兴以及21世纪中医药学事业的整体振兴这一伟大目标,亟须的“创新”必然是多维立体、全面整体的,绝非“单一平面”“点面零散”的零敲碎打或旁敲侧击。同时,要有效推行、科学铸就这种里程碑式的“创新”,既需要胸怀“忠爱中医药”的拳拳之心、凌云之志,又需要满怀“光大中医药”的文化自信、科技自信,更需要知行“强盛中医药”的雄才大略、捷径正道。任何民族虚无主义心态、学科从属心理,任何崇洋媚外思想、人云亦云言行,任何数典忘祖的不忠行径、舍本求末的时髦行为,都将误入传承教育歧途、学术研究误区,难以取得科学传扬中医药学的创新创造,断送中医药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因此,探索、确定科学正确的方略、路径,是“忠爱、创新中医药学”的首要问题,是决定“传扬、发展中医药学”成败,关系中医药存亡兴衰的关键所在。

(一)多维立体创新中医药的必要性

1.人类生命健康的多维整体性需求

多维立体创新中医药的必要性,首先决定于人类生命健康的多维整体性需求。其多维整体性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中医学认为,人类的生命健康包括身、心两个维度或方面,近代以来又有人提出身、心、灵三维生命健康观;二是传统中医学认为,人类疾病的致病因素包括内因(内伤七情)、外因(外感六淫)和不内外因(各种外伤及意外伤害),当今的空气污染、土壤水质污染更增加了病因的复杂性,各种疾病的具体病机与表现多种多样、包罗万象;三是随着现代社会物产日益丰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命健康要求和医疗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多层次化和高标准化。因此,要使中医药适应、满足现代人类健康的多维整体性需求,中医学就必须进行多维立体的创新发展。

2.中医药学的文化与科学双重属性

无论何种人类医学,均具有文化与科学的双重属性。较之其他医学门类,中医药学的人文属性更为浓厚,并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息息相关。这既是中医药学的一大优势和特点,更是人文性偏强、科学性偏弱的根源所在,也是必须多维立体创新中医学的一大缘由。因此,我们在创新中医学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这一特点。

在此,有必要结合相关研究[8],对中医药学的这一双重属性做一简要阐释。

一般而言,说“中医是文化”,是从中医生存的文化背景而言,包括中医的思维特质、中医理论的表述方式、中医的实践方法以及中医与其他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等。其实,任何一门医学刚开始都是地方性的,如中医、西医、印度吠陀医学、阿拉伯医学等,在这门医学产生之初,是与其生存的土壤密切相关,并受其所在环境的影响。作为整个大文化的一部分,这门医学文化是大文化中的次文化,就像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样。

说中医是“医学科学”,是从科学性这个角度而言的。科学(中医是否是科学,现在还有争议,暂时先借用这个概念)是精粹部分,是经得起实践检验、又自成系统、具有客观理论表述的知识与技术系统,可以说是一门学科的内核。科学性是中医的内核。

讲中医文化时,人文气息相对浓厚一些;说中医是医学科学时,强调的是中医作为一门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科学性是中医的内核,这个内核的大小,决定着中医的性质。如果内核过于狭小,不妨可以说中医不“科学”;如果这个内核相对比较大,则在一定程度上说它是“科学”。当然,现在衡量这个内核的尺度与方式还没有统一,并且有很大争议。至少到目前为止,完全意义上的医学科学还不存在,包括西医学在内。

3.中医药学多维立体的学科完整性

基于“包容超越型”思维,经过数千年不间断传承发展,中医药学早已发展成为涉及生命健康与疾病防治各个层面与领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极其丰富的学科体系,呈现出人类医学领域少见的理论、技能和著作典籍的学科完整性。要想实行中医药学整体性的时代化发展,就必须进行多维立体的创新与创造。

(二)创新中医学的素质与能力要求

1.创新中医学与中医药创新的辨析

35年来,经过对中医药学的学习、研究与运用的交互历练,笔者发现,要真正学好、用好与参透中医药学,不仅要能潜心于中医药学的深层内核,完全运用中医学的特有思维方式学习研究,更难得的是既能不改“忠爱中医药”初心,又能跳出中医药学的边界,置身于人学的平台、哲学高度和国学的角度,谨守科学的严谨、理论的缜密和医疗的实用,力求客观全面、深邃整体地把握中医药学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成其为“国医智者”,明确应如何清醒地追溯中医药历史、正视中医药现实、展望中医药的未来,有的放矢进行中医药的创新研究与创新中医药学。否则,极易产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造成态度偏颇、认识偏差,迷失正确的传承发展方向,步入医疗、教学和科研的重重误区……正所谓“旁观者清,当事者晦”也。

笔者基于对中医药学的学习研究、觉悟与发展中医学的责任担当,基于国家政府对振兴中医药给予的大力支持与中医药喜获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产生了“多维立体创新中医学”理念,并进行了方方面面颇有成效的艰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进展,较完整地建立起了中医药学的创新版——人文整体医学。所以,有必要对“创新中医学”与“中医药创新”做一简要的辨析。

首先,二者是主体创新与局部创新的关系,“创新中医学”是从思维理念、基本理论、中医生理学、中医病生理学及各临床子学科的整体性创新创造;“中医药创新”则是指基于中医药学某一方面或某一具体点位的局部性研究创新。

其次,二者是学科外与学科内的关系,前者试图以全幅式的眼界审视,整体性地研究创新中医学药;后者在中医药学的学科内部,以局灶性的视野,针对性地研究创新中医药的某一问题。

再次,二者是全程式与阶段性的关系,前者力求从中医药学的历史、现实与未来(趋势),全程式地探索中医药学的发展规律;后者则是基于中医药的时段、某一项目,时段性地研究中医药的具体问题。

总之,二者是总体性与具体性、大与小的关系,从概念含义来说,前者包括了后者,后者则是前者的一方面、一部分。

2.多维创新中医学的人员素质条件

多维立体创新中医学,不仅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医药人的时代使命,更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既需要所有“铁杆中医”骨干的觉醒与觉悟,更有赖于中医药大家和中医学精英们的“忠爱”、自信与智慧,有赖于在中医药文化自觉和科学自信基础上的实实在在、扎扎实实的创新实践。那些纸上谈兵、高谈阔论的纯粹理论家,那些唯利是图、人云亦云的“搭伙中医”们,都不是“多维立体创新中医”的指望者。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多维立体创新中医学”的主力军?这样的人应当具备哪些素质条件呢?

对如何解答这些中医药学的“钱学森之问”,笔者认为,“多维立体创新中医学”的学科精英们,应当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能力素质和学术智慧:

(1)应具备优秀哲学家的思维能力和睿智底蕴:能立足人性良知良能,融会古今中外医哲精髓;能自觉遵循基本的哲学原理,即:一是辩证否定、去伪存真原则;二是主客一体化思维方式;三是以“和谐”为总精神和总法则的中医最高价值观。亦如西方医学鼻祖希波克拉底所言:“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地判断、沉着、果断、不迷信。”

(2)应具备优秀理论家的原创能力与文化修养:能映照“天、地、人”三相,就必须囊括“身、心、灵、境”四维,就必须顾及生物(机体及其活动与代谢)、生态(人体内外环境)、情志(心理—精神—灵性)、社会(家—单位—国等人群关系)四大范畴,就必须自觉摒弃学派门第的自以为是、故步自封和孤陋寡闻,科学辩证地容纳古今中外的人学、哲学和医学的思维方法和理论精华,方能有所建树、有所超越。

(3)应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包容超越型思维:必须要有一种“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心态,有一种“深邃大度,宽广无碍”的头脑和德行,有一种“天人合一,包容天下;求同存异,正觉志新”的智慧和气魄,有一种“人文科技,并重并举;异同并存,包容统一”的思想和勇气,有一种“鞠躬尽瘁,荣辱不惊;精勤不倦,知行并进”的执着与无畏。

(4)应具有深厚的理论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历练:作为整体性创新中医药学的研究人员,应当具有较深厚的中西医的理论功底和尽量全面的知识结构,同时还必须具备尽可能丰富的一线临床实践经验,并对现行的各种不良医疗现象、医疗缺陷有充分的了解和深入思考,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为创新中医学奠定基础。

(5)应有丰富的人生历练与对病患的感同身受:医学尤其是中医学,具有浓厚的人文含义、文化属性,丰富的人生历练对参透人的生命意义、疾病防治等医学实质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医疗尤其是中医诊疗活动,真实、如实地了解病患的病痛疾苦、患者的真正需求;自身对疾病的感受与体验,更能深切地显现医疗的优劣,病患对医学、医疗或医者的真实期盼,从而为创新中医学提供最真切的感性认识、理性升华的实践源泉。

(三)多维立体创新中医的基本方略

1.谨守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多维立体地创新中医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实现中医药的时代化生存与发展,使之更有生机,更有作为,更有用武之地,更有竞争力,能够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本着“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原则,务必做到“传扬莫泥古,创新莫出圈”,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把握好一个科学、正确的“度”。既要完整地传承和发扬传统中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哲学思维方式和医学理论与医疗技术等学科体系,维系其与中华优秀文化的血脉联系,又要基于时代科技进步与异域医学文化精华,大胆、智慧地进行全方位的学术创新创造,为传统中医学注入现代文化、科技的“营养素”和当代中医人的“智慧结晶”,为中医药学增添时代的正能量、生命力。

2.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参合互鉴

归根到底,人类医学的根本使命与作为,就是认识生命、防治疾病、维护健康,源于“自爱与爱他”的“惜生卫命”本能。自古以来,行将以往,“医疗与保健实践”永远是人类医学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因此,多维立体地创新中医学,要始终谨守“理论与实践的参合与互鉴”方略,在正确、科学的理论指引下,开展富于实际意义的创新创造实践;进而在富于创新创造性的探索实践中,创建新的医学理论,如此循环往复、互促互鉴,方可推动中医药学科的良性发展。

3.学科创新与国家战略相契合

人类社会发展到当今时代,一方面,国民的身心健康与综合素质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与医疗卫生政策,对本国的医学研究、医疗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者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当今中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传统医学的复兴,大力支持现代中医药学的振兴,历届英明的国家领袖都做出了高屋建瓴的中医药发展方向,已将“振兴中医药、实现中医现代化”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陆续颁布了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法律法规,采取了一系列振兴中医药事业的重大举措。

如此一来,不仅促进了中医药半个多世纪来的空前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中医药学的伟大复兴、空前振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这也为多维立体地创新中医学,创造了良好的时代背景和宝贵契机,我们应当牢牢地抓住这一天赐良机,谨守“学科创新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的方略,时不我待地担负起“多维立体创新中医学”的时代使命。

4.医学文化自觉与科技创新并举

由于历史背景、地域特点和民族文化等种种原因,造就了传统中医药学“强人文,弱科技”的风格和特点,既给中医药融入现代科技经济时代带来了不便与考验;同时,也给传统中医药实现跨越式跃进与发展,提供了非凡的契机与条件。

在实施“多维立体创新中医学”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坚持“医学文化自觉与科技创新并举”的方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切实践行中医药学的“科技时代化”振兴战略,科学智慧地实施传统中医药学独特理论的“人文科学化”、传统中医药学特色疗法与优势技能的“时代科技化”创新,努力促成中医药学的时代化、现代化精进。

5.新理论创建与新技术研发并重

我们实施“多维立体创新中医学”系统工程,试图全面整体地推进中医药学的发展,不是一个即兴念想,也不是仅仅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口号或理念,更不是为了职称晋升或学历考试而临时胡诌的文字游戏、纸上谈兵;而是希冀伴随中华民族再度伟大崛起的契机,立志铸就中医学的时代发展、再度辉煌的坚强决心与远大理想。虽然充满艰辛,更有艰难险阻,但这已成为我们以殉道式的赤诚、身心俱献的信念、全力投入的伟大工程,以及竭力实现的人生目标。

诚然,这是一座貌似难以企及的高峰,需要志同道合的同仁们众志成城、接力攀爬,需要当代中医药精英们的集思广益、共同奉献胆略智慧,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有道是“山高人为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所以,在实施“多维立体创新中医学”系统工程中,我们应当本着“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精神,采取“各个击破,推陈出新”的战术,推行“新理论创建与新技术研发并举并重”的方略,展现对中医学的“忠爱”,步步为营地推进“多维立体创新中医学”的划时代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