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脏腑推拿是一门古老而新兴的传统医学。早在三千年前,殷墟甲骨文的“”(“疾”)字就有相关记载,其中“”表示腹部有病的人,“”表示病人所卧之床,“”表示手,说明当时人们已经知道用手摩腹治疗疾患了。至明代隆庆五年,太医院废黜按摩科,推拿从此长期存留底层民间,由师徒之间口传心授得以保存。中医推拿虽然凭借简便易行、确有实效而受到历代医家所重视,然现存推拿古籍凤毛麟角。究其根源,自“隆庆之变”后四百年,推拿从中医学科沦落为专业技术,导致临床推拿医师只顾及临证手法,鲜有人涉足理论。然中医推拿深深根植于中医传统理论,其本质是医生通过掌握中医理论的“道”,从而以手法为“术”施予患者,“由道而术、以道论术”,其内涵与理法方药如出一辙。
作为推拿人,必须有一种使命感。推拿是中医的起源学科,虽然在学科发展中遇到一些困难,未成为主流,但我们有责任担当起它的中兴。内科脏腑疾病本就属于推拿治疗的优势范畴,现在却与推拿渐行渐远,我们应该在此重新审视,挖掘古老而又年轻的脏腑推拿技艺!正是由于秉承这一理念,以“大中医”视角切入推拿临床杂症诊疗,以促学科发展为出发点,继承完善中医推拿理论,以工匠精神刻苦磨炼、提升推拿操作技术,使得我科长久以来确保临床疗效,而津沽脏腑推拿更是以操作部位的独特性、传承的完整性、学术的创新性,赢得了很好的疗效和口碑。
本书以中医学术思想为指导,通过整理融合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古法腹部按摩”“捺穴疗法”“核心穴理论”,并将“中医脏腑”与“西医脏器”结合互补,形成了“津沽脏腑推拿”理论体系,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它是“中华中医药学会首批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围绕“津沽脏腑推拿”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同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也成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天津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历届领导的关怀,也离不开无数推拿人多年以来默默地辛苦付出,本书的出版,正是对他们最崇高的敬意!
本书的内容体例始终围绕着中医基础理论,以传统古法腹部按摩为纲,全面追溯了津沽脏腑推拿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沿革、医家论述,总结了津沽脏腑推拿的理论方法体系与特色手法,并将最新的临床效验分享给各位同道。
书中首先通过对临床效验经穴、手法的探究与阐释,凝练总结穴位功效及临证应用思路,探究穴位所主脏腑,并言明补泻之道。其次,以内科学基本证型为本,围绕基本病机进行归纳剖析。司外揣内,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特点与本质,阐释临床症状所属脏腑病机。异病同治,归纳不同疾病所属的相同脏腑病机。最后,引入脏腑推拿擅治范畴,将手法效用与证候机理相合,通过有机配伍临床常用术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术式组合,从而确立基本术式。在此基础上施以辨证加减,阐释其中的配伍原理,从而确立相对科学的临证治疗方案。然手法以调理气机见长,并非万应灵药。临证施治不可拘泥于手法,应将汤药、针推、导引、熨拓等联合起来,根据患者病证的变化转归而“杂合以治”。在第一届中国脏腑推拿联盟会议上,与会专家建议将这些经验整理成书,这与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我们着手整合工作,加上前期整理花了一年有余才告完成。在此感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的资助,本书才有幸出版与读者见面。
本书作为一本脏腑推拿临证专著,突出了史料性、传承性、实用性;反映了津沽脏腑推拿流派的经验继承与理论创新成果。书中主要是将本人授课的内容记录总结,通过整理后展现给读者,其中不乏引用到一些其他学者的观点。“大道至简”,书中核心以气为纲、以三焦总摄全身诸穴,以层按法统领各操作手法,读者如能明此理,再读此书事半功倍。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学有所得。脏腑推拿易学难精,入门即在山腰,若想登峰,需持之以恒,在临证中反复实践,胆大心细,方能“运妙手功胜良药,著手成春变安康”。医者仁心、术乃仁术,更希望掌握者能常发大医恻隐之心,解救含灵之苦。
感谢石学敏院士为此书作序,感谢为推拿事业默默奉献的人们。该书多涉及历史古籍内容,由于实体资料保存不完整,部分内容由名医现存的弟子或家人口述得来。我们为保留原作者的学术观点,遵从学术争鸣、传承创新的中医学现代化发展思路,归纳整理时亦无删节与隐瞒,加之参与人数较多,缺乏经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同道予以指正,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王金贵
2017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