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三仁汤治疗胆囊炎
胆囊炎是细菌性感染或化学刺激(胆汁成分改变)引起的胆囊炎性病变。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胆囊炎主要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背放射,常伴发热、恶心呕吐;慢性者无特异改变,常见的是右上腹部或心窝部隐痛,食后饱胀不适,进食油腻食物后可有恶心,偶有呕吐。
中医认为,胆囊炎虽有急、慢性之分,但都是饮食和情志所致。患者饮食不节,或情志不畅,肝胆气滞,湿热蕴阻中焦,损伤脾胃,滋生湿热,热毒熏蒸肝胆,气滞血瘀,肝失疏泄,胆失通降,土壅木郁;或肾气不足,水不涵木,肝胆气机不利,胆失通降之故。慢性胆囊炎部分患者是由于急性期未能彻底治愈,迁延日久而致,常伴胆石症。由于湿热熏蒸是导致胆囊炎的重要原因之一,清热利湿不失为治疗胆囊炎的有效方法。
曾治苏某,男,32岁,国家干部。
主因心窝部胀闷不适,食欲不振,厌恶油腻,偶有恶心呕吐,久治不愈。在省二院确诊为慢性胆囊炎,经治疗效果不佳而于2001年7月12日求余诊治。
现症:心窝部隐痛,胀闷不适,食欲不振,尤其厌恶油腻食物,口中黏腻,大便稀薄,胆囊区有压痛,肝胆未触及,舌质正常,苔白略厚,脉弦滑。
四诊合参:此湿热内蕴,熏蒸肝胆,肝失疏泄,胆失通降,伤及脾胃,木郁土壅之故。拟议疏肝利胆、清热利湿、健脾和胃之法调治。柴胡10克,茵陈20克,薏苡仁30克,杏仁10克,白蔻仁10克,滑石(布包)30克,厚朴12克,半夏10克,通草6克,白芍12克,陈皮10克。水煎服,日1剂,5剂。
7月18日复诊:药后心窝部胀闷感减轻,食欲好转,余症同前,舌脉如故。原方去陈皮,加白芍12克、淡竹叶10克,5剂。
8月2日再诊:服药后诸症减轻,饮食复常,舌苔白,脉弦。因患者路途较远,愿意多带几剂药回去。二诊原方10剂。患者取药后,再未来诊,一年后在县城遇见患者,知他自那次服药后自觉症状消除,复查了一个B超,胆囊复常,至今心口窝未显疼痛。
又治陈某,女,40岁,农民。经常右胁肋部疼痛,腹部胀满,偶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历时一年多。曾怀疑肝炎,但检查肝功、乙肝五项皆阴性,因而未再继续诊治。近五天来,胃脘部胀痛加重,恶心呕吐频发,患者非常难受,于2002年3月6日求余诊治。
现症:胃脘胀痛,连及胸胁,恶心呕吐,呕吐物酸苦,大便稀薄。体温不高,右胁下有压痛,肝脾未触及。舌质淡,苔黄腻,脉弦。B超显示: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粗糙。
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乃湿热内蕴,熏蒸肝胆,肝失疏泄,胆失通降,木郁克土,气机不利之故。拟议疏肝利胆、清热利湿、宣畅气机之法调治:柴胡6克,白芍12克,薏苡仁15克,炒杏仁10克,白蔻仁10克,延胡索10克,黄芩10克,滑石(布包)30克,淡竹叶10克,通草6克,半夏10克,川厚朴12克。5剂,水煎服。日1剂。
3月12日复诊:服药后诸症减轻,舌脉从前。原方5剂。
3月18日再诊:药后诸症已除,唯大便稀薄,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弱。湿热之象渐除,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原方去黄芩、厚朴,加白术、茯苓,3剂以善其后。
按:苏姓系慢性胆囊炎,患者湿热内蕴,充斥三焦。熏蒸肝胆,气机不利,疏通失和则胆区疼痛,心窝部胀闷;伤及脾胃则食欲不振,厌恶油腻,恶心呕吐;波及肠道,传导失司则大便泄泻。陈姓患者系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湿热内蕴,熏蒸肝胆,肝失疏泄,胆失通降则胆区疼痛连及胸胁、胃脘,呕吐物酸苦、腹胀;木郁克土则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稀薄。两者都有苔白厚或黄腻,脉弦滑或弦等湿热内蕴之候,病机都为湿热内蕴、熏蒸肝胆、木郁土壅、三焦失宣。故在疏肝利胆的基础上,应用清热利湿、通利三焦的三仁汤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