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与晚清政治
对于清末的著名太监李莲英,相当多的人恐怕也是耳熟能详了。不过,人们对于此人的了解,大抵来自文艺作品如电影、戏剧、小说等的描绘,至于他在历史上的真实面目,却未必知道得十分确切。这里,我们从与李莲英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们所写的历史资料中,看一看李莲英在晚清政治生活中究竟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炙手可热的权奸
据现在所存的原竖立在李莲英墓前的墓志碑记载,李莲英生于道光二十八年十月十七日(1848年11月12日), “九岁入内廷充役使”。开始,他只是被派充为那拉氏的梳头小太监。后来,逐步取得那拉氏的宠信。随着那拉氏被晋封为慈禧太后,并通过宫廷政变获取了清王朝的最高统治权力,李莲英也一跃而为总管太监,“又赏加二品顶戴,此掖廷人破格之举,自开国以来未有若是之光荣者也”。
原来,清朝封建统治者鉴于明代宦官擅权之祸,曾对太监干政做过严格的防范和限制。清初的顺治皇帝曾命人在宫中交泰殿内立了一块铁牌,“戒内宫不许干预政事”。乾隆时期有个叫高云的宦官,“稍干涉外事”,当即受到诛杀。太监们的官阶不得超过四品。这样延续下来,直到咸丰时,朝廷里还没有出现过宦官专权的局面。李莲英能够获得这种“破格”的殊荣,寻根问由,史书上曾经讲到这样一段故事:
咸丰皇帝临终之前,预感到那拉氏有政治野心,将来会跋扈专权。有一次,他同肃顺谈起那拉氏,把她比作汉武帝的钩弋夫人,暗示自己打算像汉武帝那样,把未来的小皇帝的生母处死,以防止可能出现的母后擅权。这话恰好被李莲英偷听到了。他连夜从狗洞里爬出宫去,跑到醇亲王奕的住处,将此信息密告给那拉氏的妹妹、奕的妻子。第二天一早,奕的妻子带着载淳(后来的同治皇帝)进宫向皇帝请安,借机劝说咸丰打消了这个念头。尽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尚待进一步证实,但李莲英对慈禧个人的忠诚,赢得了慈禧对他的特殊宠信,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所以,当咸丰死后,慈禧以宫廷政变的方式除去了肃顺等一批政敌,大权独揽,李莲英也就在封建统治集团中翻云覆雨,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了。
在慈禧当政的几十年时间里,不论是声威煊赫的封疆大吏,还是名重京师的朝廷显贵,都要仰李莲英的鼻息,视李莲英的眼色行事。有一次,李莲英跟随醇亲王巡阅北洋水师,醇亲王不敢乘军舰,而李莲英却把醇亲王撇在一旁,大模大样地登上军舰,威风凛凛地代表朝廷检阅海军,连水师提督丁汝昌也不得不“竭诚尽力”地博取他的欢心。这件事,实在是很有象征意义地说明了李莲英在晚清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当时许多官僚,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或者希图升擢,无不竭力结纳李莲英。靠办洋务起家、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厂矿交通事业中握有实权的大买办官僚盛宣怀,就曾经暗中给李莲英巨资,成为“外官之贿李莲英之第一人”。后来,他果然屡次得到李莲英的关照,在仕途中不断化险为夷,渡过各种难关,一直保持着官运亨通。盛宣怀在担任天津海关道时,凭借职权,从中渔利,多中饱公帑,因而受到弹劾。这时,胆战心惊的盛宣怀连忙再一次“辇巨金致李莲英求解”。结果,他不但没有因此受到查责,反而得以进一步插手铁路,遥控汉冶萍煤矿,把持轮船、电报、纺织及银行业务,成为近代经济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1902年,由于轰轰烈烈的收回利权运动的兴起,盛宣怀曾再度遇到政治危机,面临着失势的危险。这时,又因李莲英的出面,盛宣怀得到慈禧的赏识,结果反而取得了更为显赫的职位。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清王朝的日常政务,掌握在军机大臣荣禄和协办大学士刚毅二人手里。可是,这两个身兼将相、权倾文武、指挥着政权中枢的人物,对李莲英却同样都是低声下气,阿谀逢迎,一味巴结。荣禄的许多活动,都要就商于李莲英。刚毅虽然身为满洲亲贵,而且年龄要比李莲英大十岁,却竟心甘情愿地将李莲英“呼为李大叔”,“深相纳结”,简直到了无耻的地步。还有那个狡诈险狠、野心极大的袁世凯,他在仕途中一步步向上爬的过程中,每次进宫朝见后,从不放弃到李莲英住处拜望的机会,结果,不但通过李莲英向慈禧表达了他的一片忠心,而且也从中探听到许多宦海隐秘、政坛信息,使他能够窥风测雨,在变幻莫测的政局中左右逢源。
推涛作浪的弄臣
李莲英在晚清政治斗争特别是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中,始终站在反动势力的一边,推涛作浪,助纣为虐,起着十分恶劣的作用。
清末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是同宫廷斗争紧密纠缠在一起的。以慈禧为首的后党同以光绪为首的帝党,围绕着当时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演出了一幕幕错综复杂的活剧。李莲英作为慈禧的心腹和死党,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光绪二十年(1894),为庆祝慈禧六十大寿,先期演习礼仪。在规定的时刻,光绪率领文武百官,齐集殿堂,唯独不见李莲英的身影。光绪等人“鹄立三时之久”,李莲英才姗姗来迟。皇帝如此屈尊地等着一个“阉竖”,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演习一完毕,强忍怒气的光绪终于勃然而起,下令“廷杖李莲英四十”。李莲英此举,本来就是有意激怒和羞辱光绪,扩大帝后之间的矛盾,待到遭受皮肉之苦后,便立即向慈禧哭诉,并添油加醋地谮称光绪对慈禧“有怨望之心”,从此,本来在权力争夺中存有戒心的慈禧,对光绪就更加切齿痛恨、水火不容了。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在全国爱国热情高涨的推动和影响下,光绪也竭力主战。但慈禧及当时掌握清廷政治、军事及外交实权的李鸿章,却坚决主和。他们一方面是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政权的政治代表,恐洋、崇洋成性,根本不敢开罪于帝国主义;另一方面,从慈禧来说,更怕一旦战火烧起来,会冲了她的六十大寿。因此,他们一心屈辱退让,妥协投降。就这样,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在两派斗争中间,李莲英虽然没有在政治争辩中公开发言的机会,却在私底下竭力附和甚至怂恿慈禧的主和。当时直言敢谏的御史安维峻就在一封奏折中指出:外间纷纷传言,皇太后的主和主张,“李莲英实在左右之”。并且质问说:“李莲英是何人斯,敢干政事乎?”提出要按清朝祖制严办李莲英。当然。李莲英不仅没有受到“严办”,安维峻却反而因此受到了申斥和处分。
甲午战争失败后不久,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戊戌维新运动。光绪出于振兴国家的爱国立场,不顾慈禧的阻挠,积极支持变法维新运动。这个运动最后遭到以慈禧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的打击和扼杀,终于以悲惨的失败而告终。在破坏变法维新运动的罪恶勾当中,李莲英也欠下了一笔孽债。
戊戌维新运动刚刚兴起后不久,慈禧为了阻挠变法,曾想方设法打击光绪身边某些支持变法的帝党官僚。光绪所眷倚的师傅翁同龢的被逐,就是一例。据费行简在《慈禧传信录》中所说,翁同龢被逐的直接导因,是李莲英应荣禄之嘱,在慈禧面前诬告翁同龢“专横,且劝帝游历外洋”。慈禧听后,顿时大发雷霆,立即下谕“逐同龢去”。当然,实际的原因远远要比这复杂得多,但李莲英的进谗却完全是符合这个人的阴险性格的。
李莲英还把矛头对准其他支持变法的人物。当时,曾担任光绪宠爱的珍妃的老师、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赞助光绪亲政,并支持康有为发起强学会。他代替具有爱国思想的太监寇连材拟了一份奏疏,建议慈禧“行新政,摒老臣,用才士”。寇连材本来也是慈禧的心腹,是特地派到光绪身边监视帝党行动的。但他受到维新思想的感染,毅然回家辞别老小,冒险进谏。慈禧览奏,觉得寇连材背叛了自己,十分恼怒,将他发配黑龙江。李莲英跟着就落井下石,在慈禧面前“力谮其通外,泄宫中事”,非将其置之死地而后快。在李莲英的唆拨下,慈禧果然处死了寇连材,并将文廷式革职查办。
变法被绞杀后,光绪被软禁起来,慈禧再度垂帘听政。一天夜里,“群阉忽惊起,谓帝谋逃逸”。这又是李莲英精心策划的一起政治阴谋。根据李莲英的报告,慈禧进一步把光绪囚禁在南海四面环水的瀛台,使他完全失去了行动的自由。李莲英派心腹太监昼夜对光绪严加看管,“虽后妃不得与帝谋一面”。
不久,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大地上兴起。有一部分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出于本集团的政治私利,妄图以“抚”为名,利用义和团,竭力煽动封建迷信思想和盲目排外情绪。作为清朝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开始时拼命限制、禁阻、瓦解义和团,后来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改变策略,一变而为支持端王载漪、刚毅等利用义和团的那一派势力。此时,李莲英奉慈禧之命,奔走于北京与颐和园之间,探视外面消息。一次,李莲英到端王府,碰上义和团的“老教师”,回宫复命时,他便向慈禧大肆宣扬义和团法术如何神异,竭力鼓吹和散布封建迷信思想。这对慈禧显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据有的材料说,义和团运动时期,慈禧一有空,“必将神团咒诵七十次”。每次诵咒后,李莲英总要说上一句:“又亡洋夷一名矣。”他们竭力夸大义和团的迷信的一面,只会给义和团运动带来不利的影响。
腐败政治的化身
随着封建王朝的日趋没落,清末的官场中充满了腐败习气,营私舞弊,卖官鬻爵,枉法徇情,贿赂公行。在许多肮脏的政治交易中,李莲英是个相当活跃的人物,如袁世凯一次就给李莲英送去白银二十万两。吴永在《庚子西狩丛谈》中提及,“京外大员进奉,必经李手,即贡呈皇上物品,亦须先由李呈明太后过目,方始进御”。这一种权力,就给了李莲英敲诈勒索的机会。
户部侍郎张荫桓曾亲口对吴永谈起他因为没有“孝敬”李莲英致因进贡获罪的经历。张荫桓在一次出使英国返回时,选购了两枚宝石,预备“进奉两宫”。回国后将红宝石贡奉光绪,绿宝石贡奉慈禧。按价值论,绿宝石远在红宝石之上。按惯例,大臣向两宫进贡时,应另备一份,馈送李莲英,作为经手之代价。但此次张荫桓竟未向李莲英送任何贿赂,这就招来了一场横祸。一日,慈禧正在满心欢喜地玩弄张荫桓进贡的宝石,李莲英却在一旁阴阳怪气地冷笑道:“难为他如此分别得明白,难道咱们这边就不配用红的么?”慈禧因出身西宫,按封建习俗,侧室只可穿绿,不能披红。李莲英的话,立刻触动了慈禧的忌讳,她认定张荫桓向她贡绿宝石是意存讥讽,不觉勃然变色,立即命令将两份贡物一并发还。张荫桓还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就被发配到新疆戍边去了。后来,慈禧又下令将张荫桓杀害。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等仓皇出逃西安,李莲英乘战乱之机,更加横行无忌。在沿途三十多个城镇中,他以进贡的名义到处勒索,稍不遂其愿,就设计陷害打击。宣化知府李肇南,因进献微少,李莲英在慈禧面前恶语中伤,终于丢掉了乌纱帽。潼关的一个地方官吏“馈百金”,李莲英嫌少,便故意张扬说:“此人想用此来贿污我。”结果也被革职罢官。相反,谁如果满足了他的私欲,就能够加官晋爵。华阴县令“所进独丰”,使李莲英在慈禧面前说了几句好话,便一下跃为知州;河南知府文悌,孝敬李莲英一万两,拉上了关系,以至可以在李莲英屋内“手拿烟袋随意出入”,后来也得到了擢升。在这段时间里,李莲英的气派和威风,简直到了“拟于王者”的程度。柴萼在《庚辛纪事》中谈到慈禧等人从西安“回銮”京师的情形时说:“当德宗(光绪)在外,事无巨细,一任内监(李莲英)调置。此次回銮,一切应用车辆,及陈设各物,除黄色谨避外,其余悉与御用者一式。闻其内服及燕服,则反较御用者精美。”这个封建独裁者的忠实奴才,可以说是爬到了他一生权力的顶峰了。
李莲英既是腐朽政治的产儿,又是腐朽政治的制造者。他利用政治交易大发其财,到他死时,“除大城原籍,及各银号金店存款外,其储于宫内者,尚有现银三百万之多”。不过,好景不长,晚清的腐败政权毕竟不能长久存在下去。1912年,在辛亥革命的烈火燃烧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终于被化成了灰烬。李莲英也在清王朝覆灭之前走完了他罪恶的一生。